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
六年级科学课件
六年级科学课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科学课件2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的过程,并**:“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六年级科学课件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六年级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课件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 大家动手试一试。
六年级科学课件6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
2.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3.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4.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
2.**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三、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将**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8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科学教材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八个,其中,分组实验有:第3课《馒头发霉了》,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第10课《距离和时间》,第20课《蚯蚓找家》,演示实验,分别是:第7课《铁生锈》,第8课《牛奶的变化》中,第14课《白天与黑夜》既是演示实验又是分组实验。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共有七个班。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三、实验目的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五、实验安排(略)
六年级科学课件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能够就破坏生态*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衡,了解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衡概念。
1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 .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衡。(板书课题)
5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 .模拟生态*衡。
( 1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 37 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 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 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 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 3 )预测一下,:
A 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 5 )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 .知道破坏生态*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 1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 2 )讨论书上 38 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 3 )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 4 )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衡的例子。
( 5 )阅读书上 39 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 .知道保护生态*衡的途径。
( 1 )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 226 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 2 )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 3 )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 .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 .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扎赉诺尔***猛玛象,它是我国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科学课件11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1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五、巩固应用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课件13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
**:“山上的公路和*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
(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六年级科学课件14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和南美洲**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课件15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8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全部第二单元1课《抵抗弯曲》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课《拱形的力量》5课《做框架》8课《用纸造一座“桥”》第三单元1课《电与磁》2课《电磁铁》3课《电磁铁的磁力》4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四单元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12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二单元4课《找拱形》6课《建高塔》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三单元6课《电能和能量》7课《电能从哪里来》8课《电能从哪里来》第四单元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课《谁选择了它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实验安排(略)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阅读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1)
——六年级科学课件
六年级科学课件
六年级科学课件1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87页至88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重点学习地球公转带来季节的变化,以及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对地球上动植物生活的影响。活动1“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变化”,是本节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也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以及公转形成的一年四季变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四季的变化引入,首先通过教师帮助下的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了解了一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而太阳及宇宙世界离我们比较远,且不易研究,一两节课时间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公转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教师对地球自转、公转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非常清楚非常直观,为解决这一问题,运用多**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为学生学习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他们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更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研究。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能举实例说明四季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环境目标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绳子、手电筒、地球仪、橡皮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激趣引入
师(课件演示--遨游太空):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在太空旅行,欣赏宇宙的奇观,你们愿意去吗?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太空旅行,我们所乘坐的“宇宙飞船”就是地球。你们知道这艘“飞船”是这样运行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认识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师:(展示课件: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上资料,并指导学生初步填写课本87页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整理、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炼、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有序、有效的“思”,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的“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提出疑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什么现象的发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习惯。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传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了,看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师:(展示课件:四季的产生。讲述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的产生;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的产生。指导学生继续填写表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并填写表格。
中心 方 向
(顺或逆时针) 周 期 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轴 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引起昼夜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太阳 逆时针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6、知识巩固与迁移。
请同学们再次模拟地球的公转,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中心 方 向
(顺或逆时针) 周 期 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轴 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引起昼夜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太阳 逆时针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变化
【总体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观察、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实例图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完成模拟实验的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用来评价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习,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评析】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教学应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想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学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学生走入到科学的殿堂。基于此,新课伊始,就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遨游太空的情景,这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教者运用课件模拟了地球自传与公转的情景,这比教师空洞的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现代化教育**的作用。
在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导致什么现象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大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最后再抽象实验结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六年级科学课件2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
**:“山上的公路和*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
(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六年级科学课件3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 大家动手试一试。
六年级科学课件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科学课件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和南美洲**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课件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将**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8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的过程,并**:“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六年级科学课件9
轮轴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滑轮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拱形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六年级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扎赉诺尔***猛玛象,它是我国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科学课件11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
2.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3.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4.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
2.**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三、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12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8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全部第二单元1课《抵抗弯曲》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课《拱形的力量》5课《做框架》8课《用纸造一座“桥”》第三单元1课《电与磁》2课《电磁铁》3课《电磁铁的磁力》4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四单元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12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二单元4课《找拱形》6课《建高塔》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三单元6课《电能和能量》7课《电能从哪里来》8课《电能从哪里来》第四单元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课《谁选择了它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实验安排(略)
六年级科学课件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能够就破坏生态*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衡,了解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衡概念。
1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 .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衡。(板书课题)
5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 .模拟生态*衡。
( 1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 37 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 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 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 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 3 )预测一下,:
A 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 5 )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 .知道破坏生态*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 1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 2 )讨论书上 38 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 3 )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 4 )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衡的例子。
( 5 )阅读书上 39 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 .知道保护生态*衡的途径。
( 1 )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 226 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 2 )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 3 )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 .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 .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课件14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六年级科学课件1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2)
——六年级科学课件
六年级科学课件
六年级科学课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科学课件2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的过程,并**:“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六年级科学课件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六年级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课件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 大家动手试一试。
六年级科学课件6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
2.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3.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4.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
2.**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三、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将**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8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科学教材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八个,其中,分组实验有:第3课《馒头发霉了》,第5课《蜡烛的变化》,第6课《食盐和水泥》第10课《距离和时间》,第20课《蚯蚓找家》,演示实验,分别是:第7课《铁生锈》,第8课《牛奶的变化》中,第14课《白天与黑夜》既是演示实验又是分组实验。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共有七个班。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三、实验目的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五、实验安排(略)
