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
《司马光》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播放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司”。
4、简介司马光。(司马是复姓)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你自己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里我们很久远,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谁来把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
3、看图说一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是怎么做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子。)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书上是怎么说的?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石头。
b、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c、司马光砸那口缸。
d、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从这两个句子我们看出来,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就能使句子更具体、清楚、明白。)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5、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么?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复习生字
学写生字:(别、到)
1、读字
2、分析
3、观察
4、临摹
5、书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司马光》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妈妈( )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 )呀! 我有一( )橡皮。
《司马光》教学设计3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重点体会读一读。
2、**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
3、会写“吓、叫”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都知道同学们喜欢看电影、电视。今天,就请大家看一场小电影,好不好?(好。用课件播放司马光救人的故事短片)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当播放到小孩子掉到水缸里就暂停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了,是谁用什么办法把他救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朗读
2、学生**朗读
3、**朗读后教师重**“小朋友掉进水缸了,是谁用什么办法把他救出来了?”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给以鼓励,从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学习生字
在刚才的朗读中,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了一些字,我们看起来有点陌生呢?(是)大家看看黑板,是不是这些?(生字卡片出现生字)哦!原来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他们!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认读生字
(1)请个别学生选读生字,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全部一起。前面两个学生就请其他同学读其进行评价,然后由帮其正音的同学带读他帮忙纠正读音的,并对帮忙纠正读音的学生给以鼓励。如果这个学生都能读准确,就由其带读一次。
(2)再请1~2个学生选读,然后就开火车练读生字。
3、识记生字
同学们认读生字真有办法,一会儿就能读好了,老师相信同学们记住这些生字也一样有办法。我们试试看!
(1)学生在黑板上的生字卡片里选择自己会的生字来给大家讲讲自己的认识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要求学生能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然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认识这个生字,教师对其做适当的指导,最后用这个生字口头组词或口头造一个句子。
(2)到最后剩下几个比较难的生字,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如:司,“乙”字部,左边加一竖就能变成“同”字,组词:司机、上司、司马光。假:把单人旁换成雨字头就变成“霞”。缸,部首:缶,换掉偏旁可变成“江”,组词:水缸、大缸、米缸。慌:心里什么都没有,只长满草,害怕得很就是心里“慌”,组词:慌张、慌忙、心慌。使:按照偏旁笔画来教。劲:把轻的车字旁换成力字旁。砸,猜字谜: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组词:砸破、砸烂、砸锅卖铁。
(3)把所有的生字都不带拼读齐读一次。
(4)脱音读生字。
同学们真棒!把那么多的生字都认识了,要不我们现在来玩一个小游戏来轻松一下吧?(好)
我们就来玩“登山”:谁能一口气怕到山顶取到小红旗就是赢家,老师就奖励他一朵红花。(生词卡片出示爬山式的脱音生词,把13个生字分成三小组,请大概4~5个学生“爬山”。)
四、写字指导(学会能写“吓、叫”两个生字)
游戏我们就玩过了,我们现在要静下心来学学写字了。刚才我们学习了“吓、叫”这两个生字。
(1)先让学生观察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有何相同,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吓、叫都是口字旁,两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口”字应该写得高)
(2)教师在黑板上范写(教师边说写的要点边写生字)
(3)学生随着音乐写生字。
(4)大部分学生写完就找两个学生的生字展示并作简单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一课,我们都知道机灵的司马光救回了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还学习了13个生字并且写了“吓、叫”两个生字,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把这篇课文学完,大家回去再仔细读读课文,聪明机灵的司马光是怎么救人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
2、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二、朗读感悟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图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象: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的心情怎样/?请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落,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样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有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他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三、发散思维训练
如果你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出小孩吗?
四、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应如何去做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应如何去做呢?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设计6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示范指导。(友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田字格里)
慌了哭叫喊跑举砸友古
得救机智《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
⑵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他站两边,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说一说反义词:师说,生举卡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⑴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说。
⑵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读好停顿,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体会人物品质。
3.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看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美好的品质)
过渡:同学们,我来说一段话,考考你能不能听懂,好吗?(吾姓为刘,乃河北人士。爱静亦爱动,运动、音乐、阅读皆为所好。)这就是古时候人们写文交流的方式,叫古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跟老师数空写课题。(可相机讲解“司”的写法:半包围的字不要包得太严,“一”和“口”向左稍稍露出)
(二)活动一:读停顿。
1.试读: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把停顿读好,请大家借助拼音读一读这篇小古文,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停顿。
2.过渡:同学们都读完了,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课文停顿,再次练习,熟练掌握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活动二:读理解。
1.过渡:这篇小古文你能读懂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文后的注释或者猜读,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预设句子:
(1)足跌没水中(“没”的'意思是什么?怎么“没水中”的?)
(2)瓮(图片区分“瓮”与“缸”,知道“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3)儿得活(什么叫“得活”?用哪个词更合适?“得救”)
3.再次自主练习讲故事,全班展示。
4.原文、译文对照,从字数上感受古文的“言简意丰。”
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游戏,其中一个小孩儿登到大瓮上面,不小心跌了进去,就要被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儿都吓得扔下他跑了。这时,只见司马光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只听“哗啦”一声,水瓮破了,里面的水流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
(四)活动三:背诵课文,议品质。(这篇小古文大家都读懂了,那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说说理由。)
群儿(),一儿(),足跌(),众(),光()
破之,水迸,儿()。
(填空试背诵,去掉辅助背诵)
预设:他机智,危机时刻想到了最好的解救办法;他仁义,没有弃伙伴而去;
他勇敢,敢想敢做等。
(五)总结本课学法:本节课我们就是用这样“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的方法读懂了这篇小古文,感受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六)整合阅读《人与自然》第59页《司马光》。
1.过渡:司马光小小的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敬佩和赞叹的仁义和智慧?让我们从另一篇小古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学习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篇小古文,说说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们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学习这篇小古文,思考: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3.全班交流。(司马光具有这些美好品质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的仁义、勇和智慧是从书中而来。)
结语: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具。)请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希望同学们像司马光一样做一个仁义、智慧、勇敢的人。(齐诵结束)。
《司马光》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司马光》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⑶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⑵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⑶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⑷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⑸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⑹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⑴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⑵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小组内练读。
⑷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⑸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⑹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⑵试着做司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⑶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⑷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⑸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⑹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⑴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⑵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⑶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⑷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⑸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
《司马光》教学设计10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摘自《宋史》,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为学生这个单元的习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2.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既提出了朗读目标,也指出了教学的方式方法。“跟读”是一个比较快而且容易达成目标的教学方法,但也有其缺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初步跟读的基础上,还是需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
3.课后练习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既提出了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又指出了达标的方法兼过程目标“借助注释”了解句意,指明了教学程序的安排。因此,讲故事适宜安排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知道了解为什么这样停顿的之后。
4.课后练习题3,关键是学生交流后老师的小结,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1.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因而,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古代书面语学习而言,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这些古诗、名言,在语言上与文言文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借助一定的条件复述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说古诗句的意思,这些训练,学生也已有过多次的实践,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以单音节词为主,有的词的意思与现在的不同)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司”等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司”等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导语:通过对第八单元导读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课文。我们学习的课文《掌声》,谁能记得课文表现了同学们和英子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对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尊重他人和英子微笑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那么,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学习目标呢?(指名回答)是的,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课文,努力达成单元的主要目标。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谁的美好品质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24司马光(“司”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
**:通过课题,你知道课文要表现谁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二)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司马光是谁呢?(PPT出示司马光的图片,简介复姓司马和司马光。资料见《教师用书》。)那么,课文讲述了司马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关的练习,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
(一)指导预习
1.导语: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在语言上,与我们学习的其他课文有所不同,但与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读到的古人的名人名言是相同的,比如,很多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利用读懂古诗和古人的名人名言的方法来读这篇课文。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借助注释,思考: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简单说说。)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司”“持”。
(3)“跌、弃、持”口头组词。(注意引导组与课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的词)
(4)PPT出示会写字词“庭院、登山、众多”复习认读。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其中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事情。
2.小结:这篇文言文课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完整清楚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事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初读这篇课文,同学们借助注释,就粗知了课文的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并把课文读正确了。
三、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但是,这篇课文的朗读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朗读有什么异同?怎样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谁还记得朗读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注意什么的停顿吗?(指名回答。预设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对了,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子中间以词语或短语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的要求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差异,所以读起来,会感觉又不一样。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感觉。
出示任务:留心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课文停顿的地方画上“/”。
用较慢的速度朗读两次,朗读的停顿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反馈指导。
PPT出示朗读的停顿,订正是否这样画停顿。
3.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用较慢的速度带读两次,再用正常速度带读一次。
4.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练习朗读课文。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指名二、三个朗读后齐读课文一次。
6.出示任务:对比以前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停顿,同桌交流一下,这篇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的停顿有什么不一样?
7.反馈指导。
预设:
以前课文句子中间的停顿是没有一个字就停顿的。
四、了解句子意思,通顺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导语: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都是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汉语言多是使用双音节词语或多音节词语,即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词语,朗读时候,句子中间的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但是这篇课文朗读起来,句子中间的停顿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呢?我们把课文的句子变成现代的语言,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出示任务: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说一句意思后,PPT出示意思;与课文句子比照着朗读。)
预设:
群儿/戏/于庭:(司马光和)几个同伴在庭院玩游戏。(板书:戏于庭)
一儿/登瓮:有一个同伴爬上大瓮。(板书:登瓮)
足跌/没/水中:失足跌入大瓮沉没在水里。(板书:没水中)
众/皆/弃去:其他的同伴全部不管跑掉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举起石头击打大瓮使大瓮破了一个大洞。(板书:持石破之)
水/迸:(大瓮里的)水涌了出来。
儿/得活:那个同伴得以活命。(板书:得活)
**:了解了句子的意思,通过比照着朗读,你知道为什么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吗?(指名回答。预设: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是因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
3.小结:是的,文言文多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即很多单音节词,因此朗读文言文,除了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格外留心句子中间的停顿,以词语或短语做停顿单位,不要读破句子。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你能不看着停顿,能正确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吗?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朗读,师生评议。
5.导语:刚才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些同学好像已经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大家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出示任务:背诵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6.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背诵,师生以词句间停顿为重点评议。齐背诵一次。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背诵课文
指名和齐背诵。(板书:第一课时板书)
二、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感悟课文主题
(一)复习句子意思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了课文句子的意思,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指名逐句说,PPT逐一出示。(预设见上一课时。)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导语: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就能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了。在这个基础上,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任务: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到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提示:1.要补上故事发生的时间;2.讲故事时可用动作助说话。)
个体操作。
2.(PPT出示听故事交流要求)四人小组讲故事,互评交流;推选**在班上讲。
听故事交流要求:(1)留心听,评议标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2)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好些。
小组**讲故事,师生评议交流。
(三)感悟课文主题
1.导语: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那么,你认为这件事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
出示任务:用句子“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体会出来的。
3.小结:课文用三十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瓮救人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写完整,写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导语:三十个字,就把事情讲述完整,那么,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任务: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小组长注意小结,并**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3.小结: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在语言上,与我们现在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大多数词的意思与现在的基本相同。不同的一般有:(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四、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知识能力点见教学过程中的导语和小结)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例:“庭”,里面是建字底,不是走之底;“登”,右上部是撇、撇、捺;“弃”,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六、写字练习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第一课时
《司马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写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12
22.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司马光》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⑶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⑵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⑶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⑷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⑸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⑹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⑴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⑵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小组内练读。
⑷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⑸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⑹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⑵试着做司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⑶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⑷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⑸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⑹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救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师:明确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要完成学习目标,得靠大家努力,大家有信心吗?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不会认的字注上音节。然后自己练习读课文。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能成为小老师。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读,生纠错、点评。
4、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带着同学们的建议再**读课文。
6、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检测题)
1、生开始自学。
2、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并板书)
3、检测
师,现在老师可要检查刚才学的知识,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又快有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群儿:戏:于:
登:瓮:跌:
没:皆:弃:
持:击:迸:
指名回答
师:看来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我们班的同学,下面来个难一点的检测题。
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指名回答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再读课文,思考:
1、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生开始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师根据汇报板书)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1、生**练读。
2、指名读,同学纠错、点评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背诵课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5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多音字“得”,理解“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完成课堂练习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13课 《司马光砸缸》(板书课题。)
司马光是古时候得一个人的名字。姓司马,名光。看老师写这个“光”字(边写边书空)。阳光、灯光的“光”就是这个光字。
什么叫古时候呢?古时候就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看,(课文插图)这就是小时候的司马光,他的衣服、头上的打扮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砸”,用石头等东西敲破叫“砸”(动作表示)。“缸”,(看图)用来盛水的叫缸。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小朋友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讨论: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在句子中的意思。找出难读、难写、难懂的字词。
四、教学生字词。
(一)教学生字。
1、认读生字,注意“心”字是前鼻音,“块、光”是三拼音。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
指名分析:“心、没、块、用、破”的字形。 指导认识“月、石”两个新偏旁。
3、指出不懂得词语进行讨论。
(二)出示带读字。
si za gang hai hou diao bie 司马光 砸缸 孩子 古时候 掉 别的
huang na na han jiu po liu
慌 了 拿起 那口缸 喊着 就 砸破 流出来
(de)jiu
得 救
1、指名读准音。(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得”)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注意联系课文。)
五、指名逐节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比较下面两组字的音、形、义有什么不同。 力---办 皮---破 友—有
七、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
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堂作业
3、4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新词。
二、讲读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哪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板书:掉到大水缸里)
3、齐读第二节。
4、当一个小朋友掉大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板书:都慌了)
5、他们为什么会慌呢?(缸大水深,小朋友个子小,掉到大水缸里要淹死的。)
6、图上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他小朋友都慌了?(让学生看图说说)
7、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小朋友们多慌了?(板书:叫、喊、跑、找
8、用慌张的语气齐读第三节。
9、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怎么样?(板书:没有慌)
10、当时司马光心里会怎么想呢?(司马光心里会想:小朋友掉进缸?拿块石头把缸砸破,让水流出来,不就可以把小朋友就出来了吗?)
