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孵化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小鸡孵化的方法和技术)
一、孵化效果检查
通过照蛋及对出雏情况的细致观察,结合鸡群情况、种蛋管理情况以及孵化等方面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从而进一步改善饲养管理,加强种蛋管理和调整孵化条件,以提高孵化率。
1、照蛋
照蛋是检查孵化效果的方法之一。通常采用的工具是照蛋器,通过透视胚胎,了解胚胎的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孵化条件,改善管理措施。
2、 失重率
孵化过程中,由于蛋内水分蒸发,蛋重逐渐减轻。鸡胚1~19天失重率一般为12%~14%。如果失重率低于12%,可能是孵化湿度偏高,如果失重率高于14%,可能是孵化湿度偏低,或者是蛋的品质不良、保存期过长等原因。
3、出雏观察
(1)观察雏鸡的质量。主要从出雏的膘、毛、色(精神状态)及脐部吸收、愈合情况等方面观察雏鸡的健康状况。
(2)观察出雏时间长短及整齐性。孵化正常时,出雏时间比较集中、一致。第20天初出鸡,20天半出鸡达到高峰,满21天应全部出齐。孵化温度过低、种蛋保存时间过长或者种鸡得病时,出雏时间拖得很长,无明显的出雏高峰,出雏时间参差不齐;孵化温度过高,孵化进程加快,出雏时间提前,但弱雏增加。
二、孵化效果分析
1、整个孵化期鸡胚死亡的分布规律
据研究,无论是自然孵化还是人工孵化,高孵化率的鸡群还是低孵化率的鸡群,鸡胚死亡在整个孵化期不是平均分布的,而且存在着两个死亡高峰。死亡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孵化的第3~5天,第二个高峰是在孵化的第18~20天。一般来说,第一个高峰的死亡率约占全部死亡率的15%,第二个高峰约占50%,两个高峰期死胚率约占全期的65%。高孵化率的鸡群,第二个死亡高峰鸡胚的死亡率高;而低孵化率的鸡群,第一个高峰鸡胚死亡率比较高,与第二个死亡高峰死亡率大致相等。
2. 鸡胚死亡高峰原因分析
(1)内部因素 第一个死亡高峰正是胚胎生长迅速以及形态变化的显著时期,内部因素对第一死亡高峰影响较大。内部因素是指种蛋的内在品质,它们在蛋产出之前就已经形成,是由遗传性和饲养管理共同决定的。
(2)环境因素 第二个死亡高峰正是鸡胚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此时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增加、体温猛增、易感染传染病,对孵化环境及管理要求较高。一部分本来较弱的鸡胚不能顺利破壳出雏,出现死亡。
3、孵化各期鸡胚死亡原因分析
(1)孵化前期(1~6天)死亡
主要原因有种鸡的营养水平过低,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2等,种蛋储存时间过长、保存温度过高或受冻,种蛋消毒熏蒸不当,孵化前期温度过高等。
(2)孵化中期(7~12天)死亡
种鸡的营养水平及鸡群健康状况不良,如维生素B2、维生素D缺乏,污蛋未消毒,孵化温度过高,通风不良,转蛋不当造成发育落后等。
(3)孵化后期(13~18天)死亡
种鸡的营养水平差,如维生素B12缺乏,胚胎多死于16~18天;气室小是因为湿度过高;胚胎有明显充血说明孵化时有一段时间温度过高;发育极度衰弱是因为温度过低;小头大嘴是因为通风换气不良。
(4)闷死壳内
出雏时温度、湿度过高,通风不良等,容易造成胚胎软骨、畸形,胚位异常,卵黄囊破裂,颈、腿麻痹软弱等,使雏鸡闷死于壳内。
(5)雏鸡啄壳后死亡
主要是孵化期温度过高,尤其在鸡胚利用蛋白营养时,遇到高温使鸡胚郁热而致死。
免责声明:分享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