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

  不知不觉开学已经三周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40分钟不够用,所以相对于之前的教学,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和调整。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可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必须让学生尽快调整过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1、对于课后习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评讲,对于学生的错题落实不到位;

  2、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后几乎不复习;

  3、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低,尤其是家庭作业;

  4、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节知识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到习题中去;

  5、在解答题中,过程的书写比较薄弱,细节做得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件,让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2、课后利用一切能抓住的时间对个别同学加以了解和辅导;

  3、督促学生先修改自己的错题,鼓励学生问问题;

  4、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一道题;

  5、评讲习题注意把控时间,尽量不耽搁新课的讲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2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3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是这两周的新知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就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也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

  最近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例如,对有理数分类中的分数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不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小测试节奏;

  5、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鼓励学生学会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归纳解题方法;

  2、督促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3、培养学生学会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自己解读概念的能力;

  4、多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问同学老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4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我合理重组教材,创设了“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将角合理分类,并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的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是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的。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6

  作为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和不甘*庸的心态。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九年级普通班,有升学的压力,目前,对于九年级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二、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的去实践。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压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后来我就灵活调节上课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乐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比较,我发现灵活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能学好数学。

  三、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何时的坡度,既让优等生吃的饱,还得让差生吃得了。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实践,同时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上课节奏,尽量让差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

  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7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幼儿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孩子寻找、感知数学概念: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散步时,我会带孩子观赏周围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数一数拼了几个?是不是对称的?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

  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幼儿会逐渐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关注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8

  山东省中学数学优秀课评比的观摩活动于4月18号至4月20号在德州市五中和德州市九中举行。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次的观摩活动,在这次的观摩中我一共听了21节说课,课题自备;9节讲课包含以下:《不等式及其解集》、《19.1*行四边形》、《不等式性质》,每个内容有好3个老师同上,也就是同课异构。在这次活动中,我认真地聆听了每一节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也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了许多问题。回来后,结合自己教学工作,认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这次观摩活动,对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 收获

  1、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注重了对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最后应用)。课堂容量适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探索过程而直接告之结论的`现象少了,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19.1*行四边形》的这个课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师,他的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环节过度流畅。徐洪鑫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完成的,当然这与徐洪鑫老师**的简洁明了、点拨到位、引导有方是有关的。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设置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的优质课教学评比中,亮点较多的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教师们的精心的情境创设了。现举出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1)济宁十四中的苏晓虎老师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有数学。又由**刘谦春节晚会魔术引入,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气氛,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使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拉开帷幕。

  (2)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开心农场画面,寻找学过的四边形,走进学生生活,揭示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9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结合现今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并进。在近期的有理数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应当更多的以学生的练为主,提升发展学生的在初中数学李所必需的一些基础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收获。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备课期间除了自己认真的分析教材及相应的习题册,也多与师父交流学习,听听师父是怎么上课的,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争取每堂课的教学都是有条不紊的呈现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教学反思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增强教学动力的工具。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必经之路。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反思,教学中感受颇深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对数学感的很少,中游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很多同学数学不入门更不要说兴趣了。由于个体差异、差异、理解潜力差异等,产生了不少的学困生。因此,转困生成了我们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科该下应当采取相应有效的,改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下方我结合自我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谈一下自我的看法。

  一、数学学困生构成的原因分析

  数学学困生构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大部分学困生是后天构成的,主要集中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课程增多,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困难就更大了,书看不动,题不会解。再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逻辑性较强的,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因此缺乏进取心,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对自我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结果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3、学习意志不坚强

  进入初中以后,有的学生适应潜力比较差,表此刻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

  4、学习品质差

  学习品质是数学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在学**缺乏主动,不能持续的听课,自控潜力差,学习被动,无自觉性,情绪不稳定,上课***不集中,*时贪玩好动,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5、父母因素

  此刻初中生独生子女占比例较大,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超出学生现有潜力,个性是在农村,家长忙于挣钱忙于农活对孩子不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绩差就实行暴力。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造成学生复杂的心理矛盾,构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的、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学能的转化对策

  1、抓好入门知识,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在入门出我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适当对教材作处理,从具体入手,从简单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要善于创设情境,满足不一样学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段笔直的公路两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果农卖果,收购商定在公路旁设一个收购点P,使点P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相等,收购点P应设在何处呢?你会画吗?”学生透过自我探究,他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务必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关爱学生,用感情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别林斯基以前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的保障。”学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充满信任和期望,发现和欣赏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进步。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真情唤起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4、构建**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构建**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是因为不喜欢某任科教师而放下对该科的学习。因此,要善于用爱心去感染学困生,对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帮忙,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当他们有所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尝到收获的甜头,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到达逐步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5、教给学生正确的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更不明白如何去学。教学中要个性注意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听课、、做作业、观察、归纳等方法,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促使他们愿学、想学,最后到达爱学、会学的目的。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找准学困生的成因,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用心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困生,透过努力,绝大部分学困生是能够转化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也会有回报的。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1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幼儿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孩子寻找、感知数学概念: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

  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散步时,我会带孩子观赏周围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数一数拼了几个?是不是对称的?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

  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幼儿会逐渐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关注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2

  我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现在年龄还小根本不知该怎样学习,更不知怎样进行反思,那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指导。那么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这一个月的教学经历和以前的学习经历,有以下的感受: 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 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学生的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环节。

  这一点我就尝试过,刚开始我没有让学生做课堂简要摘记。当过几天之后,有些同学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让他们翻课堂简要摘记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笔记的学生却掌握的较好,我才感觉到要求学生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现在年龄太小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课堂简要摘记,刚开始并且天天检查。一星期过后,效果就出来。

  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不仅仅是学生上课作了课堂简要摘记,让他们试着每天晚睡觉之前把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过一遍,想想自己今天有那些收获,有那些不足,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翻书或第二**老师或同学,争取把所学的内容都搞懂。

  现在我们的老师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学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进行学习反思,那么老师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费。只有老师努力的教和学生正确的学二者相结合,老师的付出才一定有回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一个月以来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怎样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3

  今年是小学教学的最后一年,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进生的问题最大:

  1、尽管我在后进生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预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惯没有培养起来:①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没有养成;②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没有养成。这是让我非常头疼的问题,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由于审题不细致导致错误,让我感到很可惜。③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没有养成。他们做完题目后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底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懒于检查。

  望来年,能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4

  现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凭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就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数学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遂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课堂上热闹非凡,但教师竞说不出每个活动的用意,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

  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

  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成了下列模式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

  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

  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5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清华网校的学习方法栏目由清华附中名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附中优秀学生学习心得组成,以帮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惯为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数学是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学科,也是高考科目中最能够拉开分数层次的学科,所以学好数学,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以后学习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那么高一新生在学**刚刚踏入新阶段,如何去除初中时养成的`不适宜高中学习的习惯,又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和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别十分大,从原本的实际思维转入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大幅度转变。这就需要重新整理初中数学知识,构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高中知识特点,较快的吸收新的知识,构成新的知识结构。

  (2)认真理解,反复推敲思考高中各知识点的涵义,各种表示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仔细辨识、区别,到达熟练掌握,逐步建立与高中数学结构相适应的理论本质与思考方法,切忌急于求成。

  (3)经过学习,要努力培养自我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本事初步构成运用知识准确地表达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本事;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树立辩证唯物**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我们应试时,时常发现厌试心理,有时会有些紧张,这是很正常的。但过分紧张也会导致考不好,所以*时应把练习当作考试,但考试时则*视为练习,心态好了,成绩自我就上去了。

  如何减少解题失误,这是一个考高分的关键。失误少了,分数就会溅涨。这需要学生的仔细观察与认真阅读题目,抓住题目重点、题心,并围绕重点、题心研究其他条件与答案。其次,研究要周全,避免出现遗漏情景,各个方面都要研究到,这需要*日思考事物的长期积累。

  考试考得不好,这是常遇到的问题,心境沮丧是正常心理,但不能持久下去。要将答案听彻底,记下,并与自我的解题思路相比较,发现不一样之处,或不要之处并记于心里,这样对于下次考试则很有好处。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篇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

  山东省中学数学优秀课评比的观摩活动于4月18号至4月20号在德州市五中和德州市九中举行。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次的观摩活动,在这次的观摩中我一共听了21节说课,课题自备;9节讲课包含以下:《不等式及其解集》、《19.1*行四边形》、《不等式性质》,每个内容有好3个老师同上,也就是同课异构。在这次活动中,我认真地聆听了每一节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也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了许多问题。回来后,结合自己教学工作,认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这次观摩活动,对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 收获

  1、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注重了对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最后应用)。课堂容量适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探索过程而直接告之结论的现象少了,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19.1*行四边形》的这个课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师,他的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环节过度流畅。徐洪鑫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完成的,当然这与徐洪鑫老师**的简洁明了、点拨到位、引导有方是有关的。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设置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的优质课教学评比中,亮点较多的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教师们的精心的情境创设了。现举出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1)济宁十四中的苏晓虎老师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有数学。又由**刘谦春节晚会魔术引入,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气氛,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使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拉开帷幕。

  (2)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开心农场画面,寻找学过的四边形,走进学生生活,揭示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2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来**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人物。**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的一种方略。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爱国**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在学生现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利用多**等多种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5、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6、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3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是这两周的新知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就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也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

  最近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例如,对有理数分类中的分数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不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小测试节奏;

  5、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鼓励学生学会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归纳解题方法;

  2、督促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3、培养学生学会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自己解读概念的能力;

  4、多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问同学老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不知不觉开学已经三周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40分钟不够用,所以相对于之前的教学,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和调整。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可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必须让学生尽快调整过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1、对于课后习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评讲,对于学生的错题落实不到位;

  2、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后几乎不复习;

  3、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低,尤其是家庭作业;

  4、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节知识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到习题中去;

  5、在解答题中,过程的书写比较薄弱,细节做得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件,让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2、课后利用一切能抓住的时间对个别同学加以了解和辅导;

  3、督促学生先修改自己的错题,鼓励学生问问题;

  4、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一道题;

  5、评讲习题注意把控时间,尽量不耽搁新课的讲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

  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6

  随着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的**,以及学校合和课堂的开展,对一导三学理念的贯彻与应用,我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明显区别于课改以前的状态“动”。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思考,有层次的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反省自己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反思与归纳的作用。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有教后反思,从学习的角度讲可以称为反思归纳性学习。反思归纳性学习是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现在学校大部分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后反思,从惰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上完课后是不想做这一工作的,然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老师不想对自己的课作出思考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不会提出合理的反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给出归纳。当代建构**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的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要思考,学生如何才能够愿意反思,积极主动的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无意识的反思,从而拜托由于惰性而导致的上课睡觉,不想听课,不愿意思考?这个过程就我提到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近几年任教的班级几乎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群体性的特征非常的明显,其他的同学做什么另一些同学也跟着做什么,上课的时候很少能够**的思考,特别是下午的第一节,在午休过后的第一课,当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困意十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全班的学生几乎都是困意十足。所以这样的数学课是不能够继续下去的。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反思效果。

  这个学期**《常见函数的导数》,这节课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就是幂函数导函数公式推导,以及导函数的初步应用,幂函数导函数推导过程主要采用归纳猜想,但是没有证明,证明在本节当中不作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可能达到推导的层次,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总结出公式,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得到公式,公式推导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分工执行操作,让不同的组解决不同的幂函数题型,并且让组内其中一人独自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自然的将这些同学做的白板组合到一起,让同学观察,**:从这些同学的白板的解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能够狠好的归纳出幂函数导函数的公式,这样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就公式加以练习,加深巩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白来是让一整个小组同时扮演,一个方面可以检查这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情况,两个一个方面可以死通过一个组的练习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因为组内的学生是顺时针的顺序按照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安排的,一个组就可以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对例题讲解主要是师生互动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为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的作用,主要是学生来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安排三名学生上黑板上做,下面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让同学互相指出在做题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学生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达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目的。例题结束后学生对预习时的导学案拿出来,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析,主要是会做的同学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分析。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问题的讲解,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完成后在教案的后面写出自己在这节课的反思,反思这个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做题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还存在着那些不足,需要自己课后加深,教室课后再次对导学案进行批改,这样学生的导学案就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目的,达到了导学案的充分利用。

  但是这节课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是数学课的原因,很多的方面是需要学生**思考。在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扮演的时候电子白板只能够一个人书写,不能够几个人同时书写。这个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能够同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安切上课的题目量也达不到要求,这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热情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所以这个还需要联系,在上课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这样的思想。导学案出题目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这样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好处,明确这个过程中没有活动很难让自己沉浸到学习中,也就很难有收获。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有自我改错纠错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凭借遗忘来抵制不愉快的回忆的原则,学生在与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是与别人的想法是相互冲突的。而就学生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最痛苦的挣扎的记忆忆是最难忘的,也是最深刻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心灵竞争的场所,即学生彼此之间心理的相反的倾向所组成。

