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促进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鲁迅的幽默、乐观和关心大众疾苦的品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质,因为这个单元主题是“走进鲁迅”,于是进行单元整合教学。
上完这节课,反思自己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我觉得自己上课重点抓住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教学,以文中重点词语为主线,并结合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目标落实的还比较到位。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到理解课文,到感受人物形象。循序渐进,让学生知道了词语除了本意之外,在具体语境之中,有蕴含着深层意思,比如,有语境意思、深刻含义、象征意思、引申意思等等。但是**课之后,我觉得,这节课将单元进行整合形式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就较多。每个教学片断抓重点词语,为中心句展开教学,有整体感,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学习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片断,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但是这节课虽然词语教学很突出,但是我觉得理解词语教学有的地方教的太细,像词语深层意思如:语境意思、象征意义、引申意义等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不必细讲,只要让他们知道词语除了表面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有深刻的含义就可以了。这样也许能腾出一些之间为后面的环节更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还有,在理解词语进一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教学放手不够,从扶到放,应该梯度要明显。这可能是自己在上课时不够放手。这是在今后教学中需引起重视。上课的时候,多多给予学生放手学习的*台,更有利学生自学、自主能力的培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1945年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信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部分,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师和员村六小张老师的到校指导,使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听了她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往事”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周晔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自己对伯父深切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篇幅比较长,按照现在的课改,一节课要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前,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抓住重点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和重点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总之,我在课堂上一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的、**的课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应怎样上,课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和别人设计的教案,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备课:首先、整体入手:因为文章是个系统,教学中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明确,因此备课时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以点带面:
教学中,最忌讳的是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抓住一个词:爱戴,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第三、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有两点: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比如“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这样训练点选择就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中讲的还是过多,启发学生的太少,担心回答不上来和时间不够而直接引出答案,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今后,要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找出答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在学习本文时,由于文章的结构叙述脉络比较清晰,文中又进行了自然分段,因此,我引导学生首先自己来理清文章的脉络,看文章的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给文章的这几部分以加小标题的形式进一步的精炼概括,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本文的思路更加清晰,尤其是对于理解作者在选材方面为什么会选这样几件有**性的事例也就更有领悟了。
其实,语文的学习重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我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写文章时,以前我们可能大多写一件事,需要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晰,通过今天的学习和上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表现一个人物的美好品格时,我们要选择人物的几件事,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件事例呢?我们要仔细揣摩,尤其是在我们写文章时,更要注意选择有**性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表现人物的品质。
不足之处,本文的学习,由于过于注重文章写法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对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读方面有些欠缺,今后还应该重视这方面的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今天,神农架林区教研室操**,吴**及九湖中心学校的王**和刘**莅临我校,对我和刘佳两名20xx年省招新机制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指导。今天我讲的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时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后,四名**分别对我和刘佳老师的课堂表现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点评和指导。我也认真地对今天的课堂表现进行了反思。
今天我的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首先,自己心里发怵,因为小学生如果想真正理解鲁迅的文章,必须要充分地了解这个人,而要想充分了解鲁迅,又必须先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对于介绍这段历史,我是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因为自己本身就不够了解那个时代,况且就算略知一二,让学生充分理解也是很困难的。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其次,过渡不够自然。从字词讲解过渡到课文讲解时,我忘了对上一环节作总结,造成了过渡突兀,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老师布置的新任务。最后,我想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作出反思。作为一名非专业语文老师,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在所难免,但如果不认清自己的不足并提前作好充分准备就是自己的失责了,毕竟作为一名老师,表达能力方面的自我训练和提升是我们教学职责的重要部分,如何让自己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我们每名老师需要训练的重要教学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作好最最充分的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仅是形容的演员的'工作,也是形容老师的工作。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想象自己的每节课都有其他老师在场听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节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虽然是一名语文老师,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我还认识到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节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想结合,让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但自身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让学生学的快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他无法**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
生: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这都是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生: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呢?
生:现在的社会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位战士。
生:他用笔写文章来和****做**。
师:对。他是一个积极**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弃希望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时此刻,他回想些什么?
学生再思考,再发言。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这个****的**。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再说,*时学生作文,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
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谈反思,说实话,真不知从哪里说起。那么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谈收获,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获,形成了一个理念:
本来选择的课文是《景阳冈》,设计理念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设计的时候,没觉得有不妥之处。试教过后,有些老师建议改课文,还挺老大不乐意的。假期里,看了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杂志,尤其是拜读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文章后,觉得这样的设计,缺少人文气息,有点像80年代的训练课,而且中间环节通过研究剧本,表演的方式来学文,可能缺乏实效性,达不到想象当中在认真揣摩人物特点之后,进行再现,再创造的理想境界。
而从情感角度入手,先动学生的情,在浓浓的“情”场创设好之后,再进行语言文字也好,阅读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体会,感悟这个情字。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因为有了情感的浸*而变得丰润,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课文,一定要先紧紧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也许出自于作者,也许出自于作品中的人物,也许出自于品味文章的读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线,才有可能在设计教案,安排步骤时,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关键。才能使课堂牢牢抓住听者的心灵。
于是选择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样一篇,感情基调明显,利于学生进行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晔对作为伯父的鲁迅先生浓浓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以车夫和佣人阿三为例子呈现的人民大众对鲁迅的深沉的质朴的感情,更有,再了解这些,了解更多鲁迅事例之后,读者,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产生的对鲁迅的敬佩,怀念之情。这些感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和学生一起烹制一桌浓浓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来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没有根基,课堂的时效性如何体现?在钻研教材和继续阅读特级教师的真知灼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飘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体会到,或触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那些词,那些句,那些课外有益的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感悟。
总结一句话,这个理念就是,语文课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语文性来!
不足,教案的设计和学生不能共鸣,课堂气氛不活跃。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
3、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本节课,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教学实录】
学校里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我决定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二课时,我先作适当的引导,然后进行救护车夫这一事件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这件事,并叫学生用波浪线线画出颤动自己的心灵的句子,且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下面是教学实录:
师:谁来读一读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
生:读句子。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你能说一说这两句话为什么触动你的心灵吗?
生:我觉得周晔的爸爸和伯父非常关心车夫,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是啊,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得让大家都能有所触动,好吗?
生:再读这两句话。
师:你们看课文的插图。
(周晔父亲和她的伯父救护车夫的图片。)
师:鲁迅哪个动作最让你感动?
生:半跪着。
师:你们大家都赞同吗?
生:赞同。
师:谁来做一做“半跪”的动作。
生:一个学生上讲台做了一个半跪的动作。
师:你觉得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吃力。
师:让我们再快速地、有选择地读一读这件事,想一想: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
生:朗读与思考。
生:鲁迅为了一个车夫在北风怒号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
师:一下子就能找出“北风怒号”这一关键性的词语,你真了不起。
生:鲁迅为了一个普通的车夫在寒冷的条件下跪了很久。因为事情开始的时候是黄昏,而事情结束时已是天黑了。
师:你真会读书,连黄昏、天黑了这一时间的变化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鲁迅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车夫,在天气**的条件下,跪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们把车夫扶上车子,还拿镊子给车夫夹碎玻璃片,有硼酸水洗脚,敷药,最后还要扎绷带。在寒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些动作,肯定需要很长时间。
师:说得多好哇,多会动脑子的一个孩子呀。请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一下这一帮扶的过程。
生:一生读句子,其余学生闭目想象帮扶过程。
师:是啊,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跪着的可是当代的大文豪,一代名流鲁迅先生呀!你觉得这一跪,跪出了什么?