六年级科学课件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能够就破坏生态*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衡,了解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衡概念。
1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 .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衡。(板书课题)
5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 .模拟生态*衡。
( 1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 37 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 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 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 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 3 )预测一下,:
A 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 5 )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 .知道破坏生态*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 1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 2 )讨论书上 38 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 3 )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 4 )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衡的例子。
( 5 )阅读书上 39 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 .知道保护生态*衡的途径。
( 1 )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 226 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 2 )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 3 )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 .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 .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扎赉诺尔***猛玛象,它是我国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科学课件11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1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五、巩固应用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课件13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
**:“山上的公路和*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
(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六年级科学课件14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和南美洲**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课件15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8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全部第二单元1课《抵抗弯曲》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课《拱形的力量》5课《做框架》8课《用纸造一座“桥”》第三单元1课《电与磁》2课《电磁铁》3课《电磁铁的磁力》4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四单元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12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二单元4课《找拱形》6课《建高塔》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三单元6课《电能和能量》7课《电能从哪里来》8课《电能从哪里来》第四单元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课《谁选择了它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实验安排(略)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3)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
六年级科学课件
六年级科学课件1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87页至88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系的奥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下一步学习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打下基础。重点学习地球公转带来季节的变化,以及地球上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对地球上动植物生活的影响。活动1“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变化”,是本节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也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以及公转形成的一年四季变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从四季的变化引入,首先通过教师帮助下的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本课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从课外了解了一些,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而太阳及宇宙世界离我们比较远,且不易研究,一两节课时间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公转有非常全面的了解,教师对地球自转、公转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做到非常清楚非常直观,为解决这一问题,运用多**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为学生学习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使他们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更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能**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研究。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概念。
2.能解释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3.能举实例说明四季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影响。
环境目标
1.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2.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绳子、手电筒、地球仪、橡皮泥、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激趣引入
师(课件演示--遨游太空):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在太空旅行,欣赏宇宙的奇观,你们愿意去吗?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太空旅行,我们所乘坐的“宇宙飞船”就是地球。你们知道这艘“飞船”是这样运行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认识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1、阅读、理解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师:(展示课件: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指导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书上资料,并指导学生初步填写课本87页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资料整理、分析来加深对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炼、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有序、有效的“思”,为下面亲身模拟实验的“行”做好准备。
2、猜想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的现象。
师:提出疑问: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什么现象的发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习惯。
3、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设,请动手来进行模拟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模拟实验中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传和公转都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千万不能转错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
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和及时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假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拟实验中去。
4、交流与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了,看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及想法,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学聆听,并加以评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别人交流。通过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汇报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意义。
师:(展示课件:四季的产生。讲述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的产生;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的产生。指导学生继续填写表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并填写表格。
中心 方 向
(顺或逆时针) 周 期 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轴 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引起昼夜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太阳 逆时针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变化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零散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6、知识巩固与迁移。
请同学们再次模拟地球的公转,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首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公转与四季产生的关系。
学生再模拟地轴不倾斜的公转情况,观察、思考、假设并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1.巩固、验证地球公转的意义。2.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讨论问题的逆向思维。3.在新问题情景中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回顾——让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18、地球绕着太阳转
中心 方 向
(顺或逆时针) 周 期 特点
地球的自转 地轴 逆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引起昼夜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太阳 逆时针 365.25天 引起四季的变化
【总体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观察、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运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实例图片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完成模拟实验的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用来评价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练习,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素养的同时,渗透德育。
【评析】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课教学应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想到这门学科值得学习”,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学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学生走入到科学的殿堂。基于此,新课伊始,就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遨游太空的情景,这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教者运用课件模拟了地球自传与公转的情景,这比教师空洞的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现代化教育**的作用。
在教学地球自转与公转会导致什么现象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采取了大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最后再抽象实验结果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六年级科学课件2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
**:“山上的公路和*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 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
(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六年级科学课件3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 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
2. 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 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 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 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 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 大家动手试一试。
六年级科学课件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科学课件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和南美洲**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六年级科学课件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小组汇报: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将**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8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的过程,并**:“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六年级科学课件9
轮轴的秘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滑轮组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拱形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六年级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扎赉诺尔***猛玛象,它是我国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科学课件11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
2.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3.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4.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
2.**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三、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 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科学课件12
一、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18个分组实验有第一单元全部第二单元1课《抵抗弯曲》2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3课《拱形的力量》5课《做框架》8课《用纸造一座“桥”》第三单元1课《电与磁》2课《电磁铁》3课《电磁铁的磁力》4课《神奇的小电动机》第四单元1课《校园生物大搜索》2课《校园生物分布图》。12个演示实验分别:第二单元4课《找拱形》6课《建高塔》7课《桥的形状和结构》第三单元6课《电能和能量》7课《电能从哪里来》8课《电能从哪里来》第四单元3课《多种多样的植物》4课《种类繁多的动物》5课《相貌各异的我们》6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课《谁选择了它们》8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发言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验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实验安排(略)
六年级科学课件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能够就破坏生态*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能够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衡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态系统与生态*衡,了解保护生态*衡的重要性。
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保护生态*衡的思想意识。
意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和探究破坏生态*衡的危害性,让学生感到生态*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有关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我国自然保护区情况介绍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的资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建立生态*衡概念。
1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而这些生物与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 .出示一张动植物共生的自然景**: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要有哪些成员吗?(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生命的物质)
3 .说说这些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4 .讲述: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数量通常都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并且变化不大,这时这个系统就能达到*衡状态,我们在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衡。(板书课题)
5 .师举例说明。
二、学习新课
1 .模拟生态*衡。
( 1 )制作鱼缸养鱼的生态瓶。
看 37 页图文说明,学习方法。
设计要求:
A 这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 生态瓶必须透明,让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D 生态瓶的采光以比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
饲养提示:
A 鱼的生命较脆弱,可用螺蛳替代养。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长陪同,注意安全。
( 2 )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设计这两个生态瓶时为什么要密封?
( 3 )预测一下,:
A 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 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说说这个生态瓶中有哪些成员?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 5 )学生制作生态瓶。(课堂组装一种,要求回家观察记录)
2 .知道破坏生态*衡会带来严重后果。
( 1 )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 2 )讨论书上 38 页的三幅图:图上人们的行为会给这个生态系统带来影响吗?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影响?为什么?
( 3 )师举例说明破坏生态*衡的例子:蛇与庄稼的故事。
( 4 )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衡的例子。
( 5 )阅读书上 39 页资料,思考讨论:
在这个亚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狮、狼是什么关系?
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们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数量过大,又带来了什么问题?
