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5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的灵魂,离开了实验,生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实验也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因此,加强生物创新实验教学,不仅是学好生物所必须,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其优越性与先进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其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可、接受和实施,民乐县第四中学是我县的课改前沿阵地,作为四中的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课改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但在新理念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误区和羁绊。如部分教师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或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主观或客观上存在不重视教学的现象,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即使做实验,也是照方抓药的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又不自觉地越俎代庖,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动手机会少了,实验成了体操比赛中的“规定的动作”,学生物仿佛就是为了完成考试任务,“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验是生物知识的入门向导和手段,只有重视实验,才能真正提高生物授课质量。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做到既动脑又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挖掘内在潜能,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求知状态。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尽量给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从一个实验的完成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从一种现象的分析到一个的掌握,都要本着独立完成,自主探索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生物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要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和纯粹不讲、放任自流。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2
1注重实验设计,忽略实验操作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实验课时,注重探究性实验的五个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和得出结论。其中教师比较注重实验的设计,因为实验设计能力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如何来设计探究方案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把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实验设计上,把实验操作放在了课后来完成,甚至忽略了实验操作,直接展示了实验现象和结论。
如在“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探究性实验课上,教师先给出一段资料———关于暴饮暴食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让学生分析资料,然后根据这段资料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有探究的过程,因此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接下来实验的可操作性。有了可操作性的问题之后,教师就能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分析。学生认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假设完成之后,下面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步骤,几乎课堂的一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如何来针对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实验时小组的分工、实验的步骤、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实验的安全性问题、实验的预期结果等等。根据教材的提示,大部分小组设计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也就是说一定量的唾液是不能完全消化大量淀粉的,然后通过碘液来检验。
由于设计实验花费时间长,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就被忽略了。教师的理由是:“这次探究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课上没有时间来完成。希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来完成实验,希望你们把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在课上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但后续的实验就不了了之,根本就是对这次探究实验操作忽略了,也没有另外开设一节课来探讨实验后的现象和结论,显得有些虎头蛇尾,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以上现象,针对此次实验操作时间比较长,教材中对操作细节的介绍比较少的情况,应该开两节实验课。第一节课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展示实验设计,肯定每组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全班共同分析纠正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全面预设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以“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从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质量和实验的效果。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验的操作,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达到探究性实验的预期目标。但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务必再讲解一下实验过程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规范操作教育,从而避免实验中异常情况的出现,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
2注重实验过程,轻视实验指导
探究性实验是指导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因此,教师一般都会注重探究性实验的开发、设计、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但教师的重点只是放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上,忽视了对科学探究实验的指导,结果导致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如“观察蚕豆叶的组成”实验课,教材中要求学生制作徒手切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内部的不同组织。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寻找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本实验中最难的地方是制作蚕豆叶的切片。利用刀片切出细而薄的叶条,才能在显微镜中观察到内部组织。为了能够让学生切出细而薄的叶条,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徒手切片的实验视频,要求模仿视频中的操作来完成本次实验。接下来教师再演示一遍徒手切片的过程,在每一步中强调注意事项,并出示了以下问题:如何防止刀片切到手指?如何切蚕豆叶片?如何把叶片切细和切薄?如何选取叶条?如何制作切片?让学生进行讨论,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兴奋状态中。在其后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每组再进行一次个别指导,以为通过实验视频的学习,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完成实验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忙手忙脚,操作生疏,甚至出现错误操作。