生:跪出了他对车夫的关心。
生:跪出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生:跪出了他对贫苦农民的同情。
生:跪出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跪出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师:说得真好啊。老师真希望你们能把这一经典的视觉形象刻在心里,也希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陪伴你一生的成长。让我们再用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学生深情地齐读这两句话。
【教学反思】
一、片段人文性的追求
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在“半跪”上浓墨重彩,可谓化了一翻心思,其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鲁迅,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学生竟然说出了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让我大为振奋。我想,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视觉形象,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会陪伴学生成长。这就是育人,也可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有位教育专家说:什么是教育,只有当学生什么都忘了的时候,他脑子里还能留下的印象,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我的这一片段的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一育人的效果。我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一经典的“半跪”形象,记住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二、语文工具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片段的教学,老师让学生反复地情读,并结合想象鲁迅帮扶车夫的过程,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实践了语文阅读教学“以朗读为中心,以情感为核心”的先进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
三、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画出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句子,并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一问题的设计从思维与情感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及从语言中捕捉情感因素的能力。这样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培养学生情感的细腻性,丰富学生的情感。
“鲁迅为了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半跪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重点词句,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这势必要认真,要思考,要圈画。这也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开始。
从本片段的教学效果来看,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两个目标都得以很好的实现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按照“三阶六步”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事例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其间,我还引入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诵读。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文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由几个大部分组成,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探究几个小故事,再回到第一部分“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作**、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探究现代教学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思考或同桌或六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师的点拨、点破。
对于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六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课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由于个人的水*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学生朗读的情感指导得也不到位,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普通话不够标准。今后在教学中要我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1945年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信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部分,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鲁迅的善良、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齐读题目,了解鲁迅和周晔的关系。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放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扎绷带夹出咳嗽饱经风霜
2、课文写了几件事?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3、通过初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周晔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多**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得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是周晔的泪,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车夫阿三)
他们为什么悲痛,为何流泪?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读,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开始默读批注。 2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文章第18自然段,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描写,没画下来的建议大家都画下来,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插图看看这段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预设:从学生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很冷?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他给谁半跪着?你还有什么体会?
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18自然段。接着交流:你还对哪些语句感受最深?预设:第22自然段鲁迅的表情很严肃。
鲁迅严肃的表情下,联系课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预设:
1、他救助了饱经风霜的车夫,联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鲁迅对车夫的同情。带着同情读读这句话。
2、鲁迅想给更多的人**,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鲁迅对自己的鞭策,请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3、先生可能会想今天他救助了一个车夫,但还有千千万万的像车夫的人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中挣扎,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憎恨,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好,我们现在带着这种新的语气来读读。
作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仅仅是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吗?
(他对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责任)
4、同学们以后读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书上及时写下来,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鲁迅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热情帮助的女作家萧红就曾经这样回忆,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车夫、阿三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想到——
6、这是车夫和阿三的泪,快速浏览阅读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他们都曾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得到先生温暖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他们怎能不悲痛,不流泪呢?读——
7、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同时也是我们的泪。
四、课堂检测选词填空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
2、我想到今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深奥深刻
3、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早已变得浅显。
4、在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一、整体入手: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点带面: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加强语言训练: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
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
2、训练应扎实,不应**。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们常说把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当他们兴致勃勃时才能投入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如学生在学习“笑谈‘碰壁’”这一部分内容时,发现很多学生只画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却不知该如何写批注。
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吗?告诉学生若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必须读出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学生立刻说出是指黑暗的旧社会。然后,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碰壁”是指什么?鲁迅当时黑暗的旧社会中为什么会“碰壁”?从而让学生体会鲁迅不怕挫折与**,顽强**的精神和**的乐观**态度。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教学时我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
课上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因备课匆忙,急于追赶教学进度,我虽然知道“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的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是文章的情感主线,但没有仔细考虑该如何以这个情感主线,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真正地走进文本。我应该在学生每学一个小故事后,再返回到这一句话的诵读上,一咏三叹,使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高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也较满意,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吧。
在教学开头,我做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提倡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探究决策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们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共同进步。
我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先果后因的写法。明确前后内容为因果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教学思路也很清晰,教学效果理想。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中,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问题,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个性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特别是对“半跪着”这个词,以及后面的“叹”字,层层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了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首先,在教学中,因为研究教材力度还不够,虽抓住了课文重点去揣摩,在品读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学生不太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没有引导到位,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感受不多,根本没有真正黄包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根本没有真正体会老百姓在三座大山**下的悲惨生活以及国家前途的渺茫。导致学生的感情达不到共鸣。致使在后面的教学时,鲁迅面对车夫叹出了什么?学生讲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练笔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文本中可练笔的“点”。这课上,我先让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以及受到人们爱戴之情后,安排了小练笔。“假如现在你就是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本来语文课教学应尽量腾出时间,让位于小练笔。但是因为安排时间不当,在课堂上并没有当堂完成小练笔。没有通过小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此环节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务必备好学生,把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构筑高效课堂公开课活动,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课后听了左校长和老师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的纪念性文章。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在吊唁的人群中,我看到了工人——看到了农民——看到了学生——看到了......——看到了......”的情感主线,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受到全国各行各业人们的爱戴和尊敬。然后由鲁迅先生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和尊敬,与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是密不可分的”。话题一转,转到了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上。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本课我还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再回过头读这一句,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在学完第二个故事“笑谈碰壁“后,教师用悲痛的声音与学生交流:“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他敢于跟敌人做**。他多么富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望到她伯父的遗体,周晔万分 难过,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还能让鲁迅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地叹息之中,一位对劳动人民同情,对旧社会憎恨的人,他逝世了,当年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再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因为没有进行试教,我对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时间安排心中也没底,所以显得有些急躁,课文的朗读还少了点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本课的讲授有以下几个反思: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
3、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娓娓地创设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使学生如闻共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作法是:
1、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
3、延伸情节,丰富想象。
在本节课,我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往事”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周晔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自己对伯父深切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篇幅比较长,按照现在的课改,一节课要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前,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抓住重点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和重点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总之,我在课堂上一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的、**的课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不久前,我**一节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质疑导学法**教学。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且看看有什么问题,让他们写在书本旁。
在反馈时我叫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大家喜欢研究哪一个问题,并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学生不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时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的很有深度,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个性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这个片断中使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到,没有去进行挖掘,教学中我们常常担心学生没能把老师讲的听明白,不能把教材内容掌握好,因此教师常常包办学生的学习。其实,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有遗憾的课堂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除了遗憾,还应该有进步的空间吧!