  从上面的论述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由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惰性思维的特征,活动是反思归纳的基础,也是反思归纳的保证。活动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归纳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7

  数学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要处理的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是因为数学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知识基础上积累经验,还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有着联系与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方向。

  本节课通过选择不同方法探究24时教学内容:先出示某银行办公时间上午8时——下午4时30分和一闻商场营业时间是9:00——21:00,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日常生活的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气氛、让生产生积极心理等。然后提出某银行办公一天用多长时间,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的由数大格的方法算出一天工作的时间是8小时30分,有的同学用分段时间加起来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30分,合起来是8小时30分……。如果求商场一天营业多长时间。,学生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用21:30-9:00=12:30,就是12小时30分,学生在引导下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帮助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寻找其实际价值。学生只有回归生活去应用数学,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从上述教案中,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去解决一天工作有多长时间,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把解决一答具体问题成功体验,以学生解差中解决一个问题也不只限于一种策略的运用,可以从多角度得合已用知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清晰表象,更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积累经验的一种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8

  走出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Motivational model )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9

  摘 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维;迫切性;方法;培养

  一、反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迫切性介绍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维培养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教育技术装备.20xx(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xx(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0xx.2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

  爱伦教授在《微格教学》一书中说:“教学的现代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远程教育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递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远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如何更好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所需要重点研究的。下面就农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几点思考。

  一,推进农远工程与数学教学结合意义重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农远进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意义重大,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数学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用好农远资源,实现农远资源与数学学习的有效结合。

  二,要熟悉农远工程的相关知识,注意与本校实际结合

  教师要能熟练地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就要了解农远的相关知识。如要熟练地进行九州的播放、录制、抓拍等,要能够快速地在计算机中熟练地找到与自己任教学科相关的资源等等。注意农远资源与本校本班的实际相符合,对教学活动做一些改造,如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利用农远展开教学;根据本班的实际人数进行合理的分组等。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农远资源。

  三.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进行数学教学的优势

  1,农远资源形式多样

  农远资源的形式有视频、音频、文字、幻灯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均数时,教师可以呈现这样一幅图片:小明站在一块标有“*均水深1.2米”的牌子前,小明的身高是1.4米,旁边呈现这样的问题:“他能不能下水游泳呢?”通过这幅图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最后老师加以点拨,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2,在信息的呈现上,呈现形式多**化

  农远资源可以让信息以多**形式呈现。通过多种**可以让静的东西动起来,将大的东西缩小,将小的东西放大,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3,信息反馈多样化

  农远资源中的信息流通适时高效,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四,农村远程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远程教育的运用和发展对中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将农村远程教育运用到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情境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徜徉于探索数学的乐园中去。农远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如在教学统计时,农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情景图:几名中学生站在马路旁边数开过去的各种汽车。画面色彩分明,动感性强,这样就自然地创设了情境,教师此时就可以顺势地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兴趣,从而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践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农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提供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趣的资源,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3,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圆柱的侧面积该如何计算,学生刚开始时并不知晓。但农远资源中的圆柱侧面积展开演示图为学生学习侧面积计算提供了帮助。通过圆柱侧面积展开图反复演示,学生很容易找出展开的长方形各部分和原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也就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4,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提供了条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新知的热情。也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运用农远进行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农村远程教育在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1,要整体设计,优化目标

  教学**服务于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应该从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上着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化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教师要能把握农远资源的特征,从而确定使用的目的性。

  2,要正确认识农远在课改中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农远教学**时,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教师要能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农远资源。农远的运用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运用农远,同样要重视主导,保证主体

  采用农远教学**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何运用农远资源,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课堂上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讲究声音、图像、动画等的运用,追求所谓的“大容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4,寓教于乐,防护身心

  充满情感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农远进行教学,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借助农远授课,要注意激发思维,感受情绪,要让学生尽量享受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心理的防护。

  总之,农远进入教学势不可挡,我们要努力探索,勤于研究,要让自己的心像战鼓一样接受各种挑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进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篇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

  山东省中学数学优秀课评比的观摩活动于4月18号至4月20号在德州市五中和德州市九中举行。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次的观摩活动,在这次的观摩中我一共听了21节说课,课题自备;9节讲课包含以下:《不等式及其解集》、《19.1*行四边形》、《不等式性质》,每个内容有好3个老师同上,也就是同课异构。在这次活动中,我认真地聆听了每一节课,并做了较为详细的听课记录,也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了许多问题。回来后,结合自己教学工作,认真思考和琢磨,真正感到这次观摩活动,对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 收获

  1、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次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注重了对学生的理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教会学生怎样去解决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归纳、证明、最后应用)。课堂容量适中,传统的满堂灌的现象少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探索过程而直接告之结论的现象少了,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19.1*行四边形》的这个课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师,他的课堂气氛热烈,教学环节过度流畅。徐洪鑫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完成的,当然这与徐洪鑫老师**的简洁明了、点拨到位、引导有方是有关的。

  2、情景引入激情、有效,情景设置科学合理并且贴近生活。

  情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与**,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这次的优质课教学评比中,亮点较多的另一个方面,应该就是教师们的精心的情境创设了。现举出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1)济宁十四中的苏晓虎老师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皆有数学。又由**刘谦春节晚会魔术引入,既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气氛,又揭示了本节课研究的主题。使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拉开帷幕。

  (2)德州五中的徐洪鑫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开心农场画面,寻找学过的四边形,走进学生生活,揭示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2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是这两周的新知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就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也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

  最近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例如,对有理数分类中的分数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不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小测试节奏;

  5、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鼓励学生学会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归纳解题方法;

  2、督促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3、培养学生学会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自己解读概念的能力;

  4、多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问同学老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结合现今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并进。在近期的有理数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应当更多的以学生的练为主,提升发展学生的在初中数学李所必需的一些基础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收获。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备课期间除了自己认真的分析教材及相应的习题册,也多与师父交流学习,听听师父是怎么上课的,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争取每堂课的教学都是有条不紊的呈现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教学反思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增强教学动力的工具。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必经之路。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不知不觉开学已经三周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40分钟不够用,所以相对于之前的教学,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和调整。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可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必须让学生尽快调整过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1、对于课后习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评讲,对于学生的错题落实不到位;

  2、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后几乎不复习;

  3、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低,尤其是家庭作业;

  4、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节知识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到习题中去;

  5、在解答题中,过程的书写比较薄弱,细节做得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件,让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2、课后利用一切能抓住的时间对个别同学加以了解和辅导;

  3、督促学生先修改自己的错题,鼓励学生问问题;

  4、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一道题;

  5、评讲习题注意把控时间,尽量不耽搁新课的讲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5

  随着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的**,以及学校合和课堂的开展,对一导三学理念的贯彻与应用,我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明显区别于课改以前的状态“动”。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思考,有层次的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反省自己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反思与归纳的作用。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有教后反思,从学习的角度讲可以称为反思归纳性学习。反思归纳性学习是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现在学校大部分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后反思,从惰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上完课后是不想做这一工作的,然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老师不想对自己的课作出思考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不会提出合理的反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给出归纳。当代建构**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的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要思考,学生如何才能够愿意反思,积极主动的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无意识的反思,从而拜托由于惰性而导致的上课睡觉,不想听课,不愿意思考?这个过程就我提到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近几年任教的班级几乎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群体性的特征非常的明显,其他的同学做什么另一些同学也跟着做什么,上课的时候很少能够**的思考,特别是下午的第一节,在午休过后的第一课,当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困意十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全班的学生几乎都是困意十足。所以这样的数学课是不能够继续下去的。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反思效果。

  这个学期**《常见函数的导数》,这节课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就是幂函数导函数公式推导,以及导函数的初步应用,幂函数导函数推导过程主要采用归纳猜想,但是没有证明,证明在本节当中不作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可能达到推导的层次,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总结出公式,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得到公式,公式推导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分工执行操作,让不同的组解决不同的幂函数题型,并且让组内其中一人独自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自然的将这些同学做的白板组合到一起,让同学观察,**:从这些同学的白板的解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能够狠好的归纳出幂函数导函数的公式,这样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就公式加以练习,加深巩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白来是让一整个小组同时扮演,一个方面可以检查这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情况,两个一个方面可以死通过一个组的练习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因为组内的学生是顺时针的顺序按照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安排的,一个组就可以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对例题讲解主要是师生互动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为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的作用,主要是学生来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安排三名学生上黑板上做,下面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让同学互相指出在做题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学生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达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目的。例题结束后学生对预习时的导学案拿出来,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析,主要是会做的同学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分析。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问题的讲解,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完成后在教案的后面写出自己在这节课的反思,反思这个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做题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还存在着那些不足,需要自己课后加深,教室课后再次对导学案进行批改,这样学生的导学案就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目的,达到了导学案的充分利用。

  但是这节课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是数学课的原因,很多的方面是需要学生**思考。在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扮演的时候电子白板只能够一个人书写,不能够几个人同时书写。这个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能够同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安切上课的题目量也达不到要求,这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热情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所以这个还需要联系,在上课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这样的思想。导学案出题目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这样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好处,明确这个过程中没有活动很难让自己沉浸到学习中,也就很难有收获。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有自我改错纠错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凭借遗忘来抵制不愉快的回忆的原则,学生在与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是与别人的想法是相互冲突的。而就学生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最痛苦的挣扎的记忆忆是最难忘的,也是最深刻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心灵竞争的场所,即学生彼此之间心理的相反的倾向所组成。

  从上面的论述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由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惰性思维的特征,活动是反思归纳的基础,也是反思归纳的保证。活动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归纳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6

  数学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要处理的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是因为数学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也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知识基础上积累经验,还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有着联系与应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方向。

  本节课通过选择不同方法探究24时教学内容:先出示某银行办公时间上午8时——下午4时30分和一闻商场营业时间是9:00——21:00,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日常生活的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气氛、让生产生积极心理等。然后提出某银行办公一天用多长时间,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的由数大格的方法算出一天工作的时间是8小时30分,有的同学用分段时间加起来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30分,合起来是8小时30分……。如果求商场一天营业多长时间。,学生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用21:30-9:00=12:30,就是12小时30分,学生在引导下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帮助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尝试着从数学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寻找其实际价值。学生只有回归生活去应用数学,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从上述教案中,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去解决一天工作有多长时间,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把解决一答具体问题成功体验,以学生解差中解决一个问题也不只限于一种策略的运用,可以从多角度得合已用知识,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清晰表象,更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积累经验的一种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7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8

  走出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Motivational model )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9

  作为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和不甘*庸的心态。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九年级普通班,有升学的压力,目前,对于九年级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二、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的去实践。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压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后来我就灵活调节上课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乐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比较,我发现灵活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能学好数学。

  三、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何时的坡度,既让优等生吃的饱,还得让差生吃得了。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实践,同时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上课节奏,尽量让差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

  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来**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人物。**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的一种方略。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爱国**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在学生现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利用多**等多种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5、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6、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篇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

  现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凭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就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数学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遂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课堂上热闹非凡,但教师竞说不出每个活动的用意,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

  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

  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成了下列模式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

  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

  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2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来**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人物。**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的一种方略。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爱国**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在学生现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利用多**等多种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5、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6、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3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发达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国的教育**的大量实践证明:教育**的成功必须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拥护,必须使教师在教学与课程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与责任,而反思性教学认为教师“能提出并解决与他们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而我区自20xx年秋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课标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发展。

  2.教师成长的需要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国都在**和寻找教师成长的模式。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1]。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说: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2]。随着广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战略计划的实施,我区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区中学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教师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一方面大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我区从教,他们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接,反思性教学能为他们快速成长找到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从外地引进的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毕竟不熟悉广州学生的学情,反思性教学能使他们尽快适应广州学生的教学。同时即便是老教师也需要再提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育所关注的是到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3]。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三个子过程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两个‘学会’加速师生共同发展”,反思性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益。

  4.目前我国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①考虑老师因素多,考虑学生因素少;②理论探讨多,实践探讨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学多,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反思性教学少;④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张皮”现象严重[4]。

  二、实验假说及研究目的

  每位教师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与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位学生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不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才能使成绩得到较大提高。

  1.课题研究的目的:一是对全区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理论培训, 构建反思性教学的框架,把反思性教学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二是收集整理教师与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个案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反思性教学评价的实践材料。

  2.成果形式:①出版反思性教学论文、个案集,为我区新一轮的反思性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②通过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提高教师对自己的教和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离不开进行反思性教学。《纲要》和《标准》为反思性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法规依据。

  2.**外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熊川武教授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n)”**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当代***、哲学家唐纳德?萧恩(Donald Schon)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实践和反思实践者的思想,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所有这些都是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中、外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自20世纪初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开展工作以来,不少数学家,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学理论和数学教学这两个领域的内涵实质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数学教育理论:“数学现实”的原则;“数学化”的思想;“再创造”原理;建构**的教学理论;*的“双基”教学理论。“双基”教学理论指出:“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是指“在强调掌握双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数学重视“双基”,但不是等于只抓“双基”,这也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