11、书上哪一节是写司马光砸缸救人的?
12、指名读第四节。出示小黑板:司马光( )起一块石头,用力( )那口缸。这两个括号里该填哪两个字?(板书:拿、砸)“拿”和“砸”这两个动作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司马光是怎样砸那口缸的?(板书:用力)什么叫“用力”?(用足力气)谁能做一个用力砸的动作?
13、司马光拿起石头,用力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结果怎么样?(齐读最后一节)(板书:得救了)
14、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哭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那种好?为什么?
15、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你从这件是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沉着、镇定、会动脑筋的孩子。懂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情,也不要慌张,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16、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口头组词:光、朋、友、心、用、力、破。
2、抄写词语:古时候、小朋友、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
四、作业。
课堂作业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听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答课后第2题
3、口头填空。
一个小朋友( )到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用力( )那口缸,几下子就把水缸( )了。掉到大水缸里的小朋友( )了。
二、指导朗读。
1、回答问题,结合练读。
(1)“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这时情况危急,这句话该怎么读?
(2)那部分课文些别的孩子都慌了?谁能用惊慌、着急的语气读这几句? (3)司马光“没有慌”三个词要读的重一些,“拿起”、“用力砸”要读的有力,表现出司马光的机智、果断。
2、指名练读,小组读、集体读。
三、复述课文。
1、找出与这三幅课文插图相对应的课文。
2、看投影或看课文插图复述课文。
3、集体评议。
四、总结。
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离开我们将近九百多年了,他小时候不但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小朋友们也要想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要动脑筋,想办法。
五、作业。
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13、司马光砸缸
小朋友 司马光
都慌了 没有慌 掉到大 叫 拿
水缸里…… 喊 用力……得救了
跑 砸
找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司马光》教学设计10篇
《司马光》教学设计1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根据文本我定下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本课的重难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设计理念: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一篇传统的老教材。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让古代的司马光超越时空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今天,并准备了司马光自我介绍的录音,来拉近古今间的距离,使其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听司马光自我介绍录音,其实一方面也在培养学生学会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在“复姓“这一陌生的姓氏上进行了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化难为简,设计了让学生看图,听老师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来看懂图片,然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这个故事主要讲谁?哪个是司马光?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学生图文结合,主动地会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直奔重点让学生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以此来打开,清理阅读的思路。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让他们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举”、“砸”、”使劲”“几下子”等词的意思。在小朋友“砸”得不亦乐乎时,我又设计了:“这么漂亮的一口大缸司马光为何要把它砸破?”来引出故事的原因,指导学生读出别的小朋友焦急,慌张的语气,让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别的小朋友会怎样叫喊,学一学,喊一喊。体会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我让学生讨论:这些表现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得出结论:哭一点也没用,喊比哭好,但周围没有人在的话也没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有人来也怕晚了,总之,都不是可行之法。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光遇到这件事是如何做的,与别的小朋友的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感知司马光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当时你在场,会想什么办法来救人?学生有的说:“把水缸扳倒过来, 让水流出来,让小朋友爬出来。”有的说:“伸手去拉,把小朋友给拉出来。”我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是否可行,得出结论:都不如司马光的办法好。从而使学生再次感受司马光的聪明。在教到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发散想像:“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脱险后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说些感谢之类的话,我再问:“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之一,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这是就会想到说些夸奖之类的话,我再发问:“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学生就会说出一些感谢兼夸奖的话。这样层层深入,就再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朗读来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在教学中我把朗读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过程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并从中认识生字“司”)跟新朋友打打招呼,亲切地叫叫他的名字。
2.光知道名字还不行,我们还是听听司马光的自我介绍吧!放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好几百年呢!
(1)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当学生说司马光姓“司马”时,随机问:那你们姓什么?你呢?他呢?大家都是一个字的姓,而司马光他是两个字的姓叫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教师补充几个如:皇甫、使徒、东方、欧阳。让学生认读。)
(2)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打开书找找课文哪句话也是介绍司马光的。(出示第一段读一读)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刚才,老师发现大家在读第一段时,小眼睛忍不住看书上的插图,这样吧,老师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大家可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不过,老师讲完了,要考考你们听的能力。
1.教师范读。
2.大家听得那么认真,那么你知道故事主要讲谁?(学生回答)
3.插图中,哪个孩子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节:这是一个益智小故事,让我们来读懂它好吗?
5.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7、快速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说说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愿意做的***做一做。
(4)这么漂亮的一口缸司马光这样用力把它砸破,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快来人啊!救命啊!有人掉进水缸里了!)
③学着喊一喊,感受事情的紧急。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小朋友慌张的样子来。小组讨论:这些表现能解决问题吗?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求异思维)
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落水小朋友的父母,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5.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勇敢。
四、延伸走进人物,教师讲解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五、指导写字:
《司马光》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读好停顿,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体会人物品质。
3.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看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美好的品质)
过渡:同学们,我来说一段话,考考你能不能听懂,好吗?(吾姓为刘,乃河北人士。爱静亦爱动,运动、音乐、阅读皆为所好。)这就是古时候人们写文交流的方式,叫古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跟老师数空写课题。(可相机讲解“司”的写法:半包围的字不要包得太严,“一”和“口”向左稍稍露出)
(二)活动一:读停顿。
1.试读:学习古文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把停顿读好,请大家借助拼音读一读这篇小古文,读准字音,试着读出停顿。
2.过渡:同学们都读完了,来,读给大家听听。(出示课文停顿,再次练习,熟练掌握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活动二:读理解。
1.过渡:这篇小古文你能读懂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借助文后的注释或者猜读,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全班交流,预设句子:
(1)足跌没水中(“没”的意思是什么?怎么“没水中”的?)
(2)瓮(图片区分“瓮”与“缸”,知道“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3)儿得活(什么叫“得活”?用哪个词更合适?“得救”)
3.再次自主练习讲故事,全班展示。
4.原文、译文对照,从字数上感受古文的“言简意丰。”
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游戏,其中一个小孩儿登到大瓮上面,不小心跌了进去,就要被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儿都吓得扔下他跑了。这时,只见司马光从地上拿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瓮砸去。只听“哗啦”一声,水瓮破了,里面的水流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
(四)活动三:背诵课文,议品质。(这篇小古文大家都读懂了,那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说说理由。)
群儿(),一儿(),足跌(),众(),光()
破之,水迸,儿()。
(填空试背诵,去掉辅助背诵)
预设:他机智,危机时刻想到了最好的解救办法;他仁义,没有弃伙伴而去;
他勇敢,敢想敢做等。
(五)总结本课学法:本节课我们就是用这样“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的方法读懂了这篇小古文,感受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六)整合阅读《人与自然》第59页《司马光》。
1.过渡:司马光小小的年纪,为什么会有这样让人敬佩和赞叹的仁义和智慧?让我们从另一篇小古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学习要求: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篇小古文,说说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们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读停顿,二读理解,三读思考,学习这篇小古文,思考:小小年纪的司马光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秀品质?
3.全班交流。(司马光具有这些美好品质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他的仁义、勇和智慧是从书中而来。)
结语: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具。)请大家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希望同学们像司马光一样做一个仁义、智慧、勇敢的人。(齐诵结束)。
《司马光》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司马光》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演示当时的情形)。
b.**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 二 课 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司马光》。(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多**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四、积累词汇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说)
2、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
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读)
⑵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⑴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⑵同桌合作背诵。
⑶**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⑷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设想】
《司马光》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背一背,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个单元练习里“熟记成语”中的四个成语(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是对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应变这一心理品质的赞颂,而小时的司马光正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背一背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2、学生**读通课文。
3、检查朗读。
⑴指名分自然段读。
⑵读完后学生互评。(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你觉得故事中的司马光是处怎样的孩子?
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悟提高: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当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出示第五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慌乱的场景。
5、引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
6、齐读第六自然段。
阅读不能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地想象,充分地感悟,富有创意地表达,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四、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相机出示四个成语:临色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读读背背。)
2、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一环节是再一次感情司马光的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别、那、吓、到、都、叫”。
2、自学笔顺,同步描红。
3、分享成功经验。
4、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司马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播放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司”。
4、简介司马光。(司马是复姓)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你自己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里我们很久远,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谁来把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
3、看图说一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是怎么做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子。)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书上是怎么说的?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石头。
b、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c、司马光砸那口缸。
d、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从这两个句子我们看出来,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就能使句子更具体、清楚、明白。)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5、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么?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复习生字
学写生字:(别、到)
1、读字
2、分析
3、观察
4、临摹
5、书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司马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司马光》教学设计9
22.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司马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
《司马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5)花园里有什么?(**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司马光》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继续学习
1.回顾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谁能背一背?
2.回顾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走进现场,感悟品质
1.小组合作表演,再现故事场景。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表演分工建议:一人当旁自;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同学们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课文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请一组同学到讲台前即兴合作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2.教师演中采访,聚焦人物品质。
(1)教师在学生表演后随机采访。
采访观看表演的同学: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应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动词,如:“没水中”的孩子:“登一跌一没”:司马光:“持一击一破”)
采访众人: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预设:惊慌害怕、没有办法、想找大人帮忙等)。
采访司马光。司马光,你呢,你慌吗?那你也太镇定了,人都掉水里去了。你怕吗?真的不怕吗?我可是很害怕的。你为什么不跑啊?(预设救朋友,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在水里多呆一秒就多一分危险。你真勇敢,讲义气,聪明等)。
(2)说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机智、勇敢、讲情义等等。
3.链接相关资料,深化人物形象。
出示补充资料,**讨论:说一说你对司马光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应对、机智果敢的特点。
三、角色体验,发展语言
1.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很开就传开了,在京城和洛阳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读读看,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交流:在这以后京洛两地把这个故事画成了画记录下来。
2.假如现在学校的文化墙也出现了这幅图,想让你向低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介绍,你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注意可以加入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自己讲一讲,将给同桌听一听,全班展示。
四、补充资料,推荐阅读
1.补充课外资料,扩充人物形象认识。
交流:聪慧,爱读书。
2.推荐阅读《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迹。
《司马光》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加一加、换一换,连字组词的方法,95%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司、假、缸”等8个生字。
2、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巡视指导,95%的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别、到、那、都”等6个字。
3、通过同桌互助互查,教师正音,90%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90%的学生能够随着课文的叙述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的好品质。
【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目标1、2 识字与写字:小学课程标准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目标3、4 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表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于教材特点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3、基于学生实际
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文中司马光的行为会深深的感动小朋友,学生会在一种好奇的情感中朗读课文;本课中的生字比较难认,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结合读课文,分析比较字形加以区分和记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课堂**字卡游戏及合作学习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突破重点。
2、课堂上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生字的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相互交流、启发、共同提高,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加一加、换一换,连字组词的方法,95%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司、假、缸”等8个生字。
2、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巡视指导,95%的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别、到、那、都”4个字。
3、通过同桌互助互查,教师正音,90%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预案】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述: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古代的伟人,相机出示挂图。他是谁?
2、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3、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为什么要救人,是怎么救人的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标好自然段。
四、识记生字。
1、**认读生字词。
2、不看拼音,直接认读生字词。
3、看到课后字表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住?你有什么好办法?
例如 加一加:别、慌、瞎、救
换一换:虾—吓 破—坡 叫—收
注意词语:使劲、砸破。 多音字:假
4、拿出字卡,做找朋友的游戏
五、指导书写“别、到、那、都”两个生字。
1、自主观察,说一说写好写好这几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1)“别、到”左宽右窄,“那、都”左右宽窄差不多。
(2)右耳朵旁先写横撇弯钩,再写竖。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熟读课文
师:生字娃娃回到课文中,比一比谁读的又准确又流利。
1、同桌合作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也不读错字。
2、点名分自然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错误请你给他指正。
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这节课认会了那么多生字,还读会了课文,了解课这个故事,收获真大!
【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一听
2、抄写生字, 并听写
3、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方法救那个孩子?
【板书设计】
生字卡片
田字格中的生字
别 到 那 都
【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听写词语
别人 那个 都是 来到
2、教师写字学生注音
司 缸 慌 使 破 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小老师领读、开火车的形式,复习本课生字。
2、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巡视指导,95%的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吓、叫”2个字。
3、90%的`学生能够随着课文的叙述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的好品质。
【教学活动预案】
一、复习生字
1、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
二、精读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三、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四、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五、发散学生思维。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司马光是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办法救小朋友呢?