——题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老师同样适用。这一次我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准备所以犯了许多不应该的错误。
之所以决定上一课时,除了因为之前听了很多一二年级的识字课,老师们*常交谈中想知道高年级一课时是怎样上的。也因为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二课时没有明显区分,课时目标不清晰,所以在我们五六年级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上一课时的想法得到了认可。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了一课时的课时目标,还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总怕上的内容少了,所以挖了不少“语文点”。当时就有老师告诉我:“不要怕没内容上,40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后来的课证明了这句话是相当正确的。
这节课我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然后带领学生对比三个题目感受原题目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崇敬。接着安排了三次读,初读识字;再读,整体感知;三读,了解叙述顺序。结果下课铃响了以后,三读还没有开始。
我感觉这节课上,自己的语言多了。另外,虽然留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多,但是也有好多是可以节约下来完成第三次读课文。比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指名领读,这个步骤完全可以省略,而当时我居然喊了两个学生来读,这里就花了6分钟左右。还有当堂听写的环节,完全可以听写完后学生两两互改,统计各小组满分人数加分,应该用5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而当时我一一给满分的学生检查,也耽误了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是由于前面花在初读识字的时间多了,所以后两次读的时间不够。
课结束以后,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有能完整展示自己的课堂,因为“再读”和“三读”才是这节课的亮点,但是,由于之前的考虑不充分导致课程节奏拖沓啰嗦,课堂效率不高。怎样才能使下一次的课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到了以下办法:
1。充分准备。
2。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那个部分花的时间应该多些。上课要有直奔目标的感觉,不能在“路途”中随意耽误。
3。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有些任务学生能**完成的应该留到课后完成。
4。如果是这样公开展示的课,还是应该把每个环节要花多少时间计算好,这样才不会出现我这次上课的情况。
5。把*时的每节课都当成比赛课来练习,增强时间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
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虽然是一名语文老师,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我还认识到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完成每一节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课文通过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增强情感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如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昨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在我们班教室**一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课后,他们又及时地给我评了课,我深受感动,在此表示感谢!
这节课,我自认为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比如在教授“救助车夫”时,这一段应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而我只是讲讲表面的东西,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读中感悟,把许多学生该讲的我却替他讲了,违背了许多新课程的理念……
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我也做得非常不够,像他们说的那样,单调乏味,有些语言甚至还犯了课堂大忌。校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单独给我评课后,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最后他还委婉建议我多学习一下新课标,多去多看看名师的经典课堂,学学他们的语言风格,去感受一下他们的教学魅力。真的很感谢他们,在我上得不好的情况下还这样安慰我,说有自己的风格。
很感谢他们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检讨了过去种种的行为。我知道我前进的路上还很艰难,但我相信我会勇敢的走下去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出示了自学提示,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为主线,把这个问题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课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就是抓住一个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和抓关键词的方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众于水火的无奈,我在此时让学生和着音乐接读相关语句,使学生对鲁迅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
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抓住描写人物言行举止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深刻体会作者对伯父的情感,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但是由于想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在一节课中完整的呈现,以至于没有深挖“半跪”一词,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专研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通过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现将教后反思如下:
1、我在授课时由于心情过于着急,因而给学生**不够清楚,致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
2、我本来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来学习本课,但是在我扶的过程中,却把学习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给学生,从而使每步学习方法没有很好地渗透到“笑谈《水浒传》”这件事当中,为学生学习下文没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上完本课,我发现我自己过于粗线条,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错字没有及时指出,还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正确、中肯的评价。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情况出现。
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将学生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想结合,让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但自身仍存在不足之处,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让学生学的快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4月25日,在XX小学听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几节同课异构的课,深受启发。这几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各有优秀,值得学习。
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碰壁”的理解上,学生不好理解。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上,在备课时查阅和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文本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课文以五个故事展开,讲解时侧重重难点。备课深入细致,这些都值得学习。另外我也提一点意见吧。我觉得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鲁迅先生为**,为社会,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帮学生理解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另外,最后,吕老师选取了妻子、儿子等人对先生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好像与主题无关。鲁迅先生的母亲从来不看他儿子的作品,而是特别喜欢张恨水的小说,那能说先生不是个伟大的作家吗。
崔老师备课独到,理解准确。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长辈。所以崔老师在板书时就加以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外,在讲课时,崔老师就像是在放风筝,看似游离在外,而又围绕主线。放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主线则保证不偏离课文的主题。另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点建议吧。崔老师说,会的我们不讲,我们就讲不会的。那你如何判断学生的会和不会,是不是要做**和**,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题,再引导讨论,配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是不是会更好点。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听课,学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这周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课的伊始,我由回顾内容而迅速呈现课的主旨,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我发掘了与课文内容、情感相关的大作家巴金的作品让学生参读,对于形成与课文特定情境相一致的氛围,这样有利激发师生的感情。
在救助车夫一部分,教材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学习领悟。
在教学中我把救助车夫的部分作为重点,深入挖掘。而关心女佣部分则采用明快简洁,一笔带过的方法,制造一种排球中的“短、*、快”的特点。
最后总观全文,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让学生去思考一个极其*常而又非常不*常的问题,所有“泪”的交织一刹那间于学生心头凝结成“爱”,凝结成“博爱”。
不过,本课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对话,是谈话者思想、情感的交流,读书,可以理解为读者和文本的一种对话。如何让对话深刻些?下面我就以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进行探讨。
【教学片断】
我问伯父,为什么车夫在这么冷的天里,还赤着脚拉车?伯父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他的话已记不清了,只觉得他的回答很深奥……
师:作者当时还很小,所以听不懂伯父意思深刻的话,请同学们像一下,鲁迅先生可能会怎么说?
要回答这个问题?涫涤泻艽蟮哪讯龋???匦肜斫馕谋舅?毯?纳羁桃馑迹?私馊嗣窨嗄训母?驹?颍?痪浠氨匦牒臀谋窘?猩畈愕亩曰啊?
……
我耐心的等待学生的发言。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车夫家里特别穷,连饭也吃不饱,根本就买不起鞋。
生2:车夫每天挣的钱太少了,还要养活家里的人。
生3:是那个社会太黑暗了,才使穷人的日子越来越苦,连鞋都买不起。
师:是啊,鲁迅肯定说到了造成穷人生活苦难的根本原因──社会的黑暗。这样深刻的道理,小时候的作者所以才听不懂。
【反思】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应让学生思考对话隐喻意义,使对话的层次更深一层。
2、对话不仅仅是双方情感互动、交流,同时也应是理解文本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只有理解了鲁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痛恨,才能理解文本隐含的意义,说出文本没有说出的话。这样的对话才能有较深刻的层次,才能触及文本的宗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以反映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深受爱戴”“教育儿童”“顽强**”“和蔼慈祥”“同情大众”“关心他人”为小标题,将课文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我设计周晔在追悼会上的这种情感,在“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用回忆引出每一个小故事,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上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让学生去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自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疑问“为什么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入手,从追悼会引出生前的四个故事,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众人的爱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教学时加大了朗读训练的力度。也成为这节课训练的主要内容。默读,小声读,师生角色朗读,引读,重点句子反复读,形式多样。这节课基本上克服了满堂课串讲串问的弊端,做到了“以读为本”,比较重视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在“总结提升”、“达标检测”这两环节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抓住词句,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去挖掘,与学生产生共鸣还不够深入;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再说,*时学生作文,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
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上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要谈反思,说实话,真不知从哪里说起。那么就按最土的方法,先谈收获,再分析不足和差距吧!
