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指导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挑战——成功——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

  一节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课堂教学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努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要重视课前准备,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具。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清楚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回顾整堂课,有三个方面的成功之处:一是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以亲切、自然、富有童趣的语言设疑导入;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台,敢于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新知;最后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其中第二大环节,从8个方面完成探究新知过程,在导入新课时,能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进而从摆角、认角、找角、折角、摸角、玩角、猜角、创造角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通过直观演示+两纸条实际操作,突破难点,让学生化难为简。当然,这节课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遗憾,象有的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当今倡导的有效课堂,乃至高效课堂,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这节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通过反思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用线条标出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同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找角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又什么共同的地方,一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同桌两位同学用自己准备好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由于每位同学的活动角不精致,比较时不准确。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借助学具“活动角”,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联系。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两种特殊的角:*角和周角。记得一位***说过:“让学生听了就忘记了,让学生看了就会记住了,让学生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学会了。”为了让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我运用活动角,分别演示锐角、直角、钝角,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角的共同点: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为使其认识特殊角,作好铺垫。我制作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特地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制作,而且两边也不一样长,(为认识周角做准备,演示周角,两条边重合时,让学生看清楚)再加上一个醒目的顶点。这样制作的教具对学生认识特殊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3、多**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4、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角、周角。*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5、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 敢于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摆动角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舍教材、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内心都要经历挣扎。最后我还是没有直接从书上的主题图中引进,也没有选择从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选择了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上,承接上去引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知识的建构。

  3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童趣。

  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残酷地说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个人魅力剥夺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实在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奖励机制及刺激来激发和维护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杭州的那次学习回来,我就已经开始在思索这个问题,开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学学他们那慢条斯理,*静中掀起涟漪的教学态度。可在前面的几次试教过程中,可能是自己**容以及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真正地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语言,整个人置身事外得看着孩子,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他们要么不理你了,要么就不敢大胆得发言,弄得课堂死气沉沉,自己也产生了不想上下去的抵触情绪,不欢而散,很失败。所以在开课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采用活力、童趣点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几次试教好多了,

  不足之处:

  1、 不要让课件锁住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课堂的生成。

  在讲授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时候,由于我的试教以及课前**情况表明,学生总结各个角的共同点的时候,更倾向于先找出“两条直直的边”。于是,我的课件做起来就是先出示“边”,不料学生先发现“尖尖的点”。本来这是相当好的学生生成的资源,我如果及时得抓住,稍一点拨,一个重点问题就解决了。可由于课件的“死”,让我自己不得不对这么好的资源先弃之不管,真是一大败笔呀!经验总结:其一,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让课件更灵活一些。其二,课前考虑得还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切记,课堂就应该是生成性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生成的宝贵资源。

  2、 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来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虽然自己也想极力得做到这一点,到由于自己各方面的水*和经验不足,做的还是不能尽如人意。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走过场的环节。如折一折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来巩固教的各部分名称。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把折的角画到黑板上,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正如曾老师说的,有的时候,并不是说每个环节都要去引的。其实折角真正的意图应该放在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上的。这点,我自己课前本身就定位错误。

  3、 让学生们的探究更有意义,不做无病**。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过停止过探究。而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在《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可是,我们还得思考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情况下探究是毫无意义的无病**。如课上,让学生在活动角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能根据你给他提供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维,在探究中有所收获。而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就完全没有必要,就算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想的名字再好听,也没有用,也不会被采纳。因为这些名称都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环节我就做了无用功。

  4、 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成就数学教学的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一两个细节的失误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说细节的完美可以成就课堂教学的完美。更何况如果细节的失误太多,也注定了课堂教学的失败。细节虽小,但是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同样受我们老师自己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制约,真可谓是细节之处见精神。我的课也一样,存在很多细节处理的问题,课完了,我总是在想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处理该多好呀?可是我们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在不段的遗憾中不断得进步,积累经验,让我们的遗憾越来越少!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昨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1、找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个三角形。

  3、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

  4、准备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课让学生交流1-3的预习作业,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极了。本节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当学生操作完,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交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到要点,我引导得好苦!哪位有什么高招,这个环节怎么上教师才能轻松呢?

  今天我也**《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说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有的说用三角板画一画,有的说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还有的说用剪刀剪一剪……***个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说用两本书与桌面搭一搭,那个孩子搭出了一个三角锥其中的一个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聪慧的一旦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来的,其间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对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有一部分差生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还是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组的力量讨论出最佳方案。“你们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对的判断出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先把三条边从长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就能拼成。本节课感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比较到位,自我感觉较好。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本堂课我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最后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操作贯穿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和图形的大小概念有些模糊,有些同学还是没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句话,应该借助两个角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印象。折角时,有些学生对于角的概念模糊,有几个学生把弧形的也当作角,所以不会折角,在折角之前,应该让学生认识角,并把判断是否是角的环节放在前面部分。再是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意义理解不够深刻,还不能正确描述怎样的是一个角。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在数学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我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课杨红丽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生活场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下面我将**评委组进行以下几点评析。

  一、课堂设计富有童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本节的开头杨老师就设计了“猜图形”的游戏,从圆形到三角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角的特点。比角的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处于课堂的后半节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易疲劳,而在此环节教师设计了“悟空变变变”的游戏,形象而有趣的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难点,并且是印象深刻。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背景,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的校园场景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在主题图中分小组找角,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角”的表象,然后又在自己的身边找角,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观察主体图小组合作找角,根据角的特点用一个圆形创造角、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角的各部分名称、观察活动角的变化后总结角的大***关系。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训练,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每一节都会折射出一些不足,从而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在用尺子画角的环节,教师可以大胆放手先让学生**画角。因为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学习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三部分组成的。所以,这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己画角,教师可巡视发现一些具有**性的课堂生成作品,让他们讲自己的画角方法,最后选出最优化的画法,教师再次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性的画角。因为课堂中教师出示了三角尺,所以,大部分学生自己尝试画角时都是用的三角尺。这时,教师可以问:你会用直尺画一个角吗?学生再次用正确的方法画角,这样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就会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思考、主动探究的学**惯。

  2、在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汇报他们的初步认知,然后再进一步引导观察,最后总结出影响角大小的因素。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创造思考、交流、探讨、质疑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

  每次聆听这样的公开课,我都会从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中学习到最宝贵的课堂教学智慧,今后自己继续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本课我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角的大小”的教学上,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有效地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和重要前提。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已的教学预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想当重要。比如我在备课时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角的大小能说出一二来,事实课堂上,学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时,我想我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在以后备课时一定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会,我怎么教,如果学生不会,我又怎么教,毕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考虑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

  今天的我,进行了新课,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有的地方进行太慢了。课到了最后,第一个讲的班连画角都没有讲完。后来慢慢回想,我的课确实存在问题。

  1、角的初步认识,刚开始的我以图形开头,出示圆、半圆、之后盖住最后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让同学们猜,有的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问学生原因,学生说因为有一个尖尖的角。导入课题

  2、然后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校园,让他们找到角。他们找到很多地方都有角。然后让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三样物品,剥去他们美丽的外衣,看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尖尖地、直直地两条线。

  3、让学生用三角板扎自己的手心,留下一个点。引出数学家把它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4、发现生活中的角。(这点忘了讲了)

  5、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4班讲的时候让他们用学具了,所以进行地有点慢。之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角的长短无关。

  6、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分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

  总结:时间把控还是有问题,应在学生***集中的20分钟内把重难点讲完。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2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应该首先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多让学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也就是说重点应该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一心想着内容多,没有给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从而导致他们在没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情况下,直接被我牵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设定的目标,这个个过程是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规律,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3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清楚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4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如果这样安排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5

  在认识角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袋子里的东西,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尖尖的角。然后,每人用一张圆形的纸折出一个角来,借此认识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角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即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角。

  接下来,用活动角和两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小组一起合作找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也找到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再引申到实际生活中,从大屏幕的几幅图片中,辨别哪些是直角、锐角和钝角,学生找得也很好。

