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藏族经典的乐器有哪些

藏族经典的乐器有哪些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乐器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藏族经典的乐器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藏族经典的乐器有哪些1

  铜钦

  铜钦是藏族佛传佛教所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召集见臣民。据藏文史书和有些早期壁画记载,铜钦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出现。铜钦分别用红铜、铜、黄铜和银制作。铜身分上、中、下三节,上面两节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节中,吹奏时拉长,在固定场合吹奏时放在木制铜架上,依仗行进或临时场合吹奏扛在人肩上。铜钦一般约长3米左右,最大的可达五米以上,他音色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某种所向无敌的气势,在西藏铜管乐中体形最大,音量最大。

  甲铃

  甲铃与铜钦一起成为藏佛传教乐器中两个主要的旋律性的乐器。普遍认为甲铃是内地乐器唢呐传到西藏后的名称,其形状与内地唢呐基本一致。甲铃管身为木质,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套一哨子,下端承接铜制喇叭口,有些寺庙特意用银制喇叭口,上面用金子装饰各种图纹,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孔(前七后一)。甲玲音色明亮、优美,成为各种宗教活动场合最常用的一种乐器。

  苏那

  苏那:西藏民间、宫庭、寺院吹管乐器。形制与甲铃相近。苏那从克什米尔拉达地方传入西藏。作为阿里地区鲜、卡尔、谐巴谐玛等民间歌舞的伴奏。

  统嘎

  统嘎(海螺):公元七世纪随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其装饰部分在西藏形成,传嘎只能吹一个音,是西藏各教派寺院中广为使用的教具或乐器。据史书记载,海螺号在古代西藏军队中当军号吹奏。按佛经说法,螺号声代表了佛祖说法时声音,海螺号声象征佛法之音,宏量而穿透力强。海螺号在佛教寺院的迎请仪仗,法会及仪式活动中使用。通常在海螺号上镶以镀金黄铜或银,称之为镶翅法螺。

  柄鼓

  柄鼓是西藏宗教寺院的主要乐器之一,与钹和其它寺院乐器合作配合,应用于各种宗教依仪轨活动和神舞羌姆的伴奏。柄鼓和钹也是藏戏的唯一两件伴奏乐器。柄鼓两面蒙皮,可用坐式和站式两种形式演奏。坐者敲击时,长长的柄鼓放置于地上,左手扶柄,右手操弓形鼓锤击打。柄鼓是西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期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具,现在寺院和民间的大柄鼓是从小柄衍变而来。

  饶和钹

  饶和钹是两种乐器,形状基本相近,都是两副中间隆起的铜片、相击发声。不同点在于钹的中间隆起部分大于饶,铜片稍厚与饶,声音宏大、响亮。而饶的声音脆响,音量小于钹。饶和钹都是西藏宗教寺院中的主要乐器,与鼓、甲铃、铜钦、岗林等乐器配合使用。在寺院里,通常根据饶和钹声音分为正、副声、男女声等,钹在宗教寺院中的使用更多。据藏文史书记载、饶和钹是佛教道传入西藏的乐器,在长期宗教乐队演奏实践中,钹的演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技法,在寺院乐队演奏中起首至重要的作用。

  冈林

  冈林(胫骨号)冈林意为用人腿胫骨制成的笛子。冈林是西藏佛教密宗乐器之一,随印度佛教密宗在公元八世纪就传入西藏。冈林早期取死去处女的胫骨为号,至今在西藏的有些寺院中还仍使用小腿骨制成的冈林,但现在很多寺院里使用的则是金属制的号。冈林主要使用于佛教密宗仪轨,神舞羌姆及“绝”教法修炼中。

  多吉尺布

  多吉尺布(金刚杵铃)佛教密宗乐,多吉尺布由两部分构成,上半截是金刚杵,下半截是铃,分别代表智慧和方便。多吉尺布声音悦耳,主要使用于佛教密宗修习,公修和桶经等活动中。多吉尺布还要和打玛如、冈林等配合一起演奏,使用于“绝”(断行法)的修行活动中。

  大玛如

  大玛如(背鼓)佛教密宗乐器,大玛如分长腰大玛如(江的吾)和短腰大玛如两种。大玛如与多吉尺布、冈林配合,用于各种仪式、诵经、“绝”教法的修习等活动中,“绝”修习活动中所使用的大玛如一般大于其它活动中所使用的大玛如。

  藏族经典的乐器有哪些2

  一、弹弦乐器

  1.扎木聂

  即六弦琴,据传有七百年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谐、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据藏文史书《红史》载,扎 木聂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藏语“扎木”是声音,“聂”为悦耳好听之意,“扎木聂”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扎木年。根据藏文古代文献 《西藏王统纪》记载,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可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2.扬琴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 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二、拉弦乐器

  1.牛角胡

  藏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因方言不同又称必庸、必央、巴汪、日阿杂、则则、扎尼等。汉族称弦子、牛角胡或胡琴。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汉族二胡基本 相同,发音明亮、音色优美,常用于独奏和为歌舞、戏剧、说唱伴奏。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尤以川、藏、滇三省区交界的巴塘、芒康和德 钦一带最为盛行。

  2.根卡

  根卡,是藏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来源于古代波斯,最早只用于古典歌舞“囊玛”的伴奏,未在民间流行。20世纪50年代改革制成高、中、低 音系列根卡。音色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等地。

  三、吹管乐器

  1.藏式唢呐

  藏族唢呐,藏语称“嘉令”,形制与唢呐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双簧竖吹乐器。发音低沉,音色浑厚。过去只用于演奏宗教音乐,现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藏族聚居地区。 藏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 着铜质唢呐碗。唢呐哨用芦苇制成,上口是扁平状的双簧哨片,下口为圆形哨座,套于侵子上。气牌为两块圆形薄钢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间夹有椎形装饰物, 上片是在吹奏时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来压紧杆身。 藏族唢呐虽与汉族地区的唢呐构造一样,但杆身和唢呐碗都较粗大,全长约60厘米。通体装饰精细,外资美观。在铜唢呐碗上雕刻或镶嵌有对称的环形图案和花卉纹饰,并设有拴系飘带的铜环。整个唢呐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2.蟒筒

  宗教仪式吹奏乐器,藏语叫热阿冻。形制有大有小,长的3米余,短的1米余。由三节组成,从上至下由小到大,下端有一喇叭口。顶部吹口,形如拉管号嘴。管身有木制或铜制,多处装饰环圈。无音孔,能发基音,8度音,5度音。音量洪大,闷浊、低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藏族经典的乐器有哪些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