收获,形成了一个理念:
本来选择的课文是《景阳冈》,设计理念是抓住一个训练点,即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和人物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最初设计的时候,没觉得有不妥之处。试教过后,有些老师建议改课文,还挺老大不乐意的。假期里,看了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杂志,尤其是拜读了王淞舟《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文章后,觉得这样的设计,缺少人文气息,有点像80年代的训练课,而且中间环节通过研究剧本,表演的方式来学文,可能缺乏实效性,达不到想象当中在认真揣摩人物特点之后,进行再现,再创造的理想境界。
而从情感角度入手,先动学生的情,在浓浓的“情”场创设好之后,再进行语言文字也好,阅读理解也好,都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所有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体会,感悟这个情字。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因为有了情感的浸*而变得丰润,令人回味。拿到一篇课文,一定要先紧紧把握住他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也许出自于作者,也许出自于作品中的人物,也许出自于品味文章的读者。只有先抓住了感情的线,才有可能在设计教案,安排步骤时,舍次而求主,舍形式而直奔关键。才能使课堂牢牢抓住听者的心灵。
于是选择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样一篇,感情基调明显,利于学生进行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既有作者周晔对作为伯父的鲁迅先生浓浓的感激,思念之情,也有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以车夫和佣人阿三为例子呈现的人民大众对鲁迅的深沉的质朴的感情,更有,再了解这些,了解更多鲁迅事例之后,读者,也就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产生的对鲁迅的敬佩,怀念之情。这些感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和学生一起烹制一桌浓浓的感情的盛宴。
然而,光有情感,你来我往,就像水上浮萍,没有根基,课堂的时效性如何体现?在钻研教材和继续阅读特级教师的真知灼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感情不能高高得飘在空中,要找到那些最寄予作者情感,最能体会到,或触摸到作者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那些词,那些句,那些课外有益的材料,引领学生进行感悟。
总结一句话,这个理念就是,语文课要抓住情感的主旋律,上出语文性来!
不足,教案的设计和学生不能共鸣,课堂气氛不活跃。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通过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现将教后反思如下:
1、我在授课时由于心情过于着急,因而给学生**不够清楚,致使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
2、我本来是想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来学习本课,但是在我扶的过程中,却把学习第一件事的方法一同打包撂给学生,从而使每步学习方法没有很好地渗透到“笑谈《水浒传》”这件事当中,为学生学习下文没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3、上完本课,我发现我自己过于粗线条,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错字没有及时指出,还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没有作出正确、中肯的评价。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篇文章的教学,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深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可是今天,伯父却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怎么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在读完第二个小故事时,老师又说:“就是这样一位幽默诙谐、富有**精神的伯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伤心呢?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段话。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亲爱的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呀!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来读读这段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就是这样把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主线,通过反复朗读从而由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迁移到我们自己对这样一位伯父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另外,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我还简单地介绍了鲁迅的《啊Q正传》和《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从而更好理解这个句子。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倒叙的方法记叙了“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五件事,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会爱戴‘伯父’”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作**、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在这一部分中,老师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在执教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
2、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跟本不动脑坐在那只顾**的活动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按照“三阶六步”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事例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其间,我还引入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诵读。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文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由几个大部分组成,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探究几个小故事,再回到第一部分“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作**、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探究现代教学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思考或同桌或六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师的点拨、点破。
对于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六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课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由于个人的水*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学生朗读的情感指导得也不到位,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普通话不够标准。今后在教学中要我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他无法**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
生: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这都是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生: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呢?
生:现在的社会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位战士。
生:他用笔写文章来和***做**。
师:对。他是一个积极**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弃希望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时此刻,他回想些什么?
学生再思考,再发言。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这个****的*。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再回过头读这一句,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在学完第二个故事“笑谈碰壁“后,教师用悲痛的声音与学生交流:“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他敢于跟敌人做**。他多么富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了,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望到她伯父的遗体,周晔万分 难过,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回过头再来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把你现在的感受再次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还能让鲁迅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的动作里,在他深深地叹息之中,一位对劳动人民同情,对旧社会憎恨的人,他逝世了,当年才56岁,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慈祥的面容,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再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不足之处:因为没有进行试教,我对教案把握不是很熟悉,时间安排心中也没底,所以显得有些急躁,课文的朗读还少了点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逐段讲解,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第一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抓住作者惊异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来设计教学思路。这样抓住文章的“因”与“果”,再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在本节课里,我除了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制作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的课件,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样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但由于学生生活在这个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还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老课文,原来似乎是精读课文,而现在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讲法自然有别于前者,看导读要求:读课文,让学生说说鲁迅先生给他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这个问题非常好答,但是本节课,我没有安排在一开始来答。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从齐读第一自然段入手,质疑: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导入课题——听听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是怎么说的吧?引领学生明了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关系。
再通读课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讲了几件事?(五件)怎么很快发现的?(每个部分之间空了一排)
速读5件事,给5件事列小标题。(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烟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讲”5件事——了解5件事写鲁迅先生的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
趣谈“水浒传”——鲁迅先生的教育方法好不好?效果如何?表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笑谈“碰壁”——主要是什么描写?有疑问吗?
(“碰壁”象征什么?“四周黑洞洞”的又象征什么?)
(请生分角色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燃放烟花筒——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救助车夫——主要是什么描写?找出救助车夫的动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这个部分最后一自然为何一开始说“不记得了”,后面却连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
(指导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关心女佣——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最后总结写法: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总结的?课文中的5件事是不是都说明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5)件事表现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这对我们写人的作文有什么启示?
