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的方法

  观察一些低年级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的计算结果是“数”出来的。他们以手指或者小棒当计数器。如做加法“3+2”,他们先数3根,再数2 根,合起来数:“1、2、3、4、5”,得出“3+2=5”的结论。到学习进位加法时,“凑十法”成了难点,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太抽象。用手指、小棒吧,数太大。有的学生“聪明”,在纸上打点记数。我就听说过学生算100以上加法满纸打点的事。

  以数数代替算,说明学生没有形成数的概念,没有理解数的意义。3、2、5等数到底表示多少实物,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形成理性认识。

  一位数加法及其相应的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的学习重点,也是今后所有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怎么样,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要使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必须加强学生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心中有数”。

  学前儿童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数感。当一小堆东西增减一定数量,他不数也能感觉出数量有所变化;大小两堆糖果,他不数也知道哪个多,哪个少。使学生“心中有数”,就是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初步感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强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数和与它相对应的实物之间的稳固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以后学习加减法时就能摆脱对手指、小棒的依赖,抛弃数数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怎样训练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呢?我认为要从数数开始。数数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抽象性。练习中注意换用不同实物为数数对象。学生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可以明白:3本书、3根手指、3根小棒……虽不同形、不同类,却都是数字“3”的例子。

  读写数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抛弃具体实物,抽象出数的`概念,使之“心中有数”。可以分3步训练:

  1、把读写数的教学和数数有机地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先数后读写,或先读写再数。让他多读、多写、多数,进一步熟练数数方法,学会读数、写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3、2、5等数所对应的实物数量,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

  2、以上练习熟练后,要变“数”为“默数”---不出声、不出手地数。默数是数数方法熟练的结果,为以后的“不数”打下了基础。学生适应默数后采取快速抢答的形式训练默数速度。

  3、默数的速度加快,可以逐步过渡到“不数”。训练学生在“默数”的基础上很快说出、写出一定实物数量,穿插进行教师说出、写出一个数,学生快速摆出与之对应数量的小棒或手指的训练。反复强化训练,只到滚瓜烂熟。

  从“数”到“默数”,再到“不数”,实际就是学生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丢掉数数拐杖理解数的意义的过程。

  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数”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不数,而是指数数熟练到一定程度,数的速度相当快,几乎没有数的过程。我在训练中发现,5以内的数“不数”,速度很快,而比5大的很显然就要慢一些。

  我曾对一个三岁幼儿做过实验,他只会数1—5各数,不会读数、写数。在他会“数”的基础上,我教他“默数”直至“不数”,他接受得很快,不到20分钟,不数就能快速说出5以内实物数量。

  从“数”到“默数”,再到“不数”,已形成概念,摆脱了对“数”的依赖,学生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已产生飞跃,数已进入学生心中。

  学生“心中有数”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数的组成的教学。其中,10的组成尤为重要,对以后的“凑十法”的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再接触加减法的概念进行加减法运算,应是水到渠成了。

  这样,学生理解了数的含义,心中有了数,就加强了对数的组成的理解;理解了数的组成,再进行加减计算,计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也就用不着用“数”来代替算了。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的方法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