要求:大胆想象。
学生踊跃讲出自己的办法。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吓、叫
1、自主观察,注意这两个字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作业设计】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书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掉进缸里 没慌 得救了
司马光———————举 砸 (几下子)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目标达成检测】
1、抽读课文。
2、听写词语 吓人 大叫
《司马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司马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积累“急中生智”等四个词语,会用“终于”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轻声。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读好轻声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司马光画像,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看来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填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哪?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5)学习生字:候、园、缸、座、玩
(6)分享识字方法
教师介绍缸的部首及由来,随机出示各种缸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能用“有的....有的”说话
(3)相机学习轻声的读法。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流”。
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学习“流”播放动态瀑布视频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用 “终于”说话
(7)让学生**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8)用一个词夸夸司马光
五、拓展:
介绍《资治通鉴》 及故事“警枕”
六、
1、指导书写“司、光”
2、巩固本课生字,学生完成“词语对对碰”
3、播放歌曲《司马光砸缸》结束本课 板书 司马光砸缸
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机智 勇敢 沉着冷静
《司马光》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救友》。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师:明确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要完成学习目标,得靠大家努力,大家有信心吗?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并把不会认的字注上音节。然后自己练习读课文。2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能成为小老师。
1、师范读,生认真听。
2、生**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利,还要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
3、指名读,生纠错、点评。
4、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带着同学们的建议再**读课文。
6、齐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内容(自学指导1)
师: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完成检测题)
1、生开始自学。
2、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指名解疑,如果都回答不出来,由老师解疑并板书)
3、检测
师,现在老师可要检查刚才学的知识,比一比看谁回答得又快有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群儿:戏:于:
登:瓮:跌:
没:皆:弃:
持:击:迸:
指名回答
师:看来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我们班的同学,下面来个难一点的检测题。
说一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指名回答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再读课文,思考:
1、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的?
2、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分钟后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生开始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师根据汇报板书)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真是让我们佩服。请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去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肯动脑筋。2分钟后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1、生**练读。
2、指名读,同学纠错、点评
3、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生齐读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年,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六、背诵课文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司马光的佩服。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35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想背这篇文章吗?
1、生**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还要向司马光学习,做一个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经的人。
七、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或朋友听一听。
《司马光》教学设计7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导入(自然引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那么在救小伙伴的过程中,他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
读议(通过读书,想像讨论。)
1、**读文,引导学生体会那口水缸在哪?是什么样的水缸?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的语句,以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2、观察插图,认真读书,想像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小朋友?教师相机引志学生想像:小孩子落水的情景和他落水后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读演(读书体会,表演,感悟司马光的勇敢。)
1、引导学生阅读怎样救的段落,画出相关的句子及重点词语,如:没有慌使劲砸几下子等。重点体会读一读。
2、**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也可**学生在读4、5节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掉进缸的小孩、其他小伙伴、司马光),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体会。
(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背诵(练习背诵,促进积累。)
1、采用**背诵、小组比赛、师生共背等形式,练习背诵。
2、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检查背诵情况。互相评议。
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想像,深化认识,拓展思维。)
1、从司马光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方法救那个小朋友吗?**学生讨论表达。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如:一家长到校想要把一名同学带走,而老师不在怎么办?在热闹的大街上和家人走散了,你会怎么办?)
(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的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
《司马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
1.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 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 . 导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2,说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
3.你看,司是一个(*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 学生 分小节朗读课文
(1)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 学习课文第 二 自然段。
1. 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 水缸里 .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1)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 三 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 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 、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司马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司马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九个生字,认识国字框、爪字旁、犬字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认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候、爬、使。
2、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课件小黑板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司马光。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一些什么?
2、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从课文里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希望小朋友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再来学好课文,好吗?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师:(示多**)瞧,谁来了?(司马光)你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读几遍。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2、看,(示多**)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小组。
3、我们再看图,花园里有些什么景物呀?水缸在什么位置呀?(示多**)这口水缸怎么样?**不多?怎么知道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1)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点击“大”“满”,指导读好)(2)谁比他读得更好?(3)齐。
4、打开课本,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呀?看,(示多**)和文:有个小朋友爬**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指名读。
(2)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大水缸里的?(点击:爬上一不小心)指导读好这句话。
2、水缸这么大,比小朋友的人都高,小朋友掉进了这样的大水缸里,会怎么样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示:千钧一发,领读三遍。
4、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小朋友们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子,小朋友们可乱套了。(示多**)看,小朋友们怎么样了?还有的小朋友没画出来,他们可能怎么样了?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5、书上是怎么描写这时的小朋友惊慌害怕的样子的?你能在书上找到这句话吗?读给大家听听,看你找的对不对?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1)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喊跑找)
(2)谁能读出小朋友此时的惊慌害怕的心情?指名,男,女,齐。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示多**)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司马光是怎么砸这口缸的?(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他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大石头缸厚)谁把这句话读好?齐。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2)一起读好这句话(可自己配动作)
2、此时,(示多**)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指导读好轻松的语气。
3、小朋友被救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对司马光说句心里话吗,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4、师:司马光能在这种十分危急,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在短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救小朋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示:急中生智,领读。
5、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6、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自己说自己的)。
五、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你已经对课文读懂了。
六、课文学完了,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七、回去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八、课外延伸:
司马光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来救小朋友,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是不是像司马光一样的聪明,机灵,好吗?听好这样一个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句,为学**准备。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
3、交流复姓。
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读准字音。
(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读出节奏、韵味。
(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
(2)学生**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
(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
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
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用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借助插图理解。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文言文。
2、合作学习,交流解疑。
(1)学生带着理解或疑问,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群儿戏于庭
①教师提示,“于”可以理解为在。
②学生仿说。孩子们还会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可以怎么说?
(2)“瓮”与“缸”。
图片对比区别“瓮”与“缸”。
(3)“跌”与“登”
①学生找出这句话中与足有关的动作词。
②运用拆字法理解“跌”。“跌”是一个“足”加“失”组成的,那怎么理解它呢?(失足)
③通过字理识记、理解“登”。
④利用写字歌,指导书写“登”。
⑤指导朗读,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4)众皆弃去
如果你的朋友遇到危险,你会怎么做?那文中的小朋友离开去干什么了?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解释呢?(大家都被吓坏了,连忙离开跑去找大人帮忙。)
教师小结: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添加自己合理的理解。
(5)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情境表演,加深理解。
②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之”。
4、交流表达,感受人物品质。
落水的孩子获救了,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四、走近古文,发展语言
1、文白对读,体会文言文特点。
(1)出示古今文章,师生文白对读。
(2)交流、总结文言文的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3)学生朗读无标点、竖排版的课文,深化理解。
2、角色体验,灵活讲故事。
(1)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吗?
(2)如果要把它讲给弟弟妹妹,你会用什么形式讲呢?
(3)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
教师提示:给不同的人讲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五、丰满形象,延伸课外
司马光七岁砸瓮;十二岁斩杀巨蟒;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从此便开始步入仕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候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司马光的故事,可以读一读白话文版本的《宋史·司马光传》。如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喜欢**文言文,可以读一读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书中有中两千多个有趣、充满智慧的文言小故事,书中有原文,有注释,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
六、板书设计
24、司马光文言文
借助注释借助插图
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写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a.引导看图(或用多**演示当时的情形)。
b.**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c.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 二 课 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会观察课文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品读课文、学习拓展)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 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3、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设计意图:创设谈话情境,引发**,**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á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 孩子 朋友 跑去 叫 有一回
(设计意图: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牢固的记住生字。)
6、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
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
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设计意图:以情促读,以情代读,结合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量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词、句、段的`理解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朗读与口语表达得到同步提高。)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
什么意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面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
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阅读与表演的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个
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最阅读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课文及人物品质的感悟。)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拓展思维。
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7.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四、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1. **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和《道边李苦》(p134),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2.交流
3.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或《道边李苦》(p134),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教学反思】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
《司马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司马光》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司马光》。(生齐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多**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四、积累词汇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说)
2、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
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读)
⑵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⑴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⑵同桌合作背诵。
⑶**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⑷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司马光》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21·司马光
没有慌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有主张
《司马光》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学习生字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的听读姿势、听读习惯的培养,特别要学生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3.学生**、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4.司马光救出了小朋友,那时,他自己也还是个孩子,学习生字“孩”,注意“孩”是子字旁,写法与“子”不同,最后一笔是“提”。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①把小朋友拽出来;②在缸里,拉他出来;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妈妈( )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 )呀! 我有一( )橡皮。
《司马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写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5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示范指导。(友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田字格里)
慌了哭叫喊跑举砸友古
得救机智《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
⑵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他站两边,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说一说反义词:师说,生举卡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⑴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说。
⑵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九个生字,认识国字框、爪字旁、犬字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六个字,只认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候、爬、使。
2、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多**课件小黑板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司马光。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从故事里知道了一些什么?
2、师:小朋友真会读书,会思考,从课文里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呀,老师希望小朋友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再来学好课文,好吗?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师:(示多**)瞧,谁来了?(司马光)你知道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读几遍。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指导读好轻声)
2、看,(示多**)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吗?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小组。
3、我们再看图,花园里有些什么景物呀?水缸在什么位置呀?(示多**)这口水缸怎么样?**不多?怎么知道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1)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点击“大”“满”,指导读好)(2)谁比他读得更好?(3)齐。
4、打开课本,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有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是什么事呀?看,(示多**)和文:有个小朋友爬**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指名读。
(2)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大水缸里的?(点击:爬上一不小心)指导读好这句话。
2、水缸这么大,比小朋友的人都高,小朋友掉进了这样的大水缸里,会怎么样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示:千钧一发,领读三遍。
4、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小朋友们可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这下子,小朋友们可乱套了。(示多**)看,小朋友们怎么样了?还有的小朋友没画出来,他们可能怎么样了?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吗?
5、书上是怎么描写这时的小朋友惊慌害怕的样子的?你能在书上找到这句话吗?读给大家听听,看你找的对不对?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1)小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心里害怕极了,吓得一点主意也没有,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能说明小朋友此时的心情,哪个字?(点:慌)你还从这句话中哪些词看出小朋友“慌”了?(点:哭喊跑找)
(2)谁能读出小朋友此时的惊慌害怕的心情?指名,男,女,齐。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此时,有一个小朋友的表现与大家完全不同,他是谁呀?(示多**)司马光有没有逃走?有没有害怕?师:他非常冷静,镇定,他是怎么做的?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司马光是怎么砸这口缸的'?(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他为什么要这么使劲?(大石头缸厚)谁把这句话读好?齐。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
(2)一起读好这句话(可自己配动作)
2、此时,(示多**)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指导读好轻松的语气。
3、小朋友被救了,你的心情怎样?你能对司马光说句心里话吗,谁来夸夸司马光?示:司马光,你!
4、师:司马光能在这种十分危急,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在短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救小朋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时的司马光,示:急中生智,领读。
5、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看谁的办法比司马光更棒?
6、总结:司马光的办法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是最好最有效的,让我们再一起来夸夸司马光。(自己说自己的)。
五、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让老师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你已经对课文读懂了。
六、课文学完了,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七、回去把这个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八、课外延伸:
司马光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想出这么一个好办法来救小朋友,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考小朋友是不是像司马光一样的聪明,机灵,好吗?听好这样一个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司马光砸缸)
1.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生:司马光砸缸
2.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板书:文言文)也叫做司马光救友.请大家齐读课题——《司马光》。
3.同学们在课前都进行了预习,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吧!你了解到了文言文的哪些知识?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提示:简、韵……)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不错。现在,请先自读课文,希望大家遇到生字词能多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课文比较短,请大家再读一遍.这次试着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刚才几位同学都能做到“音准”,“文顺”,但老师觉得你们的停顿还掌握得不太好。现在,请听老师的范读,可以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体会,哪里该断句,哪里该重读,作上记号。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这次,请大家跟着老师小声读,看作下的停顿和重音的记录是否合适。
7.现在的感觉和刚开始自己读不一样了吧?古文啊,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大家的课文都读得很不错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出示自学指导:小组同学一起,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向老师提出。(5分钟后,比一比哪一小组讲得好。)
1.小组合作学习。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全班同学交流不懂的字词。
2.各组推荐**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予以点拨。
3.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4.讲故事比赛。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下面我们一起感悟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1.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2.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3.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4.砸缸的结果怎么样?
5.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交流、反馈,反复朗读,理解感悟。
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6.当堂训练
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来。
五、总结文言文学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哪些好方法?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到危险的地方玩耍,遇到危险时,我们要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出好办法……)
七、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8
《司马光》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0.司马光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司马光
2.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去拼音读。
c.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试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
(2)指名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
(4)指名看图说说水缸,假山的位置。
(5)再指名说说水缸的样子。
(6)指名朗读。叙述的语气。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那个小朋友怎么会掉进缸里的?他会遇到哪些危险?为什么?
(3)看图说说“别的小朋友”指的是哪些小朋友。从哪里看出他们慌了,他们可能会喊什么?
(4)指导朗读。
要用紧张的语气读、指名读、齐读。
3.讲读第三段。
(1)看图。
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非常危险,其他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这时候会怎么想?(启发想象,练习说话)
(2)指名读课文。
(3)用“——”把写司马光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4)从哪些地方看出司马光没有慌?