  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角来,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有的用胳膊,有的用手,有的用脚,有的用腿,各种各样的角都出来了,一节课就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讲得还是太多。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6

  正式踏入岗位的第一次被听课,显然暴露了许多的缺点,这是好事,因为这些缺点将时刻提醒着自己更需要不断地去努力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去成长,但是学校可以等待我成长,孩子们却经不起等待。且行且反思,要让自己尽快成长。

  低年级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焕发出天真与活力,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管理好这帮小鬼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从一开始我一味的对他们板着脸,严肃地对待他们,两个星期下来嗓子都喊哑了,却只是取得了少之甚微的成效。我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能够哄骗他们乖乖的便首当其冲,同时老师更应该时刻像孩子一样充满朝气,昂扬向上。

  课堂教学上我的语言偏**话,更是缺乏抑扬顿挫,这便就是没有趣味性、吸引孩子***的语言腔调造成课堂上孩子时而走神甚至不听讲。树立儿童观,多用孩子的语言去表达,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来吸引孩子配合教学。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化身为一个演员。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更要充分地去备好课、备好学生,认真钻研教案,吃透教学目标才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教学过程中更要掌控每一个细节,老师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导演,要掌控整堂课、全班学生。整堂教学也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上**教学活动时,课前分好小组。首先老师要表达清楚明了,一定要让每个孩子明确老师的要求。活动开始后,老师要维持好活动秩序,表扬鼓励表现好的,批评个别调皮的,要让每个孩子都动口动手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要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师若维持不好秩序,便造成有的同学趁着活动在那里做做小动作,聊天等以至于影响别的小组活动的进行。活动中,教师的巡视更要有目标的巡视,争取通过几次的溜达能关注到全班学生,更争取能够把自己想要的方法思路以及典型的错误做以示范。最后,老师先对活动的表现进行小结,然后尽量让孩子来边讲述边展示来锻炼孩子的能力。

  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大舞台,我们没有理由不优秀。夯实每一步地成长,早日呈现出最完美的姿态。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7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

  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8

  *角和周角是两种特殊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借助学具“活动角”,让学生先固定角的一边,旋转角的另一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中的各种角,让学生在“玩”学具中建立角的概念。理解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的联系。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两种特殊的角:*角和周角。记得一位***说过:“让学生听了就忘记了,让学生看了就会记住了,让学生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学会了。”为了让学生经历认识的过程,我运用活动角,分别演示锐角、直角、钝角,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角的共同点: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为使其认识特殊角,作好铺垫。我制作的活动角,角的两条边特地用不同颜色的材料制作,而且两边也不一样长,(为认识周角做准备,演示周角,两条边重合时,让学生看清楚)再加上一个醒目的顶点。这样制作的教具对学生认识特殊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3、多**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4、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角、周角。*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5、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9

  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达到欲期效果。

  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一一演角--折角-一观察感受角--画角-一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

  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一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0

  课上完了,但思绪却没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 敢于放手,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同桌小组交流,使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摆动角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舍教材、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内心都要经历挣扎。最后我还是没有直接从书上的主题图中引进,也没有选择从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选择了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上,承接上去引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知识的建构。

  3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富有童趣。

  面对二年级的学生,老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残酷地说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个人魅力剥夺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实在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奖励机制及刺激来激发和维护他们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杭州的那次学习回来,我就已经开始在思索这个问题,开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学学他们那慢条斯理,*静中掀起涟漪的教学态度。可在前面的几次试教过程中,可能是自己**容以及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真正地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语言,整个人置身事外得看着孩子,让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感,他们要么不理你了,要么就不敢大胆得发言,弄得课堂死气沉沉,自己也产生了不想上下去的抵触情绪,不欢而散,很失败。所以在开课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采用活力、童趣点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几次试教好多了,

  不足之处:

  1、 不要让课件锁住了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课堂的生成。

  在讲授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时候,由于我的试教以及课前**情况表明,学生总结各个角的共同点的时候,更倾向于先找出“两条直直的边”。于是,我的课件做起来就是先出示“边”,不料学生先发现“尖尖的点”。本来这是相当好的学生生成的资源,我如果及时得抓住,稍一点拨,一个重点问题就解决了。可由于课件的“死”,让我自己不得不对这么好的资源先弃之不管,真是一大败笔呀!经验总结:其一,提高自己制作课件的水*,让课件更灵活一些。其二,课前考虑得还应该更加全面,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切记,课堂就应该是生成性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生成的宝贵资源。

  2、 追求更高效的课堂,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来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虽然自己也想极力得做到这一点,到由于自己各方面的水*和经验不足,做的还是不能尽如人意。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走过场的环节。如折一折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来巩固教的各部分名称。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把折的角画到黑板上,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正如曾老师说的,有的时候,并不是说每个环节都要去引的。其实折角真正的意图应该放在巩固角的各部分名称上的。这点,我自己课前本身就定位错误。

  3、 让学生们的探究更有意义,不做无病**。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过停止过探究。而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在《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可是,我们还得思考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情况下探究是毫无意义的无病**。如课上,让学生在活动角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能根据你给他提供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思维,在探究中有所收获。而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就完全没有必要,就算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想的名字再好听,也没有用,也不会被采纳。因为这些名称都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谁也改变不了。这个环节我就做了无用功。

  4、 数学课堂教学的细节成就数学教学的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一两个细节的失误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说细节的完美可以成就课堂教学的完美。更何况如果细节的失误太多,也注定了课堂教学的失败。细节虽小,但是对这些细节的处理同样受我们老师自己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制约,真可谓是细节之处见精神。我的课也一样,存在很多细节处理的问题,课完了,我总是在想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处理该多好呀?可是我们的课堂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要我们在不段的遗憾中不断得进步,积累经验,让我们的遗憾越来越少!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资料,因为新的课程**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资料。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习。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那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潜力和对所教学资料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状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明白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用心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给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务必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用心的、有价值的学习。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2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很大的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及画角。

  二 、能够做到“扶”“放”结合,如:折角、做活动角及比较角的大小,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画角是先教学生再让学生**画。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

  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3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4

  新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将多**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爱玩、爱动。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教学生利用活动角演示其大***规律时,我先放手让同桌自己试着用活动角拨角,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演示活动角,让活动角演示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时教师提出:两根硬纸条**的大了,角就怎么样,两根硬纸条**小了,角又怎么样了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的关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将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这个练习设计成为一道请你来当当裁判员的游戏,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角的特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猜猜下面图形有几个角这个练习中,我把一颗颗智慧星覆盖在图形的一角,谁能猜对这个图形有几个角,智慧星就跟他交朋友。通过这种竞争性的练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房间一角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

  上完本节课堂,收获较多,感触颇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身边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堂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堂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用课堂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比大小,课堂间演示的是重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更加直观的看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如果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可是这一环节完成的太短。如果这个环节放的时间再多一些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还要在课堂堂环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角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教材的设计完整地呈现了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角的特征、角的变化、角的画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自学材料,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直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了。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点明本节课利用10分钟自己阅读课本,然后我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听特别兴奋,还没试过这种完全放手的学习方法呢,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来。我开始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什么是角?2。角有什么特征?3。怎么画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个角吗?

