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篇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顺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没有子孙后代最为重要。娶妻本应先告诉父母,舜帝没告诉父母而娶尧帝的二女为妻,就是因为担心绝了后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来,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就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2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3

  在我不大的情况下,就据说过《孟子》这本书,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样做人的书,另外也是一位亦师亦友。所..

  在我不大的情况下,就据说过《孟子》这本书,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样做人的书,另外也是一位亦师亦友。说白了闻名不如见面,今日,我也荣幸读来到这本能反应使我们终生获益的书。

  有关教大家怎样做人的.书读了的很少,但也涉足过一些,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一件事危害较为大。这本书关键写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孔子身旁产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读后获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几个小故事深深记在我的脑海中里,在其中有一个故事称为《师友之道》。这个故事关键讲的是交朋友要保证“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孟子说过“父子俩有亲,臣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盆友有愿”,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解决人际交往的基础规律,为政冶应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才可以保持社会发展的平稳和人际交往的和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根据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实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欢这本书,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4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5篇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