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土壤的特点是什么(保护地土壤的特点是)
保护地栽培是在人工创造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风障、冷床、温床、塑料大棚、温室等设施进行的一种栽培方式。,并在不可能生产或产量很低的开放季节进行。与露天栽培土壤相比,保护地栽培土壤具有以下特点:
1照度低,地温恢复慢,幅度变化小
由于玻璃、薄膜或硬塑料片等照明物体的遮挡,入射光是同一时间的60~70%,影响室内地温和气温的上升,尤其是早春,地温上升缓慢,幅度小,造成地温和气温差异大,导致头热脚冷,导致植物生长缓慢。
2气体交换稳定
由于大气与土壤的沟通被阻断,气流的横向运动很小,纵向运动远低于空旷地面。新鲜空气对土壤空气的补充减少,氧气含量低于露地,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外界环境,特殊情况下比外界环境差十倍,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容易积累,如氨、亚硝酸、一氧化碳、亚硫酸、乙烯、氯气等。
3土壤含盐量高,溶液浓度高
保护地的土壤很少被雨水冲刷。除灌溉外,土壤中大部分水分自下而上运行,施肥量大,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升高。土壤溶液的浓度远高于空旷地。种植时间越长,土壤盐分积累越多。
4土壤湿度高
被保护空气的相对湿度往往在90%以上,比外界空气高几倍。土壤蒸发蒸腾量少,土壤湿度也比田间高。湿度为很多病虫害提供了发育条件。
5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失衡
保护地栽培的植物品种单一。耕地面积有限,大部分处于连作状态。导致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失衡,造成部分养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造成生理障碍。有害微生物生存密度增加,加重病虫害。
6土壤肥力高,养分流失少
由于保护地施肥量大,一次灌溉量比露地少,养分随水流失和渗漏少,土壤肥力较高。
7土壤酸化
保护地土壤容易酸化,常年连作的蔬菜大棚一般5~6年就会从6.5降到5.5以下。保护地土壤pH值的降低与硝酸根、硫酸根和氯离子的积累有关。钙、镁、钠离子在全盐中的相对比例降低,对土壤酸化也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