  1.如何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内容、策略(包括同行进行交流激起自身的反思);

  2.如何实施反思性教学──在行动中研究;

  3.中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4.反思性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五、研究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原则

  1.方向目的性原则

  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其目的是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在探索中提升教师教学实践合理性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必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反思性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3.“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反思有两种时间框架,即“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前者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后者发生在行动中。在反思性教学研究中,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4.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文献法;行动研究;访谈法;**法;个案研究法。

  六、结果与分析

  1.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的类型

  根据萧恩的两种反思类型说,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即 “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或者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一切的思考中。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当实践工作者在参与改进的努力时,通常也会有与情境的反思性对话,也就是说,实践者试图提出和解决当时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反应和知觉,我们总是要考虑者既对行动也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就是“在行动中的反思”[6]。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1)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①反思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

  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还是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②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它包括以下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③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

  ④反思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7]

  (2)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我们研究的结果是:

  首先,要“接触学习者真实的言行”。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包括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暴露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先后序列关系与整体结构。

  其次,要重视行动中的“不确定地带”,给它留有充足的空间。

  最后,是适度地进行“即兴创作”──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新问题,共同探索,力求解决问题。

  善于“在行动中反思”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认识和反省,能够**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在行动中反思”的教师的机智处理及学生的精彩表现的几个片断:

  (1)对数函数第一节课中例题: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问题提出后,学生异口同声“用计算器”。教师迟疑了片刻,立即要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计算完后学生发现两个数中,一个比1大,一个比1小,注意到这个事实后,就只要比较它们分别与1的大小即可。

  学生提出的方法(学生的即兴创作)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转换(教师的即兴创作),使得利用中间值比较大小的方法思路自然,这样的教学不是在灌输,而是在点燃。

  (2)简单的线性规划第一节课中,师生刚用几何画板归纳出规律: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面区域,马上有位学生举手发言,说想到了以前一个问题的简单解答方法。

  问题:已知两点的坐标是,过点的直线和线段相交, 求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

  这位学生认为可用刚学的知识转化为两点在直线的异侧即可,教师请他呈述和板演,他大约花了15分钟时间完成。他说完后,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虽然这节课由于他的“即兴创作”使得教师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但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这样的精彩片断是教师在课前无法设计好的。

  由这两个片断可以看出,“在行动中的反思”,既可是教师的“即兴创作”,也可是学生的“即兴创作”。要完成这样的“即兴创作”,首先必须建立在*等的师生关系上和**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其次是教师要给所有学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

  2. 中学数学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基本途径

  (1)个体反思:

  教学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记教学中得失,并对得失进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记“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学机智与灵感,学生创新的见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以后的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记再教设计,通过反思,对教学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并写出简要的再设计,为再教时提供重要的参考。。

  我区有老师参加此课题的番禺中学,禺山高中等学校规定,新参加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每节课都要写教学后记,其他教师每半个学期要写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这些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较快。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4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幼儿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孩子寻找、感知数学概念: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

  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散步时,我会带孩子观赏周围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数一数拼了几个?是不是对称的?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

  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幼儿会逐渐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关注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5

  随着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的**,以及学校合和课堂的开展,对一导三学理念的贯彻与应用,我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明显区别于课改以前的状态“动”。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思考,有层次的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反省自己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反思与归纳的作用。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有教后反思,从学习的角度讲可以称为反思归纳性学习。反思归纳性学习是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现在学校大部分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后反思,从惰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上完课后是不想做这一工作的,然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老师不想对自己的课作出思考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不会提出合理的反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给出归纳。当代建构**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的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要思考,学生如何才能够愿意反思,积极主动的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无意识的反思,从而拜托由于惰性而导致的上课睡觉,不想听课,不愿意思考?这个过程就我提到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近几年任教的班级几乎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群体性的特征非常的明显,其他的同学做什么另一些同学也跟着做什么,上课的时候很少能够**的思考,特别是下午的第一节,在午休过后的第一课,当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困意十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全班的学生几乎都是困意十足。所以这样的数学课是不能够继续下去的。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反思效果。

  这个学期**《常见函数的导数》,这节课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就是幂函数导函数公式推导,以及导函数的初步应用,幂函数导函数推导过程主要采用归纳猜想,但是没有证明,证明在本节当中不作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可能达到推导的层次,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总结出公式,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得到公式,公式推导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分工执行操作,让不同的组解决不同的幂函数题型,并且让组内其中一人独自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自然的将这些同学做的白板组合到一起,让同学观察,**:从这些同学的白板的解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能够狠好的归纳出幂函数导函数的公式,这样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就公式加以练习,加深巩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白来是让一整个小组同时扮演,一个方面可以检查这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情况,两个一个方面可以死通过一个组的练习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因为组内的学生是顺时针的顺序按照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安排的,一个组就可以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对例题讲解主要是师生互动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为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的作用,主要是学生来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安排三名学生上黑板上做,下面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让同学互相指出在做题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学生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达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目的。例题结束后学生对预习时的导学案拿出来,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析,主要是会做的同学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分析。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问题的讲解,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完成后在教案的后面写出自己在这节课的反思,反思这个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做题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还存在着那些不足,需要自己课后加深,教室课后再次对导学案进行批改,这样学生的导学案就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目的,达到了导学案的充分利用。

  但是这节课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是数学课的原因,很多的方面是需要学生**思考。在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扮演的时候电子白板只能够一个人书写,不能够几个人同时书写。这个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能够同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安切上课的题目量也达不到要求,这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热情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所以这个还需要联系,在上课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这样的思想。导学案出题目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这样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好处,明确这个过程中没有活动很难让自己沉浸到学习中,也就很难有收获。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有自我改错纠错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凭借遗忘来抵制不愉快的回忆的原则,学生在与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是与别人的想法是相互冲突的。而就学生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最痛苦的挣扎的记忆忆是最难忘的,也是最深刻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心灵竞争的场所,即学生彼此之间心理的相反的倾向所组成。

  从上面的论述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由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惰性思维的特征,活动是反思归纳的基础,也是反思归纳的保证。活动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归纳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6

  走出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等交流、共同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Motivational model )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7

  爱伦教授在《微格教学》一书中说:“教学的现代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远程教育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递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远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如何更好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所需要重点研究的。下面就农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几点思考。

  一,推进农远工程与数学教学结合意义重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农远进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意义重大,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数学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用好农远资源,实现农远资源与数学学习的有效结合。

  二,要熟悉农远工程的相关知识,注意与本校实际结合

  教师要能熟练地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就要了解农远的相关知识。如要熟练地进行九州的播放、录制、抓拍等,要能够快速地在计算机中熟练地找到与自己任教学科相关的资源等等。注意农远资源与本校本班的实际相符合,对教学活动做一些改造,如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利用农远展开教学;根据本班的实际人数进行合理的分组等。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农远资源。

  三.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进行数学教学的优势

  1,农远资源形式多样

  农远资源的形式有视频、音频、文字、幻灯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均数时,教师可以呈现这样一幅图片:小明站在一块标有“*均水深1.2米”的牌子前,小明的身高是1.4米,旁边呈现这样的问题:“他能不能下水游泳呢?”通过这幅图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最后老师加以点拨,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2,在信息的呈现上,呈现形式多**化

  农远资源可以让信息以多**形式呈现。通过多种**可以让静的东西动起来,将大的东西缩小,将小的东西放大,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3,信息反馈多样化

  农远资源中的信息流通适时高效,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四,农村远程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远程教育的运用和发展对中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将农村远程教育运用到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情境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徜徉于探索数学的乐园中去。农远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如在教学统计时,农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情景图:几名中学生站在马路旁边数开过去的各种汽车。画面色彩分明,动感性强,这样就自然地创设了情境,教师此时就可以顺势地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兴趣,从而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践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农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提供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趣的资源,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3,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圆柱的侧面积该如何计算,学生刚开始时并不知晓。但农远资源中的圆柱侧面积展开演示图为学生学习侧面积计算提供了帮助。通过圆柱侧面积展开图反复演示,学生很容易找出展开的长方形各部分和原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也就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4,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提供了条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新知的热情。也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运用农远进行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农村远程教育在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1,要整体设计,优化目标

  教学**服务于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应该从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上着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化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教师要能把握农远资源的特征,从而确定使用的目的性。

  2,要正确认识农远在课改中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农远教学**时,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教师要能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农远资源。农远的运用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运用农远,同样要重视主导,保证主体

  采用农远教学**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何运用农远资源,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课堂上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讲究声音、图像、动画等的运用,追求所谓的“大容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4,寓教于乐,防护身心

  充满情感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农远进行教学,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借助农远授课,要注意激发思维,感受情绪,要让学生尽量享受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心理的防护。

  总之,农远进入教学势不可挡,我们要努力探索,勤于研究,要让自己的心像战鼓一样接受各种挑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进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8

  作为数学老师,我深感肩上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这种压力是来自自身对教学的一种责任和不甘*庸的心态。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九年级普通班,有升学的压力,目前,对于九年级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所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其自己去发现。

  在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我比较擅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后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甚至不留思维空间,往往习惯于追问学生,急于让其说出结果。显然,学生对题目只是片面的理解,不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当然也就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做过的题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学过的数学定理或公式不能深刻理解,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效果更好。

  二、给自己一个空间,灵活大胆的去实践。

  我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课堂上以“定势思维”**教学,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不愿打乱即定的教学程序,干脆采取回避、压措施,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后来我就灵活调节上课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乐于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比较,我发现灵活的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能学好数学。

  三、给思维一个空间,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要设置何时的坡度,既让优等生吃的饱,还得让差生吃得了。经过反复的比较与实践,同时精心设置问题的坡度,使学生步步深入,并探究出规律。课堂上注意上课节奏,尽量让差生跟上老师的步伐多

  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成绩逐步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9

  我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现在年龄还小根本不知该怎样学习,更不知怎样进行反思,那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指导。那么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这一个月的教学经历和以前的学习经历,有以下的感受: 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 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学生的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环节。

  这一点我就尝试过,刚开始我没有让学生做课堂简要摘记。当过几天之后,有些同学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让他们翻课堂简要摘记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笔记的学生却掌握的较好,我才感觉到要求学生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现在年龄太小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课堂简要摘记,刚开始并且天天检查。一星期过后,效果就出来。

  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不仅仅是学生上课作了课堂简要摘记,让他们试着每天晚睡觉之前把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过一遍,想想自己今天有那些收获,有那些不足,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翻书或第二**老师或同学,争取把所学的内容都搞懂。

  现在我们的老师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学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进行学习反思,那么老师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费。只有老师努力的教和学生正确的学二者相结合,老师的付出才一定有回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一个月以来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怎样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习。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来**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人物。**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的一种方略。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习者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习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习,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习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习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习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教育”、“爱国**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在学生现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利用多**等多种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习题和习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习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学习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澡,如果学习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习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习题课。

  如在**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习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5、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近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又是指师生课堂学习的动机水*。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6、结束语:中数数学教学反思的启示

  通过对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教育领域和师资培养领域里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关于教育领域内的存在问题前面已谈到一些。在师资培养领域内具体体现为:我们的师资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短暂的教育实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把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只能指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师资培养模式里又没有关于教学反思的课程设置,他们缺乏反思与科研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他们学到的只是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忽略了师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合作与增强动力的有力的工具,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益,而且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因此由教学反思得到的启示:在师资培养模式中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并开设教学反思或行动研究课程,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通过实习小组的研讨及导师的指导,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初步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和改进工作,提高对大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度。其结果是教学的不断改进以及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培养了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精神,使学生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为以后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科研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

  随着教育形式课堂教学的**,以及学校合和课堂的开展,对一导三学理念的贯彻与应用,我发现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明显区别于课改以前的状态“动”。这样的课堂模式可以让学生对问题展开多方面的思考,有层次的进一步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展开思考辩论,反省自己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存在的问题,所以这样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反思与归纳的作用。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有教后反思,从学习的角度讲可以称为反思归纳性学习。反思归纳性学习是通过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现在学校大部分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后反思,从惰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上完课后是不想做这一工作的,然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老师不想对自己的课作出思考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不会提出合理的反思,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给出归纳。当代建构**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的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显然,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要思考,学生如何才能够愿意反思,积极主动的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无意识的反思,从而拜托由于惰性而导致的上课睡觉,不想听课,不愿意思考?这个过程就我提到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近几年任教的班级几乎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群体性的特征非常的明显,其他的同学做什么另一些同学也跟着做什么,上课的时候很少能够**的思考,特别是下午的第一节,在午休过后的第一课,当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困意十足的时候,这个时候全班的学生几乎都是困意十足。所以这样的数学课是不能够继续下去的。

  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反思的效果会更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可**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反思效果。

