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及反思(《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导语:《被压扁的沙子》教学后记
《被压扁的沙子》是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同《恐龙无处不在》一样都属于科普类的说明文,可以说是姊妹篇。
在《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探讨了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地壳的运动即“大陆漂移说”。那么《被压扁的沙子》紧承上文,围绕着“恐龙为什么灭绝”这个问题展开了课文的学习。对于同学们而言,本节课要比上节课感兴趣,状态也要好一些。
这篇课文中,一开始先引入“问题”: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而后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标题为《被压扁的沙子》,实际内容是什么呢?可否替换,为什么?
很多同学在浏览完课文之后,能够迅速地找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在探究“恐龙为什么灭绝的”的问题。所以讨论能不能把《被压扁的沙子》替换成为《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学生都认为那肯定不行,到底为什么呢?让他们闭上眼睛体验,他们告诉我在读标题时脑子里就会出现沙子的形象,然后再想想它到底怎么被压扁?似乎更有画面感。这个感受体验还是不错的的。那还有什么样的原因呢?开启对课文内容的探索。
2、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几种学说?依据?
学生迅速从第四段中可以找出有两种学说即“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说法的依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也可以轻松从文章中找出。
3、你认为哪一个学说更有道理?作者支持哪一个学说呢,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的,陈述自己的意见后,可去文中找寻作者的推理思路。文章中间的大部分内容其实都是在进行一个逻辑推理,推理完之后在尾段得出恐龙的灭绝,其实是由于撞击。
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
首先是科学家进行了科学实验的论证。沙子即二氧化硅在强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应这种物质在自然界状态下是很难存在的。紧接着进行了事实论证。自然状态很难存在的斯石英在原子弹爆炸的试验场上会发生,因为在原子弹爆炸现场会产生强高压,从而推理出这个很强的压力来自于什么呢?最后,进行推理论证。推测撞击来自于其他星体对地球的一个撞击,完成了推理论证。在撞击的过程中产生的超强压力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于是乎恐龙的生存环境就被破坏掉,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4、学习本篇课文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话题学生有点不太明白,于是我进行了引导。试想想我们在路上开车的话,遇到一个迎面开来感觉要相撞的车时,我们会通过刹车和打方向盘来迅速扭转被撞的情况。那如果我们乘坐的是地球,没有办法改变其方向,如果遇到撞击要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就反应过来:我们可以用我们原子弹炸掉对面的星体,从而可以在地球如果真的面对撞击时挽救一下,结果讨论的十分激烈。
5、回到上节课的问题,《恐龙无处不在》涉及的学科之间紧密相连,那么我们这节课能否也能看出来呢?
其实在这节课也有很多学科之间的一些相互渗透和影响。推理完成,学生已经很轻松的就能做到,不再赘述。
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很感兴趣,尤其是在讲重点逻辑推理的过程中,从实验事实以及推理,联系到我们生活实际的时候,学生异常感兴趣,所以语文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当一个有心的人,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指导于用我们的生活,又从生活中能够提炼出我们的知识,这样的学科融合也算是对阿西莫夫这两篇短文的实践吧!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