  学生们**学习完成,一个个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并且说出从课本那句话找到的答案。很快我们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1个顶点2条边。在画角环节,选取学生**展示,边演示边说过程,重点一起分析了先画什么,为什么强调必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为什么必须是笔直的`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后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发现,成就感颇高。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为明确了角的特征,孩子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说起来,异常兴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学不透,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太过忧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总能给你惊喜。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力就越强,而学习力正是我们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课堂上放放手,你少讲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毕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们就不用讲了,在备课时一定要善于甄别那些课程内容能够放手交给学生,如果是学生**学习有困难的课时,你这样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说不定还会打消学习积极性呢。所以该放手就放手,不该放手千万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1、教学成功之处

  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了创新教育,学生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说、找、记、量、算、悟、剪、做三角形等一系列活动,给了每位学生广阔的活动和认识空间,充分体现了师生交流、同伴交流、小组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学生小结:“我认为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通过做三角形我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木条就一定能钉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构成是有条件的。”这对整节课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整节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精讲、合理利用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

  2、教学不足之处

  本节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放得不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总是局限在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任务上,给学生的时间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学生搭三角形、交流成果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用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同学们对角的大小关系、以及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初步认识,可能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感悟到,新教材要用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课堂评价也要有新章法。在备好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更为重要。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习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习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习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本课我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败笔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角的大小”的教学上,所以这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的重要性,教师有效地引导是学生顺利动手、思索、发现和表达和重要前提。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已的教学预想不一致甚至相左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显得想当重要。比如我在备课时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角的大小能说出一二来,事实课堂上,学生都不能回答。如果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时,我想我一定能够解决。所以在以后备课时一定要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会,我怎么教,如果学生不会,我又怎么教,毕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考虑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 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从始到终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从一开始让学生找角----指角----做角----画角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并认识角,进一步体会到角的本质特征。

  但是在课堂上,还应该提高效率,掌握好时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应该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和掌握。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如何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忽视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直观物体的依赖性强。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让他们自己感受直角。在此过程中花费了一些时间,在判断直角时,老师应该先做出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再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

  在动手折直角的过程中,大多数数学都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去折的,所以比较简单,而我准备了一张不规则的报纸,用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的方法告诉学生折出来的一定是一个直角。

  另外认识直角这一节课上,学生在三角尺上找直角是个难点,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哪个角是直角,在课堂上应该多加以强调。

  由于前面时间的把握不好,导致在画直角这个环节中时间不够,没有完成本节课所预设的内容。但在课后又将此内容补充了,由于学生在认识中的出现图形存在的偏差,导致在画直角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学生能够把直角的认识更加清楚才能画出一个正确的直角,所以感觉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要解决所有的内容有些困难。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一、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上“三角形内角和”,因为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一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但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我觉得语言不够生动、连贯,声音也很小。其次,学生在进行操作活动前,我也没有明确说明操作方法,使学生不理解操作的用意,也没有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最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归纳也没有完整,等等

  总之,在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使自己不断进步。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相丽老师的《认识角》一课是在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中,相丽老师较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相丽老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上课一开始就运用富有生活趣味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恰当运用光盘,集图、形色于一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形象直观地感知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教学中,相丽老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拉一拉,摆一摆等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角,并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同时学生也养成了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3、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他们接受信息比较快,愿意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中,相丽老师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学生自我介绍角这个环节,学生大胆想象,相丽老师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思的高度,从低年级开始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思考。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判断所给的图形是不是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品味教材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为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但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举例说明,体会角有大小之分,能够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安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来动手创造一个角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点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下,已经基本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都已经基本认识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组成。找角,就是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围环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寻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许多角,然后老师出示与生活远些但非常著名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角。这一环节中,血红色呢个可能因为人多紧张等原因,虽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离开座位直接指给同桌看,但除了我请个别学生汇报时他们才离开座位指,其他学生只是在座位上笼统的说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师给的图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为条件不行,没有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这就把指顶点和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虽然在后面的辨认角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是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因为有大图钉等学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为这一活动,学生心情激动,久久不能*静,所以教室里一时之间出现难以**的混乱场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让学生在同桌或者小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谁创造的好?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这样安排不光可以让学生比过之后恢复心情,而且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更好的穿插其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活动环节如此处理将显得更为合理和恰当。

  这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是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做到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很大的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及画角。

  二 、能够做到“扶”“放”结合,如:折角、做活动角及比较角的大小,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画角是先教学生再让学生**画。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

  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学生要经过自我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所以,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经过主题图,导出生活中的角,经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我在一次次提高。

  本课主要分三方面进行,首先是认识角,其次是比较角的大小,最终是巩固。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我把认识角中的:找主题图中的角,找身边的角,确定是否是角以及找生活中的角进行了整合,让整课看起来调理更清晰。

  前两次试教我的语速很快,半个小时多一点就上完了,对于新生代比武,我告诉自我,必须要改变自我以往的讲话作风,变快速于慢速,温柔地讲话,让孩子们更好地听懂,同时在重难点部分放慢脚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真正比武的时候,我的语速是放慢了,重点部分“认识角”上的异常慢,尤其是找生活中的角,孩子们找的意犹未尽,以至于后面的比较角的大小难点在课上时间不够了,未能很好地突破。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堂课都是不完美的艺术,仅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如果下个学期上这课,我想在画角的时候,我还需要做一些整合,从孩子们中找到教学素材,既节俭时间又到达教学效果。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相关文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下面就束老师“角的认识”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应当说角的认识是我们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角的起始课, 束 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角导入,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运用,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角的概念。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还数学素材以生活本色。

  低年级的孩子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束老师在进行教材的选取及呈现上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课的开始课件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通过观察,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等。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

  本节课中,在引导探索,形成角的表象这一过程中,束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角、摸角、指角、折角、画角等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束张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这一过程体验,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体验,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了起来,学生经历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对图形的个体经验。并通过后面练习的辨认作出了一些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利用多**的优势辅助教学。

  本节课束张老师充分利用多**优势,如:课的开始的校园情境图、生活化的角、角的画法等多**的呈现,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角的概念的表象,突出了重点。校园实物图中闪现的***角,易拉罐、水龙头、剪刀等具有典型性的物品的角过渡到图形逐渐放大的显示效果,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也为后面的画角打下了基础。的确,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的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对信息加以整合,扬长避短,从而不断创新出新的课程资源。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认识角》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学生对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所以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四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介绍角,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有以下一点体会: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做角——画角——演示角——介绍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想一想、玩一玩、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二是个别同学玩活动角时没有思考问题,老师放任自流,没能及时调控好,以后需加强。三是角的大小比较中我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认识角教学反思。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 新课程**倡导

  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摆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从而提出课题认识角,然后就让学生快速的将小棒收起来了。这时学生脑海中还没有对角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个角的样子,然后还原小棒,再分别拿走另外两小棒观察那两个角的样子,这时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请学生说一说,就给了学生一个“ 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这样也为学生后面能正确指出用圆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头脑中角的概念逐渐清晰。

  2、同时新课程**也倡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

  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在课上我对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学生很多时候意思正确,我就急于给予评价。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之外,还对学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3、在课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本节课中有一些让学生质疑,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如:在同桌同学用活动角造同样大小的角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脑海中差生疑问“我们的角并不一样”如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争论,最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重难点应该能被学生更好的.介绍,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并且善于抓住教学中能令学生差生矛盾冲突的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这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学也更高效。

  4、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安排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过多每次活动,都要**一次教学,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所以,有的活动是否必要,就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多,应该突出主线,进行简化。所以在二次备课中,我将摸角的环节去掉,在巩固练习中,将正例与反例结合,也能达到角的概念的强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时在标角中将*面图形和圆弧形放在一起,也能达到分层巩固的目的。这次的经验,也让我对以后再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时有了思考,活动是否必要?活动与活动还能否结合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图考虑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

  5、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在课程**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须把握好课堂中的语言。小学教学语言,要注重多样化的**艺术,要善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批评语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评价语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比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种激情,少了一种活力。学生本应该学的、玩的很带劲儿,但是似乎这种氛围没有被我带动起来。所以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多用热情的表情和话语感染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课的导入环节利用情境图导入,吸引学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问题提得有些不具体,学生容易提出与数学无关的话题,没有意义。可以**“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咱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再引出角。让学生从生活中找角。