  这个学期**《常见函数的导数》,这节课总体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就是幂函数导函数公式推导,以及导函数的初步应用,幂函数导函数推导过程主要采用归纳猜想,但是没有证明,证明在本节当中不作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可能达到推导的层次,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联想的方式总结出公式,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通过观察得到公式,公式推导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分工执行操作,让不同的组解决不同的幂函数题型,并且让组内其中一人独自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自然的将这些同学做的白板组合到一起,让同学观察,**:从这些同学的白板的解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能够狠好的归纳出幂函数导函数的公式,这样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然后就公式加以练习,加深巩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白来是让一整个小组同时扮演,一个方面可以检查这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情况,两个一个方面可以死通过一个组的练习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因为组内的学生是顺时针的顺序按照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安排的,一个组就可以反映出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对例题讲解主要是师生互动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为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的作用,主要是学生来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是安排三名学生上黑板上做,下面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然后让同学互相指出在做题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学生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达到了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目的。例题结束后学生对预习时的导学案拿出来,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析,主要是会做的同学给不懂的同学进行讲解分析。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也可以很好的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对问题的讲解,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完成后在教案的后面写出自己在这节课的反思,反思这个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做题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还存在着那些不足,需要自己课后加深,教室课后再次对导学案进行批改,这样学生的导学案就做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目的,达到了导学案的充分利用。

  但是这节课在教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热情不是很高,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是数学课的原因,很多的方面是需要学生**思考。在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扮演的时候电子白板只能够一个人书写,不能够几个人同时书写。这个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能够同步检查学生上课的掌握情况,安切上课的题目量也达不到要求,这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热情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所以这个还需要联系,在上课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这样的思想。导学案出题目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这样的课堂中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好处,明确这个过程中没有活动很难让自己沉浸到学习中,也就很难有收获。老师要让学生明确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有自我改错纠错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合理性水*。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即主体遇到特定刺激便自然出现相应反应。有反思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会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地反思。总之,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一道“警戒线”,它随时提醒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进入反思状态。

  凭借遗忘来抵制不愉快的回忆的原则,学生在与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是与别人的想法是相互冲突的。而就学生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最痛苦的挣扎的记忆忆是最难忘的,也是最深刻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心灵竞争的场所,即学生彼此之间心理的相反的倾向所组成。

  从上面的论述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由于基础薄弱学生的惰性思维的特征,活动是反思归纳的基础,也是反思归纳的保证。活动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归纳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了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2

  不知不觉开学已经三周了,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40分钟不够用,所以相对于之前的教学,需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和调整。初一数学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学生刚从小学毕业,可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必须让学生尽快调整过来。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1、对于课后习题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评讲,对于学生的错题落实不到位;

  2、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后几乎不复习;

  3、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低,尤其是家庭作业;

  4、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节知识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到习题中去;

  5、在解答题中,过程的书写比较薄弱,细节做得不到位。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前精心的准备课件,让学生能够在40分钟内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2、课后利用一切能抓住的时间对个别同学加以了解和辅导;

  3、督促学生先修改自己的错题,鼓励学生问问题;

  4、培养学生如何思考一道题;

  5、评讲习题注意把控时间,尽量不耽搁新课的讲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3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多。但是这两周的新知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就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也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

  最近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例如,对有理数分类中的分数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不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小测试节奏;

  5、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1、鼓励学生学会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归纳解题方法;

  2、督促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3、培养学生学会找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自己解读概念的能力;

  4、多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积极问同学老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4

  上世纪末,世界课程理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引发了新课程**的浪潮。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教学反思已成为新课程**迫切的需要、内在的召唤。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在我们的下乡调研中发现,有的老师不重视教学反思,有的老师不会反思,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成长。这里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策略谈谈我的体会。

  教学反思可分为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形式。其中个人反思可采用自省自学、自省自问、自省自诊来进行。集体反思可采用个案研讨、观摩分析、合作交流等形式。

  自省自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的,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反思也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加强理论学习是数学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就需要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参加培训、听讲座、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自已学习。

  自省自问:自省自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等。

  自省自诊:自省自诊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诊断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找出适合本节课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个案研讨:在课堂教学个案例研讨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个案,然后对个案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合作交流:通过教师间充分的交流进行集体反思,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行线”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铁轨、斑马线、双杠等。在合作交流时有的教师提出,*行线的前提是在同一*面内,而学生在记忆时往往忽略这一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结合教室内的边线举出一些异面但不相交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同一*面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我这里仅举几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应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5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结合现今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并进。在近期的有理数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应当更多的以学生的练为主,提升发展学生的在初中数学李所必需的一些基础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收获。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备课期间除了自己认真的分析教材及相应的习题册,也多与师父交流学习,听听师父是怎么上课的,然后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争取每堂课的教学都是有条不紊的呈现每个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教学反思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增强教学动力的工具。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必经之路。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6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及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师,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从无所适从到慢慢掌握熟悉的个中滋味,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促使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入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破除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乃至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认知水*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略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提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于是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及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学行为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同体”,一起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教学设计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样引起学生参与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其**思考的能力。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这样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本质性的东西。还有,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其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就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为会学,经过一番努力也许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乃至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情绪,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只在听老师讲故事时才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出;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

  8、不重视总结和复习。

  针对上述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多花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以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惯。目下“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着误区:

  (1)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存在着有意识把学生往预先设定的教学框架里赶的现象;(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时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的“活而无序”。

  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给出满意的结果;(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本组意见,而是**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方法、技能的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目标、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六、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习题、试卷评讲不能停留在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上,而应着眼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要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实质,不断提高解题和纠错、防错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勤于探索,加强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教学水*才能不断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7

  星期二(5月15日),县教研室来我校进行了20__年上半年教学视导活动,我参加了学校**的讲评课活动,数学学科授课教师是:任守昌和我两个人。从课堂的整体效果看,我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是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不等式中的分类思想),但是还是有一定量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是存在着差距,这需要教师再付出一定的心血。课堂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部分学生主动参入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以我自己个人来看,课堂中还有一定的不足:

  (1)学生参入的热情还不够,小组活动不是很到位,在小组展示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是学生参入面不够广泛,仅仅是几个学生的展示舞台,没有大范围、全员的参入,这是这节课的失误之处。

  (2)加强对学生主题地位的关注,给学生以尝试,放手学生还不够,还是有点不敢全放给学生。

  (3)小组活动时,一个组去处理,需要另一个组去补充,不是单一的教师给予补充,小组之间需要加强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还没有体现。

  结合我这一节课,我觉得小组学习下一步需要注意的工作重点是:

  (1)小组评价需要加强,可以是分数评价,但是要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评价。

  (2)组内互助面要广,同组之间要有检查,有督促。

  (3)小组管理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4)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组,有交流。

  (5)展示问题,需要有好的.方法,不是教师去单独的把题目再读一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己对于题目的把握和理解,教师应该放手学生,大胆的让学生去**的思考和理解,自己去找题目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问题也反映出下一步教师的工作的重心和关键点。小组合作学习,如果用好的话,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意识。能起到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质量,“差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我们必须把所谓的“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在实际教学中,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灌输到每位教师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转化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8

  这个教学设计是我参加学校第二届导探练提升公开课结合其他老师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的。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师生对话生成知识和方法。课堂的探究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度高,通过课堂观察和其他老师反馈,证实这样的课堂确实深受学生喜爱,

  事实上,在具体的教学和课堂中,导学探究练习公开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首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要站在学生认识角度来安排,思考我们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必须要有预设。但是有时候面对课堂学生突发的奇思异想会手足无措。这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很受学生欢迎。但基于本人教学能力有限,语言不精练,只害怕学生听不懂,语言啰嗦。事实上,如果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引导他们去验证这三个条件,证实在此问题中运用基本不等式是可行的',不仅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严谨思维习惯。由于首次运用此教学模式讲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够自信,课堂上放得不是很开,特别是最后一个答疑的环节设计的时间太少不够用,导致最精彩的教学环节没有完成好、意外生成有限。还有,在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是想象的那么高。我想可能与自己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有一定的关系吧。

  教学设计中每个情境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怎样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讨论中去?具体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小组讨论怎样才能保证效率?等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接下来我将进一步尝试着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中的上述问题修改、优化此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索生成性教学模式在数学概念课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9

  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反思,教学中感受颇深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对数学感的很少,中游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很多同学数学不入门更不要说兴趣了。由于个体差异、差异、理解潜力差异等,产生了不少的学困生。因此,转困生成了我们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科该下应当采取相应有效的,改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下方我结合自我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谈一下自我的看法。

  一、数学学困生构成的原因分析

  数学学困生构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大部分学困生是后天构成的,主要集中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课程增多,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困难就更大了,书看不动,题不会解。再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逻辑性较强的,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因此缺乏进取心,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对自我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结果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3、学习意志不坚强

  进入初中以后,有的学生适应潜力比较差,表此刻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

  4、学习品质差

  学习品质是数学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在学**缺乏主动,不能持续的听课,自控潜力差,学习被动,无自觉性,情绪不稳定,上课***不集中,*时贪玩好动,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5、父母因素

  此刻初中生独生子女占比例较大,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超出学生现有潜力,个性是在农村,家长忙于挣钱忙于农活对孩子不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绩差就实行暴力。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造成学生复杂的心理矛盾,构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的、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学能的转化对策

  1、抓好入门知识,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在入门出我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适当对教材作处理,从具体入手,从简单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要善于创设情境,满足不一样学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段笔直的公路两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果农卖果,收购商定在公路旁设一个收购点P,使点P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相等,收购点P应设在何处呢?你会画吗?”学生透过自我探究,他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务必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关爱学生,用感情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别林斯基以前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的保障。”学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充满信任和期望,发现和欣赏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进步。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真情唤起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4、构建**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构建**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是因为不喜欢某任科教师而放下对该科的学习。因此,要善于用爱心去感染学困生,对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帮忙,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当他们有所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尝到收获的甜头,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到达逐步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5、教给学生正确的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更不明白如何去学。教学中要个性注意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听课、、做作业、观察、归纳等方法,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促使他们愿学、想学,最后到达爱学、会学的目的。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找准学困生的成因,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用心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困生,透过努力,绝大部分学困生是能够转化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也会有回报的。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0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现把本节教学反思如下。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教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接下来回忆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内容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本学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为重要结论学习,学生有较多的经验;二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本章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得到的。

  然后学生探索解题。设木条c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课本给出两个不等式x<10+3,x>10-3。最后,类比方程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现在让我们重点分析学生的探索解题过程。备课时教者的问题有:学生能否列出和课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们如何引导?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们如何处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说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习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笔者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

  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 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 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

  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1

  爱伦教授在《微格教学》一书中说:“教学的现代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的现代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远程教育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也有利于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递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远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如何更好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我们所需要重点研究的。下面就农远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谈谈几点思考。

  一,推进农远工程与数学教学结合意义重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农远进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意义重大,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推进数学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要求。《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科学合理地用好农远资源,实现农远资源与数学学习的有效结合。

  二,要熟悉农远工程的相关知识,注意与本校实际结合

  教师要能熟练地利用农远工程资源,就要了解农远的相关知识。如要熟练地进行九州的播放、录制、抓拍等,要能够快速地在计算机中熟练地找到与自己任教学科相关的资源等等。注意农远资源与本校本班的实际相符合,对教学活动做一些改造,如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利用农远展开教学;根据本班的实际人数进行合理的分组等。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农远资源。

  三.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进行数学教学的优势

  1,农远资源形式多样

  农远资源的形式有视频、音频、文字、幻灯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均数时,教师可以呈现这样一幅图片:小明站在一块标有“*均水深1.2米”的牌子前,小明的身高是1.4米,旁边呈现这样的问题:“他能不能下水游泳呢?”通过这幅图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最后老师加以点拨,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2,在信息的呈现上,呈现形式多**化

  农远资源可以让信息以多**形式呈现。通过多种**可以让静的东西动起来,将大的东西缩小,将小的东西放大,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3,信息反馈多样化

  农远资源中的信息流通适时高效,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四,农村远程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远程教育的运用和发展对中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将农村远程教育运用到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情境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徜徉于探索数学的乐园中去。农远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如在教学统计时,农远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情景图:几名中学生站在马路旁边数开过去的各种汽车。画面色彩分明,动感性强,这样就自然地创设了情境,教师此时就可以顺势地导入新课。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兴趣,从而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践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农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提供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趣的资源,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3,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圆柱的侧面积该如何计算,学生刚开始时并不知晓。但农远资源中的圆柱侧面积展开演示图为学生学习侧面积计算提供了帮助。通过圆柱侧面积展开图反复演示,学生很容易找出展开的长方形各部分和原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也就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4,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提供了条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新知的热情。也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多种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运用农远进行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

  农村远程教育在教学中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1,要整体设计,优化目标

  教学**服务于教学目标。课堂上如何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应该从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上着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化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此,教师要能把握农远资源的特征,从而确定使用的目的性。

