不同播种期及种植密度对洛神葵生长与产量之间的影响(洛神葵能生吃吗)
导语:不同播种期及种植密度对洛神葵生长与产量之影响
不同播种期及种植密度对洛神葵生长与产量之影响
前言
洛神葵原產自西非,為熱帶作物,性喜溫暖氣候,不耐強風,忌淹水,強風會造成植株葉片損傷、破裂及枝條斷裂,淹水會使植株根系腐爛、葉片萎凋或導致萎凋病嚴重發生,對產量影響甚鉅,嚴重時造成全園廢耕。臺東縣洛神葵種植面積約 103 公頃,佔全國種植面積之 62%,是洛神葵主要產地。惟每年平均有 3 至 4 個颱風侵襲臺灣,以 8 月最多,次為 7 月和 9 月,自有紀錄以來共有 185 個颱風登陸臺灣,由東部地區登陸的有 159 個,佔 85.95%,其中,自臺東地區登陸的有 58 個,佔 31.36%。東部地區因缺乏中央山脈屏障,颱風夾帶強風豪雨,經常造成嚴重的農業災害損失。由於短期作物可藉由調控播種期而避開或減少風災造成的影響,近年來,臺東地區洛神葵有由 4-5 月延後至6-7 月播種的趨勢。有鑑於此,本試驗探討不同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生長及產量之影響,期能提供農友參考。
洛神葵的開花機制
洛神葵屬於短日照作物,生育期約5-6個月,生長發育受到日照長度影響,當日照長度短於 12-12.5 個小時,花芽會逐漸形成。秋分過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一般而言,10 月為其開花期,若在 4-8 月間種植,越早播種,植株的營養生長期就越長,地上部冠幅生長越茂盛,單株結果數越多,則產量越高;越晚播種地上部冠幅越小,單株結果數越少,產量會越低。因此,不同播種期需要搭配合理的種植密度,才能維持單位面積產量,符合經濟生產效益。
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生長及產量之影響
本場 106 年在知本地區以洛神葵臺東 3 號進行試驗,試驗處理皆無摘心,試驗地土壤性質為黏質壤土,分別於 5、6、7 及 8 月之 22 日播種,不同播種月分別以行株距 2.0x1.5、1.5x1.0、1.5x0.5、1.0x1.0、1.0x0.5 公尺種植,為複因子試驗。5 月及 6 月播種之洛神葵平均株高分別為 141.7 公分及 138.9 公分,7 月播種平均株高約 94.0 公分,8月播種平均株高約 34.0 公分,7 月及 8月以 1.0x0.5 公尺處理之株高較 2.0x1.5公尺處理高 ( 圖 1);5 月及 6 月播種處理之植株展幅平均分別為 172.0 公分及160.2 公分,疏植處理者因植株有充足的生長空間,故植株展幅較大;反之,密植者植株展幅較小。7 月及 8 月播種處理者,平均植株展幅分別為 55.0 公分及 32.0 公分,7 月播種處理以株距為 0.5公尺者,植株展幅較其他種植密度處理為大,8 月播種處理者,不同種植密度處理之植株展幅差異不大 ( 圖 2)。植株之生殖生長會受到營養生長之影響,5月及 6 月以播種 2.0 x 1.5 公尺處理單株之果萼乾重高於 1.0 x 0.5 公尺處理,7月及 8 月播種者不同種植密度對單株果萼乾重影響不大 ( 圖 3)。6 月播種以 1.5x 1.0 公尺處理之乾果萼產量最高,達每公頃 833 公斤,5 月播種以 1.5 x 1.0 公尺處理者次之,為每公頃 631 公斤,7月播種以 1.0x0.5 公尺處理再次之,为每公頃 467 公斤,與其他 5 月及 6 月播種之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產量相當(圖4),具有應用潛力,可減少或避免 1-2 個月的栽培成本、病蟲害及天然災害,且 7月播種以 1.0 x 0.5 公尺處理之植株平均展幅為 55 公分,尚有栽培空間可以利用,可再進一步合理密植,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及每公頃產量。
圖 1. 不同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株高之影響。誤差線為平均值標準差 (n=3)。
圖 2. 不同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植株展幅之影響。誤差線為平均值標準差 (n=3)。
圖 3. 不同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單株果萼乾重之影響。誤差線為平均值標準差(n=3)。
圖 4. 不同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每公頃估計產量之影響。誤差線為平均值標準差(n=3)。
結論
為減少天然災害對洛神葵造成的影響,本場初步探討不同播種期及種植密度對洛神葵生長與產量之關係,試驗結
果顯示,每公頃乾果萼產量最高的處理為 6 月播種且以 1.5 x 1.0 公尺行株距種植,5 月播種 1.5 x 1.0 公尺行株距種植次之,但枝葉茂盛,造成田間通風不良,可能導致病蟲害較為嚴重,且冠幅大,遭受強風可能折枝或傾倒 ( 圖 6);7 月播種 1.0 x 0.5 公尺行株距處理之每公頃乾果萼產量,與 5、6 月播種 2.0 x 1.5、1.5 x 0.5、1.0 x 1.0 及 1.0 x 0.5 公尺行株距種植相同或較高,且側枝短,冠幅較小 ( 圖 9),具有避開天然災害之潛力;8 月播種者,植株矮小,單株產量極低,無法達到果萼經濟生產目的 ( 圖 5、6、7、8、9)。惟本試驗進行過程中無遭遇天然災害,未來本場將持續進行研究,提供農友作為因應天然災害之耕作調適策略參考。
圖 5. 不同播種期以行株距 2.0 x 1.5 公尺種植的生長情形
圖 6. 不同播種期以行株距 1.5 x 1.0 公尺種植的生長情形
圖 7. 不同播種期以行株距 1.5 x 0.5 公尺種植的生長情形
圖 8. 不同播種期以行株距 1.0 x 1.0 公尺種植的生長情形
圖 9. 不同播種期以行株距 1.0 x 0.5 公尺種植的生長
本文内容由小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