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读后感
《抱朴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抱朴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代学者朱务本评价说,《抱朴子》“内精玄学,外谙时政,汉以来无与伦比也”,我觉得这是对《抱朴子》非常公正恰当的评价了。这套书籍总结了战国至东晋之前的神仙家的理论,同时也集结了魏晋时期的炼丹术内容。它不仅是葛洪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的集大成者之作,对于后世道教的发展及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论述了神仙、炼丹等内容,《外篇》主要讲的是时事政治。
葛洪在《内篇》中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注重修炼。这种修炼不能光靠方术的修习来实现,还需要依靠个人的功德来实现。所谓功德,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行善积德。这就强调了各人修身的重要性,人只有将自身的品质提高到一定的层面才能自发地行善。从大的方面来讲
治国、平天下”是最大的功德。所以葛洪主张建立功业,济世救民,认为隐居山林绝对不是修炼的最佳方式。他在书中指出:“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葛洪认为,修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肉体上的飞升。人们只要潜心修炼,就能从苦难中获得解脱,还能获得长生。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不伤,也是最大的孝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对于人们对《内篇》的极度认可,《外篇》却颇受“冷落”。《外篇》的内容诸如人间得失、世事臧否、政治方针、君主德行等,主要体现着明显的儒家思想特征,而且早于《内篇》问世,体现了作者葛洪先儒后道的思想。然而历代的不少大儒却不承认其为儒家,这主要还是受《内篇》论及神仙、修炼等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没有将内、外区分开来。此外,《外篇》的形式体裁、语言方式和逻辑特点都与传统的.儒家有着较大的区别,以传统的儒家立场来看待,就不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葛洪在《外篇》中阐述的一些文学观,在现在看来还是比较进步的。他指出,文章要有自身的德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有社会意义,而立言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化。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不断发展的,既要尊古,也要反对唯古是尊。所以他也提倡在文学创作上要深人入探索、全面广博,对浅尝辄止或偏嗜、诡辩一类的创作提出批判。
葛洪的这部《抱朴子》思想丰富,他将神仙学、玄学、方术、炼丹术、儒学与道学融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厚《内篇》而薄《外篇》,但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两者同样重要。我认为只有抛开学术上的偏见,才是研习此书的正确态度。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抱朴子》读后感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