精彩内容
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我们仍然做了很细致的分析,注意到了面面俱到。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可能还是有所欠缺,但是对于目前学生过多,学生层次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候,讨论是一些同学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些同学混水摸鱼,浪费时间的好时候。所以,我们讨论得少。但是这样的环节确实不应该少,因为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另外一点,因为今天只有一节课,所以,整篇课文的读还是太少了,而在课中的朗诵可以发现,有些同学的课前预习简直叫做没有,学生不预习,读书全靠课堂,是个问题,看来以后得加强课堂上的朗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章海玲20xx年10月28日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采取反馈互动的备课思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活动密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互促*同提高。
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的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语文的一、二段,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和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朗读练习。
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主,内容是学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三个故事。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反馈的交流环境,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一、组内成员的互相合作。为了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杂乱无序,课前,我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配备小组长,**协调讨论,使说的有次序,说的内容有小结,集体反馈、交流时,有**承担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由复习旧知引出全文总领句:“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简练的**,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和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体现系统性。然后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作为本课教学的主线。比如让学生轻声读“谈碰壁”的故事时,学生在小组中提出问题:“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让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很大的困难,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没有空洞地讲解,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读
-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办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从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层次的理解。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出示小资料,帮助学生探索句子中内含的意思。学生根据小资料的'内容,深思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这样使每个学生均有收获。 “关心女佣”属于同一类故事,内容简单,一读即可。通过学习三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揭示出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给学生留下完整清晰的印象。至此学生自然理解了鲁迅逝世时人们的悲痛心情,再读第一段“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就能入情入境,升华情感,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从而达到“情我交融,情我一致”的境界。
二、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帮助。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合作的内涵。
在学习第三个故事“救助车夫”时,第一小组和第四小组的同学都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明白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鼓励学生以竞争的方式展开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使后进生也有机会参与,有收获。通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甲:在当时的社会中,***看不起拉车的人,把他们当牛当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愤慨。
生乙:鲁迅先生从这个车夫的遭遇,似乎看到了全*受苦受难的人,他救得了一人,救不了全*受**的劳苦大众。
多么深刻的感悟啊!正是由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由于合作挖掘了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三、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在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学习的一员,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参谋和指导者,将学生
的讨论引向深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在朗读练习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如朗读谈论《水浒传》这个故事时,师生合作读伯父和我的话,读好后问学生:周晔,你为什么听了我的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学生马上能体会到原来伯父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评我读书马虎。而且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有利学生进入情境。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迸发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和词语。
但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总是留下一丝遗憾。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因为时间关系以读带过。还有设计的小练笔也没有完成。在第三课时时,我又重新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地点拨,进行小练笔。于是,学生从天气的阴冷写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开在同学们眼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课文通过周晔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以“悼念”这条明线贯穿全课,辅以“关爱”这条暗线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那中博大的胸怀。
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更显精致。
“救助农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通过3个角度去找理由,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最后问学生,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自然能说出很多。再说女佣,这样的一张一弛,舒展自如。
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课件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节课中尚有不足之处,如语言文字训练尚欠到位;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见解,鼓励创见性的发言还做得不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4月25日,在XX小学听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几节同课异构的课,深受启发。这几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各有优秀,值得学习。
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碰壁”的理解上,学生不好理解。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上,在备课时查阅和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文本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课文以五个故事展开,讲解时侧重重难点。备课深入细致,这些都值得学习。另外我也提一点意见吧。我觉得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鲁迅先生为**,为社会,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帮学生理解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另外,最后,吕老师选取了妻子、儿子等人对先生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好像与主题无关。鲁迅先生的母亲从来不看他儿子的作品,而是特别喜欢张恨水的小说,那能说先生不是个伟大的作家吗。
崔老师备课独到,理解准确。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长辈。所以崔老师在板书时就加以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外,在讲课时,崔老师就像是在放风筝,看似游离在外,而又围绕主线。放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主线则保证不偏离课文的主题。另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点建议吧。崔老师说,会的我们不讲,我们就讲不会的。那你如何判断学生的会和不会,是不是要做**和**,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题,再引导讨论,配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是不是会更好点。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听课,学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第五单元的课文,而且学生对鲁迅先生也不了解。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如果不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就无法理解课文当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从几个方面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的生*、鲁迅的故事、鲁迅的作品、鲁迅的照片、他人眼中的鲁迅等。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随机进行补充,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整体入手:本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突出,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即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以点带面: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强化训练: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场景,从学生的交流看效果好,学生习得了写场面的方法。
总之,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为第二课时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打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采取自学、自悟、自得,然后小组交流,接着全班交流,并**展示。这样使全员参与,生生互动。在交流时学生**展示,大胆写出了鲁迅对自己的印象,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交流完每个事件时,我都用巧妙的过渡语连接到全文的情感主线第一段,学生带感情朗读:我想到从此再也不能见到伯父的面了??.滴下来。加强了对鲁迅合作者的情感交流,我看到有些孩子读到这儿眼圈红了。
2、学生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感悟鲁迅,评价鲁迅。我再适时加入资料补充,拓展了孩子们对鲁迅深刻的了解。在回到第一段时又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全文评价鲁迅后,展示了藏克家的《有的人》进行朗诵孩子们听了朗诵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3、结尾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鲁迅名言送给同学: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受到教益。
不足之处
1、开始自学时应给学生留自学时间再小组交流,而我却让他们直接小组合作,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提到鲁迅爱孩子的情节,我没有往透处点拨,让学生理解到鲁迅到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他把希望都寄托在青少年身上。
这几点是我上完这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可能会不够深刻,或不够全面,甚至会有些零乱,但这样的反思能促使我不断进步。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回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创新型教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运用多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小故事逐个地进行分析,势必将课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针对课文布局谋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此篇课文时,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姣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篇板书的图形是一个**的“人”字,从表面看去无特意之处,但确是我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的。我将板书的图形勾画成一个“人”字,就是暗示学生课文所写的是一个“人”。这样板书图形与课文末尾的点题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前后呼应,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强化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因此,我将“受爱戴”板书在“人”字的头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人”字的左右两边,左边按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列出各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右边与左边一一对应,是对各个小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概括。整个板书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并具有对称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了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终坚持从情感体验去把握教材,按照“三阶六步”的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和独到的解读。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几个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事例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大的胸怀。综观整堂课,具体体现在,用“悼念”把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内容联系起来,把文本和扩展内容结合起来。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其间,我还引入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的诵读。用这样的设计,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鲁迅的博大上来。相互照应,让课文更显精致。
在课堂占课的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车夫”这一个小故事浓墨重彩,从鲁迅的那几个动作入手,通过对“半跪”的分析,让学生说出了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然后再让同学们想象,通过想象让画面动起来。最后让学生们去找鲁迅跪了多长时间,让学生有了一种震撼。然后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最后反复诵读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当时忧国忧民的神情和给周晔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由几个大部分组成,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探究几个小故事,再回到第一部分“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爱戴?”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这个问题来展开。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作**、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一、”自学存疑“,强调学生自学、探究现代教学思想认为:
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思考或同桌或六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种探究学习,既有个体的**钻研,也有群体的讨论切磋,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的快乐。
二、”质疑答题“,强**师的点拨、点破。
对于学生学习探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六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运用多**课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由于个人的水*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学生朗读的情感指导得也不到位,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普通话不够标准。今后在教学中要我会不断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在学习本文时,由于文章的结构叙述脉络比较清晰,文中又进行了自然分段,因此,我引导学生首先自己来理清文章的脉络,看文章的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给文章的这几部分以加小标题的形式进一步的精炼概括,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本文的思路更加清晰,尤其是对于理解作者在选材方面为什么会选这样几件有**性的事例也就更有领悟了。
其实,语文的学习重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我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写文章时,以前我们可能大多写一件事,需要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晰,通过今天的学习和上一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表现一个人物的美好品格时,我们要选择人物的几件事,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件事例呢?我们要仔细揣摩,尤其是在我们写文章时,更要注意选择有**性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心,表现人物的品质。
不足之处,本文的学习,由于过于注重文章写法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对文章的有感情地朗读方面有些欠缺,今后还应该重视这方面的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前,我安排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上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由学生汇报读一读、交流这些资料,让鲁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
接下来,在学生初读课文环节,我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落实的不太好,学生读完课文后,由学生直接汇报提炼出的小标题,很多学生无法总结出来,没有达到预设生成。其实,在这一环节中,我可以先给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拟出一个小标题。再以此方法,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先说一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是词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语做小标题。最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小标题。
步入文本的学习,指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开始**读课文,在书旁做批注。汇报时,结合写作上的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由点及面的感受鲁迅身上所特有的光辉品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如救助黄包车车夫部分,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的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学生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读,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情感,感受黄包车车夫的痛苦与感激、伯父和父亲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恨之情、“我”的疑惑不解等。还通过示范朗读的作用,力求将感悟和朗读相结合,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纵观整堂课,虽然抓住了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了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但在一些具体环节中,落实还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不灵活,以后还需学习,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老课文,原来似乎是精读课文,而现在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讲法自然有别于前者,看导读要求:读课文,让学生说说鲁迅先生给他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这个问题非常好答,但是本节课,我没有安排在一开始来答。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从齐读第一自然段入手,质疑:鲁迅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导入课题——听听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是怎么说的吧?引领学生明了作者和鲁迅先生的关系。
再通读课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讲了几件事?(五件)怎么很快发现的?(每个部分之间空了一排)
速读5件事,给5件事列小标题。(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烟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讲”5件事——了解5件事写鲁迅先生的部分,主要是什么描写?