现在人们这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种解决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说说理由。
3 .知道保护生态*衡的途径。
( 1 )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 226 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 2 )教师适当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也可借助图片录像资料)
( 3 )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巩固应用
1 .谈话:现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2 .师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四、布置作业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课件14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六年级科学课件1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来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
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来表现。
2、学生**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来做个玩具,来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
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
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4)
——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课件3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课件1
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课件2
一、交代课题,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以前我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什么作品?(跳水)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的作家,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的农奴。本文写的是沙皇**下的俄国穷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和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的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师出示课件):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同学把主要人物写在黑板上。
板书(桑娜,渔夫)
2、谁来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边听边想,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
浏览课文,看谁能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3、你能用几个字来概括对穷人的印象?板书(善良)
4、那么他们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四、学课文,谈感受
1、默读第一部分,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他们的家境吗?(穷)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穷?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同情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五、学习描写心理活动
桑娜一家如此贫穷,可还毫不犹豫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把有关语句画出来,体会体会。
重点点拨的句子: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六、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
1、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那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有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这是哪一处?(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那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的一处是?(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3、还有自己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4、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心理反倒安定下来的省略: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2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师小结:由矛盾到*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桑那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分表现出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和她善良的品质。(板书:善良)
说到省略号课文中还有几处,请勾下来体会体会。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响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略去古钟敲打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了着丈夫的安全,桑那内心十分焦急。衬托出了她等待丈夫焦急的心情。
2、“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了……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表示对打鱼时不幸遭遇的情景的省略。他刚从海上惊险回忆中回过神来,***就转移到了旗子身上。
3、“桑那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省略号表示结巴,欲言又止,桑那听了丈夫的问话,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回孩子的事,但是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中用“缝缝补补”敷衍过去。
小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4、出示课件:怎样才能读好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和她与渔夫的对话?
5、再出示课件:
描写桑娜忐忑不安心情的部分,读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语调。她“想”的部分中有四个带问号的句子,要读升调,句末向上扬;有三个带叹号的短句,要读降调,句末向下降;有五个省略号,表示桑娜思绪的断断续续,读时中间应稍有间歇。其次要注意重音,如“够”、“受”、“揍”“活该”“也好”等都要读得稍重,加以强调。
七、体会渔夫的品质
同学们刚才体会课文时感悟到桑那善良的优秀品质了,下面请勾出描写渔夫品质的句子,体会体会。
“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那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象。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添了2个孩子,真是雪上加霜,日子真难熬啊。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过着苦日子,但是很坚强,想带了7个孩子战胜困难,度过难关。足以说明渔夫和桑那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在抱回孩子的这这件事上,桑那和渔夫事先力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叫什么?(不谋而合)说明了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是的,抚养这2个孩子**是不简单的,这中间要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和桑那宁愿自己受苦受累,桑那和渔夫多么善良啊。
八、总结全文
再浏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注意了什么?(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
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课件3
教材分析: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学情分析:
该文篇幅较长, 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可能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可提示学生先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桑娜的活动给课文分段,然后归纳段意,最后合并段意。识字教学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已有识字能力的基础上,自主地、创造性地识字。阅读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感受人物美好心灵。文中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是体会人物美好心灵的关键,因而也是研读的重点。在品味中体会思想感情,在体会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桑娜复杂不安的心理活动及她与丈夫的对话,可作为练习和指导朗读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德。
2.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从人物的心理、语言、行动、神态中感悟人物善良的品质,并做出评价。
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学习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方法:
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去朗读,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一篇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堪称典范的文章,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难以取舍的。从故事背景、作家生*到故事内容、表达方式,需处处用心,但面面俱到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教学本课,进行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取舍得当,长文短教”,具体的教学策略是:直奔重点,上挂下联;一气呵成,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设计制作的幻灯片,查阅作者的生*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 预设: 如果学生说到7自然段,教师可作两方面引导——
①母爱是相通的,虽然贫穷,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西蒙对孩子强烈的爱。
②是啊,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桑娜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家,这种本性的善良怎不令人感动呢?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一)抓住桑娜的心理描写,感受善良
(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抱回孩子后,桑娜的心情怎样?
2.(再读读这段话)你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忐忑不安?(害怕、自责、担心、决断……)
教师引读:短短的几句话,既让我们感受到桑娜的紧张、担心、自责,又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坚定。大家都感受到了吗?你们都体会着读一读。
3.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想一想,段中的省略号对表达桑娜的心理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们再想一想:仅仅是多了两个孩子,桑娜为什么如此地忐忑不安呢?(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板书:环境描写)
5.指名把课文的1、2自然段连起来读读一读,此时你觉得这两个自然段对表现人物品质起什么作用? (板书:铺垫、衬托)
过渡:仅仅是描写桑娜的这个场景让你感动吗?
(二)抓住渔夫的语言、神态描写,感受善良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24自然段句子: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 ,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让学生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①你们想一想,家中只多了两个孩子,渔夫为什么会如此的严肃、忧虑? (板书:严肃、忧虑)
②你还从哪个字感受到的?“熬”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渔夫的语言中为什么没用这些词? (板书:搔、熬)
③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④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段对话,再一次感受当时的情景。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2.通过学习课文,你们悟到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呢?学生看板书总结。(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读写结合,完成片段练笔
1.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的写法,自选内容写一个片段,写一写自己遇到这些情况后当时的心理活动:
①课间,小刚的文具盒被王强碰到地上,小刚认为是我碰掉的就大声指责我,此时,我非常 ……
②上课时,老师把检测的试卷发下来,我只考了70分,此时我 ……
③作文讲评课上,我的作文获得 “ 最佳习作 ” 受到老师表扬,此时我 ……
2.学生展示作品,借助实物投影,师生赏评,再修改。
3.教师推荐作品: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写的都非常好,如:《李子核》讲的是……又如《战争与和*》讲的是……要想知道事情的结果怎样,课下你们一定读一读。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5)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3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并结合课件学习生字词。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快速默读: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你会怎样分?