  新授环节的第一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即认识角,理解角的特征。这一部分应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把知识点学透。比如,在上面实物基础上把角的几何图形抽象出来,让学生观察不同角的共同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从而引出顶点和边。而这一活动还不够,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还要能准确地指出来,可以让同桌之间指一指手中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之后,反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指一指黑板上的三个不同角的顶点和边。同学现在才会意识到,不管这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时再总结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就水到渠成了。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可以采用“新知1——练习1——新知2——练习2——拓展练习”的模式来教学。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要及时的巩固练习。指角的活动比较好,还应再加一个判断角和数角的练习。注意**时间。

  接下来是教学的难点,即比较角的大小。难点的教学要有层次。首先是“引”。给学生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让同学观察谁大谁小。两个角差距比较大,很容易观察出来,此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角的大小。第二是“放”。让学生自悟自比。可以让同桌间折一个不一样的角,然后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发现比较角的方法。第三是“收”。也就是自主探究的一个反馈。把学生折的角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比的。然后教师再总结。第四是“悟”。学生把知识点学会了,能不能用呢?需要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可以把原来设计的`活动角的环节放在这里。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活动角在张开、闭合的过程中它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另一方面比较两个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除此之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设计几个比较角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板上的角。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画角。这个环节利用动画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方面,图形设计和板贴的教具很好,但是缺少文字性的表述。教学的重点上,我画了一个角,标明了顶点和边,还应该写上文字:“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学难点上,我板贴了两个边不一样长的角和两个用正方形纸折的角,分别用叠合法把他们对齐。应该再加上比较角的方法:“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

  在教师素质方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与学生更亲近些。第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在写字姿势方面强调的比较好,在倾听习惯、思考习惯、交流习惯等方面,还要在*时多下功夫,严格规范学生的习惯。第三,教师提的问题不够精准,导致课堂上教室的话太多。备课时应再好好斟酌每一个问题的问法。

  感谢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让我们收获颇丰,知道了数学教学应该做到“重点落实,难点有层次”。今后我会努力改正出现的问题,悉心钻研,使自己的数学教学不断进步。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今天教学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当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后,学生在判断三条线断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条边都加一次,看它们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有些学生认为这样很麻烦。那有没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呢?学生讨论片刻马上有学生想到:我们只要看最短的两条边,如果最短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的话,那这三条线段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话,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把我想说的话说的特别完整。看来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三角形是学生们*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年级就已经直观认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可以看出: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因而更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考、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角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身边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初步鹰爪感知,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在感知模型后再次回到生活,寻找周围的角。让学生贴近生活学习数学,使抽象的数学图形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易于接受的事物,使学生能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解决周围的问题。在教学直角时,我多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来体验认识直角,并让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三角板画出直角。

  在学生动手画角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

  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几何类的知识很抽象,他们思维转不过来,虽然课堂上回答得很好,但从作业、练习方面来看,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因此,课后,我向同组的老师请教,在几何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很抽象。

  课后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1、创设情境,走进生活空间

  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场景中。如,符老师的整节课主要围绕参观名建筑这一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的能力。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困难、乏味。在数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激发控索欲望。通过画一画创造出三角形

  3、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和工具”。在教学中要使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总之,这节课,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又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生活,应用数学,日常生活,生活空间,小学生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判断所给的图形是不是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品味教材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为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但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举例说明,体会角有大小之分,能够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安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来动手创造一个角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点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下,已经基本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都已经基本认识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组成。找角,就是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围环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寻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许多角,然后老师出示与生活远些但非常著名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角。这一环节中,血红色呢个可能因为人多紧张等原因,虽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离开座位直接指给同桌看,但除了我请个别学生汇报时他们才离开座位指,其他学生只是在座位上笼统的说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师给的图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为条件不行,没有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这就把指顶点和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虽然在后面的辨认角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是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因为有大图钉等学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为这一活动,学生心情激动,久久不能*静,所以教室里一时之间出现难以**的混乱场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让学生在同桌或者小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谁创造的好?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这样安排不光可以让学生比过之后恢复心情,而且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更好的穿插其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活动环节如此处理将显得更为合理和恰当。

  这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是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做到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上完本节课堂,收获较多,感触颇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身边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堂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堂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用课堂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比大小,课堂间演示的是重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更加直观的看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如果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可是这一环节完成的太短。如果这个环节放的时间再多一些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还要在课堂堂环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 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 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 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 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2、 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几个。是啊,角住在哪儿?除了图画中,在我们的身上,面前的课桌上,课堂的周围有没有角的家呢?

  3、 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 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位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 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 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 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3、 许多角合在一起,还可以组成美的图案,欣赏一下。(电脑出示)***快到了,你也可以帮着园林处的叔叔阿姨用角设计一幅摆花的最佳图案,把我们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丽,好吗?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 学习用尺子画角。

  (1) 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 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 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 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 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说明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 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 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画角应该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体感知,所以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无从下手,加之前面通过角的判断,它们知道了角的特点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于是他们各显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纸片上的角描下来,有的则是把两条直的线接在一起,有的则是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的样子徒手画下来。我都由他们去,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拔。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记忆深刻,

  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课内容是浙江版《快乐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上学期学生对于分辨数字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把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到这学期。教材中安排了3个内容,分别是认识1角***、认识5角***和5个1角是5角的关系。这节课我设计的是认识1角和5角***,课前学生们已经能熟练分辨数字,学习了“角”这个字,具备学习这节课的基础知识。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角和5角的***,能正确辨别。

  2.知道***的两种形式,掌握辨别***的方法。

  3.知道钱的用途,懂得要爱护***。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钱的名称—***,知道***的用途。

  2.让学生感受***两种形式—硬币和纸币,让学生体验。

  3.通过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认识方法,认识1角和5角***。

  4.体验***的`用途,设计用5角钱买棒棒糖,让学生对***面值的大小

  有初步的概念。

  5.认识1角和5角的纸币,教育学生要爱护***。

  我淡化了教材中1角和5角纸币的认识,省去了1角和5角硬币背面图案是认识。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认识硬币和纸币这个环节中,我初步的设想是让学生看课件了解一下。刘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堂中我就让学生自己摸一摸硬币和纸币,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很快知道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在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体验用5角钱买棒棒糖。现在学生能知道5角钱能买到棒棒糖,而1角钱不可以,更进一步知道了1角和5角的区别。经过学生自身体验学习到的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2.要注重方法的讲解。这节课我强调辨认***中数字和单位文字这一种认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辨别,A组的李启能较好地掌握方法去认识5角的硬币和纸币,并能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对于其他B组这个方法认识较困难的学生,我增加了形状大小的对比和颜色的对比,希望学生能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

  3.训练方法要循序渐进。在认识1角***时,我考虑到1角钱的硬币比较小,学生认识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先认识放大的图片然后再过渡到认识实物。在认识5角时,我考虑到5角硬币颜色特殊,学生认识起来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在认识5角时就省去了一些环节,所以在最后巩固练习时学生认识5角就没有认识1角那么熟练。

  4.课堂上要加入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上用到的实物硬币次数比较多,如果课堂上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对比,可能效果会好很多。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这单元的课上完了,通过后来的练习反馈,我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的`一些优缺点,具体如下:

  优点:

  一、趣味性强。

  一直以来学生在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都有一定困难,因为眼睛常常欺骗了我们,让我们感觉边越长角也越大,那么怎么样才能把这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化呢?这里我运用了多**课件,以故事“蓝角与红角比大小”为主题,以观看动画故事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角**的大小有关。

  二、善于借助身边的事物来**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还用卡纸剪了一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角,借助投影仪把其中一个角放大,让学生来判断角是否变大啦?根据形象的对比知道,角的边变长了,但是角的大小没有变;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又借用教师用的大三角尺与学生的小三角尺上的角来对比进一步巩固。

  三、活动性强。

  这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也因此学生的兴趣高昂,能积极的参与进来,整个教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缺点:

  一、学生对于角与直角的区分较模糊。

  通过练习的反馈,我发现学生在区分“角与直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也反思了这部分教学,在教学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发现直角的过程中来,如果下次再上,我想这样,让学生在课后描出生活中的物体上的角,并且剪下来(每人收***4个),在通过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角集中起来,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找出这种特殊的角——直角。再让学生在身边的物体当中来找一找具有相同特性的角,也就是那些角是“直角”。这部分的失败让我知道,学生参与进来的知识会学习的更好。

