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
导语:《古文观止》系列:第三课《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课:《烛之武退秦师》
第1 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因为
贰:不专一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本段文字简短,事件要素却一应俱全:
时间——僖公三十年(正文之前已交代)
地点——郑国
人物——三国国君,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
事件——晋秦围郑
原因——①郑无礼于晋 ②郑贰于楚也【不爽郑国的是晋,和秦直接关系不大】
方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秦两国分别在不同地方逼近郑国首都)
➢本段隐含的重要背景信息:
① 晋国混乱的王位继承。晋献公五子:申生(太子),被陷害致死;小儿子
奚齐和卓子(悼子)继承王位未果,被杀;夷吾,受到秦穆公的帮助,
成为晋的国君晋惠公,传位给儿子晋怀公(曾在秦国当人质,实力不强);
重耳,流亡多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
② 秦、晋、郑三国地理位置关系。秦在最西,军事实力强大但政治地位不
高,有向东扩张的愿望,需要借助晋的力量;晋在中间,与秦和郑都接
壤,实力强大;郑在东边,领土面积小,势力弱。
③ 补充:楚在南边,领土面积大,国力强大,是晋争霸的主要竞争对手。
郑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是它挨揍的重要原因。
第2 段:战中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说
于:向
辞:推辞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犹:尚且
为:做
是:这
许:应许,答应
➢佚之狐四个厉害的地方:
① 有识人之明
② 有自知之明
③ 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应该去见秦君而非晋君
④ 有必胜把握
➢ 佚之狐的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
➢ 烛之武的话里隐含着抱怨情绪
➢ 郑文公以利益角度来劝烛之武
3 段: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岂敢/冒昧
执事:执掌大权的人,此处指秦穆公
越:跨越
鄙远:以偏远的地方作为边疆
陪:增加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行李:外交人员,使者
共:供给
尝:曾经
晋君:指晋惠公夷吾,曾经背信弃义
济:渡河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厌:合于心,满足。
封郑:把郑国当作自己的边界
阙(quē):通“缺”,损害
说:通“悦”
➢ 烛之武的说服艺术
说服目标——让对方意识到:做,没好处;不做,有好处。
说服过程——环环相扣
①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把“亡郑”
作为前提来讨论,解除秦君的心理戒备)
②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亡郑”对秦无利)
③ 亡郑以陪邻。(“亡郑”对秦无利却对晋有利)
④ 邻之厚,君之薄也。(把秦晋作为对立面,转移矛盾双方)
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辞令,
表面是招待使者,实际暗含结盟之意)
⑥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
有过背信弃义的前科)
⑦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理
性分析,晋壮大后会对秦不利)
⑧ 总结:“亡郑”将会“阙秦以利晋”。
4 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易:代替
不武:不符合武德
结语
晋文公撤兵的理由是仁,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因为有可能
打不过强大的秦国。
仁义道德规范,最初可能来源于利益上的考虑,仁义是集体利益最大化的体
现。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