(2)**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在我们看来,这声音似乎还不至于超过“人间的一切音乐”。但作者却这么认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5)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市场里,甲虫们做买卖;公园里,大甲虫在教小甲虫寻找食物……)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第4课。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游侠
小圆虫——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作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6)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还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要求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五、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
一、课标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五个班,每班四十多人,他们的年龄大多数在13岁左右,是一群活泼、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虽然村籍不同,但是他们却关系融洽,团结一致,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思想方面:本班这些同学天真伶俐,品德良好,乐于助人,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进取心。总体上,从上学期成绩分析看,成绩较理想但还需继续努力,本学期要因材施教,分别对待。对于自己认为聪明得很,*时懒读、懒写、懒做题,成绩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的学生,可以引导多自学,自己悟出道理,小组展开讨论,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会更有效。对于基础很差、干劲更差,上课不遵守纪律,作业叮嘱再三都不能完成的十多个同学,更要认真对待,发现他们思想、学习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优生结对子,力争使他们成为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呢?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基本设计思路。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以及“信息”等五个单元。
本册教材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儿童心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大多是常见儿童感兴趣的,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改进教学,学生学得积极愉快,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能力,教科书注意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使知识之间的衔接,分工配合得到加强。其次选择内容大多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以便学生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要求:
1、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3、系统地学习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拓展与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五、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预测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注重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7、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8、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七、时间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课时安排
一单元六课时
二单元五课时
三单元五课时
四单元五课时
五单元四课时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学目标
本册由“人的一生”、“无处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纱”、“信息与生活”和“探索宇宙”五个单元组成。
“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体事物的习惯。知道摆的规律,。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通过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探索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追寻达尔文”,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信息资料,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探索生物进化的问题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人类的进花历程。了解生命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社会起源的过程。
三、本册教材的重难点: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具体活动安排
小制作:
1、做一个听话摆
2、做一个电磁起重机
小发明:自制手电筒
体验活动:
让身体热起来
观察活动:观察葱叶的启示
实践活动:摩擦会产生热量
手抄报:《未来的家园》
五、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一单元第1课
第二周第一单元第2、3课
第三周第二单元第4、5课
第四周第二单元第6、7课
第五周第二单元第8、9课
第六周第二单元第10、11课
第七周第三单元第12、13课
第八周第三单元第14、15课
第九周第四单元16、17课
第十周第四单元18、19课
第十一周第五单元20课
第十二周第五单元21课
第十三周第五单元22课
第十四周第五单元23课
第十五周至期末研究与实践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4
一、班级概况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经过前面三年的科学课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方法,能够比较**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
1.《工具和机械》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2)主要教学目标:对各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进行实验,包括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装置,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加以解释,认识机械的各个部件,了解它们各自的功用,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形状与结构》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2)主要教学目标: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3.《能量》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2)主要教学目标: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1)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课),从校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拓展到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第二部分(第5课),以人类自己为研究对象认识到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第三部分(第6-8课),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生物赖以生活的环境。
(2)主要教学目标:**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主要材料清单
1.《工具和机械》单元
常用的工具:螺丝刀、羊角锤、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杠杆尺、轮轴、滑轮、滑轮组、搭斜面的木板、测力计、钩码、铁架台。
做小杆秤的材料:筷子、粗线、螺丝帽。
做滑轮游戏的材料:长绳子和两根光滑的木棒。
观察用的实物或图片:铁皮剪、理发剪、核桃夹、杆秤、木螺钉和铁螺钉等。
2.《形状与结构》单元
做实验的材料: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厚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折纸梁和做拱形的纸,铁垫圈、完整的和剖开的乒乓球,塑料瓶。
做框架的材料:筷子或塑料管、橡皮筋。
搭吊桥的材料:瓦楞纸板和绳子。
做纸桥的材料:旧报纸、胶带。
观察用的材料:包装箱瓦楞纸板、塑料饮料瓶。
3.《能量》单元
做电产生磁实验的器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指南针。
做电磁铁实验的材料: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直径不同的塑料管、长短粗细不同的螺栓。
研究电动机观察、实验器材:玩具小电动机、纸杯、橡筋圈、V形粗导线、铁丝支架、磁铁。
手摇发电机、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考察校园生物器材: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
做模拟实验的材料:不同形状的纸鱼,球形烧瓶、长颈玻璃瓶、温度计。
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
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动物、植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人的部分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图。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5.充分用好多**工具。由于本册教材有许多内容都是学生*时没有看过或者无法通过感观来认识的,利用多**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表
略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孩子能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而且素养培养得非常赞,好奇心极强,乐于动手,善于操作。课程难度值增加之后,也能够非常认真的学习,科学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学科。
我所任教的二个班大多数学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课后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一部分学生思维有些局限。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还应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有15名。学生性格比较好动 ,个性外向,但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学**惯差:没有养成认真仔细的学**惯,甚至有个别学生作业不能自觉、认真、按时完成;没有良好的自觉阅读的习惯;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本学期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为了更加符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际,为小学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编者将本册六个单元新语言的学习凝缩成为四个单元;并把学期中的Recycle 1和学期末的Recycle 2合并、扩展成为两个综合复习单元。
三、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61个短语和单词以及7组句子和4个单句。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完成1个手工制作。 3、能听懂、会吟唱6首歌谣。 4、能听懂、会唱6首歌曲。 5、能完成4个自我评价活动。
6、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文化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句型,进行口语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 2、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3、形容词比较级、一般过去时等几个小学阶段所学句型中对人称、动词的变化、行为动词的运用。
4、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层次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师生在良好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2)明确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切忌满堂灌,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讲解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有实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时间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这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学生学法、懂法和用法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教学进度表
第二至三周(6课时)第1、2、3课
第四至五周(6课时)第4、5、6课
第六至八周(6课时)第7课、专题研究:植物栽培、繁殖新技术
第九至十周(6课时)第8、9、10课
第十一至十二周(6课时)第11、12、13课
第十三至十四周(6课时)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第14、15课
第十五至十六周(6课时)第16、17课;专题研究:能源问题研究
第十七至十八周(6课时)第18、19、20课
第十九至二十周(6课时)专题研究:开发太阳系的计划;
第21周(2课时)第21课;
第22周-------期末复习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六年级C209和C210两班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的来说,两个班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上课发言积极,特别喜欢实验操作、制作比赛和室外实践活动。两个班比较,C210班的学生在准备材料、完成作业方面更认真,而C209班的学生思维敏捷,课堂纪律虽欠佳但常有惊人之语。
三、本册教材分析:
1、教学的总目标
A、科学探究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和判断,能将推.判断的思维过程转化成语言并能有条.地叙述。能够及时修订、完善自己的假设和计划,比较熟练地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并能用于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实验、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科学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意识到人与自然要**相处。