  二、画图的技巧。

  在画角的练习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就是画不准(两条边没有交到顶点或是直角总是画了了90多度或是角不尖是圆的),这里主要是教学时没有注意传授学生画图的技巧,因为笔有一定的宽度,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要稍稍移一些再画。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认识角》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角》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角》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角》教学反思1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在整堂课中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鹊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能力。

  总之,课堂中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从生活中实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知识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及能力的培养两条脉络交相辉映,学生学的扎实,学的有趣,确实是一节生动活泼,效果明显,有创意的好课。

《认识角》教学反思2

  上个星期听了陈春*老师用微视频的方式**《认识角》,对这种方式觉得焕然一新,于是产生了兴趣,所以在听课过程中就有一些想法,比如就在课堂里让学生看八分钟的视频,学生能不能接受?家长开通微信后是不是会在收到老师的微信后让孩子会看?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跑题了,教师怎么才能**住学生思考的范围?带着这些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了一一讨论。讨论后我也准备尝试这种微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另一个班级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两种方式通过教研活动进行比较。看看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

  我在202班就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吸取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我想通过设计五个问题来缩小学生的讨论范围,更好地**住学生。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1、角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

  2、请你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表示、读出你画的角。

  3、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请你再画一个比刚才画的角大的角。

  4、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请剪下附页3图1的两个角,并进行比较。

  5、今天学习的角与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

  因班级里没几个学生家长有微信,所以就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带着五个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后就让学生思考回答五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问题了,看的时候有点印象,但说的时候比较难,第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最后在我的帮助下总结出:1、有没有顶点(应该是公共顶点),2、有没有两条直直的边。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时只知道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通过视频的观看,并没有理解张口的意思,所以在作业本上画一个比已知角大的角和小的角时出现了很多错误、第五个问题其实是本堂课的小结,由于时间的仓促,班里有几位学生回答的还是不错的,如殷大奕同学说墙角有三条边,今天学的角只有两条边,徐林飞同学说桌角、墙角是空间图形,今天学的角是*面图形,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还是非常精彩,也能体现出了上课时会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觉得不是很成功,如学生判断角时还有错题,画角没有用工具,角的大小比较还有较多的错误。

  在203班改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上课前让学生看一遍视频,对于2班学生作业上出现的错误,在3班教学时加以了强调,在引入环节时,我设计了“看到角字,你想到了什么?”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看了视频,回答问题的范围都缩小到了找生活中的角了,导致我的预设:想让学生回答桌角、墙角,牛角等的没有回答上。就更没有学生说到角也是***的单位的,我想反正会在小结时会提到今天学的角与桌角、墙角的的区别,就提了一下角是***的单位。在上完角的特点后,没有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就直接让学生练习了。如果总结了判断的方法,这个练习也可以不要。在教学画角环节时只总结了画角的步骤,没有说明画角的工具,导致一部分学生用三角板描角的现象。在上角的.大小比较时,我用了四个步骤:

  1、让学生猜测两学生画的角谁大;

  2、 通过演示角的变双和缩小的过程,师生总结出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让学生通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让学生观看红角与蓝角的比较,说明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最后在小结时我**了今天学习的角跟桌角、墙角有什么不同?几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到位。我拿起了讲台桌上的粉笔盒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时徐鋆愨同学回答了桌角、墙角是不在同一*面的,是立体图形,今天学习的角是在一个*面内的,是*面图形,班里想起了掌声。束个课堂对于“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两句话没有板书,学生虽然看了一遍幻灯片,应该还没有记住。

  通过两堂课的比较,第二个班级学生的作业明显好于第一个班级,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加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如果家长开通微信,老师通过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微视频的微信 ,让学生看视频,增加直观性、形象性,在课前做好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定有帮助。

《认识角》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 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 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 **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各种典型的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对角的表象积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 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 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然后**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

  论后**展示交流)

  ?设计思路:我先让学生看角的大小,然后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新的比较方法,同时也可以渗透辩证唯物**的启蒙教育。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并**交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流中拓宽知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设计思路: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xx年8月

《认识角》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见过的生活中的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能找出它们上面的角吗? 师:(出示剪刀图)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红领巾图)你在红领巾的什么地方发现角?(学生上前指一指)(课件红线标示)

  师:(出示钟面图)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课件红线标示)

  师:下面,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角请出来.(课件显示)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师:仔细观察,说一说角长什么样子?

  生:尖尖的。

  师: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以外,还有什么?

  师生共同观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2、摸角并感知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三角板上有角。请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个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角的两条边。(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三)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

  师:你能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活动,教师做好指导。

  教师让学生说说角的画法,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师:下面老师再来画一个角,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教师画角(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点出一点)再从顶点起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为了便于区别很多角,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个名字。比如第一个角,我们可以在角的两边张口的地方,用一个小“ )”线把两条边连起来,然后在它的后面写上数字1。我们把这个角记作:∠1,读作:角1。(教师板书)

  师:剩下的这个角可以怎样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给自己画的角起个名字?然后把它记下来,读一读。

  (四)、练一练(课件)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不能和角成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来的表现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找出下边每个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角并标出来吗?试试看。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看来你们已经和角交**朋友,接下来我们来玩游戏吧!

  教师出示活动角

  师: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角,就藏在你们课桌里面,请你拿出来,玩一玩。在玩的过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你怎样使得角变大、变小?

  生:我把角的两边拉开,角就变大,我把角的两边合起来,角就变小。 师:角的两边拉得越开,我们就说,张口变大,相反,就是张口变小。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大,什么样的角小吗?

  生: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个角大?(展示两组角,第一组可直接判断大小,第二组是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

  师:第二组无法直接判断大小,要怎么比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上前比,老师指导比的方法:顶点和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比另外的一条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那个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我这儿还有两个角(张口一样大,一个边长,一个边短),你们观察一下,哪个角大?

  生:边长的角大。

  师:怎样知道哪个大?

  生:两个重合。

  比两个角。课件演示

  师:哪个大?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总结评价 内化延伸

  师:学了这么多与角有关的东西.假如你是一个可爱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学生介绍角。

  师:介绍得真精彩。这些可爱的角,用处可大呢?

  五、联系实际,了解角的'应用

  师:生活中角都有哪些应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用一用) 结束:同学们,角的用处很大,角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找到更多的角,发现角更多的秘密.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

  记作:∠1

  读作:角1 1

  教学反思:

  课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分类的知识入手,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能很快将图形分成两类,一类有角,一类没有角,这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后面的探索知识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角是尖尖的。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层面,教学让学生在剪刀、红领巾、钟面等实物上找角,并利用课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摸角、画角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的特点。这样,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

  联系实际生活,说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再次将总结放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梳理、内化新知。

  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不足:

  1、让学生画出不同的角,学生的思维受先前老师示范性的影响,有的学生画出的角张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可以将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在探索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大小的角的比较方法时,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方法,再让一个学生**比给其它学生看,学生操作的全员参与面小,可以让

  同桌合作,用活动角做出一样大的角,使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操作才能做一个一样大的角,从而进一步体验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5

  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学角时,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直角,画直角比画一般的角,难度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有了一定的限制。

  画直角的方法比画一般角的方法难度加大啦,这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直角的顶点必须是尖的,直角也有两条边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画成三角形,另外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二是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学生不会旋转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所以我通过黑板上演示和课件上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同时也在比较中得出,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觉得要想让每个同学都学会判断、比较的方法,还得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认识角》教学反思6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经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构成技能。

  首先,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等*面图形出发,用漂亮的云朵娃娃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环节经过观察角的集合来发现角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多动手、多讨论,指出角的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