一节课在慌乱中结束了,几乎没有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这是目前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最大误区之一。过分强调了对探究实验方法的学习、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轻视了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造成实验的失败。在此次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本次实验的难度,提早做好准备,制作实验的导学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中应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提早预习。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训练,失败了还可以重来。对每组的小组长在实验前做必要的操作训练,让其先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课上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指导本组学员顺利完成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巡视,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不到位的地方,并进行纠正。初中学生由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实验是他们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师适度指导实验过程对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3注重实验现象,不透析现象原因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机会探究问题、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把主要的兴趣点集中在实验现象上,而不会去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失败原因等深层次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往往显得十分重要。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他们认为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结果相似就没必要再做详细的讲解。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往往只能记住实验现象。这是探究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和粗糙的玻璃板上哪个移动得快,学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蚯蚓的运动上,发现蚯蚓在粗糙的面上容易爬动,而在光滑的面上容易打滑,因此蚯蚓在粗糙的玻璃板上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更容易运动。大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这一表面的现象上,不能从生物学思维的角度上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没有思考蚯蚓靠什么结构来爬动,如何来观察这种结构等等。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蚯蚓身上长有刚毛,容易在粗糙的表面上爬动。
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小组的实验现象跟其他组不一样,发现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容易爬动,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师难住了,也无法解释这是为什么,以前也从来没有碰到过此现象。教师并没有发动全班学生一起来分析,只是对这组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到课后再分析,要不然你们重新再做一遍。”教师这样的回答,让学生失去了一次分析问题的机会。
在此次实验课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实验中会出现的现象以及如何来分析实验现象及可能会出现的异常现象,让学生课前思考。可以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因为网络上关于这方面的解释很多。同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以下问题:蚯蚓在哪种表面上更容易移动?这与其身上的哪种结构有关?如何来观察其结构?如何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原因?假如你小组的实验现象与其他组不一样,如何来寻找原因?必要时可以请其他组员和老师帮助,在找出原因后,可以重新做一遍实验,排除实验中的错误原因。
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探究性实验中不但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现象,更要在活动中深入探究其原因,不仅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还要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各个探究性实验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和难点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教学理念却是相同的,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有效把握主导地位,重视探究实验的操作、实验的指导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3
【摘 要】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初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与实施。
【关键词】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然而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1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2.1.2 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使用加酶洗衣粉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消化不好;吃饭时大量喝水喝汤、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2 创设丰富有效的生物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2.1 设置讨论情境。
讨论情景的创设就是让不同品质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归纳出最佳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各自的结论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讨论结论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2.2.2 创设热点情景。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新发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如:在“动物细胞工程”小结时,可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羊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而后设问:多利绵羊的遗传性状与上述亲代甲、乙、丙的那一只绵羊相似?为什么?多利绵羊的培育过程需要用到那项技术?学习“环境污染”时提出什么是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3.2 在探究中展示自主。
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说、爱说、唱主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2.3.3 指导学法,提高效果。
只有把教师的最优化与学生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要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活动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徐作英,王玉瑶.生物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10.
[2] 薛彦.生物课堂“交流一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xx,(7):42.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4
一、学习动机的评价