  2,要正确认识农远在课改中的作用

  我们在使用农远教学**时,也不能排斥传统教学**。教师要能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合理地利用农远资源。农远的运用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运用农远,同样要重视主导,保证主体

  采用农远教学**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何运用农远资源,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课堂上一味地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讲究声音、图像、动画等的运用,追求所谓的“大容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4,寓教于乐,防护身心

  充满情感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运用农远进行教学,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借助农远授课,要注意激发思维,感受情绪,要让学生尽量享受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心理的防护。

  总之,农远进入教学势不可挡,我们要努力探索,勤于研究,要让自己的心像战鼓一样接受各种挑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进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2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正处于数字化的时代,对幼儿来说,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以灵活、丰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那么怎样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数学?我常常以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孩子寻找、感知数学概念:瞧,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怎么有这么多数字?时钟上也有许多数字,电话也是由许多数字构成的,不知道什么地方也有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用处呢?幼儿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纷纷交流着:我发现鞋子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这双鞋子有多大;针筒上也有数字,是告诉我们刻度的;书上有数字,是告诉我们书的页码……散步时,我会带孩子观赏周围的各种房子,并引导幼儿说说谁能看得出这些房子上有些什么图形?在幼儿的活动中也到处有数学:如幼儿吃点心时,引导幼儿说“桶里有许多的点心,我拿了一块点心”以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幼儿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边数梯子的数量, 正数一次,再倒数一次看看,一样吗?多有趣呀!玩玩具时,引导幼儿按颜色规律拼插,拼完后数一数拼了几个?是不是对称的?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通过滚、拍、摸球,感知球体的特征,增添玩的乐趣;利用一切时间,如散步、劳动、散游等,随机引导幼儿数数、感知图形……

  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幼儿会逐渐发现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有着这么多的有趣的数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关注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更好地萌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3

  我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现在年龄还小根本不知该怎样学习,更不知怎样进行反思,那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指导。那么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这一个月的教学经历和以前的'学习经历,有以下的感受: 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 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学生的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环节。

  这一点我就尝试过,刚开始我没有让学生做课堂简要摘记。当过几天之后,有些同学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让他们翻课堂简要摘记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笔记的学生却掌握的较好,我才感觉到要求学生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现在年龄太小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课堂简要摘记,刚开始并且天天检查。一星期过后,效果就出来。

  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不仅仅是学生上课作了课堂简要摘记,让他们试着每天晚睡觉之前把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过一遍,想想自己今天有那些收获,有那些不足,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翻书或第二**老师或同学,争取把所学的内容都搞懂。

  现在我们的老师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学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进行学习反思,那么老师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费。只有老师努力的教和学生正确的学二者相结合,老师的付出才一定有回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一个月以来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怎样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4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没有主体的**自主探究,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教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不要事事包办代替。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其道理。学生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样的一条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方面的作用?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思路等你认为你的学习有效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你准备怎么办?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

  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自主合作反思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目前课堂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15

  20xx年的夏季,我选择了九中,九中选择了我,我由一名农村教师转变为一名城市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踌躇满志,满怀希望,有信心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同时,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令我欣慰的是,校**给我创造了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同事给了我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九中这块沃土上,一步步的前行,不断超越着自我。三年多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回顾这学期的工作历程,成绩中存在着问题,问题中孕育着希望。

  这学期,我仍旧担任着十一班、十二班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着数学备课组的组长。在我的努力下,两个班的教学成绩稳中有进,在与七中的三次联考中,两个班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均分的差距一步步的拉大,到第三次联考中,均分超出对手十分之多。同时,我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带动了初三数学的整体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时的努力工作密不可分,概括起来,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向管理要质量

  过硬的教学管理,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我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采取了“紧盯、勤问、及时跟踪”的管理策略,时刻关注着每个同学的一举一动,那怕是学生的一个一闪而过的眼神也不会放过。课堂上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有一丝一毫的***的松懈与精神状态的萎靡不振,一经发现,及时给予提醒和警告。在课下,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即便学生的作业都是对的也要进行抽问,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问题的解法还是似懂非懂,或者是否有抄作业的嫌疑。

  二、向课堂要效益

  过硬的教学管理与高效的课堂效率是取得好成绩的双保险。高效的课堂效率又建立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每备一节课,我总要提前钻研教材与课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与易混点;分析这些知识点通常用什么样的题型考查,考查的类型属于基础性的还是能力性的,中考中考查这些知识的力度大概有多大;这些知识点的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把这些错误防患于未然;怎样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艺术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设计练习题能更好的体现它的巩固功能、检测功能、评价功能、反馈功能、提升功能;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等,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吃透教材,从方法上灵活驾驭教材。每当课堂上有精彩片段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三、向同事借经验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作为备课组长的我,从不高傲自许,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关系相处十分融洽,从未发生过因分配教学任务而出现敷衍了事或互相推诿的情况,对布置的教学任务两位同事总是争先恐后、尽职尽责的完成。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上,总能与两位同事坦诚相待,哪怕是一道小小的练习题,也要取长补短、去劣存优,达成共识。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学习其他同事独特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水*,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放弃一切外出学习与展示的机会,先后去**庄初中、碾头初中、兑煤初中、孝义七中、中阳楼初中等进行做课活动,即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即发现了以后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又学习到了人家具备而咱不具备的教学亮点,可谓“一石几鸟”。

  四、向教改谋发展

  这几年,市局推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前年春季,我校**全体教师赴清徐二中与孝义七中进行观摩教学。他们的.“四环节教学法”与“学案式教学法”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的那种**的精神与勇气令我敬佩。回来后,我既没有仿效清徐二中的四环节教学法,也没有完全照搬七中的学案式教学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基本理念,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上大作文章,课堂效率**提高。同时,对我校课例研究开展的的教研活动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探讨”这一研究课题,并初步阐述了我对这一课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并与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今后,我将持之以恒的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摸索、研究、完善该课题。在此,我希望全体教师也加入到课题研究的行列中,确立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大胆进行教学**,为孝义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五、向竞争求进步

  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一方面,我们加大教学研讨的力度,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所代的班级的实际情况,看清与其它班级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思考今后的对策与措施,要有反超他人的勇气,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10篇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数的开方的重点是*方根、算术*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 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四边形的重点是*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数的开方的重点是*方根、算术*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 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四边形的重点是*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六认真”, 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流动分层。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堂上推进素质教育,力图体现“三个面向”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结合本校特点,实施基础化、生活化、审美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化课堂教学**,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1、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展开教学系列活动。

  2、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树立信心。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营造*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

  3、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每节课后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二备”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和“二备”,向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4、立足基础,做好辅优导差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各年级要立足基础,把好基础关,提高教学质量。数学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确确实实掌握,技能技巧等一定要加强训练,要长期有计划地训练,注意保底。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们要抓好辅优扶差工作,尤其是要切实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要以良好的心态接纳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适合的数学,让他们在数学学**有所进步,以提高学校的数学成绩。

  三、月份工作安排:

  二0一四年九月份:

  1、针对学生实际制定学科教师教学计划。

  2、制订教研计划,共同为搞好教研活动献计献策。

  3、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

  4、研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十月份:

  1、研讨:如何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动态信息,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开展“优秀作业”评比活动(一)。

  3、探究:如何更好地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十一月份:

  1、进行期中测试。

  2、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步伐。

  3、开展“人人上一节优质课”活动

  **老师听课、评课。

  十二月份:

  1、**初三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竞赛(结合中考新题型)。

  2、开展“优秀作业”评比活动(二) 。

  3、**教师进行一次说课比赛。

  二0一四年九年元月份:

  1、制订期末复习计划。

  2、**教师撰写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

  3、收集有关资料。

  二月份:

  1、制定教师教学计划及备课组活动计划。

  2、确定本学期教研组活动中心,安排好各年级活动时间。

  三月份:

  1、教师相互听课、评课。

  2、召开课**会议,进行教学信息反馈。

  3、教师教学工作检查。

  四月份:

  1、安排一次西片学校教师来我校指导活动。

  2、**本组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心得。

  五月份:

  1、参加西片学校**的毕业班联考活动,及时进行交流,取长补短。

  2、做好毕业班数学学科总复习工作。

  六月份:

  1、制订七、八年级期末复习计划。

  2、做好毕业班中考工作。

  3、进行西片教研工作及教研组工作总结。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法分析

  1.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的两个班均属瓯高班,学生自觉性差,自我**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四、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进度安排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学**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这与我在教学中不提倡课前预习,少做笔记有关,我认为课前预习易使学生囿于教材框定的范围和思考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而不应该用在当“打字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二、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5

  教研组将围绕“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而开展。在抓好教学常规,落实学校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认真学习课改纲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打造“高效课堂”,实施“精细化与精致化”教学研究,争取全面提升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一、深化高效课堂教学**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要使课堂达到有效,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和整合过程,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就能有效,能力提高也能事半功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研组要督促科组老师加强集体备课:

  (1)科组老师要树立目标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全局意识,合作意识。

  (2)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最重要的环节,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高底。怎么备?当然最好是能发挥个人才智、铸就团体实力。备课组要做到**目标,**进度,**重点与难点,**作业,**测练,备课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课堂模式、从而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做到共性与个性的**。

  (3)进一步完善导学案的制定。

  (4)进一步完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加大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力度,做好阶段性总结。力争本学期完成结题。

  三、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实现校本课程的开设。

  四、开展各项主题公开课活动

  **组内教师进行开课、听课、评课活动。要求每一个老师一个学期至少展示一堂课,然后从主动、有效的角度进行评课。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常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配合上级教育教研单位做好送课下乡活动。

  六、具体活动安排

  周次、内容

  1、制订教研计划

  2、新课程理念学习、课题任务分配

  3、备课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4、课题阶段小结、组内公开课、送课下乡

  5、备课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6、课堂教学研讨:教会学生如何预习,组内公开课

  7、备课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8、课题阶段小结、组内公开课

  9、课堂教学研讨:教会学生如何听课

  10、期中考试

  11、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12、课堂教学研讨:教会学生如何讨论

  13、备课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14、课堂教学研讨: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15、备课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16、课堂教学研讨;教会学生如何总结数学竞赛。

  17、备课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18、如何进行期末复习

  19、总结形成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6

  一.本学期指导思想

  在深入推进和贯彻学校“新课改”的精神的前提下,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针对**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继续发挥数学组优良传统,加大教学研究力度,着力提倡集体备课创新,加强团队合作。倡导随时随地献计献策,合理取舍的收集资料,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力求达到减负增效,做到“高效低耗”,确保数学组在市县的优势学科地位,为学校创品牌做出重要贡献。

  二.授课教师

  初三25班、26班

  初三27班、28班

  初三29班、30班

  初三31班、32班

  初三实验班

  三.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目标

  1.紧扣教材,细读课标,以生为本。备课组必须深挖教材,研读课标并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集体探讨一种学生易接受、易掌握的教学方法,努力使绝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并掌握,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2.发挥集体智慧,资源共享,并保持集体备课的持久性、高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抓好教学研讨工作,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抓教学问题汇聚,严格执行教学反思**,杜绝不良现象重复出现。

  4.抓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知识与能力并举,在教学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并强化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台,开发课程资源,以达到活跃课堂的目的。

  6.抓好培优工程,力争在各级数学竞赛中争得上席之位。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积极进行教研教改

  组内教师必须按学校要求进行集体备课,即做到“五定”、“五议”、“五**”。

  “五定”即定时间(每周星期四下午)、定地点(初三办公室)、定每周进度、定教学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五议”即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可供的教学方法**、议课后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信息)。

  “五**”即*学进度和内容、*学目的和要求、*学重难点和“双基”要求、**课堂主要范例、练习与作业内容、**考查试题。

  备课中要重视突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学习知识方法的指导;设计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例题、习题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各个层次,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阅读、了解数学家事迹、数学成就、数学史等,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励学生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每节课后,*时应多思考教学方法和**:例如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须将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补在集体备课后的教学后记栏内。

  2.加强教研教改,积极推行听评课活动。每学期每人至少上好一节教学研究课,全面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全组人员共同听课、评课,多提建议,自我反思,以便相互学习,不断改进,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创造互相促进的人文环境,探索多种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自觉提升业务能力。每月每人听课至少3节以上(备课组长4节以上),并要求及时留下上课、评课之心得,做到听课有启示、评课有感想、教研有收获,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

  3.提倡教师的“再学习”

  本组各位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研究水*,创新数学教学。现行的《课标》在语言教学、思想教育、文化素养、智力开发等各方面都对我们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都要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符合时代与潮流的要求,才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创新**去教学。

  (1)提倡自我学习,做好读书笔记;努力做到让学生“四个喜欢”(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你的课、你的'学科、喜欢和你讨论问题),备课组提出每个教师要了解、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和资料;对一些最新的数学资料,数学试题要研究、探讨,不断充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去。