  其次,当孩子们已经掌握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后,让学生确定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加强了对角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节课的难点是: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首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做出一个实物角,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多操作几次,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好的培养到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本事,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进取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认识角》教学反思7

  在本节课上,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

  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认识角》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这些*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认识角》教学反思9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判断所给的图形是不是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品味教材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为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但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举例说明,体会角有大小之分,能够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安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来动手创造一个角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点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下,已经基本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都已经基本认识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组成。找角,就是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围环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寻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许多角,然后老师出示与生活远些但非常著名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角。这一环节中,血红色呢个可能因为人多紧张等原因,虽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离开座位直接指给同桌看,但除了我请个别学生汇报时他们才离开座位指,其他学生只是在座位上笼统的说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师给的图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为条件不行,没有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这就把指顶点和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虽然在后面的辨认角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是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因为有大图钉等学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为这一活动,学生心情激动,久久不能*静,所以教室里一时之间出现难以**的混乱场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让学生在同桌或者小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谁创造的好?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这样安排不光可以让学生比过之后恢复心情,而且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更好的穿插其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活动环节如此处理将显得更为合理和恰当。

  这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是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做到的。

《认识角》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反思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初步感知,指角。

  我是先让学生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出角的特征,但我没想到学生摸三角板上的角,只是摸到角的顶点处,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自己纠正,我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问学生这是一个角吗?这时学生明白原先这是一个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指看,学生自然就指出了角的全部。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摸一摸三角板进一步感知角,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并揭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地从生活中的角过度到数学中的角,逐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之后出示从例1三个实物中抽象出的三个角,让学生分别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透过让学生辨别真假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决定潜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折角。

  让学生**折角并组内交流,然后把学生折的角展示在黑板上,学生在折角的过程中,透过眼、手等感观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但在折角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折成半圆的状况,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等学生充分感悟了角的特征后再来决定,使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角。同时,我让学生把折好的角按照折痕画出来,为画角做好铺垫。

  活动四:动手操作,做角。

  我为学生准备了细绳、小棒、硬纸条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角并展示,师生、生生及时评价,在做角时有的小组还做出了活动角,并发现角有时会变大,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做出活动角并感受到角有大有小。这一环节我是成功的,凸显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魅力,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活动五:体验感悟,画角。

  我先示范画角,然后学生试着画角,但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培养,所以再上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试着画角,根据学情揭示画角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培养潜力。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第2题找书上的角。第3题练习八的第2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到达拓展应用,培养潜力的目的。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作业,让学生用角创作画。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和我的预设基本贴合,反思后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动手活动多,课堂纪律相对不是很好2、难点比较角大小,缺少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践。只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模仿,中间也缺少了必要的比角方法的练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让每一位孩子亲自比一比,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认识角》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认识角》教学反思12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角》教学反思13

  在“认识角”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如果这样设置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认识角》教学反思14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如果这样安排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认识角》教学反思15

  元角分简单计算教学反思

  安图县永庆乡中心学校 王海燕

  本节课是认识***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的单位:元、角、分以及***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昨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1、找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个三角形。

  3、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

  4、准备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课让学生交流1-3的预习作业,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极了。本节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当学生操作完,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交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到要点,我引导得好苦!哪位有什么高招,这个环节怎么上教师才能轻松呢?

  今天我也**《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说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有的说用三角板画一画,有的说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还有的说用剪刀剪一剪……***个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说用两本书与桌面搭一搭,那个孩子搭出了一个三角锥其中的一个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聪慧的一旦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来的,其间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对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有一部分差生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还是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组的力量讨论出最佳方案。“你们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对的判断出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先把三条边从长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就能拼成。本节课感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比较到位,自我感觉较好。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案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拿出我们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着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操作实践。

  师:你们都围成了三角形了吗?怎么围的?

  生:演示。

  师:围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你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实验,说出三条边的关系。

  师:(小结)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

  通过动手实践,自己探索,比较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注意教具的四根小棒的粗细,尽量都细一些,防止操练中出现误差,早成影响,对于学生的探索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目标一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二是会用尺子画角。

  本节课,我利用猜图形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和五角星,从而导出这两个图形的共同点都有角,进而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图和例1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角的图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后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和折角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一。

  之后,教学角的画法,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时要先定顶点,然后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一个角,然后再在课件上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角的画法,之后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角。从而达成的教学目标二。

  本节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折角,体验角的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通过演示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画出角后,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学生画的时间过长,没有来得及全课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为使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展台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能勉强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数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活动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认识”一课中运用了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说理。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角都是跟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难真正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令许多老师深感棘手。教学时,我先通过活动角的演示,让学生很快明白了“角的两条边**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让学生比一比下面三组中两个角的大小(这里不能显示图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组,两个角的边画的一样长,一个角**的大,一个角**的小;第二组,**的大的那个角的边画的短些,**的小的那个角的边画的长;第三组,两个**的一样大,一个角的边画的短,一个角的边画的长)。在学生比较第三组中的两个角的大小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有的学生认为是第二个角大,我未作评判,让他们分别说说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认为第二个角上端两边**得大些,我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像也有道理。随即请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学起立,让其他同学来比一比我和这位同学的手臂,谁的粗?在大家一致认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却说是这位同学的手臂粗,并当众将自己的手腕处和学生的上臂处进行了比较,以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大叫:不公*,比的不是同一处。此时教师顺势而上:你们刚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是比的同一处**的大小吗?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顿时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时我再将早就做好的第(3)组中的两个角重叠,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角同一处**的大小是一样的,从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打比方、说生活中的事,激活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经验,触发思维灵感,借助简单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数理。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对于有些难以进行直观演示或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我们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关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数理,同样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许“借事说理”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清楚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剪一剪等教学形式,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课件中形象生动的情节吸引学生的***,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引入。

  课始,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叮当和大雄,他们的对话:什么是角?由此向学生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校园中老爷爷手中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足球门架,操场的四角、钟表等等,让学生有直观上的认识,然后继续观察吸管、水管笼头,剪刀,从中抽象出角,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角?然后老师在告诉学生准确的定义,这样做把角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也为探索新知作准备。

  2、加强操作活动。

  通过折、剪、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各种特征,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做角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准备了许多学具:圆片、不规则的纸片,一根毛线、两个纸条和一枚图钉。让学生任选一样或几样来创造角。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去感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知识点很抽象,很难讲解清楚。在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我是这样做的:取了教学上用的圆规,边活动两条边边说角有大有小。也就是先确定角的大小的概念,让生明确什么是角两条边**的大小,然后让角一点点的变大,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角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接着让角一点点的变小,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个操作过程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有很大的进步。现自评一下。

  回顾整堂课,有三方面: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及画角。

  二 、能够做到“扶”“放”结合,如:折角、做活动角及比较角的大小,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画角是先教学生再让学生**画。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

  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我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讲课,我感觉自己又学到了知识,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但是,角的内容学完后,个别学生对角的概念较为模糊,问什么是角?个别学生会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点混淆的状态。这需要后期加强角的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仅贴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带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以前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能够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源于生活,课堂更有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等、**的课堂氛围,力求实现师生、生生的*等对话。“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思维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关键时刻,教师又不失去有价值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尝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活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今天的我,进行了新课,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有的地方进行太慢了。课到了最后,第一个讲的班连画角都没有讲完。后来慢慢回想,我的课确实存在问题。

  1、角的初步认识,刚开始的我以图形开头,出示圆、半圆、之后盖住最后一个图形露出一个角,让同学们猜,有的猜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问学生原因,学生说因为有一个尖尖的角。导入课题

  2、然后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校园,让他们找到角。他们找到很多地方都有角。然后让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三样物品,剥去他们美丽的外衣,看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现:尖尖地、直直地两条线。

  3、让学生用三角板扎自己的手心,留下一个点。引出数学家把它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

  4、发现生活中的角。(这点忘了讲了)

  5、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4班讲的时候让他们用学具了,所以进行地有点慢。之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角的长短无关。

  6、画角,先画顶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分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