学习动机的评价是激发和维持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且使活动朝着特定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人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动机指向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直接有关。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发挥着激发、导向、维持和调节等重要功能。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与他们聊天,谈生活、饮食营养、运动健康,询问他们愿了解哪些植物和动物?喜欢哪些植物和动物?一问到这些话题,他们就打开了话匣子,向你敞开心扉,就像朋友侃大山一样滔滔不绝。作为教师,听了他们的诉说后,一定要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评价,比如你这个爱好或习惯挺好,将来很可能成为你的事业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物知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强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学习动机的评价包括表现动机、交往动机、荣誉动机、成就动机等。了解到学习动机的来源、指向和程度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端正动机。记得有一次我上完《食物的营养》一课后,刚走出教室,一位女同学跑着追上我,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我是否知道吃什么能治疗便秘,我给她介绍了便秘形成的原因是食物中缺少纤维素以及哪些食物中含纤维素较丰富等知识。从那以后,她就更加积极地学习生物,生物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二、学习兴趣的评价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带有情绪色彩的个人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和愉快的体验相联系,对学习行为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①兴趣的广度,即学生对于各类学习活动的参与倾向、范围;②兴趣的持久性,即学生能否长久专注于所喜欢的学习活动;③兴趣的效能,即带着兴趣的参与将对学生的学习进步产生正面影响。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生物教师要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恰当地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学得更好。我教的初二(二)班有一个同学,他几乎什么都不学,有一次在生物课上,我让他阅读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一自然段,并提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等,几个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结果他都答对了。我当即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以真诚的肯定和表扬,课后我又在班主任面前表扬了他,班主任老师也鼓励了他,从此他对生物学科产生了兴趣,生物成绩直线上升。
三、学习态度的评价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有关事物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我教的初二(一)班有个同学,他的生物成绩一直不好,可他的其它科成绩挺好。我很清楚他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态度,他认为生物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对报考重点高中没有用处,以致上生物课时,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下也不好好做作业。我与他谈过几次心,他都听不进去,后来发生的几件与生物学科有关的事情(一是他食用了未熟透的豆角而引发了食物中毒、二是由于运动不当而导致了骨折、三是由于他的母亲得了不治之症)使他改变了对生物的学习态度。他痛下决心,要好好学习生物,将来要当一名好医生,从此他的生物成绩就慢慢上来了。学习态度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化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呢?首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量化评价初步地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等级,即能较好地完成对生物学科的预习,有生物学科的笔记,且能够做到周预习与课前预习的结合,对要学习的生物知识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良好等级,即能够较好地完成对生物学科的预习,有生物学科的笔记,基本能够做到周预习与课前预习的结合,对要学习的生物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一般等级,即基本能够做到对生物课的预习,但是不能坚持长久,没有专门的生物笔记,有时只是随便翻翻,对生物知识的了解一般;较差等级,即从不预习,或者只是偶尔预习,预习也只是随便翻翻。当然,等级评价为优秀的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等级评价为良好的是较好的学生,需要自我加压,主动调整;等级评价为一般的是普通学生,需要同学、家长、老师进行全程的督促和帮助;等级评价为较差的是学习困难生,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监督。以往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往往只凭感觉给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观判断,而未能对学习态度进行细致的区别。科学的态度评价应注意客观性和清晰性,使评价结论有确切的意义。
四、生物教学情感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波动性
一般来讲,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旦形成,就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而在生物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却不一样,非常容易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反复无常。尤其是年幼的学生,情感极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方向和强度上变化都很快。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位同学,他痛下决心,要好好学习生物,但因其生物学基础比较薄弱,之后的一次期中考试仍然没有及格,沮丧的情绪一下子流露出来,我又帮助他把情绪稳定下来,耐心地启发他要继续努力。经过我多次的谈心帮助,使他内心又充满了自信,又看到了希望,后来的生物成绩越来越好。这就提醒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情感动态,及时开展跟踪性的情感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
(二)要注意多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物学学习后,根据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按照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指标,对自己在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生物热情和态度、在生物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对生物世界的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一种自我判断,学生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可以由教师、学生或者两者共同商量而定。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5
一、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实用性
为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临其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采集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本知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四章中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和植物的有性生殖中,植物的嫁接和花的结构内容,安排在秋季学期,但这是一个收获果实的季节,在农牧村基本看不到盛开的花朵,教师只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描述花的结构,从而缺失了学生对花的结构的感性认识。而植物嫁接一般在春夏季节,虽然也可在秋季进行嫁接,但绝大部分嫁接成活率极低,这样的嫁接是为教学而教学,淡化了学生对生物学在生活中实用的信念。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依照课本安排的时间进行教学,可将这些内容调整到春季学期进行。
二、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巨大的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带入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烈欲望。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操作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来,亲自参与实践操作,使其主动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充分利用仪器室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国检“两基”验收,农牧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生地物化学科的仪器室、实验室建设已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生物模型、标本、挂图等教具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根据教材的特点,大量利用生物活体、模型、标本等和课本中相应或相关的生物插图都进行对照。