趣谈“水浒传”——鲁迅先生的教育方法好不好?效果如何?表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笑谈“碰壁”——主要是什么描写?有疑问吗?
(“碰壁”象征什么?“四周黑洞洞”的又象征什么?)
(请生分角色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燃放烟花筒——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救助车夫——主要是什么描写?找出救助车夫的动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这个部分最后一自然为何一开始说“不记得了”,后面却连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
(指导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关心女佣——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生读相关句子,交流感受。)
最后总结写法:
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总结的?课文中的5件事是不是都说明了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5)件事表现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这对我们写人的作文有什么启示?
精彩内容
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我们仍然做了很细致的分析,注意到了面面俱到。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可能还是有所欠缺,但是对于目前学生过多,学生层次良莠不齐的现象,有时候,讨论是一些同学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一些同学混水摸鱼,浪费时间的好时候。所以,我们讨论得少。但是这样的环节确实不应该少,因为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另外一点,因为今天只有一节课,所以,整篇课文的读还是太少了,而在课中的朗诵可以发现,有些同学的课前预习简直叫做没有,学生不预习,读书全靠课堂,是个问题,看来以后得加强课堂上的朗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5
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师和员村六小张老师的到校指导,使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听了她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
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
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
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情况出现。
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7
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
学生甲:我在登黄山时遇到一位挑山工。
他长得什么样子呢?我饶有兴趣地问。
这位挑山工大约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
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还有谁想说说?
学生乙: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两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
又一个学生说:我的奶奶是个农民,头发全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绽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反思】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再说,*时学生作文,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想起磨课的这一个月,三改三试。刚开始备课时,我预设是想走情感路线,通过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扶”、“半跪”“严肃”等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质。
于是我开始以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很多煽情的成分,比如:通过想象周晔当时的悲痛心情,理解鲁迅先生的慈爱,那么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是他的小侄女——周晔一人吗?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补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的有关孩子悼念先生的语句。
按照这样的设计,我进行第一次试讲,在课堂上不断的煽情,让学生感悟先生的精神品质。但一节课下来,发觉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够理解,大部分同学还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对车夫的救助,不仅仅是帮助他这么简单。而且一节课内容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
于是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内容缩小了,但是主题不变。一节课上下来,旁边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大的框架已经出来了,再修改细节就可以定稿了。
定稿以后我想了很久,到底一堂课我是想让学生学习什么?是仅仅知道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如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后来在新钢一小听了一堂课,听到评课的几位老师都在强调一个理念:理性教学,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感情,不是追掉会,而是教会孩子学会学习。语文本身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块,课本上的阅读,应该是为写作服务的。而这,和我们现在正在试验的课文中渗透写作教学不谋而合。
最后,在上公开课的前三天,我大改了教学设计。围绕两根主线,1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精神品质,2将作文教学有机渗透到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不但动情更能学以致用。
但上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不够放手,课后小练笔没有出示要求,部分学生不明白,无从下笔。以上就是我的教学感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一篇怀念文章。
作者先写由鲁迅先生的逝世看到的场面引起的回忆,接着分别叙述了伯父鲁迅生前的四件小事----“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不断地体验到学***的快乐。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
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
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力改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
是较为易教的文章,易是因为脉络很清楚,但又显难,是因为有些重点句子离学生实际较远,不知学生能否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碰壁”等意思。
教学一部分一部地进行,还不错吧,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加上课前收集的资料,更回喜欢鲁迅先生了,有些学生还说:“原来不喜欢他,因为他长着很长的胡须,但现在很喜欢,他太伟大了。”教学中,我把后面的诗歌《有的人》提前到本课的教学中来,特别是理解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的时候,学生对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是深信不移了,我教育孩子们,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需要关心的人,我们应尽自己的心力关心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特别是更要爱自己的父母,珍惜和感恩已有的幸福,孩子们会意地点着头。从中,我体会中,我们一定要熟悉整组教材的安排,灵活运用教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整体感知和体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1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逐段讲解,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第一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抓住作者惊异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来设计教学思路。这样抓住文章的“因”与“果”,再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在本节课里,我除了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制作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的课件,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样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但由于学生生活在这个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还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2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作**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研研教材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讲得过多,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另外,问题的设置也不够细致到位,不能契合孩子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3
不久前,我**一节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质疑导学法**教学。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且看看有什么问题,让他们写在书本旁。
在反馈时我叫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问大家喜欢研究哪一个问题,并让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学生不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在研究时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的很有深度,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个性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这个片断中使我认识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穷,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到,没有去进行挖掘,教学中我们常常担心学生没能把老师讲的听明白,不能把教材内容掌握好,因此教师常常包办学生的学习。其实,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感受鲁迅的善良、有爱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
齐读题目,了解鲁迅和周晔的关系。这是一位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让我们跟随周晔的思绪走进鲁迅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要求:放声音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板书:扎绷带夹出咳嗽饱经风霜
2、课文写了几件事?能不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追悼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阿三)
3、通过初读课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离周晔而去了。周晔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多**出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得掉了下来。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是周晔的泪,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车夫阿三)
他们为什么悲痛,为何流泪?请同学们默读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这两件事,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读,再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学生开始默读批注。 2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文章第18自然段,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描写,没画下来的建议大家都画下来,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插图看看这段话你还有什么体会?预设:从学生的穿着可以看出当时天气很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天气很冷?
同学们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他给谁半跪着?你还有什么体会?
体会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带着这些感受再来读18自然段。接着交流:你还对哪些语句感受最深?预设:第22自然段鲁迅的表情很严肃。
鲁迅严肃的表情下,联系课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把先生可能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上。
预设:
1、他救助了饱经风霜的车夫,联想到了还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鲁迅对车夫的同情。带着同情读读这句话。
2、鲁迅想给更多的人**,揭露这个黑暗的社会,这是鲁迅对自己的鞭策,请学生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3、先生可能会想今天他救助了一个车夫,但还有千千万万的像车夫的人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中挣扎,更加重了他对社会的憎恨,带着这种语气来读读。
好,我们现在带着这种新的语气来读读。
作者清清楚楚的看到,也清清楚楚的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仅仅是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吗?