(5)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a.司马光杂那口缸。
b.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6)司马光的方法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7)指导朗读。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三.总结课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四.作业
填空:
别的()()()都慌了,()()哭,()()喊,()()()跑去()()()。()()()没有慌,他搬起一块()()()使劲砸()()()。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
2.在正确的读音下画“——”。
时(sishi)找(zhaozao)座(zhuozuo)砸(zazha)
二.练词说话
1.看图复述故事。
同桌练说,小组练说,各组选一个**到前面来说。
2.用词练习说话。
(1)不小心
(2)有的……有的……有的……
三.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ushihouyihoujindoulailezhaodaren
2.组词区别。
古()时()候()
石()村()后()
那()缸()找()
都()红()我()
【教学目的】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⑵认读字卡片。
2、教师:
⑴吹塑纸剪成假山、水缸。
⑵课文插图,第4、5自然段的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司马光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古时候的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光。他是一位有名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他小时侯的事。
(板书课题20、司马光)
(从图入手,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司马光了解的愿望。)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读通课文:
⑴借助拼音。
⑵问别人。
⑶联系上下文猜字。
⑷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订正读音,教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字。)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师: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还认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片,用“摘字”的游戏识字。
(方法: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
让学生在小组里摘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师:谁来说一说哪几个生字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的?
叫──收球──救
师用“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的家中,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司马光干什么?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出示了四种识字方法,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6、四人一小组读课文,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以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小组汇报交流。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习“到、别”两个生字:
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找一找两个字的相同点。
(学生知道这两个字是同部首的字,学习立刀旁)
2、教师范写,生描写
3、请写的好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
4、生练写,同桌互评。写的满意的画一个。
《司马光》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同时感悟司马光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好听的故事,大家齐读课题;司马是复姓,注意节奏,再读;“光”是因为当时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在“光山”这个地方做官,所以起名“光”,再次读好课题。
2、词宝宝看到我们小朋友坐那么好,急着要和大家见面呢!
3、读得真好,告诉大家,这几个词还能编一个小故事呢,你来试试。
二、精读感悟
第一自然段:
1、你喜欢故事中的谁?带着你的喜欢读读他的名字。
2、司马光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出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你能读好吗?谁能把大家带到很久很久以前,齐读。
第二、三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发生什么事?
2、自读,交流,什么样的大水缸?
3、出示:假如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评:不错,你的水缸最大,里面的水也很多,齐读。
4、就是这么大,这么满的水,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去了。
5、“一不小心”?出示:练习,你能试说说吗?
6、一不小心掉进去了,你什么心情?试读读。(害怕、着急)
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你为什么不救他呢?水缸太高了。
2、其他小朋友什么表现,先看图,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3、交流:都慌了。慌成什么程度?
4、生活中遇到两种以上情况都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
5、出示填空。通过说话告诉老师你理解了,那齐读,读慌张样子。
6、小朋友可能会喊什么?再读读。
7、过渡: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怎么做的?
8、找两个小朋友读。
9、老师把“搬”换成“拿”你觉得好不好?指名交流
10、谁上来把司马光砸缸样子通过朗读读出来?
11、司马光当时怎么想的?再读。
第六自然段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高兴齐读。
三、总结升华
1、出示全部填空。
2、司马光当时怎么想的,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大人会说,同伴会说,你会说?
四、拓展延伸
1、如果商场迷了路,你会怎么做?
2、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遇事不慌,积极动脑,学习他勤奋好学,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慌了
司马光:没有慌
《司马光》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两个字,
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3、能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难点:
能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司马光小时候发生的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①、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②、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检查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课后“司、假”等13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认读
(2)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个别字让学生给他找朋友(组词)
(3)出示课文词语让学生读
古时候(轻声)、司马光、假山、一口水缸、装满、举起、叫着、使劲、砸破、得救、一不小心
师:小朋友们,这些词语里有两个个多音字,你能找出来吗?(着、得)
强调“一”是变调不是多音字
出示多音字让学生拼读
三、明白课文大意
1、生字词语都会读了,相信课文就难不倒大家了吧!小朋友们自己再把课文读一读,过会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分段朗读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的是谁吗?哪一段介绍了他?(出示第一段,注意古时候,孩子是轻声词)
2、谁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救人
师: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救小朋友呢?请你们自己读读2、3两个自然段,从课文中找一找,找到的答案可以用“————”划出来
师:小朋友们找到了吗?大部分找到了,还有个别小朋友找不到。老师要请两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两段(课件出示)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课件出示:小朋友在玩时掉进水缸里了(在第3个自然段中找答案)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
4、师:小朋友们读的真仔细,这么快就把答案全部找出来了
四、说话训练(会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1、你能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把上面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2、课件出示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_。
师:那你能用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__来造句吗?先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反馈
五、小结
1、师:小朋友们真是一次比一次又进步。
2、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快要淹死了。那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会怎么做呢?小朋友得救了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1、这节课我们要来学写两个新字,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别、到”两个生字,先让学生观察怎么写,再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六、布置作业
在抄写本上把“到、别”两行字写好。
【课后反思】
《司马光》这篇文章是司马光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主要讲司马光砸缸救人,体现出他聪明、机智,勇敢的品质。第一课时,我主要以字词为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能够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课上字词较扎实,就是在朗读方面不够多,老是教师**题学生回答问题。让给学生**探讨的机会不多,以至于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读中发现问题,从读中自己解决问题!
《司马光》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指导朗读2、3自然段。
引导看图(或用多**演示当时的情形)。
**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学生自己想办法。
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认读“别”“到”等6个字。
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14
《司马光》这一课,讲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电脑出示插图;让同学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教师**:
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教师鼓励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
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和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同学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同学**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身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同学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同学自身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习第三段:
⑴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身练习朗读这段。
⑸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同学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假如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同学自身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他人来帮助,我这么小,没有方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为了让同学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局面,教师**: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假如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扮演当时的局面。
⑤教师指导同学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自身读读第五自然段,考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同学在扮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教师指导同学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示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同学讨论交流。
⑵自身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同学讨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方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方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方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方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司马光用的方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和。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6、学习第六段:
⑴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发明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自身认读生字。
⑵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让同学自身动脑、选择自身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请小组汇报或让同学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同学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同学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身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同学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同学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同学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同学**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
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
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
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
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
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
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
后的
题要求。
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
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
堂上推荐了
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
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
是司马光的另外
则小故事,
是稍微长
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
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
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
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
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
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
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
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
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
的另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
《司马光》是六年制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5节,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果断,遇到紧急情况镇定、沉着,能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中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能取得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
一、“慌”中知险情
在导入新课后**:课文哪一部分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让学生读读第二节,接着问:当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他们为什么都慌了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盛满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险情已发生了。
二、“慌”中品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话。再边读课文第三节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划出课文中说明小朋友都慌了的词语(叫、喊、跑、找)。然后指导学生用慌张的语气齐读课文第三节。这样,能使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慌”字的意思。之后,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第四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司马光没有慌)紧接着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的?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景?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临危不惧的形象,一个“挥石救人图”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在学生们已经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砸缸的办法。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叫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哪种好?为什么?那时候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学生们进行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使他们明白,此时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接着又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这样事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遇事沉着,善于动脑,是个聪明、勇敢、机智的孩子,我们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能慌,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一、复习巩固
走迷宫:出示课件,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全部读完方可走出迷宫。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5)花园里有什么?(**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读)
(2)出示句子: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三、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2.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司马光》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熟悉“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
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语: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板书课题,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出示司马光图片,学生简介)。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认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朗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4.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师小结:观察图画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注重详略得当。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相机学习词语:
古时候(轻声)一口水缸一不小心举起使劲砸破得救假山
对学生掌握不熟练的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4)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试着用这个词语说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请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师总结学法: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角色,也能把课文读好。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别的孩子是怎么表现的?(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表演读这句话。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想自己曾经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害怕的感觉?试着读出来。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样吗?为什么?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6)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敬佩、赞叹的语气)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想象说话,拓展思维
1.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
让学生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先同桌互相说说)得出结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好最有效的。
2.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
3.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举石头砸缸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读多音字“得”,理解“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完成课堂练习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13课 《司马光砸缸》(板书课题。)
司马光是古时候得一个人的名字。姓司马,名光。看老师写这个“光”字(边写边书空)。阳光、灯光的“光”就是这个光字。
什么叫古时候呢?古时候就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看,(课文插图)这就是小时候的司马光,他的衣服、头上的打扮和我们现在是不是不一样?“砸”,用石头等东西敲破叫“砸”(动作表示)。“缸”,(看图)用来盛水的叫缸。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小朋友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讨论: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在句子中的意思。找出难读、难写、难懂的字词。
四、教学生字词。
(一)教学生字。
1、认读生字,注意“心”字是前鼻音,“块、光”是三拼音。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
指名分析:“心、没、块、用、破”的字形。 指导认识“月、石”两个新偏旁。
3、指出不懂得词语进行讨论。
(二)出示带读字。
si za gang hai hou diao bie 司马光 砸缸 孩子 古时候 掉 别的
huang na na han jiu po liu
慌 了 拿起 那口缸 喊着 就 砸破 流出来
(de)jiu
得 救
1、指名读准音。(注意指导读准多音字“得”)
2、交流词语理解情况。(注意联系课文。)
五、指名逐节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比较下面两组字的音、形、义有什么不同。 力---办 皮---破 友—有
七、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
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全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堂作业
3、4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新词。
二、讲读全文。
1、指名读全文。
2、哪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板书:掉到大水缸里)
3、齐读第二节。
4、当一个小朋友掉大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板书:都慌了)
5、他们为什么会慌呢?(缸大水深,小朋友个子小,掉到大水缸里要淹死的。)
6、图上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他小朋友都慌了?(让学生看图说说)
7、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小朋友们多慌了?(板书:叫、喊、跑、找
8、用慌张的语气齐读第三节。
9、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怎么样?(板书:没有慌)
10、当时司马光心里会怎么想呢?(司马光心里会想:小朋友掉进缸?拿块石头把缸砸破,让水流出来,不就可以把小朋友就出来了吗?)
11、书上哪一节是写司马光砸缸救人的?
12、指名读第四节。出示小黑板:司马光( )起一块石头,用力( )那口缸。这两个括号里该填哪两个字?(板书:拿、砸)“拿”和“砸”这两个动作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司马光是怎样砸那口缸的?(板书:用力)什么叫“用力”?(用足力气)谁能做一个用力砸的动作?
13、司马光拿起石头,用力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结果怎么样?(齐读最后一节)(板书:得救了)
14、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哭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那种好?为什么?
15、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你从这件是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沉着、镇定、会动脑筋的孩子。懂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情,也不要慌张,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16、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口头组词:光、朋、友、心、用、力、破。
2、抄写词语:古时候、小朋友、花园、小心、没有、石头、用力
四、作业。
课堂作业第4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听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回答课后第2题
3、口头填空。
一个小朋友( )到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用力( )那口缸,几下子就把水缸( )了。掉到大水缸里的小朋友( )了。
二、指导朗读。
1、回答问题,结合练读。
(1)“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这时情况危急,这句话该怎么读?
(2)那部分课文些别的孩子都慌了?谁能用惊慌、着急的语气读这几句? (3)司马光“没有慌”三个词要读的重一些,“拿起”、“用力砸”要读的有力,表现出司马光的机智、果断。
2、指名练读,小组读、集体读。
三、复述课文。
1、找出与这三幅课文插图相对应的课文。
2、看投影或看课文插图复述课文。
3、集体评议。
四、总结。
这篇课文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司马光离开我们将近九百多年了,他小时候不但聪明、机智、遇事不慌。小朋友们也要想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要慌,要动脑筋,想办法。
五、作业。
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13、司马光砸缸
小朋友 司马光
都慌了 没有慌 掉到大 叫 拿
水缸里…… 喊 用力……得救了
跑 砸
找
《司马光》教学设计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司马光(齐读)(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3.学生**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小节。1、司马光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
大屏幕出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哪个小朋友能读好这句话吗?
2、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很漂亮,小朋友看。大屏幕出示:(大水缸和假山的图片。)
3、说一说你看到花园里有什么?
生1:假山。生2:有一口大水缸。
4、看看水缸在什么地方?生:水缸在假山的下面。
5、你还看到了什么?生:缸里装满了水。
你能读出水缸的大,水的多吗?
大屏幕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先指名读再分男女生比赛读:(比一比谁的水缸大,谁的水缸装的**)
学习“园”字。
齐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习第二、三小节。
Z1、出示图片,说说图上,小朋友在花园里干什么?(捉迷藏)
学生**朗读课文。出示练习。一个小朋友_____大水缸里。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1)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分析字形)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小节。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小节。同桌对读第、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四、看图配乐,齐读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附板书:22司马光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z(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司马光和他的小伙伴在花园里玩得可开心了!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一句话。
Z大屏幕出示:(有个小朋友爬**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2、谁来读读这句话。“一不小心”就是这个小朋友没注意、没留神,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不小心”要读得稍微快点,要有突然的感觉。
3、a谁再来读一读。B学着他的样子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多**出示:掉进缸里的孩子画面。
4、小朋友看着图想一想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有危险吗?为什么?
生:因为缸很大,水很多。
5、缸里的小朋友在水里挣扎着,处境很危险,遇到突来的情况,他的小伙伴们有什么反应呢?大屏幕出示:(孩子们慌的画面。)
6、这些小朋友怎么了。(慌了)
7、小朋友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他们慌成什么样子了?
