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霉豆腐(贵州霉豆腐的调料配方)
导语:苗乡美食霉豆腐
霉豆腐,是苗乡的一种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黔东南天柱县、锦屏县,以及与之接壤的湘西南靖州县一带的苗族同胞,自古以来就有制作霉豆腐的传统工艺和喜爱吃霉豆腐的嗜好。霉豆腐,是苗乡人民秋冬季节餐桌上的一道时令菜肴,是用来调味开胃的传统美食,几乎人人都喜欢吃,其制作工艺一直传承至今,没有多大变化,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秋天到来,乡里一片忙碌。在稻粟归仓,包谷进屋之后,紧接着就是收黄豆。收回的黄豆,放屋檐下的晾杆上晾晒几天,然后选一个天晴的日子,把黄豆放在户桶(打稻用的四方木桶)里或晒谷坪里用棒槌敲打,敲碎豆壳,豆子就迸落出来。然后用筛子滤掉碎豆壳和灰尘,再用簸箕簸掉较粗的豆壳,就得到了光滑圆润的纯净豆子了。然后,就可以用来做霉豆腐了。
做霉豆腐时,隔壁邻居几家往往邀约在一起,同一天推豆腐,互相好有个帮衬,而且人多热闹,气氛活跃。这一天,姑娘媳妇,老婆婆老太太,相聚在一起,几家共用一副或几副石磨,两人推磨,一人灌豆,还有的人在一旁备料和观看,准备接替。大家嘻嘻哈哈,东家长,西家短,叽叽喳喳讲个不休。不时还跟尚未找对象的姑娘开个玩笑,说把某某小伙子介绍给她,模样俊,家境好,人又风流乖巧,会讨姑娘欢心,嫁过去包有福享。弄得姑娘脸红心跳,忸怩害羞,明明心里乐意,却拼命犟嘴:“我不稀罕!要嫁你嫁,我一辈子不嫁人,在家服侍爹娘,做一辈子的孝女!”看着她这副窘境,听着她这番言不由衷的话,大家兴趣更加浓厚,进一步取笑起她来。豆腐房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充满了快乐的气氛。这情景,像过节似的,非常热闹。豆腐做好后,就用菜刀划分成一寸见方的小块,然后均匀地铺放在垫了干净稻草的竹筛里,摆满一筛或几筛,挪到房里晾着。过几天,等豆腐微微发黄变滑,开始长毛即将霉变的时候,就在豆腐上喷洒一些自制的米酒(这样会使做成的霉豆腐变得细腻芳香),再撒上适量的食盐。然后一块块搛到装满了辣椒粉、姜末、香料的大钵子里去打滚,让它全身沾满这些配料。最后放入陶坛里,一层层垒叠好,密封保存。
大约过五至七天的时候,霉豆腐就做成,可以食用了。其特点是芳香、辛辣、柔软、细腻、爽口、滑腻、开胃,和农贸市场和超市卖的霉豆腐口味大不相同。食时,揭开坛盖,便能闻到一股霉豆腐特有的酸辣霉香,冲人鼻子,撩人食欲,引得人唾津直流。用一个小饭碗,搛上五六块,摆在饭桌中间,供一家人食用。每人用筷子撕一块,夹到碗里,外面红艳艳的,里面白中透青,小小地尝一口,柔软细腻,滑腻爽口,清香咸辣,微微带点霉臭,大异于常味,令人胃口大开,食欲猛增,感觉十分惬意,就像读书时,在众多思想陈腐,意趣单一,手法老套的主旋律作品之外,猛然读到了一篇语言新奇,观点火辣,手法独到的另类作品一样,令人暗自叫好,妙处难与君说。不过,霉豆腐毕竟只是餐桌上的一种调味开胃的辅助菜,它的美味,只是在和主菜的对比中凸显出来的,它的价值,也只存在于与主菜的对比当中,万不可当主菜吃。如果没有主菜的衬托铺垫,仅吃霉豆腐,则味道太过咸辣刺激,不符合老祖宗“五味调和”的饮食哲学,很快会令人口舌麻木,吃得几餐,也就腻味了。苗乡人民是深谙这一饮食哲学的,他们做好的霉豆腐,每餐只盛一小碗在饭桌上,每人也只能尝到一小半块。一坛霉豆腐,往往要吃上十天半个月,保存得好的,甚至能吃上二十来天。苗乡有句谚语:“少吃多有味。”其情形,大概说的就是这霉豆腐吧。
其实岂止是霉豆腐呢,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少吃多有味”,以适度为妙,不可过度。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