在进行“心脏的结构”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课本上的插图,然后出示心脏的结构模型,让学生对照实物,以“物”解“图”,使学生不仅能对心脏的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识图能力和解图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6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重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一个由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合作学习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展开中,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作用,而且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笔者将从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合作学习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应用意义等方面对合作学习视野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生物学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广为运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中小学尤其是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且在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被提出,要求学校的教育改革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来完成[1]。在如此背景下,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也逐渐吸收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上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上,均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学习间竞争激烈的学生而言,并不知晓合作学习是何物,也不知晓为什么要合作学习、以及怎样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佳,且容易形成孤僻等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教学以引导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为主,为今后开展的生物学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生物学这门自然科学的内容较为复杂和细小,对于刚接触到生物的初中学生而言,逻辑之间的构架不是很明确,且学生极易在学习中对细小的知识点遗忘,甚至是失去兴趣。合作学习讲究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对理论性知识的认知,例如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的小实验、小观察,均可以通过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讨来完成,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生物学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将实际生活与之相结合,灌输、设置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展开的意义
1、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生物学学科在自然学科的比重中占据着较大的地位,所以其内容较为广泛,甚至会涉及到更多细小的知识点,例如一个细胞的演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内容的丰富化发展的需要,一味的通过教科书对知识进行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从而降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很难做到对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讨论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主动参与,学生对通过自身动手得出的结论以及问题的发现,经调查分析,均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初中生物《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为例,熟记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的方法是其主要的学习目标,若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教科书上的图形来进行记忆,很难让学生在想象空间里对其形成认知,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生对细胞之间的探讨、观察、互助记忆、互相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方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要求,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责任感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应试成果,而长期的应试影响下,学生之间除了激烈的竞争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极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失去合作的精神、意识,以及能力,长期以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如今的新课改推进下,应摒弃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在教学上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2]。合作学习在教学开展中,予以每一位学生相应的学习探究责任,促使学生在责任感的推崇下更好的完成学习探究的目的,遵循“木桶原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达到学习共赢的效果,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和睦友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由小组之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分工合作的安排。先选取大家都感兴趣的生物,然后由小组中一至两位同学跟随教师的步骤进行切片、涂片、装片,再由其余的学生将显微镜进行调制以及准备记录观察的结果,最后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选取一位为代表进行小组讲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知识“共赢”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3、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竞争意识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合作精神也不可或缺,竞争意识可以促进紧张氛围的形成,是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合作精神可以从更全面、多角度进行提升,从而促进自身综合性的提升,更有利于向前发展。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如此,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必然存在,且从未间断,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上形成积极的主动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一味竞争,将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出现缺失,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处于一个自私、缺乏合作、互助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从各个角度对学习予以补充,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补充之间、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交往、互助、倾听的方式对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完善。以《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为例,教师在讲解生物圈构造以及每一个圈的重要性、合作性的同时,可以将其与学生之间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学生之间的学习圈、学习过程的形成圈中入手,可以在直观化讲解课程的同时予以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促进,通过具体的分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其他生物组成部分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侧面督促学生。
三、结语
合作学习的效益不仅在经济市场上不断得到认可,而且在教育事业上同样广为实施,尤其是在类似于生物这样的学科,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且细小,更是需要合作学习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学习质量的理想化,同时促进学生责任感、互助精神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上更应该成为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沈敏芳.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xx(09):137-137.
[2]黄容.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讨[J].未来英才,20xx(03):75-75.
[3]李帮英.基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时代:理论版,20xx(10):28-28.