  总结:时间把控还是有问题,应在学生***集中的20分钟内把重难点讲完。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编排的,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关于这节课,我也听很多老师上过。如何上好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网搜索了关于这节课的一些优秀教学设计,观看了一些教学视频。并参照教学指导用书,把本节课的教材从头到尾看了几遍,翻看了以前关于这节课的听课记录,从中吸取经验。针对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例图,找出物品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出角的个数不同。从“角”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看到角这个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牛角,墙角…这也是教参中提醒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为数学概念的角。

  二、**活动,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征,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图形。接着,通过摸一摸、画一画、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找一找、辨一辨,使学生在比较、判断中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几本特征的认识和体验,学会辨别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通过数角,发现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三、动手操作,巩固认识。

  在做角、比角的活动中,体会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边**的程度有关,学会直观和重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无关。最后通过折角的活动,强化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角的大小的认识和体验,体会比角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应该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就应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用线条标出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同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找角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又什么共同的地方,一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同桌两位同学用自己准备好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由于每位同学的活动角不精致,比较时不准确。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首先,我用多**出示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选取剪刀、三角形纸片、钟面这三个实物抽象出三个角的基本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接着,介绍我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角的组成,并适时告诉角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初步明确构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我让学生基于已经形成的对角的初步认识,回到场景图中寻找其他的角,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基本特征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看,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在随后的“试一试”中,我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借助钟面上由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渗透角的大小是由两条边**的程度决定的,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上述由分针和时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后,我让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并让学生通过活动两条边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

  最后的练习设计:第1题,要求学生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基本特征。第2题要求学生正确数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正确辨认图中的角,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在巩固对角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相关封闭*面图形特征的认识。第3题通过纸扇和剪刀的打开与合拢的操作,让学生体验角的两条边**的程度变了,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了。第4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清楚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是我这节课考虑的最大的问题。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是要我们教师作出进一步思考的。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学角时,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直角,画直角比画一般的角,难度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有了一定的限制,画直角的方法比画一般角的方法难度加大啦,这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直角的顶点必须是尖的,直角也有两条边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画成三角形,另外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二是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学生不会旋转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所以我通过黑板上演示和课件上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同时也在比较中得出,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觉得要想让每个同学都学会判断、比较的方法,还得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1、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课一开始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给图形分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的发现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教授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学习新知这一大块,又精心的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学生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2、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3、利用多**优势,把抽象知识直观化。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这一学科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课件在数学课中创设情景,可以营造出欢快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直观形象的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画法,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教学环节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样把握整个教学环节和有限课时的冲突,有没有更合理的环节设计。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

  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明确指出: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数学知识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片断一:

  多**播放《*少年先锋队队歌》。

  生边拍手边唱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曲吗?

  生:《*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谁来告诉大家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

  生:红领巾。

  课件出示红领巾实物图。

  师:红领巾**红旗的一角,是老一辈**家用鲜血染成的。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

  师:(课件闪动红领巾图中的一个角)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这是角.

  师:对,这是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现行教材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以师生互动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周密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呈现生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难想像那些抽象的、学生所不熟悉的学习材料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的引入注意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新知,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片断二:

  (课件出示主题图并突出: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钟面上的角、足球门框上的角、小朋友们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等)

  师: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一些角吗?同组的同学一起去找找,看看哪组的同学找的最多。

  (各组的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在找角,有的小组还给角做上标记或号数)

  师:哪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角?

  生1:我们发现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们发现老爷爷剪彩刀上有角。

  生3:我们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现在,请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

  师:哪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2:我们找到了窗户上的角,

  生3:电脑上也有角

  生4:我们找到桌子上的角和椅子上的角

  生5:课本上也有角,

  生6:我们组还发现大屏幕上也有角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使全体学生“人人受益”,而非***参与、多数人陪衬。在此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是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性,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片断三: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实物图

  师:这些物品中有角?

  指名学生**指认角。

  师:角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这些图形都是角。

  (课件显示各种角)

  师:角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

  生1:角有尖尖的顶部。

  生2:角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3:角有两条**的线。

  生4:角有一个点。

  生5:角的样子是那些物体中留下来的。

  ……

  师:为了叫起来方便,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自己喜欢的或好听的名字吗?

  生1:角的点是尖尖的,叫尖点。

  生2:我认为角的点在尖尖的顶部叫顶点。

  生3:对,课本也叫做顶点。

  生4:角的线是直直的,给它起个名字叫直线。

  生5:**的、直直的、滑滑的两条线叫做滑线。

  生6:老师,我觉得他们应该叫做边。

  师:刚才同学们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好多好多的名字,那么它们到底叫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课件显示:顶点、边)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过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子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新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将多**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爱玩、爱动。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教学生利用活动角演示其大***规律时,我先放手让同桌自己试着用活动角拨角,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演示活动角,让活动角演示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时教师提出:两根硬纸条**的大了,角就怎么样,两根硬纸条**小了,角又怎么样了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的关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将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这个练习设计成为一道请你来当当裁判员的游戏,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角的特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猜猜下面图形有几个角这个练习中,我把一颗颗智慧星覆盖在图形的一角,谁能猜对这个图形有几个角,智慧星就跟他交朋友。通过这种竞争性的练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房间一角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通过多**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课的导入环节利用情境图导入,吸引学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问题提得有些不具体,学生容易提出与数学无关的话题,没有意义。可以**“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咱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再引出角。让学生从生活中找角。

  新授环节的第一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即认识角,理解角的特征。这一部分应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把知识点学透。比如,在上面实物基础上把角的几何图形抽象出来,让学生观察不同角的共同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从而引出顶点和边。而这一活动还不够,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还要能准确地指出来,可以让同桌之间指一指手中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之后,反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指一指黑板上的三个不同角的顶点和边。同学现在才会意识到,不管这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时再总结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就水到渠成了。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可以采用“新知1——练习1——新知2——练习2——拓展练习”的模式来教学。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要及时的巩固练习。指角的活动比较好,还应再加一个判断角和数角的练习。注意**时间。

  接下来是教学的难点,即比较角的大小。难点的教学要有层次。首先是“引”。给学生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让同学观察谁大谁小。两个角差距比较大,很容易观察出来,此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角的大小。第二是“放”。让学生自悟自比。可以让同桌间折一个不一样的角,然后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发现比较角的方法。第三是“收”。也就是自主探究的一个反馈。把学生折的角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比的。然后教师再总结。第四是“悟”。学生把知识点学会了,能不能用呢?需要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可以把原来设计的活动角的环节放在这里。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活动角在张开、闭合的过程中它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另一方面比较两个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除此之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设计几个比较角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板上的角。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画角。这个环节利用动画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方面,图形设计和板贴的教具很好,但是缺少文字性的表述。教学的重点上,我画了一个角,标明了顶点和边,还应该写上文字:“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学难点上,我板贴了两个边不一样长的角和两个用正方形纸折的角,分别用叠合法把他们对齐。应该再加上比较角的方法:“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

  在教师素质方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与学生更亲近些。第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在写字姿势方面强调的比较好,在倾听习惯、思考习惯、交流习惯等方面,还要在*时多下功夫,严格规范学生的习惯。第三,教师提的问题不够精准,导致课堂上教室的话太多。备课时应再好好斟酌每一个问题的问法。

  感谢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让我们收获颇丰,知道了数学教学应该做到“重点落实,难点有层次”。今后我会努力改正出现的问题,悉心钻研,使自己的数学教学不断进步。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透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透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提供恰当的,精心选择内容的主题图,用线条标出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并呈现出整体,以利于学生感知,同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找角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来的这些角,说说它们又什么共同的地方,一加深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角的感知。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但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同桌两位同学用自己准备好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由于每位同学的活动角不精致,比较时不准确。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3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认识”这本节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本课是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画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1、结合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两个大小一样、两条边长短不一样的角来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还理解得不透。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4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的动画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引入时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用动画故事来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学生们并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还喊着一样大一样大,我当机又拿出了一个同学们自己做好的角让他们看着,接着又将这个角的两边各剪去一段后问他们现在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都说没有变。我又转动两条边问是变大还是变小。这下都弄清楚了,原来角的大小是和角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看来借助多**的同时也还得结合动手做一做。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6