C、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现形式与转化的有关知识。
2、教材内容概述和学习方法
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学生推.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与环境”—— 此单元包括“一棵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书,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阅读科技史等。
(2)“营养与健康”——此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与吸收”、“饮食与健康”3课书,围绕人的生存逐层递进地展开研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测量等。
(3)“地表变化的奥秘”——此单元包括“地表在变化”、 “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走近矿产”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6课书,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
(4)“能量”—— 此单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了“能量家族”、“热能变、变、变”、“电表转呀转”、“太阳能的利用”、“打开能源宝.”5课书,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科技史、**、制作、设计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5)“月球”——此单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2课书,旨在通过观察、猜想、阅读科技史、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月球的奥秘,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6)“我们怎样做判断”——此单元是先通过案例及本期回忆..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进行推.判断的方法,然后引领学生将总结的方法理论进行又一次的运用。
四、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解`方.#文...-.^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本册教学所需活动器材及课时安排
单元 —— 课时安排 —— 课题 —— 活动器材准备
(一)、生物与环境——(共7~8课时)
1、一棵“顽强”的小树: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培养皿、一盆植物苗等。
2、从“南橘北枳”说起: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生物图片
3、走进池塘:池塘群落挂图、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4、假如大树都倒下: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挂图、绳子、温度计、表面没有任何覆盖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盖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盖的木板、水盆、洒水壶等。
(二)、营养与健康——(共6~7课时)
1、食物中的营养:酒精灯、镊子、碘酒、纸、馒头、米饭、肉、煮熟的鸡蛋清、生(熟)土豆块、生(熟)胡萝卜、花生米、瓜子等。
2、消化与吸收: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约90厘米长的线绳一根。
3、饮食与健康:身高体重计、有安全隐患的食物**表。
(三)、地表变化的奥秘 ——(共8~9课时)
1、地表在变化:因自然原因导致地表变化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反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文字资料。
2、地震: 地震发生时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筷子、白纸、侯风地动仪挂图、震前预兆的挂图或录像资料。
3、火山: 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4、岩石也变化: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铁丝、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5、走进矿产: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介绍煤的形成及开.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课前布置学生..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四)、能量家族——(共7~8课时)
1、能量家族: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介绍生活的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等。
2、热能变、变、变:关于探究热能奥秘的历史资料、纸风车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转动的演示实验装置、橡皮筋、一端闭合另一端带有胶塞的钢管、绳子、水等。
3、电表转呀转:法拉第发电机模型图、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几种不同规格的电能表(实物或图片)、家庭用电情况的**记录表等。
4、太阳能的利用: 关于介绍太阳能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资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5、打开能源宝.: 日常的能源使用**表
(五)、月球——(共2~3课时)
1、探索月球的秘密:有关“阿波罗”登月的图像资料、大塑料盆、细沙、小石子等。
2、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的图像资料、篮球、明暗球(将1个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笔、记录纸、笔等。
(六)、我们怎样做判断——(共2课时)
1、我们怎样做判断: 关于哥伦布发现新**的资料、研究昆虫时的过程性资料、..记录表。
2、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不同年龄的树干的横切面图、能够凸现环境影响树木生长的完整年轮图、记录纸等。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学主要以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教材的主线,根据探究过程依次分为“观察与**”、“猜测与假设”、“计划与**”、“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组,称为“探究过程能力”,在强调培养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选择上,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同学动手动脑、亲身实践;强调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同学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开设“问题银行”,使同学坚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鼓励同学大胆猜测,培养同学大胆想象的科学品质;配有“小科学家记录本”,培养同学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在表示形式上,充沛考虑小同学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游戏、卡通、故事、童话、谜语、诗歌、连环画、科幻作品等小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同学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特别是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使同学从小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追求人与自然的**相处。
六年级上册包括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溢阳光;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第五单元: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
以培养小同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身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同学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加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丈量,特别是**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身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身的假设。
4、坚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维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丈量,特别是**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身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验证自身的假设。
四、同学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同学整体学**惯较差,第一节课便主动坦言从来都不喜欢科学。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一节并去发生疑问并考虑或实验从而获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了。因而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同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同学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使同学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同学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同学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同学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掌握小同学科学学**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空虚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同学的科学学习活动;
7、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合作、协助、研讨中学习;
8、给同学**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同学自身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身得出结论,并把自身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沛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同学参与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科学问题 1课时
在实验中探秘 1课时
研究仍在继续 1课时
第二单元 让生活充溢阳光
让生活充溢阳光 1课时
探寻光的路线 1课时
把光请进来 1课时
我的“阳光小屋 1课时
第三单元 大家动手做乐器
奇思妙想——设计篇 2课时
心灵手巧——制作篇 2课时
精彩纷呈——展示篇 2课时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我给健康下“定义” 1课时
登上健康快车 1课时
健康大本营 1课时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1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1课时
总复习1课时
考试 1课时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充沛挖掘课程资源,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同学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同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同学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 科学探究
1、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身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同学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加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身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身的假设。
4、培养同学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坚持和发展同学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同学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维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同学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同学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身的见解。
(三) 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身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和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论述。
4、了解能量以和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三 同学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同学对科学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发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缺乏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资料限制的原因,有一局部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同学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同学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同学在活动的时候经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一班的同学不如二班发言积极,表示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 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同学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 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和其特点,从实验资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 热和燃烧 本单元结合热和燃烧之间的特征让同学探索热和燃烧之间的联系和其相关问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单元 能量 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同学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同学养成保护大自然,维护环境的意识。
