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少年闰土》这一文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采取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的健康少年。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突出重点,慢慢解决难点。重点是文中闰土所讲的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瓜地刺猹详写,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略写。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我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闰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出示课件,闰土和我不同之处,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很快就说出来了,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总结出闰土是一个朴实天真、聪明能干的健康少年。

  这么可爱的少年多么讨人喜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他,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因为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快速的读课文,找一找有那几件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我在教学时,“雪地捕鸟”这一事件虽然比较简单,单我花的时间不少,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闰土捕鸟的几个动作,通过我亲切地启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朗读,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让学生体会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有见识的少年。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

  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因为容量过大,导致后部分“话别”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对“话别”部分,分角色想象表演没有落实到位。

  3、教学中注重点词语理解渗透得还不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大意,课堂上,我们首先共同交流了预习学案,然后我又引领着学生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具体作法如下:

  一、研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节课,我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导学案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2.细细品读6—16段,从四件事情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事读一读,想想你还能从中体会到闰土有哪些特点?

  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本堂课,我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同学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需要教师点拨。

  我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在根据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来演一演闰土与“我”分别的情景后,我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一节公开课结束了,但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却开始了,而且萦绕着,挥之不去。“为什么无法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这样也不错,能够以学情为归依。”“当时的课堂机智怎么会如此的缺乏,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机。这就是真实的我。”诸多的“遗憾”与“不错”在心里交织。静下心来理出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

  一、学会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我用朋友作为切入点,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故乡》。这个特定阶段的闰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鲁迅的文章有时我们必须联系全文,深入理解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中年的闰土又是怎样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出示了摘自《故乡》中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深入读读《故乡》或是鲁迅另外的文章的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

  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三、以读促趣,发展想象。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手段,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处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四、尊重文本和超越文本相结合。

  “超文本”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了,学了一篇课文,延伸的、可挖掘的东西,我们要重视。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教师没有及时抓住。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教授完这一课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整堂课的流程设计先天不足,在第一课时中安排了教学四件稀奇事和理解重点句子,容量偏大,尤其是在课上我只是重点教学了“看瓜刺猹”一件事情,其余三件事情时间太紧,事先安排的自读根本就没有展开。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见多识广”的理解浮于表面。

  其次,教师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点,最后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

  一整堂下来,从速读课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到重点教学“看瓜刺猹”,自由读,个别感悟读,到分角色读。最后对重点句的整体朗读,看似不少,但整堂课还是少了点读书声。缺少了读,学生的感悟就不深刻!

  知不足才能进步,反思自己课堂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我想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故乡》以鲁迅1919年回绍兴的见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但《少年闰土》这一片断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不能清晰地找到那个时代的痕迹。就《少年闰土》而言,自然环境的描写多于社会环境的描述,任务形象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虽然有“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的不愉快的结局,虽然有“从此没有再见面”的遗憾,但总体色调不是灰暗的,而是像“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么明朗。同时课文中又有许多语句含义较深,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实际是在感叹自己生活天地狭窄,见识太少,生活能力太差,需要学生细细揣摩。而第一段素描试的文字,迅速而又轻巧地勾勒出既有人物又有深邃背景的活动画面。整个画面背景辽阔深渊,上至天下至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浓厚。任务在天地之间出现,机敏、威武,“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又渲染出一种滑稽而又欢乐的气氛。少年闰土的亮相,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又可爱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构建形象,积累语言。此外,文章抓住任务的外貌、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任务的特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少年闰土》是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是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作品抓住了这些特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我们的教学过程也要体现这样的特点。“教案设计一”在如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由扶到放: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经过提问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看瓜刺猹”这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描述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了解闰土的特点。悟出方法后,自我学习理解捕鸟、拾贝壳、看跳鱼儿三件事,在读、想、评、议的主动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得到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资料,体现“教是为了到达用不着教”的训练过程。

  2、启发想象:

  闰土看瓜刺猹这幅画面给作者和读者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应的客观事物,让闰土这个人物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从而利于学生掌握人物的特点。

  3、体会感情:

  课文中闰土的四件事都是采用对话的形式描述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闰土的语言来体会他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读写结合:

  课文对闰土的外貌描述简洁而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上最有特征的方面去体会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这样既贴合认知规律,又贴合写人文章的写作规律。并带动思考·练习4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5、课后拓展:

  课后阅读《故乡》原文。运用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了解人物内心的方法来体会长大后的“我”和闰土的内心活动,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到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设计点都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完成得很好;教学难点也得到很好的突破。但整堂课存在以下不足:

  1、顾及教学目标是否如愿完成,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也读得不够精彩。

  2、教学过程中略平铺直叙,精彩地方不够精彩,正如小说中得高了部分还未能呈现出来一样。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力求突破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述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述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教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能够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述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本事,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了,并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供给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从“看瓜刺猹”这一事件入手,通过品读闰土和“我”的对话来感受“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事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后面的扩写环节做好铺垫。然后用形象的课件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同时也是辅助学生背诵该段落的一种手段。我觉得孩子们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来的人挺多的。这个办法较好。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孩子们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这节课我把时间挤了出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现学现写——仿照“看瓜刺猹”扩写“海边拾贝”或“看跳鱼儿”,要求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11月初,我给六(3)的学生讲授了《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初识鲁迅”,共选取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作者写鲁迅的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等。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主要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课文先是描绘了“我”脑海里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了我与闰土相识相知的过程,主要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我们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讲授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张鲁迅的照片,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的人物是谁,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学生说是鲁迅,我给予肯定,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张照片,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鲁迅的外貌(能说多少算多少),之后一起翻开书本第75页,看看书本是怎样描写鲁迅的,全班一起读一读,再让学生将文字与鲁迅的照片进行比照,加深学生的印象,我相机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接着一起画出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初识鲁迅,对鲁迅不太了解,所以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80页,一起读一读“资料袋”,画出相关语句,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过渡到课文的学习(鲁迅先生的身份之一是一位文学家,那么他的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少年闰土》),展示课题,齐读课题。提醒学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是《少年闰土》的导入部分,我的想法是学生对鲁迅先生了解很少,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设计了一些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先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完课以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课堂氛围挺活跃的,教学目标也有落实,就是觉得这个导入花的时间有点多,是不是要简短一点呢?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述引进课堂,让学生经过比较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忙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我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主角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我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终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教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明白,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资料,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能够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主角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我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我的喜爱?谁能没有自我的感受?不一样的情节,不一样的学生有自我不一样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我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教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我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进取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明白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主角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对鲁迅崇拜使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给他们播放了我在绍兴拍摄的几幅《故乡》中提到的场景照片。从这些照片中,学生初步领略到鲁迅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一时间学生兴致高昂。

  我知道,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绍兴这个旅游胜地,我必须让我的课堂生动活泼,才能把他们引入文本中来。本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闰土”都与学生年纪相仿,闰土经历的事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让他们在自读中找出“闰土给我讲了那几件有趣的事”,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件事谈一谈”。整个课堂教给学生去阅读、去体会、去交流。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我与闰土的友谊以及我对闰土深深的怀念之情。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少年闰土》教学反思(精选10篇)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