(他对社会的痛恨和对穷苦人民的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忧国忧民的责任)
4、同学们以后读写人的文章就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书上及时写下来,就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5、鲁迅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热情帮助的女作家萧红就曾经这样回忆,就是这样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车夫、阿三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想到——
6、这是车夫和阿三的泪,快速浏览阅读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你仿佛还看到了谁在流泪?他们都曾得到先生无私的帮助,得到先生温暖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他们怎能不悲痛,不流泪呢?读——
7、这又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泪,同时也是我们的泪。
四、课堂检测选词填空爱抚爱戴
1、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
2、我想到今后再也得不到伯父的()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深奥深刻
3、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早已变得浅显。
4、在第一节课,语文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印象。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是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两件事,更加深入的了解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今天是20xx年11月1日,整整81年,这位文学巨人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我们应该秉承和牢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一个少年的角度来观察和回忆的,易于拉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
一、以学定教处理教材
怎样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从文本出发我分析了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谈读书表现了他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憎恨,这两件事都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而后两件事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学生理解起来也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由易到难一步一步走进鲁迅先生,我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学习后两件事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二课时学习谈读书和谈碰壁这两件事。体会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博爱。然后弄清第一部分和后几部分的因果关系,领悟作者围绕中心用多件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以情契入循序渐进
尽管这是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篇好例文,尽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考虑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但是时间的距离时代的变迁,都给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设下了重重困难,课堂怎样契入又成为一个关键。本文是在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周晔写下的真情回忆“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滴落下来”这是周晔痛失伯父的所感所想,也是本文的情感主线。所以我由周晔的泪入手,以情契入,在看到周晔痛失伯父的泪之后,然后阅读鲁迅先生关心车夫、女佣阿三的内容。借周晔的所感所想体会车夫阿三失去鲁迅先生的悲痛,自然看到车夫和阿三的泪,鲁迅先生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形象自然而然走进学生心中。
三、引导读书扎扎实实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写人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比如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抓住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插图和背景资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加深理解的引导。
当然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预设生成的欣慰,更有教学中的遗憾,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5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课文。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文章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有五段,讲了五件事。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四件事的叙述中回答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编者编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22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达到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的目的;
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完成填空练习的方法,学习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互相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准备让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情境教学法:为激发学生对鲁迅的高尚人品的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讲解法:老师通过寥寥数语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写作背景、人物介绍等内容向学生讲解、讲述、讲读,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朗读体会法:通过导读、默读、份角色朗读、感情朗读,让学生走近人物,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是推进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说教学流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在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之后,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为理解课**好铺垫。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扫清生字新词障碍,正确流利的通读课文。(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如下:受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我简化教学过程,把教学的定位定在理解、品味语言,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同时巧妙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完美的落实。这堂课主要有五大环节。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首先,我对照鲁迅先生追悼会的情景视频,配音解说,再现课文的第一大段重点内容。然后请学生谈观后感受。这一情景的创设,“未定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到鲁迅先生的事迹中。
(二)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1、在学生**谈感受之后,我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的爱戴?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句子。
2、理解并板书本文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问:文中的“别人”指哪些人?板书:亲人、车夫、女佣。
3、我再问: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几件事最能体现鲁迅先生为别人着想的品格?
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句来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
(三)精读重点段落——《救助车夫》,品味课文思想及写法,指导学法。
我用(以下流程:“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对重点段落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逐步总结,用多**课件一一展示六步学习法,同时相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的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的叹了口气。
填表格练习(发给学生空白表格)、并相机板书:善良
(四)教师由扶到放,学生自主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一环节通过运用
(“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填表格”)六步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关心女佣”段落。达到理解重点句子(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感情朗读重点句、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的目的。相机出示课件中的重点句、表格填空,相机板书表现人物品格的关键词:含蓄、幽默、风趣、顽强、乐观、*易。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我说:感谢周晔,她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怀的事情,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的泪珠为什么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吗?因为(教师指向板书)学生回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再读此句。
2、说写练习: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谈读后体会,再把几个相同句式合起来写成排比句,用自己想对鲁迅先生说的话作结束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属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个主题单元“往事”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周晔在伯父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全文共回忆了她与伯父鲁迅先生在一起的“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关心女佣”以及从女佣阿三口中得知的“关心女佣”四件事,字里行间无不饱含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与崇敬,以及感谢!透过文本,一位爱孩子、爱憎分明、坚持**,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借助当时的社会背景细细体味鲁迅带给我们的光芒。
二、说教学目标
有道是“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有力保证,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本课,我确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透过含义深刻句子的解读,充分感悟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语文是感性的存在,通过读文悟文,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形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故此,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学习文本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是增进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动作、神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高尚品质。
为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我预计分两课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课内容:第一课时:侧重整体感知文本,重点研读“救护车夫”部分,感受鲁迅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第二课时:研读“笑谈《水浒》、趣谈‘碰壁’、关心女佣”三部分内容,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鲁迅高大形象,对鲁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我预先设置这样的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对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体感知: 1、认真读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几个多音字,如冠、号、血,给它们注上拼音;
2、思考:文本主要写了什么?试着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
3、想一想:读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特别由哪里感受到他的这一形象的?试着划一划,写一写。
2、读读悟悟,读悟结合
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与重要方式,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读读悟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鲁迅高大形象。
3、引导发现法
五、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和认知水*,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们安排了以下教学程序: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主要就本课第一学时的学习来作交流: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文本,初步交流鲁迅留给自己的印象;
2、深入研读“救护车夫”部分,感受鲁迅崇高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高大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研读“救护车夫”部分,学习作者抓动作、神情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直揭课题,检查预习,感知整体
1、引导读好课题
孩子们,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鲁迅侄女周晔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前我们都读过文本,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
(师)这样的鲁迅让你――,带着这种心情读题!
(生)幽默、同情劳动人民……
(师)……
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欲引导学生读好课题:周晔同我们一样,也感谢、敬佩,感动于她的伯父鲁迅先生,让我们同周晔一起,再叫一叫――,能叫得更深情、亲切些吗?
2、归纳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在伯父逝世九周年之际回忆写下的纪念性文章,文中字里行间均饱含她对伯父的无限怀念与敬佩。孩子们,周晔于文中主要回忆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情,分别在哪几段?师生共同提炼小标题并板书;
3、小结并过渡:文章主要回忆了这四件事,解开了周心中的疑惑: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引导给“爱戴”换词。
为什么呢?我们到文中找答案去!“救护车夫”片段内容最长,我们就先来读它!