8、他们慌成什么样子了?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叫两个学生
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9、A有的哭了,想像一下是怎么哭的?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B有的喊,会喊些什么?谁来表演一下
10、是呀!他们害怕极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在大声喊救命,有的急忙跑去找大人来救人。
11、小朋友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他们慌张的样子。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这些小朋友慌了,哭的哭,喊的喊,找的大人还没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再不及时救上来,可能就会被淹死了。得快点有人救他,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砸缸救人为千古佳话。,大家想听吗?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文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重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效果还不错。
学习第二自然段,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哭喊跑”展开想象,体会小朋友惊慌害怕的心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先让学生找找写司马光的句子,找一找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抓住“没有慌”(没有慌张)明白司马光遇事沉着、勇敢,有救人的好方法。从“举、砸”俩动词明白司马光机智、果断。(“砸”是什么意思?怎样砸:举双手,对准了,要用力。砸: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文中:司马光用大石头撞击水缸。使劲==用力怎么砸?——使劲,用了全身的力气。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砸破了这口大水缸。你能找出表示时间很短的一个词语吗?—几下子:没用多少次,表示很短的时间。)
《司马光》教学设计14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理念】
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会地整和,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学会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伙伴。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指一生读,学习“司”字,用猜字谜方法学习。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2.从课题中,我们能看出来课文讲的是谁呀?我来介绍一下司马光,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了本书叫《资治通鉴》,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称赞。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的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学生认真看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阅读课文,并提要求:
(1)先把认字表上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遍。
(2)画出本课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4.(学生认真听,认真读并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听、读习惯。]
四、自主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拿出自制字卡,同桌互相认读。
3.找小老师到前面领读生字。
4.小组互相学习生字。
5.向老师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了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培养自学能力]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出声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明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段中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状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能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3)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样呢?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那口缸砸破了。
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②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③“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
**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设计意图:体会司马光的机智、聪明,方法巧妙而实用。]
(4)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你能**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激的话。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表达感激之情。]
六.学习生字:司、跑、出。
1.老师指导书写。
2.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虚宫田字格的位置,然后再写,写完后进行对比。
3.老师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4、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5、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司马光》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绘声绘色讲故事,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精读课文,感悟提高。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翁破之
遇事沉着 有主张
教学反思
教学中,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的**体,准确的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富的想象是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透彻,又不显繁琐冗长,不留牵引痕迹;既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又不离古文文本,想象恰到好处。这两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往往容易失衡。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
《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二、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三、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一讲。
教学难点 从司马光救友的故事中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简单介绍文言文的知识。板书课题 29.古文两篇
板书“司马光救友”,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你会想些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一、准确、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背诵课文。
第一关:朗读课文关
闯关提示:
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分钟可以吗?)
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后学生读书,相互评价,老师相机指导。
二、语速适中,停顿恰当。(2分钟)
司马光救友
元《宋史》 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老师范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生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关
闯关宝典:
一、先自己借助注释、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5分钟可以吗?)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按要求,先怎么,然后怎么,注意组长的作用。 对刚才的学习你还有疑问吗?交流,生问生答,教师相机点拨。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生回答,生板书。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遍古文,提醒注意根据故事的情节,选择恰当的语气、语速。教师再次相机指导朗读。
二、展开想象,在小组内讲讲这个故事。注意加上动作和表
情。(3分钟后各小组派**讲一讲。)
提醒不要受书上的文字限制。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急中生智)
第三关:背诵课文关
过关要求:
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提示:可以**背,同桌比赛背,小组合作背等)
(4分钟后比比谁最棒!)
指名背诵,齐诵。
表扬学生,送一首儿歌《司马光砸缸》给他们。
出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二、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一句话。
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四、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小结:
同学们,文言文的学习一点也不难,大家很容易就完成任务了。 今后大家可以**的去遨游文言文的海洋,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传统文化美丽的浪花。
课堂检测
1、按原文填空。
光生七岁, ,一儿登瓮, , ,光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2、司马光小时候遇事 、 、 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在事态危急的时刻,猛然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用成语 ( )来概括。
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这篇古文。
二、任选一个完成:
(一)发挥你的想象把这个故事写成4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
(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弟弟妹妹或长辈听,然后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29.古文两篇
司马光救友
元 《宋史》
起因:与群儿戏于庭
经过: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附】《司马光救友》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法探索古代有司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说司马光聪明在何处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紧紧抓住了使水离开人这个问题的.中心,用石头破缸。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恰当路径,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本质就逐步缩小,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学本课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一、分组讨论。你认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办法?
二、学生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可以用梯子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跑去喊大人;有的说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说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这些学生的汇报都是常用的办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马光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迅速用石头砸缸。)
三、这些办法中,你认为谁的办法最好?同学们一致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最好。这样同学们对司马光机智聪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⑴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⑵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⑵“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⑵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⑶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⑵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⑶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⑷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⑸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⑹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⑴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⑵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⑶小组内练读。
⑷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⑸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⑹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⑴**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⑵试着做司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⑶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⑷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⑸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⑹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⑺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⑴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司马光》教学设计3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理念】
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会地整和,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学会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伙伴。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感知理解课文,从而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指一生读,学习“司”字,用猜字谜方法学习。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2.从课题中,我们能看出来课文讲的是谁呀?我来介绍一下司马光,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写了本书叫《资治通鉴》,得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称赞。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的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学生认真看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阅读课文,并提要求:
(1)先把认字表上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遍。
(2)画出本课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4.(学生认真听,认真读并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良好的听、读习惯。]
四、自主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拿出自制字卡,同桌互相认读。
3.找小老师到前面领读生字。
4.小组互相学习生字。
5.向老师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了生字。(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培养自学能力]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出声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分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明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段中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状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和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探究的快乐,能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3)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有个性化的表达,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样呢?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那口缸砸破了。
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②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③“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
**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设计意图:体会司马光的机智、聪明,方法巧妙而实用。]
(4)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你能**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激的话。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表达感激之情。]
六.学习生字:司、跑、出。
1.老师指导书写。
2.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虚宫田字格的位置,然后再写,写完后进行对比。
3.老师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 “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司马光》教学设计4
22.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司马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观察字形等方法随文识记“司、跌”等5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写好“司、庭、跌”3个生字。
2.通过跟老师读、画停顿符号等方法学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课文节奏。
3.借助注释、插图、微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在对比中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流程】
一、旧知导课,揭示课题
1.揭题导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介绍复姓“司马”:司马光是一个人的名字,你知道他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姓氏歌,里面就提到了不少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复姓,叫——司马。
3.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也就是说他研究历史、写文章都非常厉害。他编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很伟大的史书。
4.联系旧知,引出“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但是今天的课文和*时的课文很不一样,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叫作“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二、读出节奏,读通课文
1.范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现代文有点不一样,所以就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2.跟读:是不是我现代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想不想来学一学呢?好,捧起你们的书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逐句跟读)
3.开火车跟读:接下来我们开一列小火车好不好?(逐句开火车3—4人跟读,随时词卡正音)
4.集中正音(瓮、迸)。
5.联读:读准了字音,又跟着我这样读了几遍,接下来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一读好吗?我们来联读,我读句子的句首,你们连着来把下面的句子读完整。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跟读长句:想不想再来读一读?我们接下来难度加大,跟着我来读长长的一句好不好?(生跟读)
7.**读:想不想试着自己连起来把它读一读?好,那就自己大声地读几遍吧。
8.指名读。
9.画停顿符号:她棒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她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停顿了呀。我们来看一看,她在哪里做了小小的停顿?(齐答,师画斜杠)
10.引导发现人物后面的停顿。
11.引导发现动作后面的停顿。
12.小结:是呀,在表示人物名称和表示动作的词语后面稍稍作了停顿,这个文言文读起来味道就不一样了。
13.齐读:我们再一起捧起书本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读懂课文,讲好故事
(一)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1.粗知大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交流)
2.引出故事:你们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了周老师这个故事大概的意思,让我知道了故事原来发生的情形就是——一起读(读第一句,其它隐灰)
3.借助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一句。
(1)“群儿戏于庭”(标红)
借助注释理解“庭”:你是怎么读懂这个“庭”的`?噢,注释告诉了我们这里的“庭”是庭院的意思。(圈画)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其实借助注释学文言文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注释在哪里出现过?对了,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
引导发现文言文中词语的换序理解:戏于庭——在庭院中玩耍。聪明的你发现了吗,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顺序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戏于庭”是“在庭院里玩耍”。
换序理解(拓展):这样的说法你会吗?下课了,我们都跑到操场上游戏,古人会怎么说?在操场上游戏——戏于场。铃声一响,我们都回到了教师学习,又该怎么说?在教室里学习——习于室。小结:同学们可真厉害,都会学古人说话了。
文中的这群小朋友是在——庭院里玩耍。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半句话。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标红)
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一口瓮上面。“瓮”是什么?(微课)
合作表演“足跌没水中”:谁愿意**来表演一下?是呀,“没水中”就是指那个小朋友沉入到水中了。
情景创设,谈感受: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要被水淹没了,你的心情怎样?
情感朗读: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个短语。你能把这份心情读出来吗?试试看。
3.想象说话:那你会怎么办呢?想什么办法救出来呢?(指名2—3生)
(二)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1.了解其他人的做法:你们那么多的行为,文言文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读——众皆弃去。孩子们都怎么样了?(都跑开了,有的去找大人了,有的……有的……)
板书:众 弃去
2.读懂司马光的做法:只有司马光,他怎么办?一起读——光持石击瓮破之,他怎么做的?(指名回答)你从哪里看到的?
3.演一演司马光: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板书:光 )持石击瓮,把这口瓮砸破了,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司马光击瓮破之的样子。
4.情境创设,感情朗读:司马光呀,司马光,当其他小伙伴们都跑了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跑呢?(谈感受,朗读)
5.了解人物形象:同学们,当小伙伴跌入瓮中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读——只有司马光——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指名2生回答,朗读,齐读)
6.读懂结局:果然,司马光的方法奏效了,一起读——水迸,儿得活。开火车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形?
7.小结:瓮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所以小孩——得救了。一起再来读一读。
8.齐读:看来你们真的把这个文言文的故事读懂了,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三)借助注释讲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接下来,我们要借助注释来讲一件这则故事吗?同桌之间互相讲一讲。
2.推荐同桌讲故事:觉得自己的同桌讲得怎么样?推荐一位来讲一讲。(用讯飞呈现于屏幕之中)
3.检查是否借助注释。
4.师生合作文白互读,梳理结构。
5.文白对比,发现特点:刚才那位同学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这么长长的一段话,课文只有短短两句话,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自主交流)
四、小结课堂,指导书写
1.男女生合作读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文化:其实啊在古代,读文言文还可以用吟唱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指导书写:庭、跌。
《司马光》教学设计6
一、内容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s版第一册的内容。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可惊慌失措,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告诉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意思,感悟人物特点。
二、学生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遇到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和朋友要团结友爱。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随文识字,培养朗读能力。理解的重点是司马光举起石头把缸砸破了。
三、设计理念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把枯燥的识字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时候、孩子、小朋友、下面、小心、有的、没有”等词语。认识“司、假、慌、喊、破、救”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挂图,小朋友,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生:学生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司马光》。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学生汇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在课前预习了吗?这些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的我们就在课堂上解决,或者留到课后解决好吗?
师:在课前你还搜集到了什么材料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在哪得到的材料?
师:从课题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学生汇报,认识了:司,学会了:光。
师:出示生字卡片:司、光
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学生汇报。(这篇课文有6个自然段。)
2、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师:范读课文。
生:先读全文,再分段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讨论思考哪几段写的是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过程?画出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孩子掉进水缸后的不同表现的句子。
生:学生汇报。
师:指导看图。哪个是司马光?别的小朋友怎么样?司马光表现如何?
生:再读这两段课文,思考读懂了什么?讨论并演一演。
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再到前面来演一演。师板书。
师:你还有其它的办法把那个小朋友救出来吗?比较谁的办法好。
生:展开想像。汇报。
师:指名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生:练习朗读。(学生评价)
3、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读这两段课文,在这两段当中,你还掌握了什么?
生;汇报:认识了:慌、喊、破。学会了:吓、哭、没、快。
师:出示生字卡片:慌、喊、破、吓、哭、没、快。
师:检查认读情况。
生:指名认读,开火车读。
师: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讨论汇报。
生:认读词语:司机、司仪,慌张、慌忙,喊叫、大喊,破坏、破旧。用学会的字组词再说一句话。
4、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师:这些字我们已经认识了,也理解了,你会写了吗?
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字怎样书写,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教师示范指导。(友古)
生:学生练写,认为好写的就少写几个,认为不好写的就多写几个。
生:写后展示评价。
5、课后伸展,巩固练习
(1)一字开花:
光、哭、没、吓、快、司
(2)选字填空:
快块
太阳()要落山了。
老松树下有一()大青石。
我比小光跑得()。
6、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呢?
附: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田字格里)
慌了哭叫喊跑举砸友古
得救机智《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司马光》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⑶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⑵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⑶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⑴引读第一小节。
⑵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⑶“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⑴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⑵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⑶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⑷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读。)
⑸花园里有什么?(**读。)
⑹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⑴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第三段。
⑵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⑶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⑴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⑵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⑶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⑷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
⑵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⑶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⑷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⑴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⑵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司马光
慌了没有慌
哭叫喊跑举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他站两边,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说一说反义词:师说,生举卡片。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⑴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再说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说。
⑵读读说说,看谁说的多?如:司—司机公司司仪……给“慌、假、别、吓、块”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富含情趣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文言文。
教学难点:
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
2、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
3、**: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他姓司马,是一个复姓。
4、指导书写“司”字。
让学生观察。想写好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里边的横和口要写在框外。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用一两句话给大家介绍一下。
6、指名答。
他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写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小时候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了解学情
1、**:昨天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和*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呢?