  《角度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在这门课上,我也听过一些开放式的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一般来说主要是三条信息:理解角度各个部分的名称,学习绘制角度,以及比较角度的大小。那么,学生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掌握这些信息,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做了必要的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度的概念。

  学生们对街角了解多少?在一年级,学生们有了过去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学生们觉得长方体和立方体上有一些锐角。可以说,他们对角度的理解很模糊,但直觉上认为角度应该是尖锐的。此外,学生们还认识到一些*面图形,其中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都有角度。因此,我认为对角度的理解应该首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这门课上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因此,在教学介绍环节,儿童语言“认识老朋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将*面图形(三角形、圆形、矩形和正方形)逐一呈现,然后从学生和他们知道的三角形开始,去除三角形的一条边,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即角度。让学生从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角度理解形象。我认为这种教学处理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正确呈现角度,也有利于学生角度观念的形成。虽然角落出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链接“你听到或了解了这个角落,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即寻找学生的最新发展领域,只有对学生实用的东西对学生才有意义。

  第二,依靠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认知。

  数学教学始终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有“经验和体验”这样的词。过去,我们在文科教学中可能更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因为文科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来理解文章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在《科学》中提到这个词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学科或教育,其心理机制都是一样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还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切都必须来自学生的内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关注一个或几个问题。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他们刚画角时是如何画角的?由于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们描述了自己画角的步骤。这一步更加成功、简单和复杂。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先绘制边,然后绘制边,然后将两条边延伸到交点。很多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太复杂了,他们更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有自己的角画经验,他们可以同意更好的绘画方法。因此,我认为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解。经验带来了一场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不断丰富

  学生的体验。

  在本课程中,我认为比较角度大小的处理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度大小的过程太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太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索的材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够好,需要进一步改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7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程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我应该首先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多让学生操作和玩一玩活动角,让他们感受一下两边一张一合时角的大***,也就是说重点应该让孩子操作、讨论、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有什么关系,但是由于一心想着内容多,没有给很多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从而导致他们在没有完全感知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情况下,直接被我牵着鼻子走到了我要设定的目标,这个个过程是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规律,这一做法很不符合新课标理念。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8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9

  一、从生活情境出发,感知角的表象

  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参与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再次寻找情境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四、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整节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了角。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0

  一、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增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意识。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不足之处: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1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 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如果这样安排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2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认识角教学反思。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1、建构**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找*面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就是——角,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对角的样子有了初步的感知。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也创设了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体的教学更加连贯,使情境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更好的为教学的展开服务。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一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从最开始的摆角、指角、折角、画角、标角再到后来的玩活动角等活动,我努力让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予以及时的指导、评价、总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者”。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

  4、新课改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具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益处,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也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教具,方便让学生指角的*面图形,边长不一的活动角,三角板、两张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通过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活动角的使用,我设计了边长不同的活动角,让学生摆出同样大小的角,再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很好了帮助学生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而且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听教师的要求**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习惯,为学生渗透了社会规则的意识。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 新课程**倡导: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摆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从而提出课题认识角,然后就让学生快速的将小棒收起来了。这时学生脑海中还没有对角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个角的样子,然后还原小棒,再分别拿走另外两小棒观察那两个角的样子,这时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请学生说一说,就给了学生一个“ 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这样也为学生后面能正确指出用圆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头脑中角的概念逐渐清晰。

  2、同时新课程**也倡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在课上我对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学生很多时候意思正确,我就急于给予评价。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之外,还对学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3、在课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本节课中有一些让学生质疑,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如:在同桌同学用活动角造同样大小的角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脑海中差生疑问“我们的角并不一样”如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争论,最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重难点应该能被学生更好的介绍,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并且善于抓住教学中能令学生差生矛盾冲突的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这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学也更高效。

  4、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安排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过多每次活动,都要**一次教学,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所以,有的活动是否必要,就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多,应该突出主线,进行简化。所以在二次备课中,我将摸角的环节去掉,在巩固练习中,将正例与反例结合,也能达到角的概念的强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时在标角中将*面图形和圆弧形放在一起,也能达到分层巩固的目的。这次的经验,也让我对以后再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时有了思考,活动是否必要?活动与活动还能否结合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图考虑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

  5、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在课程**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须把握好课堂中的语言。小学教学语言,要注重多样化的**艺术,要善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批评语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评价语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比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种激情,少了一种活力。学生本应该学的、玩的很带劲儿,但是似乎这种氛围没有被我带动起来。所以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多用热情的表情和话语感染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3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本节课我主要突出三方面的教学设计。

  1.认识角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观察实物,通过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上找到角,把这些从实物上找到的角移下来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从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直观认识了物体上的角。接着,学生通过摸一摸的方式,感受角的特征,知道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边是直直的,教师演示画角,提醒同学可以在角里面画一条弧线来表示这个角。再通过学生自学书本84页了解尖尖的地方是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边,从而得出角是由一个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最后,由学生自己来画一个角,并能正确指出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边。紧接着,完成判断角和在图形上找角的相应练习,巩固对角的认识。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些遗憾的地方是,在教师演示画角时,采用多**演示,如果改成自己黑板上板演画角,学生对角的组成印象会更深刻些,图形展示要比文字的表述来的更形象直观。形成角的表象是重点知识,如果只是多**演示一带而过,学生对角的表象可能体会的也不够。

  2.认识角的大小

  这里我主要分成三个环节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做角:先由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来尝试做一个角,然后,请几位同学上讲台介绍自己做好的角,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位置,加深孩子们对角的组成的认识。第二个环节才是认识角的大小:这里,我拿了两位同学做好的大小不等的角**:这两个角一样吗?引发学生去观察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角是不同的,接着追问: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角不同在哪里,原来是大小不同。从而得出“角是有大小的”这一结论。第三环节是学生活动,通过操作手中做好的活动角,要使角变大一些,你该怎么做?要使角变小一些呢?学生先在下面自己操作,再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边说边展示。学生回答后总结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的大,角就大;两条边张开的小,角就小。再通过想想做做3三个钟表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三个角的比较,巩固“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大小有关”的认识。

  这里,由于时间的紧张,第二个环节并没有较好地展开,教学上有些仓促。第一个环节做角,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创造角。

  3.比较角的大小

  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先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请同学们观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学生一下子不能马上回答出结果,设置了一个思维障碍。从而,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重叠法。首先由教师介绍重叠法的操作过程,然后同桌两人用这种方法来比一比谁做的角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操作中掌握重叠法。第二个环节是比较两把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同一个角,先**学生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受三角尺大小的影响,很直接想到大的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大,小三角尺上的角比较小。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我并没有很快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带领他们一起来观察,用重叠法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当操作最后两个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完全重合时,学生表示很惊奇,从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4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终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明白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教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我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一样,有的心中空白,一向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教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教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经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我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我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提出,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中参与实践活动。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将多**课件引入课堂。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年级学生爱玩、爱动。我在教学中为他们创设操作情境,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教学生利用活动角演示其大***规律时,我先放手让同桌自己试着用活动角拨角,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演示活动角,让活动角演示变大、变小的过程,这时教师提出:两根硬纸条**的大了,角就怎么样,两根硬纸条**小了,角又怎么样了呢?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了认识动态中的角,向学生渗透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的关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课堂练习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兴趣的广阔天地。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将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这个练习设计成为一道请你来当当裁判员的游戏,这一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角的特点加深了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猜猜下面图形有几个角这个练习中,我把一颗颗智慧星覆盖在图形的一角,谁能猜对这个图形有几个角,智慧星就跟他交朋友。通过这种竞争性的练习,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遵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演示等方式,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房间一角教学反思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