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很聪明(古代谋士为什么不单干而投靠“不如自己”的人)
导语:古代的聪明人为什么不承头单干,而总是要选择一个君王来辅佐
有一句话叫做“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就是说,聪明人 (读书人)如果选择自己上位单干的话,他一定是搞不成功的。所以他只能选择辅佐其他人。
那么,聪明人为什么搞不成功呢?
(被刘邦所恨的雍齿)
第一,聪明人气量不会很大。
气量大不大,是一个人能不能够当好领导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看历史上那些最终做大的人,他们在上位,以及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非常大的气量。
比如刘邦的气量就很大,他一生最恨雍齿,但是他却把雍齿封侯。他都是皇帝了,要想把雍齿杀掉,简直太简单不过了。但是他居然能够忍,还封他为侯。
再比如曹操。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那个集团,就因为他的气量大。那些读书人天天骂他“曹贼”,不断有人背叛他。但是他抓到那些人后,只要是人才,他都会留下他们。所以曹操人才最多,也做得最大。
聪明人为什么气量小呢?因为别人说聪明人的那些话,聪明人都会记在心里。有时候忍不住就要报复别人。他因为聪明,也有能力报复别人。这样他肯定就不会团结很多人。团结不了人,没人跟他干,他当然当不了领导。
(诸葛亮)
第二,聪明人能谋不能断。
“谋”和“断”在一个集团中,是缺一不可的。我们看古代打仗的时候,那些谋士常常给主公出上中下三策。他为什么要出上中下三策,而不只出一策呢?其实,既然是上中下三策,而不是左中右三策,说明这计策已经分出优劣了。既然已经分出优劣了,那就出上策好了,为什么还要出中策和下策呢?原因就在于聪明人能谋,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决断。
可是,战场形势常常瞬息万变。一个计策,如果没有及时实施,机会就可能稍纵即逝。所以,如果让聪明人来当领导,他犹豫再三,反而常常不会打胜仗。
诸葛亮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诸葛亮在组织北伐的时候,他要追求面面俱到,不敢用险,所以诸葛亮北伐注定不可能有大失败,但也不可能有大成功。
(萧何)
第三,聪明人做事瞻前顾后。
古代是很讲究秩序的,你是王侯将相,你永远就是王侯将相。你是黎庶百姓,你永远就是黎庶百姓。这种情况是很难打破的。
因此,如果你想做大事,你相当于就在打破秩序。比如造反之类。但是,要打破秩序,就要承担风险。而且风险是非常大的。像造反这样的事情,一旦失败,那肯定是要杀头的。尤其是承头的,那基本上就是千刀万剐。
不过,造反也要分承头和跟随两种。承头很危险,跟随则反而不那么可怕。
当年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鲁肃就曾对孙权说,我要是投降了曹操,当个大官是没有问题的。你如果投降了曹操,曹操怎么处理你呢?那话太明白不过了,意思就是说,你孙权这种承头的人,肯定会被杀。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反而像项羽那样,坑杀了秦卒,反而把章邯封王这样的奇葩事,那是少之又少。
聪明人在干事之前,他都会研究一下,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他会做一个仔细的评估。如果风险太大,他是肯定不会去干的。
萧何当年一定要把刘邦捧起来,他不当老大,大约就是他知道,当老大这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第四。聪明人名望不够。
一个人为什么那么聪明?是因为他读了很多书。一个人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因为他想通过寒窗苦读,改变他的命运,获取富贵,封妻荫子。
显然,聪明人不可能是出生在锦衣玉食的富贵之家。
而古代要想聚集一个集团干大事儿,必须是要找富贵人家的人来承头的。陈胜把锦书塞在鱼肚子里,又在野庙装狐狸叫,但他依然不自信。还是要假装是扶苏和项燕这样富贵人家出生的人来承头,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等)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余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