2、指名答,归纳总结。
字数比较少,内容很短
特别难读,读后还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和以前学的现代文不一样;
有些字右上角还标有数字。
3、那你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对,下面就有这个字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往下看注释
三、初读感知
1、学生**练读,要求碰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解决难读字音,**:你觉得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出示生字,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带大家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3、指名领读
4、比较“瓮”和“缸”。
出示两者不同的图片,解释这两种都是装东西的容器,只是在形状上有所不同,你发现了吗?收口为瓮,敞口为缸。
5、这些难读的字音你都会读了,相信这个难读的文言文也会读了,那么谁愿意第一个***展示读一读呢?
6、指名读。提示: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指导学生根据魔法小棒读出停顿
7、再指名读,最后齐读一遍。
四、理解感悟
1、了解起因‘群儿戏于庭’
2、学生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以‘戏’字引出组词法
4、感悟运用“于”
提示:在庭院里嬉戏,古人说是“戏于庭”
如果在田野里嬉戏,古人会说“戏于野”
如果在庭院里学习,古人会说“学于庭”
5、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一定特别开心。指导朗读这句话。
6、过渡:正玩得开心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
7、学习经过
8、出示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9、学生**练读。
10、思考:句中意思不懂的字怎么解决?你有什么好办法。
11、指名答。归纳总结:
12、组词法、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
13、根据这些方法自学理解不懂字的意思。
14、个人汇报交流。
15、重点学习代词“之”
这里指瓮,可以联系上文理解。
若持石击缸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缸
若持石击鼓破之,那这“之”指的就是鼓
小结:原来后面这个之就是指代前面的词语。
16、不懂字的意思都明白了,那句子是什么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17、学生自己试着翻译这两句话。
18、同桌相互练习讲,再指名讲。
19、再指名有节奏地读。持石击瓮加快语速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20、指导背诵。
出示提纲:
群儿( ),一儿( ), ( )。 众( ),光( ),( ),儿( )。
六、拓展延伸
1、运用本节所学理解字的方法,同桌合作,读懂古文。
2、出示《道边李苦》
3、学生自学,汇报交流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智慧,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品质。科学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的园地里有无数伟大的发现和创造;军事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战争的舞台上导演了一出出有声有色的话剧;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智慧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智慧给生活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情分析】
识字:这些小朋友经过第一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能认汉字400字左右,对偏旁部首的认识不成问题。通过上学期如“日、月、火”等象形字,“日月明、人木休”等会意字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到汉字构字的奇妙,掌握了“熟字加部首”、“数笔画”、“熟字减部首”、“换部首”等识字的方法。在识字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主识字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有了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去识字,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去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这样,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以及寒假时学生自主识字,有部分学生的识字量不断提升,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识字量达到了600-700字,还有少数同学能认800——1000字左右。
写字:在上学期的写字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的坐姿,握笔的姿势,字的笔画书写上都进行了非常严格指导和要求。大部分学生在写字时,姿势能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老师们也利用儿歌不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两个手指头碰头,中指乖乖低下头。抬抬头,踢踢腿,点点头,摆摆尾;小小笔杆卧虎口。通过一个学期的不断指引和强化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听: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小朋友能听完别人的讲述才举手发言,在听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养成了认真听的好习惯。
说:普通话是九洲基小学的校园用语,课堂讲普通话,课间课后老师们自觉说普通话,学生和老师了用普通话交谈,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绝大部分能表达清楚一件简单的事情,能说简单的故事,能看懂简单的图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句完整的话,有的甚至能说两三句完整连贯的话。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感的****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运用多种教学**,使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语言文字为重点,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和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培养学生自我救护的意识。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一、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朋友。他生活在古时候,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他的名字叫“司马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重点指导“司”的笔顺、结构。
2 教师采访学生:你姓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呀?
3 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光
【设计意图:在揭示课题时,落实好一个生字的教学,既是解题的需要,同时也结合介绍了人物的生活背景。在创设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对姓氏的认识。】
二、初读故事。
1 **读故事,遇到生字,结合拼音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
2 同桌俩人互相认识课文后的生字,拿笔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俩人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了解学情后,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联想法、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如:砸——拿着石头砸装了毛巾的箱子(三框儿)。
破——小心石头割破皮。
4 回到文中再把课文读一读 ,争取读流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发挥孩子互帮互助互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教师的指导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游戏巩固。
1、去拼音开火车读。
2、摘桃子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儿童接受知识最喜欢的方式,在玩中学习,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分段导读。
1、同学们,我们的朗读接力又开始了,谁愿意第一个***读?
2、前面同学读完,由学生自愿请另外一位学生读,直到课文读完,每位学生读完都请另外一位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走进教材,充当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五、指导写字。
1、观察两个“口”字旁的字,说说发现什么?
2、怎样把两个字写漂亮?
3、师范写,学生描红。
《司马光》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熟悉“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
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语: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板书课题,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提示“光”的笔顺。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出示司马光图片,学生简介)。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认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朗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4.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师小结:观察图画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注重详略得当。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相机学习词语:
古时候(轻声)一口水缸一不小心举起使劲砸破得救假山
对学生掌握不熟练的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4)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兴奋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一不小心”是什么意思?*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试着用这个词语说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请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师总结学法: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角色,也能把课文读好。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别的孩子是怎么表现的?(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表演读这句话。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出示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想自己曾经什么时候有过这种害怕的感觉?试着读出来。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样吗?为什么?用笔画出司马光的动作。
(2)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6)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敬佩、赞叹的语气)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想象说话,拓展思维
1.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
让学生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先同桌互相说说)得出结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好最有效的。
2.假如你是得救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
3.假如你是边上的小朋友,看到司马光救出了小伙伴,肯定很高兴,那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4.假如你是那个落水小朋友的父母,知道是司马光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5、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出示词语单:
司马光 古时候 孩子 花园 假山 水缸 装满 爬到 掉进 慌了 叫着喊着 举起 使劲 砸破 得救
2、句子:
假山后,有口缸,
司马光,不慌张,
一使劲,砸破缸,
小朋友,得救了。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六、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3.分别抄有第四、五两段课文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标好自然段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再次**认读生字词。
2.不看拼音,直接认读生字词。教师检查:开火车读。
3.看到课后字表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住?你记住了吗?你是怎样记的?你已经记住了哪些生字?
4.指导书写“几、个”两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三、发散学生思维。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司马光是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办法救小朋友呢?
要求:大胆想象。
学生踊跃讲出自己的办法。
四、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五、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
朋:由两个“月”组成。
跑:“足字旁”,右边是书包的“包”。
四、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20 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21·司马光
没有慌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有主张
《司马光》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司马光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读,抽读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指导朗读2、3自然段。
引导看图(或用多**演示当时的情形)。
**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学生自己想办法。
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认读“别”“到”等6个字。
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14
备课组 一 年级组 下 册 执教人:
共案部分
课题:《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力目标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自主预习:通过读书
提练主线: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1、谈话:
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思路:创设谈话情境,引发**,**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
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思路: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台
一、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思路: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思路: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要教小孩子遇事要机智沉着应对,但到底会教给学生怎样的“素质”,也实在很有疑问。课文说,一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后,“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把缸砸了。我想,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有的砸缸,有的去叫大人,并没有矛盾,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
许多专门讲给孩子们听的励志故事,都是这样不知所云。比如用功的人一边读书一边吃饭,把馒头醮着墨汁吃下去了啦,读书时为了不打瞌睡把头发系一根绳子吊在梁上,大腿上扎一把锥子啦,分明有读书强迫症的迹象,比“恶补症”还要病态三分,却拿来作为教孩子刻苦努力的素材。努力的人就要不去睡觉,不怕失火,吃墨汁,这样的素材,与其放到现在来让孩子们学习其“精神”,不如交到哪个人手里去编写《儒林外史》之类的小说。
“素质”教育,总要选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行来进行,并且在其中明里暗里夹带着对正常行为的嘲弄和鄙薄,这种把孩子不当正常人来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否足以培养学生对人类行为的正常理解,是否足以使学生获得正常的学习趣味与生活趣味,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司马光》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司马光》教学反思10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1
本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会写四个字,通过读课文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昨天下午就已经让孩子预习课文了,上来就直接检查孩子预习情况,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孩子多读,多和这些生字见面,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然后就一些稍微难的字交流识字方法,最后采用登山比赛的方式巩固生字。写字,本来准备写四个字,因为怕孩子连写4个字,***会不集中,我分**教,交流完识字方法后,指导学生写吓和叫,这两个字比较简单,朗读完课文后,重点指导那和都的右双耳,(自己在识字那里比较拖沓耽误时间,这里没有完成)朗读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危险,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重点抓住他们不同表现的动作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比较让孩子感受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聪明、积极动脑思考的品质。
我自己觉得没做好的`地方:1、前面部分有点拖沓,想重点指导的两个写字没有写。2、自己说的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说。(观察图画:假山下面有个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我想引导说出在这里玩会暗藏着危险,引导不够好,我就直接说了,用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我是以填空的形式进行了给写了两个句子。我本来想进行完这两个句子后,让孩子自己仿照着句子再说几个,时间有点紧,就没有进行。3、在学习司马光的表现这一部分时,自己有点慌,讲的有点过快,自己没稳住,学生也有点兴奋,纪律没前边好。4、自己应该少说,让孩子多读,读的还有点少。5、我做了一棵苹果树,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没完全发挥好作用。
《司马光》教学反思2
课文教学进入尾声,学生了解了司马光在面对困难时沉着机智,想出办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仅值得赞扬,更值得我们向他学习,我借机想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能相处别的办法就出那个小朋友吗?这一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等我说“你先想一想”,就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时最喜欢发言,但他的'发言总是不贴边”的郭浩洋,原本不想叫他说话,可是见他急的直晃举着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软”叫到了他,他的办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边说还一边用简单的动作表演,我一听,笑了。心想:多好的办法呀!这小家伙今天的发言最“贴边”了。看来,对于郭浩洋这样的孩子,今后还是要多给他一些机会,不能老用那种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人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3
《司马光》本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尽量让他们去体会应该向司马光学习,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这个道理。
本节课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感悟课文内容。
刚上课我就抓着第一自然段来重点讲解,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我就是利用这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来指导学生学习,由于课文里的语句简单易懂,同学们都学得挺快,接着就指导他们朗读课文,由于本文的语言特别富有童趣,所以学生都很喜欢朗读。老师还帮他们理出一条学习的思路:看图理解——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答案——朗读课文再次理解。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营造了开放的、**的课堂氛围。
二、加强朗读指导,培养背诵兴趣。
朗读时,引导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因果联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指导他们把话读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感悟文中内容,从而感受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从而较有实效地挖掘了这个教材的重难点。还有,在朗读的时候,我比较注意纠正同学们唱读的习惯,让他们读得通顺、流利、而且有感情。
三、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说话兴趣。
在巩固练习时,我就让他们先朗读全文,再仔细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尝试着把课文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样的练习,对培养他们发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
《司马光》教学反思4
《司马光》教学反思《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用心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潜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齐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齐,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透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就应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心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用心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潜力的构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理解新知识。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个性用心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透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5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统编教材的编排很好的帮助老师们来解决了这个难点。统编教材在选择文言文的时候,从学生儿时就熟知的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引入文言文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这个故事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特别是不少孩子在**阅读的情况下,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为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使得本来应该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为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文字。特别是当学生了解到这是我们*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时候。不少孩子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记得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对比一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点——言简意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第一次对文言文有了了解,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去读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觉得,统编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时候,还是做了深入的考虑,结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的确是不错的教材,这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反思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那么从数字教材的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这篇课文,在数字教材里边,它呈现了和语文书一样的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没有过多的视频信息。
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与数字教材上所给的内容进行了融合,那么这样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能够使数字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便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那么在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去学习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组词、课文的插图等一些方法,去解释文中文字的意思,这样来帮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么以后他自己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统编教材里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也给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入到文言文学习的状态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容易成为自己古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对于数字教材的摸索,我觉得自己只是刚刚开始,那么随着以后对数字教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想自己会探索出一些更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好的材料来服务于教学。
《司马光》教学反思6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统编教材的编排很好的帮助老师们来解决了这个难点。统编教材在选择文言文的时候,从学生儿时就熟知的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引入文言文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这个故事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特别是不少孩子在**阅读的情况下,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为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使得本来应该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为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文字。特别是当学生了解到这是我们*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时候。不少孩子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记得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对比一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点——言简意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第一次对文言文有了了解,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去读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觉得,统编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时候,还是做了深入的考虑,结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的确是不错的教材,这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反思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那么从数字教材的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这篇课文,在数字教材里边,它呈现了和语文书一样的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没有过多的视频信息。
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与数字教材上所给的内容进行了融合,那么这样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能够使数字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便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那么在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去学习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组词、课文的插图等一些方法,去解释文中文字的意思,这样来帮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么以后他自己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统编教材里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也给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入到文言文学习的状态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容易成为自己古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对于数字教材的摸索,我觉得自己只是刚刚开始,那么随着以后对数字教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想自己会探索出一些更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好的材料来服务于教学。
《司马光》教学反思7
《司马光砸缸》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大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水,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教学情感价值目标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其依据自然段开头“司马光和小朋友常在花园里玩。”联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老师据此提醒大家*时玩耍时要小心,不要攀爬高处,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找出司马光救小朋友的语句,并让学生看图模仿司马光的动作”。低年级孩子爱动,爱表现,孩子们在表演中比较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词语和句子。紧接着,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用劲?学生立刻想到:他想快点把大水缸砸破,救出小朋友。对课文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
(2)看图对比出司马光的机智。图画中还有一个孩子也在救掉到缸里的孩子,画面直观性强,所以我以这个孩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司马光和其他人的救人思维不同,别的孩子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是让水离开人。司马缸的机智聪慧,就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拓展思维,再次体现生命教育。