五、基本措施:
1、掌握小同学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空虚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同学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引导同学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主要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
情景模拟 科学设计和小制作 讨论争辩 科学欣赏
科学游戏 观赏访问 家庭科技活动 科学幻想
七、教改实验课题
如何培养同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课题提出原因:
在同学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活动的实效性较差,同学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不系统,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进一步培养,同学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待培养。
研究方法:
1、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鼓励同学大胆猜想,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掌握探究活动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2、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和小专题研究。
3、开展资料搜集活动。
4、科技小制作竞赛。
八、教学进度
第一周 第一单元 第1、2课
第二周 第3、4课
第三周 第5、6课
第四周 第7、8课
第五周 第二单元 第1、2课
第六周 第3、4课
第七周 第5、6课
第八周 第7、8课
第九周 第三单元 第1、2课
第十周 第3、4课
第十一周 第5、6课
第十二周 第7、8课
第十三周 第四单元第1、2课
第十四周 第3、4课
第十五周 第5、6课
第十六周 第7课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第十九周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1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时在科学学**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无处不在的能量、宝贵的能源、太阳家族和海洋能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动植物、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无处不在的能量”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太阳家族”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无处不在的能量、宝贵的能源、太阳家族和海洋能源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 课时安排
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六课时
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九课时
三单元 宝贵的能源 九课时
四单元 太阳家族 九课时
五单元 海洋资源 九课时
六单元 总结阶段 六课时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2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3
一、班级情况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
本册内容由“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和“生物的多样性”四个单元组成。
在“工具和机械”单元里,学生要学习选择使用工具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研究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特点。
在“形状与结构”单元里,学生要认识身边常见的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形状特点,探究怎样用纸做一座能承重的桥。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不同,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在“能量”单元里,学生要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儿童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通过研究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了解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在“生物的多样性”单元里,学生要**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给动植物分类,研究人的相貌差异,探究不同儿童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儿童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本册的学习中,学生要做很多的实验和制作,要继续学习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变量。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物。
在本册学习中,学生会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在更高水*上增强儿童意识和热爱生命的意识。获得美的体验,感受到建筑的形状结构之美,地球家园生物多样性之美。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要继续学习对比实验的技能,识别和**变量。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要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生
物。
2.体验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巨大的影响,是怎样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的,形成积极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4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非生物和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由不同个体或成员按照一定结构层次所构成的系统,研究某些系统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衡、保持稳定的。
2、从系统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每一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联系与作用,激发学生欣赏一些结构、系统本身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美。
3、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理解、升华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类比、联想、推理、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过搭建模型,分析系统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在研究某个具体事物时要从系统的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访谈、**、网上查询等方法搜集获得相关的资料;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出较微小的生物或生物细小结构;能通过观察的出一个小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各种动植物;能有根据地设定标准对纷繁的事物进行合理分类;能在接触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能设计实验或类比实验证实自己或别人提出的假设;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说明理由;能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出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结构、特点、关系、产生原因、异同点等,并能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说明理由;能根据设计方案利用简易材料**地制作各种模型;能正确使用各种常见的方法对事物的特点、特性及数量进行测量或估算;能从实验结构或曲线图中分析或推测出相关的结论;能选用各种恰当的方式或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发展变化过程、研究结果等展示出来;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能。
2、能大胆地进行设想和推测,敢于发展自己的观点;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地开展研究、制作等活动;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方法、共享资料等信息,并能具体地说出交流的好处;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能发现或意识到各种常见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美”;能公正地评价别人或自己的研究结果、观点、作品等;能意识到客观事物或时期对人类或自己的重要性;能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表现出对科学探究活动有兴趣。
3、能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各种常见简单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说出“青春期”出现的各种特征及需要注意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问题;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基本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保持生态系统*衡的意义;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类在太空中与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能正确说出科学研究的大体过程即每个过程的作用;能正确说出各种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4、能分析、发现、举实例说出各种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对人类健**活的帮助;能推测出各种事物中与环境**的因素;能举例说明使事物与环境保持**的意义;能利用已知的科学技术解决常见的简单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18课。
第一单元 风格各异的建筑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力的作用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与功能。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美,实现科学与艺术、技术、文学等学科的整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
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运动协调、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快乐;鼓励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帮助。
第三单元 有序的生态系统
本单元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并使用类比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习研究生态系统的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衡,模拟生态系统,设计制作生态瓶,并探究如何保持其*衡;分析我们日常的行为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第四单元 宇宙与航天技术
本单元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探索宇宙的发展历史,以及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的探索宇宙,设计和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使人类对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离开地球到宇宙中旅行、到宇宙中生活,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五单元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本单元从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入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从而加强学生对科学家、科技发展史的了解。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假设、预言、**、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学进度:
单元课课时
风格各异的建筑4课时
奇妙的人体6课时
有序的生态系统4课时
宇宙与航天技术5课时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2课
六年级科学教学计划15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与自然**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是强化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规律,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高,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突出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训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变量的实验。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7)
——小学六年级的课件
小学六年级的课件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
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8)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菁选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天气变化之前会有预示?地震之前会有什么预示呢?通过学生的回顾,引出课题。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样设计,我摈弃原来的想法,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掌握的知识。
