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三国志》作为一本史书它有哪些缺陷(三国志这本书)

导语:《三国志》作为一本史书它有哪些缺陷?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雷晓凡。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是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成为“前四史”的杰出历史学著作。由于种种条件限制,陈寿作品十分简略,后来裴松之为其做注,使内容充实了不少。

《三国志》书影

陈寿原本任职于蜀汉政府。蜀汉政权灭亡后,陈寿前往洛阳,在西晋政府中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陈寿很早就有为自己所经历的历史留下史料的打算,所以《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而恰好当时魏、吴两国已经有不少相关材料,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这些作品都是后来陈寿写作依靠的基本材料。而蜀汉方面却缺乏史书,《三国志》中蜀汉部分的十五卷是基本陈寿自己撰写而成。

后世对于《三国志》有不少很好的评价,想必大家已经看过不少,我们不再冗述,主要来聊一聊《三国志》作为一本史书的缺陷。

《三国志》东晋抄本

首先即是《三国志》的内容太过精简,由于史料和成书环境的限制,陈寿的原书很是单薄。所幸裴松之为此书做注时将大量史料补充其间,即使是裴松之本人认为存疑的材料他也照单全收,留待后人自行考辨。

其次,就《三国志》本身的结构和编排特点而言,缺乏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而想要了解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则需要借助《后汉书》和《晋书》来做补充。

陈寿塑像

最后,在史实和著作态度方面而言,《三国志》因当时政治条件、陈寿个人私仇以及其所参考的材料等方面原因,在部分史实方面记载有曲笔。魏书部分所主要参考王沈所著《魏书》,《史通·直书》批评《三国志》和《魏书》对于司马家族对诸葛亮的作战不利闭口不言,有失史家之风范。清代学者钱大昕为何晏辩诬,批评《三国志》记录不实,指出陈寿这帮人因为何晏与司马懿有过节,所以给写的传记多有污蔑之词,而何夔、郑浑、裴潜、杜畿、卫觊、贾逵等人由于其后代入晋显达,他们的传记则颇多溢美之词。《三国志》对于晋朝皇室的叙述时有曲笔粉饰,这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三国志》以“蜀”称呼刘备建立的的政权,则显示了陈寿显示魏晋的正统,故意使用蜀而不用其正式国号“汉”。而按照史书编撰惯例,必须以国号相称呼,陈寿以“蜀”代“汉”,违反了史家客观中正的原则,备受后代学者之诟病。

参考资料:

1.陈寿、裴松之:《三国志》

2.曾志华等:《三国志解读》

3.高凯:略论《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料价值

4.王宁:《三国志》及其史学价值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赵培文 王雪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