  (2)**学习与“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关的文章;学习多**课件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动画制作与几何画板的使用);学习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文章;新老教师互帮互带,共同进步。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数的开方的重点是*方根、算术*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 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四边形的重点是*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 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 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 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 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 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 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数的开方的重点是*方根、算术*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 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四边形的重点是*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六认真”, 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流动分层。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高二5班共有学生73人,8班共有学生70人。两个班级都是高二理科班的三类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存在怕数学科的心理。但他们还是存在一颗想学好数学的心,也想融入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更想在每次考试中独领风骚,鉴于此,对他们正确引导,教学中适当调整难度,起点放低点,步子迈小点,还是会有好成绩的。

  二.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能够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应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用心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务必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群众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群众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用心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用心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好处,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能够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潜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必须层面能够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忙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此刻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透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透过多**,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以上是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及时作出调整,以期到达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9

  一、基本状况分析

  任教153班与154班两个班,其中153班是文化班有男生51人,女生22人;154班是美术班有男生23人,女生21人,并且有音乐生8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善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潜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潜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推荐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资料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资料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务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资料和特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发扬教学**,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研组要根据教材各章节的重难点制定教学专题,每人每学期指定一个专题,安排一至二次教研课。年级备课组每周举行一至二次教研活动,积累教学经验。

  6、落实课外活动的资料。**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资料,加强对高层次学生的竞赛辅导,培养拔尖人才。

  四、教研课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新教法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集合

  第二周函数及其表示

  第三周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周指数函数

  第五周对数函数

  第六周幂函数

  第七周函数与方程

  第八周函数的应用

  第九周期中考试

  第十——十一周空间几何体

  第十二周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第十三——十四周直线与*面*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第十五——十六周直线与方程

  第十八——十九周圆与方程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中学数学教学计划10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个性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构成新课标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二、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数学教学任务和资料,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的进度状况进行详细计划。

  三、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状况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带给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和教学实践潜力。

  四、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以前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之一。结合教学资料,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合理,教学资料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批改作业:

  精批细改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订正和掌握状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

  六、做好课外辅导: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生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潜力。

  总之透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中学数学实习报告3篇

中学数学实习报告1

  我们小组于11月30日入手下手到xx中学进行练习工作。在12月16日结束。离开xx中学返回黉舍。在练习的全部进程中,我们组内的成员始终以高度的热忱投射于练习工作当中,这深受教授和门生的同等好评。

  在黉舍内的筹办周中,我们小构成员服从安排,当真备课,自动参加试讲与评论。我们经过议定屡次的试讲和谦和听取教导王教授的定见和教导分析。连续地点窜教案,侧重传授内容的重难点。从而到达教授所严厉要求的程度。王教授的当真教导和鼓励**地加强了我们的决议信念。

  在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于11月27日下午三点整迈入xx中学的大门。这是我们走出黉舍迈进社会和第一步。踏进xx中学与黉舍带领教授见面,我们深受黉舍带领教授们的强烈喧闹欢迎,欢迎我们的是xx中学的副校长。他是我们黉舍毕业的第一届门生。看到他有种亲切的感触。在黉舍的安排下我和**班的一名同学互助带初二五班。这个班的班**张教授是我们黉舍xx届的门生,科任教导何教授是我们黉舍05届的师姐。接着跟随**,教导教授见面交换。下午第三节课恰好有一个“我的芳华我做主”的主题班会。我们可以现场观看。门生们互助得很不错,这个主题班会展开得很告成。我第一天就收获颇丰。固然xx中学很小,很窄,路程远还坐落在一个小小的菜市场内里。可是历史长久,教授热忱,门生规矩,校风正派,整体感触还不错。

  我们在11月30日的班会课上到所带的班介绍了本身。接下来自动听相干数学教授的课,此中一名经验充裕蔡教授课讲得很好。12月2号小组两位成员进行正式讲课,我们的组长能够很好地把握传授内容,思路清楚,目标明了,根本功结壮,很好地把握讲堂时候,表现高雅。而另外一名成员因为有点紧急,思路有点乱,讲课速度过快,佘下时候过量。可是整体还可以的,毕竟是第一次踏上讲台的。12月4日,早上另外一名组员讲课,感触还不错,下午我进行我的第一节课,这一末节的内容对付这里的门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加上讲堂规律不睬想,自律不高,不长于思虑。学院教导王教授没空前来听课, 我有点紧急,细节题目不能够细致讲解。声音有点小。课后与科任教导教授进行交换,探讨讲课的优弱点。听取教授的教导,下次改正。

  在12月10日礼拜四下午第三节课,我展开了“学会戴德”主题班会。班会的式样五花八门:唱歌,朗读,讲故事,现场**个人感觉等。门生们自动互助,班会获得很好的成绩,这也让门生们学会了戴德。独一的不敷的是黉舍配置较差,展开主题班会遭到了很多束厄狭隘。

  在练习期间每天早上7点非常到练习黉舍跟随早读,课间**门生做眼保健操,午写时候跟随午写。课间时候篡夺时候明白门生,跟门生构成精良的师生干系。练习期间我们小构成员始终一路集结动身,在全部进程中,我们团队联合互助。彼此救助,彼此关心。构成精良的团队精神。

  12月15日,我们的练习黉舍副校长与我们展开了一个练习交换*,他教会我们年青人应竭力进步,多锻练,提拔个人本身本质。篡夺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12月16日下午,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得领会和成果向xx中学的带领和教授称谢和告别。在临别前,班**张教授还教会我如何做好班**工作,真是很感谢他。两周多的练习体验固然很短,但我们都能够以热忱的立场投身于练习工作当中并从中学到很多教诲传给与做人等方面的相干知识。个人成果很大。并遭到黉舍带领教授的好评。离开黉舍之前与校长进行了合照。校长的*易近人令我深深打动。带着不舍离开了xx中学,在此我深深感谢带领教授对我们练习工作的赞成与救助,也感谢王教授对我们的教导。感谢你们。感谢!!!

中学数学实习报告2

  一、实习目的

  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自己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二、实习内容

  难忘的20xx刚刚过去,憧憬着20xx,我迎来了我的交流,探讨教学方案,这样自己在教学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在初一年级组听取了**老师、陈合辉老师、**老师、张义俊老师、朱军老师等老师的授课,他们各有特点。如张老师在讲课时选取典型例题介绍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实习的学方法、授课形式等方面都需要有所突破。

  这两周我主讲“二元一次方程”这章,本来这章的内容是不用两周的课时的,但是教务**考虑到我是实***,以前没有过经验,为了避免我讲不好同学们掌握不好,最后还得请别的老师重新讲一遍,所以多给了我四次课时,让我循序渐进的学习讲课。

  以下是我的教学内容安排:

  本章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4.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

  6.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7.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8.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9.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10.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问题,即怎样把实际问题建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中学数学说课稿

中学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十二组,每组4—5人,按异质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这堂课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是一种较好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醒学生重视等比与等差数列的对比。

  四、说教学**:

  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

  1、复习**:(2分钟)

  (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怎样?

  目的: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12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问1、细胞**:一个细胞,每隔一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后有几个细胞?问2、课本第109页的典故由同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教师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其填充过程,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引出定义,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欲望。

  3、创设问题(28分钟)

  第一层次:(6分钟)

  判断下列数列哪些是等比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① 1, 2, 4, 8, …,263

  ② 20xx , 20xx×1.1, 20xx×1.12,…, 20xx×1.19

  ③ -1, -2, -4, -8,

  ④ …

  ⑤ -1, -1, -1, -1,…

  ⑥ 1, 0, 1, 0,…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层次:(6分钟)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公比是-2,问这个数列的第几项的值为-80?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所**的数学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逆性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定性思维顽疾。

  第三层次:(16分钟)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9,第5项为81,求它的首项和公比?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公比的取值情况。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首项和第4项?

  目的:总领以上三层次全部知识,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4、小结:(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怎样?其中每个字母所**的含义是什么?

  3)等比数列应注意哪些问题?(an≠0、q≠0)

  5、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P60:l、(2) (4)

  6、板书设计

  §2.4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 演练1、2、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课堂小结

  实例剖析 例1 作业布置

中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xx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说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对数比大小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是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是对指数中比大小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的再次体现和应用,对后为解对数方程及对数不等式奠定基础。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运用对数函数图像性质比较两数的大小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后上课的情况下,对于课本上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节课教师要补充第三类比大小问题———同真异底型,对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确定本节课难点:同真异底的对数比大小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 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四、说学生学情分析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五、说教法特点

  新课程强**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说教学过程分析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 同底对数比大小

  2) 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以课本例题为例,交流解题思路,题后总结此类型比大小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后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以学生自主小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得收获,教师可引导小结三个方面:所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6、思考题

  以20xx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七、说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中学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xx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

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中学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基础上,从标有刻度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有理数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认知水*我特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理解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方法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点对应关系(数与形结合)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数,对**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学习以及学科知识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图形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数,对**数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获得充足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趣:

  首先复习**: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带刻度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

  (1)零上5°C用5表示。

  (2)零下15°C用-15表示。

  (3)0°C用0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心情进入了本节课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位置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亲切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给学生足够观察、思考时间然后展开充分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

  安排课本23页例1,利用黑板上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点表示数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为巩固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点P与表示有理数3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教学重点**: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点所表示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学**惯)

  七、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和学**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中学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完全*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方差公式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但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出现符号错误及漏项等问题;另外,数学公式中字母具有高度概括性、广泛应用性,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我们把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方差公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方差公式产生的背景,理解*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方差公式产生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猜想、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和符号感,感受利用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方差公式,形成学习数学公式的一般套路,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团结协助的意识,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我采取的的教学模式定为:三先两主动,即让学生先说话、先动手、先总结,让学生主动**、主动探索。学习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按以下五个流程展开

  五个流程: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巩固深化内化新知

  总结概括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我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这里只提供情境,刺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 更重要。这个以生活实例创设的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又为*方差公式的引人服务,更为说明*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首先,我用情境中一道题目,并再安排了两个练习,通过对特殊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学习*方差公式作了铺垫,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引出乘法公式----*方差公式。

  接着,教师**,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方差,并猜想出: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多项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方差公式,自然、合理地探究出新知。

  再次,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验证猜想,对于任意的a、b,由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计算:验证了其公式的正确性。

  顺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述,总结出公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与表达能力。

  然后,教师通过分析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掌握公式,在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b的广泛含义,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使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能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用学生最喜欢的拼图游戏,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认识*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再次验证了猜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代数与几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三)巩固深化,内化新知

  总结出*方差公式后,我先设计两个简单练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方差公式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和运用*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然后设计了三个例题。例1和例2是教材上的内容,例3是我设计的一道实际问题。

  例1有两道小题,其中设计第(1)题,然后学生完成。第(2)题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错。

  例2有两道小题,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出错后教师及时纠正,使学生认识深刻。第一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和数式通性;另一题是*方差公式与一般多项式乘法的综合,强调不能用公式的仍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

  例3运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设计此题与*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相吻合,加深学生对*方差公式的理解。

  (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从基础应用公式入手,到拓展提高,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使不同水*的学生学习都有收获,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提升学习理念。

  (五)总结概括,自我评价

  从知识和数学思想两个方面加以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最后,作业分层处理,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中学数学说课稿6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说课的课题是“合并同类项”,下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在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代数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一次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授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风气。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多项式相等的概念。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愉快与收获。

  2、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设计思路:

  1、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同类项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应用多**课件运用CAI辅助教学。设计以下主要教学流程:

  (1)创设五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问题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3)火眼金睛与看谁做的又快又准:让学生加深对同类项的认识,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

  (4)例题讲解与巩固练习:让学生掌握在多项式中判断出同类项和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运算的技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拓展延伸与挑战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的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设计效果能不能达到,就只能看我接下来上课的情况了!我的说课就简单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学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生活实际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数学中的分式知识。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模型之一。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苏科版教材将"分式"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八年级下册。《分式》第1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而第一课时的内容则是分式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是今后学习分式的性质、分式的运算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其中对"分式有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活动交流也会促进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增长。

  二、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了知识经验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分式"的目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何时值为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构建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和态度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利用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体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本节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再以三个具体的例题训练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因此将重点定为:了解分式的形式(A、B都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为零。

  学习难点:尽管有分数知识为基础,但是当分母中带有字母时,如何确定一个分式有无意义,怎样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应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八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惯,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意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运算和因式分解内容,而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等途经进行分式的学习。

  五、教学设备或辅助设备

  多**(首先,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情境,增加课堂的容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整节课主次分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遵循数学中的科学性和思维性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通过类比揭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阐述问题的本质特征,重点知识还是应该以讲解法、谈话法和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为主,由浅入深,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难点知识启发引导,通过观察、尝试、练习加以突破,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多练习、多总结。整节课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法分析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类比、概括、归纳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并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惯。

  七、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

  (1)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吗?

  学生活动:说可以的让他们举几个例子。如等。

  (2)一个分数由什么构成?

  学生活动: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

  (3)追问:分数线有什么功能?