然后以年轮的为例,研究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这个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探究,需要准备树木的横截面。由于材料的缺少,引出只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多**上的图片。这样学生虽然能够进行观察,但是效果就**打了折扣。因为一些研究需要动手去操作。如果学生手中有树木横截面的话,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实际操作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放手给学生进行探究,只要学生在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然而这些,在本课的实际的操作没有采用,学生只有观察图片。
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由于没有动手进行测量,学生只能够进行观察颜色的深浅,年轮的'形状、大小,疏密等。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交流下,学生最终得出自己的发现。虽然效果不如实际操作,但是学生能够进行认真的观察,小组交流讨论,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在大自然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的部分,首先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搜集的相关的资料。这样全体学生进行共享,既增加学生的学习的知识,有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然后学生的汇报之后,老师就补充一些资料,特别是相关的植物能够告诉我们地下矿藏的资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在这个部分结束之后,我如果顺势引导激发学生使他们再去查阅植物和矿藏的资料,我想效果会更好地。
最后是学生的学生的应用知识的部分。出示树木的外形,判断他们的生活的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2
要上《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了,备课时我想,讲课时是用实验室的小自行车模型呢,还是把现实中的自行车搬到教室?没有经历什么思想**,我决定:把自己的那辆捷安特牌自行车搬到三楼的创新实验室。(不过后来有三个班没有做到这点,原因是下雨天我不骑自行车去学校。)
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自行车上的链条和齿轮”和“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根据教材研读和个人爱好,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如下处理:
1.激趣导入
尽量有未满12周岁不能骑自行车上路的限制,但大多数六年级学生都会骑自行车。也正因为这样,在他们眼里,自行车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对它的构造和原理往往会熟视无睹。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从不同地区和国家对自行车的不同称呼开始,再用各种奇异的自行车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很自然的引出自行车的基本构造和部件名称,为后面的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做好铺垫。
2.寻找简单机械
认识自行车各部件名称后,过渡到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样更自然合理。因此我把教材安排的两个教学内容调换了个顺序,让学生先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不过,从单个机械的辨别,提升到实际应用中寻找,对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实物自行车闪亮登场了。我一边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车上哪些部位运用了机械原理,一边利用实物自行车进行观察。学生那个激动啊,争先恐后地说,抢着要**来演示。我突发奇想,如果给每个组准备一辆自行车,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发现,那会是怎样的.教学情景?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尝试一下,当然你要保证能做好课堂调控。
前面已交代,有三个班我没有让自行车进课堂。我用同样的课件**教学,还加上天花乱坠的讲解和比画,仍然有许多学生流露出茫然的表情,教学效果明显逊色。我准备在单元复习时把自行车搬到课堂上补一补这部分知识。
3.分析工作原理
这里,我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链条和齿轮的研究”改为“研究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具体内容包括“导向系统”、“驱动系统”和“制动系统”。因为我觉得,本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单纯研究一个链条和齿轮的关系不够全面,让学生了解自行车三大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时间的话还可以选择一个进行深入研究,看看能有什么发现。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和**的探究空间,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在总结“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时,我插入了陈光标砸汽车改骑自行车、购买了上百辆自行车送员工并奖励骑车上下班的**,把课堂带入轻松的尾声阶段。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3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
在分类教学时,着重应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了解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的身体特征。但在给昆虫、鸟、鱼、哺乳动物添加成员时,却又出现了各种问题:企鹅、鸡、鸭、鹅不当鸟类;蜘蛛、蜈蚣当昆虫,爬行类动物和两栖动物容易混淆等,把鳄鱼说成两栖类动物,认为它既能在水里有能在陆地上,所以是两栖类动物,忘记了两栖动物是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在出现这些问题时,我让学生再次阅读书本中关于四种动物的概念定义,再结合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进行区分删选,及时把问题解决。
游戏环节,我也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了重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5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资料标准和实施推荐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资料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同以前从事的教学相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主角是教学的**者,教学活动的**者、教材资料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主角,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主角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忙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主角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科学课标以后,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课堂教学之中,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务必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发展必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到达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透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资料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使用证据的规则、构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潜力,观察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与探索和发现事物奥秘的欲望。
3、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八大行星。
2、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太阳家族模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引入对太阳系的研究。
(一)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太阳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准备——说说我们知道的太阳家族。
2、初步构建新知
(1)师生交流收集资料
(2)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新知
3、明确恒星、太阳系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4、实施探究:
(1)太阳系到底有什么呢?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2)选择一、两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深入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
(4)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5)进行研究小结,提点课本上的资料卡。
5、实践操作(制作太阳系模型)
(1)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2)生动手操作,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6、展示各小组作品并给予评价。
7、拓展创新:
查阅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8、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体。
问题二:太阳系的组成?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组成。
问题三:行星是如何判断的?
答:在太阳系中,凡满足下列三个判断的定义为“行星”:1、绕日运行;2、近似球状;
问题四:为什么冥王星不属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问题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质及有机化合物和灰尘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中的冰物质升华成气体形成雾状的彗发;彗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太阳风推斥,在背向太阳的那边形成数亿公里的彗尾。彗星远离太阳时,彗尾就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六、教学板书:
20、太阳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了八大行星的特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7
整堂课追求“朴实”。从教师演示,师生协商,学生探究,到数据分析,后续研究,整个结构和课件都追求一种常态化的朴实路线,似乎都没有太多新颖的处理。然而这恰恰是我们要提高日常教学实效所需要的科学课。
1、以“三问”拱形承受力强是什么原因而建构整堂课的研究。虽然问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每一问又都是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的。如“一问”各种建筑中都设计了拱形是什么原因?旨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通过前一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研究后得到的认识;“二问”同样的纸为什么拱形的承受力更强?旨在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反思和在数据的分析后,重新对照自己的观点,并利用现有的证据对现象作出解释;“三问”为什么增加抵住拱足的力量就能增强拱形的承受力?旨在引导学生在解释实验现象的同时,重新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观点,从而认为到“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2、演示实验引发学生认知需求。可能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太多的小组活动,而冲淡了教师演示实验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师在小组内帮扶着学生完成实验。其实,演示实验有着其独有的作用与价值。在课堂一开始的演示实验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当一个垫片放到*纸上时……,当一个垫片放到拱纸上时……,现场寂静而又有点紧张。同时,借助这一演示,把实验的注意事项,如纸要相同、跨度要一致、放垫圈的位置也要一样等都高效而自然的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为后面实验的规范性和公*性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3、学生探究实验用时约15分钟。我们的学生太需要长时间段的探究空间了。本节课中,让学生有将近15分钟的活动时间,是给学生以主动的一大保证。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机会反复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有机会通过讨论来确定下一步的活动;学生能反思我们的实验,进行改进……等等。这才是真正的探究实验的开始。
4、师生交流中对“某个数据”的较真。在学生探究实验后的交流活动中,对于一个有异样的数据的分析和探讨,体现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即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数据。这也将给孩子们以潜移默化的强大影响。
当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肯定存在许多有待改善之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本课还是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的。
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小学科学课堂新的趋势。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8
教师展示部分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图进行观察并引导它们对下面问题进行回答:
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它们生活在哪里?
它们能否自己运动?
师:同学们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
学生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图片的动物的名称,并知道它们分别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而且它们都能自己运动。激发学生去思考的兴趣,同时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借用
教师搜集好三个动物的图片,并且他们分别生活在水中,陆地上,空中
教师引导进行小组探究
师:同学们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方面的信息,开始我们的信息交流活动。
师:同学们对各种动物的运动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几道小题考考你们!