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
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时,本想在拓展思维一处,为学生提供几个故事环境,让学生动脑在遇到什么样的意外时该怎样做,这也同样对学生做到了生命教育,还让学生学会怎样面对意外。在与“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救掉到缸里的孩子?”做了一番取舍。最后,还是回到文本,让孩子依据本课的故事创造思维,因为我们认为不论哪一种都达到遇事冷静,积极动脑的教学目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8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反思9
《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用心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潜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齐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齐,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透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就应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心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用心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潜力的构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理解新知识。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个性用心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透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10
教学时,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上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放结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种读法相结合,以“读”促“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文是一则故事,因此全文要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特别是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我采用一种朗读的方法,一是结合词句指导朗读如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就掉进大水缸里。”要求学生仔细听,注意老师读时哪个词音读得比较重,哪个地方虽没有标点也应略做停顿,再让学生反复练习,他们很快就体会了小朋友掉进水缸是因为“一不小心”。所以在读这个长句时,要读出对小朋友的担心及小朋友的顽皮。二是通过表演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描写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的表现,在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不但理解的快了、准子,而且读起来也更形象了。
二、激活表演欲,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能更生动形象演示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我们让学生们观看课件,在创设情境,让他们当堂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表演,复述的能力,以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表演过后,学生们还沉浸在砸缸救人的一刹那,去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小朋友救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得出结论,司马光的办法最简单易行,明确了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沉着应对这一主题,由衷地对司马光起了敬意,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也是本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用“协作探究式”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
课文的分析理解都是在学生主动积极中自主探索完成的,教师只是领路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接受知识过程出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即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
总之,我觉得这样上课,学生爱学,人人动起来,人人参与,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司马光》教学反思 15篇
《司马光》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教学反思 1
文言文是*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并可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落实此目标,在学习“群儿戏于庭”时,我通过学习“戏”,学生组词“游戏”;“庭”书下注释“庭院”;“足跌没水中”学生理解时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瓮中。”及时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种方法:①给字组词,②借助注释,③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我没有在译文的讲解上消耗时间,而是通过语言的引导,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真实性学习,课堂的节奏明快了,轻重缓急明显了。我在课后及时总结学生习得理解内容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文言**好知识铺垫。
“小古文”课程创始人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读?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文言文是需要反复朗读的,只有读出层次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辅助背诵积累。读准字音,跟老师反复诵读读,听准字音,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读明节奏,课件中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晰节奏,处理好停顿,感悟文言文的诵读之法,读出语气。三年级需要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文言文怎样读出情感,读出情趣?需要依据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如“群儿戏于庭”写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戏”自然是快乐的事,朗读时,可指导学生读得欢快些。“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情况突变,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读时要能表现出“焦急”,尽量读出紧迫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突出表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读时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读出敬佩。“水迸,儿得活”,小孩得救了,让人松了一口气,令人欣慰。语气读出来了,情趣自然也就读出来了。
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深入语境,提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每读必有获,边读边思考”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本课的学习是本学期“智慧少年”系列文言文的一部分,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道边李苦》、《孔融让梨》《曹冲称象》三篇文章,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 2
备课组 一 年级组 下 册 执教人:
共案部分
课题:《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力目标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自主预习:通过读书
提练主线: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二、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1、谈话:
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思路:创设谈话情境,引发**,**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
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思路: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台
一、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思路: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思路: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要教小孩子遇事要机智沉着应对,但到底会教给学生怎样的“素质”,也实在很有疑问。课文说,一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后,“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把缸砸了。我想,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有的砸缸,有的去叫大人,并没有矛盾,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
许多专门讲给孩子们听的励志故事,都是这样不知所云。比如用功的人一边读书一边吃饭,把馒头醮着墨汁吃下去了啦,读书时为了不打瞌睡把头发系一根绳子吊在梁上,大腿上扎一把锥子啦,分明有读书强迫症的迹象,比“恶补症”还要病态三分,却拿来作为教孩子刻苦努力的素材。努力的人就要不去睡觉,不怕失火,吃墨汁,这样的素材,与其放到现在来让孩子们学习其“精神”,不如交到哪个人手里去编写《儒林外史》之类的小说。
“素质”教育,总要选取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行来进行,并且在其中明里暗里夹带着对正常行为的嘲弄和鄙薄,这种把孩子不当正常人来教育的素质教育,是否足以培养学生对人类行为的正常理解,是否足以使学生获得正常的学习趣味与生活趣味,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司马光》教学反思 3
【教学目的】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⑵ 认读字卡片。
2、教师:
⑴ 吹塑纸剪成假山、水缸。
⑵ 课文插图,第4、5自然段的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司马光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古时候的人,他的名字叫司马光。他是一位有名的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他小时侯的事。
(板书课题 20、司马光)
(从图入手,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司马光了解的愿望。)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读通课文:
⑴ 借助拼音。
⑵ 问别人。
⑶ 联系上下文猜字。
⑷ 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订正读音,教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字。)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师: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大家还认不认识?
出示生字卡片,用“摘字”的游戏识字。
(方法: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
让学生在小组里摘字,说说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师:谁来说一说哪几个生字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的?
叫──收 球──救
师用“开火车”的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的家中,全班齐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司马光干什么?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出示了四种识字方法,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6、四人一小组读课文,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以自主阅读为主,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小组汇报交流。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习“到、别”两个生字:
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找一找两个字的相同点。
(学生知道这两个字是同部首的字 ,学习立刀旁)
2、教师范写,生描写
3、请写的好的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
4、生练写,同桌互评。写的满意的画一个。
《司马光》教学反思 4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问题,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之后通过**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兴趣。
《司马光》教学反思 5
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简单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资料,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
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能够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状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貌,能够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
于是,我立刻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怎样办呢?”有小朋友说:“得立刻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
教室里又恢复了*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透过主角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状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6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完成这一难点教学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
围绕“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这一个问题,先让孩子们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接着让孩子们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
再让小朋友读第5自然段,启发引导小朋友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如,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等等。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然后,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紧接着引读第4自然段,思考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最后,通过小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这里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用绳子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扩展活动
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动脑筋解决,如: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司马光》教学反思 7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说话,通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使课堂灵动高效。第一课时教学是让孩子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冷静,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回顾“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让学生意识到情况紧急,掉进这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有生命危险,以此体现司马光的多谋善断。第二,让学生勾画别的小朋友的反应,抓住“为什么哭”“喊什么”“为什么跑去找大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的惊慌失措,以此反衬出司马光的镇定、从容。第三,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用“大石头”“使劲砸”的原因,从而体会他的机智、果断。在拓展训练中,我只让孩子说了说想到的其他救人的办法,其实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可以把这些方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相比较,更能突出他的多谋善断、从容不迫。。第二课时我主要是教学生字,具体做法为:
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老师结合生字和学生的识字经验,让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加上老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让学生明白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这一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是有六个,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练写,使学生这部分的学习非常扎实,有实效。
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间上安排不到位,上课时没有顾及到全班学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不断的改进我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司马光》教学反思 8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等方法理解全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孔融让梨》和《道边李苦》。
一、导入新课,感悟语言。
1、老师说一句话,同学们说意思。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同学们说出老师说的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文言文非常简练,有时一句话就只有一个字,但细细品味,隐藏着很多意思在里面。学习文言文要会想象,把一个字读成好多字,把一句话读成好多句话。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3、学生齐读课题,师介绍“司马”是复姓。
二、初读课文,培养语感。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di)没水中。众皆(ji)弃(qì)去,光持(ch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后出示读音易错字:登瓮 水迸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课件出示)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师生承接读
师:群儿/戏于庭,
生:一儿/登瓮,
师:足跌/没水中。
生:众/皆弃去,
师: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水迸,儿/得活。
4. 你问我答读
读:群儿干什么? 诵:群儿/戏于庭,
读:一儿干什么? 诵:一儿/登瓮,
读:发生了什么? 诵:足跌/没水中。
读:其他小孩子的反应如何? 诵:众/皆弃去,
读:司马光又是怎么表现的? 诵:光/持石/击瓮/破之,
读:事情结果怎么样? 诵:水迸,儿/得活。
5.变换格式读(ppt上竖着排列,由右往左读)
6.记忆比拼读
群儿戏于庭,( ),( )。众皆弃去,( ) ,水迸, ( )。
7.去掉标点读。(配乐)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理解课文,感知人物。
1.理解句子的意思。
谈话引入: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要求:利用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已积累的经验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
2.交流汇报
句式:我读懂了 (词或句子),它的意思是 。
3.古今对译读。
古文:群儿戏于庭, 现代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
古文:一儿登瓮, 现代文: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
古文:足跌没水中。 现代文: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
古文:众皆弃去 , 现代文:其他的孩子都离开了,
古文:光持石击瓮破之,现代文: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
古文:水迸,儿得活。 现代文: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4.一主两翼对对读。(带文)
主:群儿戏于庭, 两翼:有几个小朋友
围呀围着那大水缸
大家一起捉迷藏
调皮又欢畅
主:一儿登瓮, 两翼:扑通通一声响
足跌没水中。 有人掉进了大水缸
主:众皆弃去 , 两翼:大家全都吓坏了
慌里又慌张
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两翼:有一个小朋友
名字叫做那司马光
搬起一块大石头
砸向那大水缸
主:水迸,儿得活。 两翼:呀 哐当当一声响
流水哗啦啦往外淌
伙伴钻出那破水缸
5、学生复述故事。
6、想象补白,丰满故事。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他们(怎么玩?),一个小孩(玩着玩着?),就站在大缸上面,( 他朝水里看,看到了?),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那个落水的小孩?)其他的孩子好慌张,(有的······有的······还有的······)都跑掉了,司马光灵机一动,(他心想:?)拿石头(怎样?)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小孩和司马光会说些什么?)
7.读了课文,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四、延伸拓展,以文带文。
1. **诵读《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和《道边李苦》(p134),用横线画出表现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句子,在边上批注上合适的词。
2.交流
3.作业
自选《你读我诵》中的《孔融让梨》(p132)或《道边李苦》(p134),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它改编成一篇现代文。
【教学反思】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为了激发孩子们热爱文言文的兴趣,不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我设计了“读一读”“译一译”“说一说”“编一编”四大板块,在教学中进行层层推进,特别是在“读一读”上下足了功夫,通过划分节奏读、你问我答读、变化格式读、记忆挑战读、去掉标点读等多种形式的美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因为《司马光砸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学们基本上都听过,所以在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我没有一词一句地去解释意思,而是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利用以往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翻译,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效果还可以。最后说说课文大意,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我依然由“趣”入手,在按原文复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补白想象的创编,目的是为学生*时学会抓细节写一件具体的事而服务的,课后练习的布置也是这种指向。纵观同学们的课堂表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挺高涨的,跟我的配合也很默契,不足的方面也有很多,如课堂上我对个体学生的关注还是不多,对学生的评价语也缺少针对性,对于个别偶发细节处理得不够机智,这些方面都是以后我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去完善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 9
《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但由于我低年级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学中存在着不周到之处。
其一,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一()缸一()(),在这除了口头填,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的确,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其二,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
)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当时只记得表扬大家爱动脑,想出了新办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们这个办法是否可行。周*就提出了,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我一听,对呀,真是**的失误。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课文教学进入尾声,学生了解了司马光在面对困难时沉着机智,想出办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仅值得赞扬,更值得我们向他学习,我借机想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能相处别的办法就出那个小朋友吗?这一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等我说“你先想一想”,就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时最喜欢发言,但他的发言总是不贴边”的郭浩洋,原本不想叫他说话,可是见他急的直晃举着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软”叫到了他,他的办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边说还一边用简单的动作表演,我一听,笑了。心想:多好的办法呀!这小家伙今天的发言最“贴边”了。看来,对于郭浩洋这样的孩子,今后还是要多给他一些机会,不能老用那种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人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 10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故事略有耳闻。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遇事只有多动脑筋,多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的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以下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
1、在学生读课文时,我不做任何要求,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设计说话练习“曹冲称大象的四个步骤是什么?”学生积极性很高,各抒己见,课堂上一片议论声。
3、我把第四小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多种说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这个故事,如:**说、指名说、同桌互说、集体说。起初学生不太会说,在我不断地鼓励下,才有几个学生举手回答。当学生对于这个称象过程有了深刻了解后,我趁热打铁,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这时的学生表现较为兴奋。我想通过这样反复的语言训练和直观欣赏,学生对于为什么能用这个方法称象应该理解了。
4、在课后没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是一个欠缺,通过亲自实验,学生可以又动手又动脑,在感性上的认识更加深刻。
《司马光》教学反思 11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留意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资料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这篇课文中,不仅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带给了机会。我透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潜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必须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必须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透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头填,其实之后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司马光》教学反思 12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内容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这篇课文中,不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提供了机会。我通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司马光》教学反思 13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 14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
“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
“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 15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推荐了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课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一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一是稍微长一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一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一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课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
《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司马光教学反思菁选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司马光教学反思1
那天,在教学完课文《司马光》之后,我照例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提出了那个不知被多少位老师复制了上千遍的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想出什么好办法?不出所料,一个个小脑袋里转眼间就冒出一个个好办法:
王翀说:“我可以用一张渔网,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网上来。”
章朱祎说:“我可以找来一要大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沈均说:“我用脸盆把水一盆一盆刮出去”
……
听着孩子们自鸣得意的好办法,我心里却想着这一个个“好办法”的不足之处,于是我随机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小朋友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比一比,你觉得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还是我们想出的办法好呢?请你们和小组里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于是,轰的一声几个小头已聚在一块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各组**举起了小手。
首先是第二组的沈一格发言:我们小组觉得司马光的办法好,因为从图上看大水缸很高,要想用绳子把缸里的小朋友拉上来,需要站到很高的地方地,那样拉绳子的小朋友要是一不小心,他自己也可能掉进大水缸里。
颜漪铭补充说:要是几个人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但是水缸这么大,缸里双装潢了水,小朋友们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呢?