(设计以上环节,一主要为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都说“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已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加之教师的任务驱动,相信学生能读好、学好,这样课堂上就可节省许多时间,为研读重点部分留有时间与空间;2、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以顺利且轻松进入文本重点内容学习。)
(二)、重点研读“救护车夫”
1、走近鲁迅
要求:用心读课文第四部分前四个小节,思考:
a、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车夫?他的哪一个动作或神态特别让你有话想说?
b、面对这样的一位车夫,爸爸和伯父是怎么做的?伯父的尤其哪一个动作也特别让你有话想说,把它圈划出来,写上批注。
1)、学生读文,圈划、批注;
2)、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引领:①扶、半跪,――“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导读:此时此刻,在车夫的心中,鲁迅已不仅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车夫的――
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补充资料: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导想象:鲁迅此时应该想到了什么,他还可能想到了什么?交流: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感受?
③两个“清清楚楚”,可见――
3、引读下面句子:――,引导质疑,猜:伯父的神情为何严肃?他的手半天没动,应该想了些什么?
点拨:这个黄昏,看见车夫受伤的难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吗?――横眉冷对千夫指;
4、引读:这样的伯父在小周晔长大**后才渐渐读懂!这样的伯父走了,难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前来吊唁的有――,有――,巴金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这样写道:(补充资料: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永恒的感动。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深入感悟鲁迅的高大形象。
(学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者、引领者。教学“救护车夫”部分内容,我主要引导学生由车夫、鲁迅的动作、神情,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同时渗透写作方法。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先学后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作业本》5 (有道是“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交流内容,将知识、情感积淀下来,同时及时巩固新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3
要求:用心读课文第四部分前四个小节,思考:
a、
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车夫?他的哪一个动作或神态特别让你有话想说?
b、面对这样的一位车夫,爸爸和伯父是怎么做的?伯父的尤其哪一个动作也特别让你有话想说,把它圈划出来,写上批注。
1)、学生读文,圈划、批注;
2)、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1、受伤的车夫,引:车夫伤得重吗?特别从――读出?待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引导学生给“捧”换词,品味;2、饱经风霜的车夫,调侃:饱经风霜是说车夫风里来,日里去,吃饱了风和霜吗?那这个“饱经风霜”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待学生交流到一定阶段,教师作小结:是的,生活的艰辛、困苦,无形中写在了车夫的脸上,加上她此时的痛,致使车夫心力交瘁!再读,感受车夫的痛与苦。
引领:①扶、半跪,――“俯首甘为孺子牛”;
2、导读:此时此刻,在车夫的心中,鲁迅已不仅仅一位陌生人,而如同车夫的――
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补充资料: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
②掏、叫,引导想象:鲁迅此时应该想到了什么,他还可能想到了什么?交流: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感受?
③两个“清清楚楚”,可见――
引读下面句子:――,引导质疑,猜:伯父的神情为何严肃?他的手半天没动,应该想了些什么?
点拨:这个黄昏,看见车夫受伤的难道就只有爸爸和我吗?――横眉冷对千夫指;
4、引读:这样的伯父在小周晔长大**后才渐渐读懂!这样的伯父走了,难怪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
前来吊唁的有――,有――,巴金在《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这样写道:(补充资料: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永恒的感动。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深入感悟鲁迅的高大形象。
(学习这一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的**者、引领者。教学“救护车夫”部分内容,我主要引导学生由车夫、鲁迅的动作、神情,感悟鲁迅的高尚品质,同时渗透写作方法 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实现“先学后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作业本》5 (有道是“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练习能帮助学生梳理课堂交流内容,将知识、情感积淀下来,同时及时巩固新知。)
四、作业:
1、认真读课文,质疑,写下来;(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于是我设置这样的一个作业,为驱动学生认真读文,更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收集鲁迅生*资料及著作读一读。(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学习要向开放的生活要内容,故布置此一作业。)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笑谈《水浒》
爱戴 趣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
情劳苦人民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既要醒目,又要悦目,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板书首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技术,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与教学随时可以保持同步的**性与交互性。所谓“醒目”,是指能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览无余,能将学生的疑问尽收眼底。所谓“悦目”,是指一篇课文用几堂课上完了,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的叶片,更重要的是而且留下了这些叶片组合成的体现文章的树干的“图像”。板书成为一篇课文浓缩的精华,它是令人受益匪浅的“压缩饼干”。由此可见,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板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生姜末,而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益的长流水.本板书集学生学路与教师教路为一体,简洁形象,脉络清晰,能帮助学生学习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 )悼( )逝( )餐( )搞( )
议( )掉( )晰( )参( )稿( )
冠( )悟( )摊( )咳( )嗽( )
寇( )梧( )滩( )核( )漱( )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⑵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⑷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
出示小黑板:
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
(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
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⑴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⑵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
总结归纳段意。
(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
板书: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
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
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⑴谈《水浒传》部分。
(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关心子女
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
(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⑵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
(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⑶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总结
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
(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
(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资料。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继续学习描述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说明文字以及学习推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同学们,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相机板书:我的伯父)
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
出示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
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必须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取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课件出示学习推荐:
(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群众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能够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帮忙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学生明白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社会背景,启发学生自己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的残酷**。鲁迅写文章揭露**派,*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派进行**。“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精神和乐观**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资料进行体会。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忙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痛苦地**,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透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透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者是透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情绪,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够读全文,也能够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互读赏析)
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学会加小标题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各部分资料;指名读)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全班交流,理解问题(理清课文安排的五个材料及其关系,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为总分的关系)。
2、学习加小标题的方法。
师:根据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就是小标题,有时也能够从每段摘出最能表达主要资料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中的几个材料,能不能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试试看。
3、学生练习写小标题。群众交流。
4、教师小结。(投影出示优秀小标题: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师生评价。
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述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取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文1
车夫的知鲁迅逝世的消息后,脸上那原本可以“战胜”黑暗的灿烂笑容已经从他的脸上消失了、不见了;他那颗心中充满着希望、对以后充满向往的心,顿时之间变得沉重了;本来他的额头上只有几条淡淡的皱纹,头上只有几根银发,但一夜之间他苍老了好许——额头上布满皱纹,头发不像昔日那样的黑了,今天的他又是满头银发。
他再也没有心思去拉车了,他决定当晚就要赶到万国殡仪馆。他走在路上时,嘴里还不是的念叨着:“你到了万国殡仪馆不能失声痛哭,否则你就太没用了、太不争气了。他的家人应该比我更难受,如果我一哭,他们只会更加难受的,你一定不能哭!”在宁静的夜晚不时的传来几声这样的声音。
车夫到了万国殡仪馆“鲁迅先生,你别走!”这几个字是从他的嘴里蹦了出来,他不知不觉的腿便软了,跪了下来,泪水就“滴答滴答”的掉下来,摊在了地上好一会儿动不了。
过了一会儿,他“觉醒”了,他努力的.从地上站了起来,一条腿拖着一条腿,努力地走着,他走到了鲁迅家属身边的时候,对家属们说:“你们别太伤心了,我能理解你们此刻的心情。因为我不久前就是去了长子,我当时也很伤心,什么都吃不下,躺在床上动都动不了。但我忽然想起来这个家需要我,我一定要坚强起来。我便努力的克服心理障碍,又继续站了起来,我想我的儿子也希望我能够***。我希望你们能跟我一样坚强起来,我想鲁迅先生也希望你们这样。”
说完他便扬长而去,他的身影越走越远,渐渐地失去了身影……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菁选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