  学生活动:分数线具有除号和括号的功能。

  (4)分数的分母能不能为零?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零,因为零不能做除数。

  (5)设置疑问: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

  设计意图:尽管来自于课本,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出现任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分式

  学生活动:齐读课题2遍

  设计: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为2*方米,如果宽是a米,那么这块玻璃的长是()米,通常用米来表示。"

  "小丽用n元***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通常用元来表示。"

  "有两块棉田,一块面积为a公顷产棉花m千克;另一块面积为b公顷产棉花n千克,这两块棉田*均每公顷产棉花千克,通常用千克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事例中感受分式和整式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分式的产生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课本的地位,摈弃离开课本数学的观念,让学生从课本中来,也为到课本中去做好铺垫。

  (3)你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给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重视知识的迁移,时刻注意与身边事物相联系,体现生活数学的魅力。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代数式的特点,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这三个代数式都具有分数的形式,并且分母中都带有字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和概括能力,为分式概念的提出做好准备。

  (5)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整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注重抽丝剥茧式的引导过程。

  (6)上面的三个代数式中的2、a、m、n、m+n、a+b都是整式吗?

  (7)如果用A分别表示2、n、m+n,B表示a、m、a+b,那么三个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

  学生活动:都可以表示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注重同一形式知识的同化。

  (8)A、B表示什么?B中含有字母吗?B能不能为零?

  学生活动:A、B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实际是为分式概念的提出以及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和"一个要求"做好陈述,具有前瞻意识,也为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做好前呼的基础。

  (9)教师概括并板书: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概念说明:

  I、整式

  II、B中含有字母

  III、B不等于0

  IV、与分数类似,分式的分数线同时具有除号和括号的双重功能。

  (10)齐读概念。

  3、典型例题分析及典型习题练习

  (1)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启发学生理解分式概念的关键点:形式、分母中含有字母、分母不为零和分数线的功能,巩固对分式概念的理解。

  (2)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说明理由。

  ②列代数式,并说明列出的代数式是否为分式

  I、某校八年级有学生m人,集合排成方队,如果恰好排成20排,那么每排有 名学生;如果恰好排成a排,那么每排有 名学生。

  II、30名工人做1800个零件,x小时完成,*均每人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是 .

  III、如果圆的周长为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半径为 厘米。

  IV、****存款利息的纳税方法是:利息税=利息20%,储户取款时由银行代收利息税,如果小丽存入***a元,存款利息为b元,那么小丽应交纳利息税 元。

  (3)例2:分式表示什么?

  针对部分学生对题型可能陌生,教师先要以一两个具体的解释引导学生去说。如:

  解:如果a元表示购买笔记本的钱数,b元表示每本笔记本的售价,那么表示每本降价1元后,用a元可购得笔记本的本数。

  如果a表示长方形的面积,b表示长方形的宽,那么表示宽减少1个单位长度后,面积仍为a的长方形的长。

  及时练习:你还能对分式的意义做出解释吗?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分式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分式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并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4)过渡:用具体的数值代替分式中的字母,按照分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所得的结果就是分式的值。

  (5)例3:求分式的值。

  ①a=3;②a=

  解:①当a=3时,分式的值是;

  ②当a=时,分式的值是

  (6)及时练习

  填表后观察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x -3 -2 -1 0 1 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掌握求分式的值的方法,并让他们感受对分式中的字母,当取不同的数值时,分式的值也会产生变化,并初步感知变化的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7)例4: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引导:与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如果分母中字母做取的值使分母的值为0,那么此时分式没有意义。

  解:由分母2x-3=0,得x=,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

  (8)及时练习:

  当x取什么数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①; ②

  学生活动: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完成。

  教师活动:I巡视,并指导学困生解决问题。

  II板演结束后,让学生评点

  设计意图:对教学中的难点应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重点,本练习的设计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针对分式有无意义的分式分母中字母取值问题而设计。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能力迁移

  (1)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①; ②

  学生活动: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是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二是纠正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前面所有习题的固有印象,认为一题就一个数值符合要求或者一题必有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值的错误印象,三是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值求下列分式的值

  设计意图:避免出现所取的值使分式无意义。

  (2)回忆:在表格中,填表后观察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x -3 -2 -1 0 1 2

  这题中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0?

  设计问题: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①; ②

  学生活动:讨论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结果,理解当分式分子A为0的时候,而分式的分母B又不为0的时候,分式的值为0.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到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5、小结与作业

  1、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教师总结:

  ①分式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②分式的意义和分式的值的求法是重点。

  ③如何使一个分式有意义主要是使分式的分母不为0.

  3、回到课本。

  学生活动:快速扫描课本P40-43的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本节课的内容。

  3、作业:

  课本P43习题8.1的内容。

  设计意图:书面作业的形式,是课堂的延续,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八、评价

  1、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练习、总结、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2、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①分式和分数虽然具有类似之处,但是要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必须要做到分式分母中字母的取值使分母不为0.可能极少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不够理想或者是对一个新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需要过程。

  按照新课标准,不能将结果强加给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一是在课堂巡视的时候给予及时指导,二是课后的个别辅导。

  ②能力迁移的第(2)题相对复杂,部分同学掌握起来可能有难度。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考虑的条件更多的原因。

  针对此,教师一是要加强引导,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意识,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建立新知识的模型。

  九、板书设计

  8.1分式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中学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I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2.2函数的表示方法,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以及应用函数的表示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教材所处低位和作用

  学习函数的表示,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涉及的问题,而且是加深理解函数的概念的过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面可以使函数在数与形两方面的方式表示,因而使得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

  2. 能够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借此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三种方法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因为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函数的三种不同表示方法)

  难点: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因为恰当比较难把握)

  四、说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为主,教师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分析”——“研究”——“总结”的学习环节,并以多**为教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完成情感目标的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引入定义表示法,这节课将更深入的了解、探讨这三种表示方法,先回顾函数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的定义;并给出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例如,解析法:一次函数y=kx+b,二次函数y=ax2+bx+c等,图像法: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等;

  列表法:**生产总值表格等体会函数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血生学习方式

  问题情境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函数y=f(x).

  从简单的例题入手,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确定函数定义域是非常重要的;函数的图像并不是只能为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和孤立的点组成,这里的函数图像则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从而加强学生对函数图像的认识

  问题情境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均分表。请你对这三位同学高一年度的数学情况作一个分析

  王伟同学的成绩

  98,87,91,92,88,95

  张城同学的成绩

  90,76,88,75,86,80

  赵磊同学的成绩

  68,65,73,72,75,82

  班级*均分

  88.2,78.3,85.4,80.3,75.7.82.6

  让学生学会选择性的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先让学生分别用三种函数表示方法试试看,即可见这题最好是通过图像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分析法,更能突出“形”的优势,并让学生明白并不数所有的函数都能解析法表示

  问题讨论观察前面两个例子,说一说三种表示法各自的优点?通过实例展示,对学生来说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是比较轻松的,但对于三种表示法的优点,学生未必能够准确的描述,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评价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考察同学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中三种函数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回顾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能够是知识更加的料理分明,便于记忆

  布置作业课本P23习题1,3,4;

  2(选作)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因此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留给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空间,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说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实际遵循新课标过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教学应用知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中学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梯形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何图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梯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再次将学生带入梯形的殿堂,进一步探究梯形的相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是四边形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性质。

  (2)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质的过程。

  (2)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梯形有关计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行四边形纸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证留下的纸片是是四边形,那么留下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我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搜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容易发现,当所剪的边与相对的边*行时,得到的是*行四边形,那么不*行时,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刚刚研究过的的*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既复习运用了*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加强对比,顺利过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关概念。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梯形的实例,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拘泥于校园,教室,家里的物品,这时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上海世博会*会馆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加深学生学生对梯形高的意义的理解,我设计了“画一画”:在一张有*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梯形ABCD,使AD∥BC,并作出它的一条高。

  待学生画好后,分别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义以及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梯形,那么梯形与*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加以强调。并进一步提出以下问题:

  1、梯形是*行四边形吗

  2、一组对边*行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行四边形和梯形属于四边形的两个不同分支

探究二、特殊梯形

  为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剪一剪: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对折后,用剪刀沿斜线剪开,然后将其展开,可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矩形纸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纸,并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剪下的是什么图形?这时我鼓励学生由剪纸过程说说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给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义。

  (三)总结反思,纳入系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识?

  2、解答关于等腰梯形的问题后,你获得了哪些方法?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四)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学生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但学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作业布置为:

  1、基础性作业:课本121面习题4、8节1、2、3题。

  2、拓展性作业:在下图所给的*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

  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会学数学,用数学的理念。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多**展示、学生画图、探究,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潜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教师始终是活动的**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探索新问题。

中学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惯。

中学数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复习课,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非常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对_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有理数的知识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方法分析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很容易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以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运用多**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我设计了五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2)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归纳小结,形成结构: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学生学**的两极分化。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xxxx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中学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立方根第一课时。对于新教材,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可以看成是以后学习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是学**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的基础,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而无理数的概念正是由数的*方根和立方根引入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方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无理数,为后面学习实数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能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方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个性活泼,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数学问题已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但班上的这些学生结构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部分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三)根据教材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

  ②掌握立方根的性质;

  ③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④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⑤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立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⑥通过学习立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⑦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

  ⑧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教材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了解知识,加深理解。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帮辅式教学。

  (二)学法分析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认识能力出发,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立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乐学。通过启发、疏导、点拔、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很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三)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多**教学,直观展示立方根的表示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旧引新;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引导探究,延伸新知;归纳小结,深化新知;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识引导新知识。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该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享受学习数学的美,情景创设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的设计我改变了传统的固定问题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事情当作自己问题的发现,从而找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消除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态。

  让学生做一个容积为125立方厘米方体,此题对学生有一个计算过程,学生容易得出答案,根据计算结果做出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老师对学生的制作给予肯定,给予鼓励,从熟悉的立体图形引入立方根,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做一个容积为50立方分米,高是底面直径的4倍的圆柱体容器,那它的底面直径是多少?怎么求?学生容易列出式子,出现了15.92,学生在制作上出现了难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根据学生的焦急心情给予学生一个台阶,只要我们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会解决了。在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个等式中的值,就是已知幂是15.92,指数是3时求底数的值,让学生明白它是立方运算的一种逆运算。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说明学习立方根的意义,立方根可以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劲的学习动力。接着出示一个小练习,为概念的引入作准备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2、然后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根据刚才列式以及*方根的定义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定义。在给立方根下定义时,利用立方根与*方根的类比的方法,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立方根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把知识学得更好,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益,节损教学时间。再出示练一练,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求数的立方根,认识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与立方的联系与区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注意训练学生用“∵”、“∴”的推理格式书写,培养学生用概念进行思维的训练,着眼于弄清立方根的概念和符号表示,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语言叙述和符号表示互相补充的方法书写过程。

  强调指出根指数3,不能省略;接着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熟悉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讨论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立方根的性质。(在学生得出立方根的性质有难度时,教师可以从正数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负数的立方根三个方面给予提示);通过提示中偏下的学生也能完成表格,结合*方根让学生对立方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再通过做一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题目相对复杂点,题(2)中同时出现立方根和*方根,突出了立方根和*方根的对比,以利于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然后用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深化所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马上用体验一刻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刚才的两条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一步,引导探究,延伸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观察、探究,总结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a与—a的立方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信心。

  4、现在进入到小结归纳,深化新知,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因此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明确掌握了重难点的同时消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

  5、接下来就是布置作业,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识,作业设计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必作题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反馈,选作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延伸、拓展,注重知识的连贯性,设计题目学以制用,巩固提高。

  6、板书设计,用来再现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整体框架。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菁选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经过这几年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

  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等**的对话*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

  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是所有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数学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缺失,易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束缚了学生潜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压力大,我们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惯,以及一些生活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谈谈几点心得:

  一、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会:会听讲,会学习,会做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

  会听讲:即做好课前准备,细心倾听老师的讲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全神贯注,集中精力。

  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惯,包括仔细观察,善于总结,**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我用自己的实践经历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了就会有用,因此要求学生经常提醒自己,要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从生活中学习。

  会做作业: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作业时,思考可能涉及到方法、技巧,并从要求书写规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会做作业。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对同学、老师、学校各方面相当好奇,因此,***容易分散,学习不容易进入状态,为了转移他们的视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周布置他们进行一次总结或反思(50字以上即可),内容包括本周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已掌握的知识,知识网络结构,还未解决的问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即复习和反思了本周学习的知识,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改正,为下周的学习明确了方向,通过总结、反思提醒学生把心思和时间放地学**。

  三、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也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地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下包袱必无芥蒂,在课堂内、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说出自己真实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有效教学

  在开县第六届骨干教师培训期间,进修校李胜利教师给我们提出了有效教学要回答三个问题:

  1、把学生带向哪里

  2、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

  3、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

  把学生带向哪里——教学准备,实际是教学的重心前移,进行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重点。包括调研学习情况,研究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包括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教学实施,借鉴中感悟,实践中探索,学习中升华,反思中前进。我的课堂教学实施,注重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学”来**进行的。针对性地设置例题和练习,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而且不同的教学实施过程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教学评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师生鼓掌、等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物和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总之,对学生而言,要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生活中适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多与他们交流,及时改变教法和教学进度,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中来,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我们教学理念和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加强教学灵活性,让学生产生好学之乐,通过动手或**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在体验中思考、创造,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合作交流

  联系生活

  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一个多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下面就谈谈我对数学知识体验的几点看法:

  (一)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等**的对话*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

  3、279+9

  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三)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总而言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20xx年4月11日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4

  为了提高我们学区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心校根据本学区数学科的实际情况,**了这次全学区数学教师到富顺一中为期六天的的听课学习经验培训活动。我非常重视这次提高的机会,每天严格按中心校的要求,按时完成培训任务,与结对老师以及同学期的其他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收获很多,具体有以**会:

  一、注重扎牢基础知识:

  听了很多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老师的讲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对知识点讲得非常仔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认真细致地讲解。对知识点的补充也很全面,力求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全面完整地掌握。给学生很多的时间练习和巩固,很重视知识的基本运用。

  二、重视对课后作业的评讲:

  在培训听课期间,老师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讲评作业,一些书上没有的知识点的补充和拓展都在作业评讲中体现出来,这样就避免专门安排补充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数学学科,只有学生能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通过作业处理,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借助小黑板等教具,**增加了课堂容量:

  在我自己的课堂中,很少使用多**和小黑板等,每一节课用于抄题、画图的时间不少。使得课堂容量不大。而一中的老师*时上课经常在小黑板上把题写好,节约了许多时间,很值得借鉴。

  四、一中课程安排的合理

  对于数学学科,学生们有畏难情绪,因此在下午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而一中同年级的数学老师的课程安排都差不多,保证每天上午至少都有一节数学课,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学进度,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下午的数学课安排的较少,而大部分下午的数学课老师都安排为评讲作业或者是练习提高,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改进的,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的教导处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能够多费一点心。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

  匆忙间我来到xx中学已经有14年多的时间,反思这些年来的数学教学情况,我有付出,有失败,也有收获。下面就自己的数学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一门学科学生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三个因素:兴趣、付出的精力以及所花费的时间。而兴趣,则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首要前提和条件。初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中,我尝试与学生建立*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我的课堂从来都是很轻松的,隔壁的班级常常会听到我教的班在数学课上传来的笑声。课堂上,如果部分学生出现***不集中的现象,那么我会用眼神提个醒;如果学生比较疲惫,我会给他们讲个笑话或开展一个竞赛,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甚至坐的姿势我也不作严格要求。但有一点我是从来不放松的,那就是我的课堂学生必须要精神,学生只有课堂学得好,学得轻松,才能真正喜欢数学。而在练习课上,我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来培养能力。我对练习课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新授好象栽下一棵小树苗,练习就好象后续的管理、浇水、施肥。尽管没有进行精确的统计,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得出数学练习课和复习课在数学总课时中占着不小的比例,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数学练习课的重要,练习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比如说课堂上我会让小师傅来批改学友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小组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我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时,如果为了画一画直线、射线、线段,那不是难事。但这部分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直线、射线、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得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让学生在教室里找直线、射线、线段,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与直线、射线、线段相关的简单问题。 再次要因材施教,适当降低难度,使得教学过程中人人都能学,人人都能有收获。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学困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困生就好象公路上的老爷车,速度慢,毛病也比较多。那么如何使这部老爷车*稳地行使呢?那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老爷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这一点作为教师是值得注意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总是不断激发小师傅的帮助作用,总是坚持不懈地关注他们,使得学困生感觉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从而为这部分学生坚持听完一节课打下基础。

  二、相信学生,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这是我工作上的一个失误和教训,以前我总会在自己的心中给学生划定一个位次,一个发展的空间,而往往就是这个不正确的先导决定了我以后对他的教育,也决定了他的成绩。好的位次是他幸运,差的却让原本优秀的学生沦为*庸。因此,在我新接手一个班的数学教学时,我对这个班的以前的数学成绩只做整体上的分析,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我淡化处理。我告诉学生,在我心目中,每个学生都是*等的,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每个同学都还有机会去努力,不要轻言放弃。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等的学习环境。在自己的努力和小师傅的帮助下,重新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我的这个做法是对的。我庆幸当时我没用歧视的眼光来看那些后进生,没有把他们一锤定音,否则我想他们肯定是难以取得什么进步的.。

  三、善于学习,了解学生心理。

  虽然教学的知识是简单的,但每次传授的方式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为了让自己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我会看一些关于心理研究等类型的书籍,使得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例如,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学重点安排在学生***集中的时段进行教学,同时注意减少相关干扰,使学生***能更加集中。在学生遇到较多的数学方法感到混乱,努力了也难以取得进步而感到非常困惑时,我告诉他这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不要太担心,只要努力跨过这个关就会豁然开朗了。当学生感觉总是记不牢知识时,我指导学生根据心理遗忘曲线来进行记忆,使学生记得好,记得牢。 四、重视反思,积累经验,活用**互助教学策略。

  对于反思来说,首先是对教材的反思。面对新课程,我尝试着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xx中学的**互助教学策略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者。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他们也就会渐渐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 其次对学生的反思。我每周都会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做法。可取的记下来,不可取的想办法改进。 五、重视集备,取长补短。

  作为年轻教师,我每天都在学习着、实践着、反思着、成长着。除了学校**的不断指导,老教师的不断引领,自己的不断学习之外,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集体备课。集备给我们教师创设了一个*等、**的研讨环境,强调集思广益,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我们数学组里每位教师在共同的备课研讨中可以**选择承担的任务或者由组长分配任务,从而产生一种劳动的幸福与愉悦。教师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欣赏,形成协调一致的交往互动氛围。在这样氛围下的集体研究,我感觉自己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教学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我们学校,初一、初二年段均参加了新的课程**,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课改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作为一名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新教师,在新课程**的学习和七年级地理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本着“认真学习,热心教育,边学边教”的想法来工作,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经验与体会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方面反复摸索,得出如**会: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

  地理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地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终于因此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包括:课堂纪律、《地理填充图册》作业、地理小论文、课后动手实践);期中考试占25%,期末考试占50%(题目以选择、填空、读图绘图题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数,就连*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回答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泉州有哪些宗教建筑景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转眼间,在这新旧交替之际,一学期的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回想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欣喜、有感动、有收获也有着困惑和遗憾,这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的过程。回顾反思我觉得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主要做法有: 1、爱而不溺、严而有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1)潜心读书的习惯。开学初,学生任务较轻、闲余时间相对较多。而我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好动、活泼,喜欢看书。为此我让学生搜集家中的适宜读物进行整理,编订了“班级读书目录”,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同时结合语文课本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中的“写读书笔记”这一内容让学生读书、写笔记。

  (2)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我首先从课堂上入手,对一些阅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读熟、读好,**容的理解却不做深入地讲解,而只是抛给学生一些问题进行引领,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成功。

  (3)**表达的习惯。学生已进入高年级自然而然的开始沉默寡言,变得保守起来。我尽量的鼓励学生,并运用各种激励**。除此之外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语文

  (4)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个班有个别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为此我很是头疼。每次为了查阅哪些学生没交作业煞费苦心,也有一些是因自己的懒惰疏于管理而偷懒的学生。本学期,我充分发挥班**的作用:小组长必须查清本组的作业方可上交,学习委员进行统计、上报。这样一来每天无需老师点名,对班内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一目了然,一些学生也因此而精心起来,按时完成作业。对于剩下的一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谈心、动员家长等方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2、认真钻研、求实创新,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务本、求实、创新”,一方面积极地参加各类学习,领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结合自己班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努力让我的语文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语文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水*。

  今后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好好努力:一是在教学设计方面不能过于依赖现成的,而要注重优秀设计与班内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教材理解分析的整合。二是对课后练习要精心设计。三是要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开阔视野。四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五是精于课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6

  我作为一名***的初中数学教师,虽经验不足却对于教育教学有诸多热情,并视之为终身使命。*时一直关注新教育的**,身为数学教师的我,力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新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学体会。

  一、数学学习需要构成最佳心态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那么怎样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态呢?我认为,要构成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严谨感和成功感。

  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三、多**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课程**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信息技术与新教材的整合更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初中数学新教材简洁、实用,一改过去教材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结果轻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关注和应用不够;不注重实践和应用。新教材中选取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动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结论及思想方法发生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效果会更好,利用多**现代教学**,不仅优化了教学效果,扩充了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程**大力倡导知识的应用价值及活动理论上的教学新理念,呼唤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且,多**的应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数学教学的苦燥无谓。因此,多**走入课堂势在必行。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7

  书院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家长大都知识水*不是很高,对于孩子的教育较多的是放任自流;加上家长在工厂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固定,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因此学生的自觉性较差,回家作业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情况我就谈谈我们在初三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尽量让学生喜欢我,培养积极的情感效应面对学生时,保持*静的心情,不大喜大怒。

  在课堂上,我总是保持好的心情,因为我知道我的心情往往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我的心情好,学生心情也好,学习积极性也高。不为任何学生的错误影响自己的情绪而迁怒于全班学生,把个别问题扩大化。对于学生犯错,特别是犯错学生情绪激动时,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先将问题“冷”处理,课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课后,我也尽可能的`利用课后时间,多与学生聊天、开玩笑,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乐意接触我,愿意把他们遇到的事情跟我说,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效应,乐意听我说,然后乐意听我的课,甚至为和我亲近而去学习。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1)认真备课,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与同学科组的老师交流、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特别几何运动问题,结合信息技术使几何问题更为直观。总之,力求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让每位同学感觉都能听得懂,都能学得会,学生上课才更有积极性。

  (2)课后作业多层次,使各层次学生都有做作业兴趣。课后作业首先要紧密结合新课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使学习能力薄弱学生感受到上课听课的重要性。其次,结合近几年中考题对知识点进行一题多变,利用变式训练使基础较好的同学又能感受自己的优越感,同时也使学生对知识点应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单元检测,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单元学习完成后,结合中考题和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不易太难,结合班级学生学习状况,要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单元测试获得较好的成绩能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地坚持下一阶段的学习。单元测试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基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方便让学生找到本单元自己学得薄弱环节。三、在学困生中树立榜样,使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九年级增加了化学学科,加上中考的压力,各学科的作业使学困生的压力更大。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把某位学习态度端正,作业做得不错的学困生作为榜样来进行表扬。

  既鼓励其他学困生向他学习,也使学困生感受到他也有他自身的优点。我不在教室区别对待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在老师眼中,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决不允许他们放弃,但作业会私下稍做删减。由于时间关系,一对一的辅导时间相对减少,除了对知识点完全不理解的学生外,对一般学困生的指导,我主要采取在作业本上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作业本上留言来指导学生订正。

  学生更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也感受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从而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总之,我认为初三学生面对着中考的压力,迫切需要情感关怀。所以我想作为老师,从情感上为学生减压,让学生从心理喜欢你,就会更为认真的学习你这门学科。初中数学,只要是愿意学,肯定能学好。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8

  我的教学科目是数学。最初,课堂并不是很好驾驭,学生的基础本身也比较差,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又是年轻的实***,学生们的态度就会欠缺些认真,课堂上难免有很多乱说话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论学习好坏男生女生,一定要管住他们,这样其他同学看到老师管理严格也就会自觉遵守纪律了。

  通过这几天的教学我发现了这些学生在数学学**的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们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基础的内容都没有掌握,比如解不等式、运算法则、乘法口诀等。所以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强化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我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较为粗心,计算时容易出现错误。还有许多学生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会做这道题,做出正确答案后仍在质疑自己做的对不对。这就需要我们授课时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明白,让学生学会,并且通过细化过程,层层诱导学生一步步写出步骤,让学生觉得其实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并不难,自己也可以做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通过听优秀数学老师的课,我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首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些题目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就很有难度,所以要慢慢讲解每一个过程,诱导学生一点点的解出答案,讲课速度也一定要放慢一点,帮助学生把基础打扎实。对于现在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公式和运算法则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做起题来不需要拐弯,这就需要学生将公式及运算法则记熟并掌握,当学生练习的多一些后就能够灵活运用,又快又好的做题了。

  其次,数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所以在讲解时我们可以灵活的引入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愿意动脑思考这些问题。此外,数学是一门前后衔接十分紧密的知识,在现在的授课中发现了学生的不足时要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弥补不足。

  最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寻找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共同进步。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9

  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训练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随着新课标带来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师不是“救世主”,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的观点,在**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使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是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地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吧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等**的对话*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0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以下是我就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提出几何引言中的问题四:“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杆直尺,不爬树测树高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三角形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

  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

  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率。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

  (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习中要有反馈,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中学数学教学反思菁选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