钟炜炜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想法说:我有不同意见!他们想用渔网捞,用脸盆刮水,这些方法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找工具。而这时要是慢一些缸里的小朋友就会有生命危险。(是呀,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而司马光用石头咂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缸里的小朋友救出来。
我不禁为这些孩子有理有据的思考拍手叫好!
第一小组的许多发言了:我们认为章朱祎的办法好。因为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水缸的碎片可能飞到或弄伤不朋友。
“哗……”教室里一下子失去了宁静,许多的话似乎启发了大家,或说使大部分同学产生了共鸣,有的小朋友还***补充到“对,还有可能这块大石头也会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头砸破。”
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犹如“新**”般的神奇发现神采飞扬时,我不禁为此动容。看,就连*常上课时常走神的杨行,这回也着实让他专注了一回,这不他正与同桌的王宇洋切磋着他了不起的发现呢!
孩子们膨胀的热情迅速感染了我!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的回答完全在我预设之外呀!如此热情高涨,有争议的课堂不是天天都有的。我可不能轻易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对,此时课堂随机生成的这一问题资源可不能浪费哦!
于是,我接着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了。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了。那么水缸的.碎片到底会不会飞进大水缸里,司马光的石头会不会砸到水缸里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想……”用不着**,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一双双饥渴的眼睛盯着我看。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关系到一个物理上的阻力问题。你看!”我随手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出大水缸,并说:“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是装满水的哦!现在请你们想像一下,一旦被砸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碎片会不会飞进去,大石头会不会砸进去呢?聪明的小朋友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发挥小组的力量,再讨论讨论,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问题抛出去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是****的,因为我估摸不准这此小家伙他们能懂这个问题吗?
可是,孩子们的发言却让我再一次的惊喜不已: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再也不能小瞧他们了!
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陈述吧!
李恬:我们认为这么大的水缸,里面盛着那么多的水,水缸一旦被砸破,水会涌出来,碎片和石头都无法进去。
张竞锴:我们觉得司马光的方法好,因为很多水冲过来时,会把东西冲走。比如发洪水时连房子都会被冲走。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它一定也会把碎片和石头冲出来的。
……
是的,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远远超过大人,我想只要我们**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去想像;**他们的手──让孩子去实践;**他们的嘴──让孩子去表达;**他们的眼睛——让孩子去发现;**他们的时间──让孩子去交流;**他们的空间──让孩子去张扬。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想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努力开启孩子的多元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让孩子的语言在交锋中砥砺,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在思考中绽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
司马光教学反思2
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
这次,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我设计了3个安全知识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砸缸"后,反而涌现了更多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不足有:
1、整节课安排有些紧凑,阅读提示中问题和时间的安排上有欠妥当!忽略了可以延展的环节。
2、开始的生字认读环节可以省略,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品读课文!
司马光教学反思3
教学时,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课堂上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放结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种读法相结合,以“读”促“学”。
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文是一则故事,因此全文要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特别是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我采用一种朗读的方法,一是结合词句指导朗读如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就掉进大水缸里。”要求学生仔细听,注意老师读时哪个词音读得比较重,哪个地方虽没有标点也应略做停顿,再让学生反复练习,他们很快就体会了小朋友掉进水缸是因为“一不小心”。所以在读这个长句时,要读出对小朋友的担心及小朋友的顽皮。二是通过表演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描写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的表现,在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不但理解的快了、准子,而且读起来也更形象了。
二、激活表演欲,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能更生动形象演示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的学习,我们让学生们观看课件,在创设情境,让他们当堂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表演,复述的'能力,以加深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在表演过后,学生们还沉浸在砸缸救人的一刹那,去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小朋友救出。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得出结论,司马光的办法最简单易行,明确了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学习司马光遇事冷静沉着应对这一主题,由衷地对司马光起了敬意,情感得到了升华。这也是本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用“协作探究式”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
课文的分析理解都是在学生主动积极中自主探索完成的,教师只是领路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接受知识过程出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即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
总之,我觉得这样上课,学生爱学,人人动起来,人人参与,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4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说话,通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使课堂灵动高效。第一课时教学是让孩子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冷静,为了达成这一个目标,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回顾“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让学生意识到情况紧急,掉进这口装满水的大水缸里会有生命危险,以此体现司马光的多谋善断。第二,让学生勾画别的小朋友的反应,抓住“为什么哭”“喊什么”“为什么跑去找大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他们的惊慌失措,以此反衬出司马光的镇定、从容。第三,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用“大石头”“使劲砸”的原因,从而体会他的机智、果断。在拓展训练中,我只让孩子说了说想到的其他救人的'办法,其实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可以把这些方法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相比较,更能突出他的多谋善断、从容不迫。。第二课时我主要是教学生字,具体做法为:
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老师结合生字和学生的识字经验,让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加上老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让学生明白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互应,准确**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这一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是有六个,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练写,使学生这部分的学习非常扎实,有实效。
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也感觉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时间上安排不到位,上课时没有顾及到全班学生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不断的改进我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司马光教学反思5
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我感觉闪光点就在小朋友讨论如何救那个小孩,大家的.积极性最高,参与意识强,好胜心也强,为了证明自己比司马光更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 (语文课 堂网)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6
《司马光》是一篇故事情节感十分强的课文,针对这一特点,我从“复习环节粗知大意、导语设计紧扣情节、说话表演体验角色”三方面入手。整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深刻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
主要优点:
1、在复习中粗知大意。在教学的一开始,我通过复习“司、砸、救”三个字,让学生组词,引出了文章的大意“司马光砸缸救人”。这样学生就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砸缸的动作吗?”(有个学生***,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可见,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很高,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从中体会司马光的遇事沉着。)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将别的小朋友的表现和司马光的表现放在一起教学,做出鲜明的`对比,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不足之处:
1、读重点段落指导读的不够,导致在表演时一些学生只有热情,缺乏用心体会后的精准到位。
2、写字教学时间仓促,未能完成。同时当孩子情绪高涨的演出后,静心写字也很难。
改进措施:
1、对于重点段落应该认真读,读到成诵的程度后再演,在表演中在再体会。
2、调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第二课时复习生字,理解课文,表演体会。
司马光教学反思7
司马光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统编教材的编排很好的帮助老师们来解决了这个难点。统编教材在选择文言文的时候,从学生儿时就熟知的历史故事为出发点,引入文言文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这个故事有了了解。这样,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去理解文章意思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特别是不少孩子在**阅读的情况下,就能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样为学习文言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非常轻松。使得本来应该令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成为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文字。特别是当学生了解到这是我们**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时候。不少孩子对此也产生了兴趣。
记得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就是对比一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特点的时候。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言文的'特点——言简意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第一次对文言文有了了解,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去读其他的文言小故事。所以我觉得,统编教材在安排文言文的时候,还是做了深入的考虑,结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的确是不错的教材,这是从教材的角度来反思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
那么从数字教材的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这篇课文,在数字教材里边,它呈现了和语文书一样的图片信息和文字信息,没有过多的视频信息。
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与数字教材上所给的内容进行了融合,那么这样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摸索,能够使数字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便于自己今后的教学。
那么在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呢?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去学习借助课后注释,查字典、组词、课文的插图等一些方法,去解释文中文字的意思,这样来帮助自己去了解文言文的意思,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练习。这样学生就掌握到了第一手的方法,那么以后他自己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方法去了解文章的意思。统编教材里边安排了不少这样的文言小短文,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也给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样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入到文言文学习的状态中去。使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容易成为自己古文学习中的绊脚石。
对于数字教材的摸索,我觉得自己只是刚刚开始,那么随着以后对数字教材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我想自己会探索出一些更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好的材料来服务于教学。
司马光教学反思8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留意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资料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这篇课文中,不仅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带给了机会。我透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潜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必须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必须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透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头填,其实之后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司马光教学反思9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完成这一难点教学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
围绕“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这一个问题,先让孩子们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接着让孩子们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
再让小朋友读第5自然段,启发引导小朋友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如,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等等。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然后,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紧接着引读第4自然段,思考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最后,通过小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这里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用绳子等等。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扩展活动
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动脑筋解决,如: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司马光教学反思10
司马光这一课我在教学的时候,运用了生本课,这是我的第一堂生本课,上课之前我心里一直很担心,总怕孩子们对这种授课方式不适应,没想到我的那些孩子们表现得还真不错,上课表现得很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不错。这一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问题:小朋友掉在缸里怪谁?当小朋友掉在缸里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你是怎样评价司马光的?
这三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只是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方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怪孩子自己不小心,爬**危险的小假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又想到了也应该怪家长没有负起**的责任,我顺势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危险的地方绝对不要去,而且要出门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同意,需要外出必须有家长陪同,否则很容易遇到危险。
第三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有以下几个:聪明、善良、沉着甚至都包含了活泼。这些答案孩子们差不多都回答到点子**,让我预想不到的是,有个孩子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司马光太浪费了。当时我打了一愣,我问他为什么说是浪费呢,孩子说他浪费了一缸水啊,班里顿时炸了锅,一会儿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那他却救了那个孩子。这个答案真让我眼前一亮,看到回答问题的孩子有点发窘,我说:孩子们先静一下,咱们先不讨论他的答案是对的还是错的,我想先来表扬他一下,因为他在认真地思考,并且很有想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些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就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多想几个答案确实是好的,现在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就会考虑到浪费了多少东西,而很少考虑到得到了多少,所以我今天为这个孩子鼓掌。孩子也跟着我鼓起了掌。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司马光今天的浪费值得不值得,你们觉得值得不值得,孩子们想了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异口同声地说“值得”,因为浪费了一缸水和那口大缸却救了那孩子啊。我说:是啊,不管在什么时候记住四个字———人命关天,就像我们最近遇到了南方旱灾和玉树大地震,我们国家为了救遇到灾难的人,**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当然也**了许多人,结果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节课上完了,我觉得当老师真幸福,取得了比我预想得还好的效果,同时还对孩子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并且可以看到一个个孩子的成长,也证明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11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还能根据此提醒大家*时玩耍时要小心。
2、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重难点。于是我将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积极地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到了司马光爱动脑筋,遇事沉着、不慌张。
3、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他正在找石头准备砸缸,谁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话音刚落,可爱的同学立刻***,尤其是男同学,最后我分别在三班请了林小川同学,在四班请了詹庆超同学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詹庆超同学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并且在后面的`朗读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做起这个动作,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紧接着,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小结:司马光很聪明,遇事爱动脑筋,刚才同学们也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说明你们也是相当聪明的,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像今天这样,遇到事情先动脑筋想办法,不要总靠家长和老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寄希望于他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12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13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司基有这样的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多种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有个学生***,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2、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主人公的比较,做新时代的司马光,让学生在了解安全知识的同时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3、新的尝试。
记得以前,每次教学完《司马光》后,我总是在拓展延伸阶段问:你还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此问题一经抛出,小朋友们便叽叽喳喳地连比带划谈论开了。可,每次在班上汇报交流时,小朋友们的`脸上便会被沮丧之情笼罩着。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孩子年纪小,思维较单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马光的"砸缸"作比较,还是逊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丧吗,连老师也觉得异常扫兴!
这次,我再教《司马光》一文时,大胆作了新的尝试。我设计了3个安全知识让学生说出解决的办法!真没想到不让"小司马光"继续"缸"后,反而涌现了更多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
4、板书设计新颖。
我特别画了一口**的、会被砸坏的“缸”,让学生在砸缸的过程中体会当时司马光救人时的气氛,并且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5、同学积极配合,课堂气氛较活跃。
不足有:其一,今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因为要安装课件,可是一直到快上课也还是没办法,好在后来谢玄老师帮我把办公室的主机换过来,才得以正常上课,但是自己的情绪也多少受到了影响,尤其让**和老师们等实在不好意思!怪自己准备不充分啊!
其二,整节课安排有些紧凑,阅读提示中问题和时间的安排上有欠妥当!忽略了可以延展的环节。
其三,开始的生字认读环节可以省略,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品读课文!
最后,感谢大家的听课,也真的希望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更进一步!
司马光教学反思14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司马光教学反思15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经典的历史人物故事,影响了很多辈人,主要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事。课文虽简单,但是,为了引领孩子们体会司马光的品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行为对比
当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的行为有明显的反差,文中是这样写的: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读句子,认真观察图上几个孩子的表情、动作,并设身处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现场,心里是如何想的,让孩子们明白当时孩子们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过读写司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与机智。
通过对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和司马光的沉着行为,同时也让孩子们明白了对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关键词语
写司马光的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描写司马光的行为中有两个关键的动作:搬、使劲砸,通过**,让孩子们找描写他动作的词,并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学着司马光的样子一起来演一演,更深刻体会司马光当时的沉着、稳重、机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司马光》教学设计菁选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