1.举例说明水生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2.举例说明陆地上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举例说明空中飞行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师:大家归纳的很好,那么动物这些运动方式对其自身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谈谈么?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即将过去了,通过我们一起对动物运动方式的探讨之后,你有什么问题么?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生交流。
(生1:我给大家讲讲蛇是怎样爬行的?蛇腹部有鳞片……
生2:谁知道哪种鱼能上树?是弹涂鱼,它的胸鳍可以左右靠拢,……
生3:我知道蜗牛是怎样运动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运动时…
生4:…………)
生1:水生动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陆地上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等。
生3: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跃、飞行
……
生:具有多样性!
生:大雁迁飞是为了寻找栖息地,寻找食物……
生:猎豹的奔跑速度快适应它猎杀羚羊的生活习性……
…………
生:动物能主动的适应环境。
生提出问题。
(生1:能飞上树的鱼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动物运动是依靠什么器官做运动的呢?
生3:动物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哪里?)
学生们的信息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各种各样动物的运动方式被他们描述的淋漓尽致分小组让学生讨论三种环境中的动物他们是如何运动的?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全面,最多。
小组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9
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透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必须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适宜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简单,而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贴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事半功倍。
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安全―――学习体验。
“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资料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忙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1
《钻木取火》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使学生能够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解释,进而认识机械能与热能的转化。使学生会用简单的器材设计、操作“摩擦生热”的.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钻木取火》一节中,为了探究钻木取火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有的合作(手钻),有的自己完成(搓手、用砂纸打磨铁条、摩擦火柴),同学们做完一个,又做一个,乐此不疲,有的同学甚至四个都做了。还有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用手搓脸、火柴在衣服或桌子上摩擦、用美工刀切割泡沫塑料时,美工刀会发烫等。可见学生是乐于动手,巧于动手的,只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2
科学课**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回顾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深有感触: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规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辩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习练活动。活动因果关系的具备,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对这些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参与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确属“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也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3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2课,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且通过杠杆尺的实验,来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本课我加强了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学科学,尽可能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杠杆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我们科学的教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先呈现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让学生判别这两种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又出示了羊角锤拔钉子、老虎钳、剪刀、天*、螺丝刀、擀面杖,让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老师的`引导,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判断,并说理由。
二、加强实验指导,发展能力
本课的重点部分是最后一个环节杠杆尺的研究实验,由于有了前一年上课的经验,我在实验前加强指导,强调:
1.暂时规定把杠杆尺左边挂的钩码,看作是重物,当作阻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阻力点的位置;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用力点的位置。
2.问学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几格?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又是几格呢?(一个小孔就是一格)左边挂1个钩码,右边挂2个钩码达到*衡了,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3.我们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并且演示。
4.尽量挂出更多的*衡。有了这些实验前的指导和提示后,学生实验效率明显**地提高了。
三、用好课程资源,拓展思维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最后在拓展运用时,我又再一次地出示,并且问学生: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让学生马上用课上所学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方法: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
2.**: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
二、猜想假设
学生质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学生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
(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
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
五、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没磁性。
六、拓展创新
生活中利用电磁铁来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说一说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电能产生磁,学会了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15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这样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是,把这两个问题抛向六年级的小学生,会是怎样的回复呢?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我在3个班都作了简单的**,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如下:定滑轮可以省力,动滑轮费力。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会这样认为?这应该是课堂上一个有价值的切入口,可惜当时我没有追问,现在回想,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我揣摩着,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估计是受到前面轮轴知识的误导,至于认为动滑轮会费力,可能是因为觉得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多了个滑轮的`重量。
这就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大多数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是随便弄个实验,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也懒得去剖析学生观点其内在的因由,这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灌输。
研究动滑轮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铁架台、弹簧秤、线、钩码、滑轮和横杆。在实验装置组装时,有好几个组的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是动滑轮掉下去了,就是线松了,我适时提醒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实验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比直接提升物体明显省力,而且物体(钩码)越重省力情况越明显。
其实,我们是先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当时课堂上还出了个小插曲。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情景,我突发奇想,不采用书本那样简单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轮装置一边挂上钩码,一边用弹簧秤测量。顺便说明一下,为了保证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说明之后,把两个实验材料同时交给学生,中间不打断。没想到,演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一个钩码是0.5N,可用定滑轮装置提升时,弹簧秤上的读数大概是0.4N左右——这不正好证明学生认为定滑轮能省力的猜测吗?
晕!我赶紧给自己台阶,趁演示时学生没有看清楚弹簧秤上的读数,对学生说我们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还是采用书上的方法,这样更简便。学生是没有为难我,因为他们不清楚**,高兴地做实验了。可我为这个情况纠结了,到底为什么有定滑轮会出现弹簧秤上的读数少于物体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觉就是弹簧秤的问题。弹簧秤调零时是正拿的,而反过来测量的时候,弹簧秤的指针位置会偏离零刻度线,而且弹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论坛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许多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
写到这,这节课的反思差不多了,谁知我的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弹簧秤不能倒过来称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轮组的时候,测量时弹簧秤不是也倒过来了吗?那这样测量肯定也存在问题,就让它隐藏在滑轮组省力的情况里吗?
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扩展9)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件菁选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件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桑娜:勤劳善良
师: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感悟“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件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流程设计】
第一板块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
(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
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的天气环境;
B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渔夫的忧虑;
E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三板块品“穷”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3.创生语境,迁移写作。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
5.播放音乐,读一读关于“善良”的名人名言。
拓展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穷人》课件3
【教学目标】
一、认知和能力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搁(板)、帐(子)、(抱)怨、揍(一顿)、掀(起)、寡(妇)、魁(梧)、(倒)霉、熬(过去)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等。
3.理解课文内容,熟悉抓住人物、场景、理清线索的读书方法。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俄**的黑暗以及穷人的贫苦生活。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人性之美,感受和学习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
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
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
(板书:穷人)
2.引导预测: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3.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设计意图】
1.开篇谈话,以激活学生生活储备中的幸福体验为引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2.面题发问,以引导学生通过审题预测课文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从题目开始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认真真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快速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
第三遍,仔细默读,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六年级科学课件菁选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