[4]呼延成哲.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xx(25):191-191.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7
摘要:初中是学生智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养成的关键时期,授课教师只有贯彻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错误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下文中笔者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刻阐述在新时期、新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应实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生物;教学
我国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在二十世纪初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在中小学义务教学阶段认真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和运用。
1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首先,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说明有些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之前并没有搞清楚初中教师应该传授什么样的生物知识,或者某些初中教师对某些知识也不甚了解;其次,初中生物知识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在教学目标中,无论是对知识讲解的范围,还是讲述的方式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和规定,这就会导致在教学中,教师不再认真的去研究初中生物知识,只是随意的去讲解一下,教师了解的就讲的详细,教师本身不清楚的就一笔带过;最后,初中生物知识教学存在着走向形式化的趋势。面对着中考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得生物教学在初中教学中越来越变得不那么重要,学生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参与教学的环节,这就影响了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一种转变。
2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的僵化:在初中的生物学习中,学校和老师大多采用的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方式,教学模式非常僵硬和传统,在生物课堂上广泛出现了“一言堂”的现象,学生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必定是事倍功半的。学生在生物课的学习中无法占据主动地位,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不仅如此,初中学生承担的压力很大,这样僵化的学习模式会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长远来看,生物老师在生物课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也会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下降,如果无法培养学生一种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今后激烈的社会中必然会遭到淘汰。
2.2教学观念落后:初中生物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差、缺乏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总是喜欢充当“主导者”决策,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述,学生的参与很少,甚至是零参与。教师还认为,初中生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升学压力,只要取得高的分数就可以了,因此老师常常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重大。该教学方式下,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加上一些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较差,就更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上的落后。
3初中生物教学教学新方法
3.1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过程中,忽视了生物实验的重要性,那么就会造成学生理解不深刻等多方面的问题。生物实验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是充满了乐趣的,适当的让学生亲自操作,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于初次接触生物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还无法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生物中的“显微镜的使用”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课本上的使用步骤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发生知识的遗忘,并且学生表示单纯的记忆常会让自己感到枯燥乏味。针对该情况,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还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将显微镜带进课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教师再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更为具体的解释和纠正。该教学方式有助于形成师生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表示,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能轻松、快速的形成永久性记忆。
3.2创作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学习生物需要引导学生更好的走出课堂,走向鲜活的自然和生活,引导学生经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感知生物的价值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史和生活观、初中所学的大部分生物知识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初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各种生活现象发现问题,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解决该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3.3合理的布置生物作业:初中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便是中考,各个学科任务非常多而繁重。生物老师盲目的给学生布置生物作业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效果低下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敷衍塞责的态度。因此合理的布置生物作业是十分重要的。生物老师应该对生物作业进行精心的布置,通过合理的控制生物作业难度结构,重视与书本的结合,充分兼顾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才能起到生物作业应有的理想效果。对于在生物学习中学生掌握较为薄弱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做一个错题本,避免错误的重复,老师也应该做重点的讲解和归纳。
3.4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教师可以把握时代的机遇,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初中生物知识虽然总体上难度较小,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初中生而言还存在较多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比如在学习生物链这一知识点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粉笔加黑板的方式像学生展示一条又一条链条线,学生越学越糊涂,教师越说越头疼。教师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利用精彩的“动态课件”为学生们展示复杂的生态链结构,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幻灯片教学更能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加快速的融入学习情境中。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面对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和相关的校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落实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该加强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针对学生和教学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和践行正确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奇志.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新探[J].知识经济,2014,13:177.
[2]王惠琴.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3.
[3]钱琳琳.生物教学促进初中学生“德、智、美”发展新探[J].科技资讯,2013,31:183.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8
1虚拟正面形象激励学生自省
不要一味地责骂与批评,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的正面形象,促使学生反思,从而达到润无细无声的教育目的。比如,在一次“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的实验课上,我刚把实验材料分发下去,就看到一个学生偷偷地把蚯蚓抓起来吓唬旁边的同学,看到我走过去,立刻一边对照课本一边假装观察蚯蚓,而我也假装没看见他先前的行为,大声地表扬他“:毛某某同学已经开始探究蚯蚓的结构特点了,我们也不能落下啊,咱们比比看,看看哪组同学的观察既仔细,又认真!”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这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做的很好。实验结束的时候,我又特地表扬了他的勇敢,并委派他替大家把蚯蚓送回大自然。在这件事情中,我通过给于他正面的评价,使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主动把自己的行为想老师所期望的方面纠正,从而达到教育者的目的。
2虚拟事件激励学生自尊
在教学中意外事件是常有的,比如,同学间的小摩擦,但这些小事情往往会干扰课堂的正常秩序,处理不当又会给学生留下不良影响。如能通过一些虚拟事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同时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机智。人的情感随时都会变化,而不同的情绪情感会使他对学习的注意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利于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消极地、不良的情绪情感会使人消沉、萎靡不振、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生物课堂往往需要的是活跃的积极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要及时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保持一份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记得在一次校内公开课开课前的几分钟,两名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争执,其中那位女生还哭了起来,其他学生和陆续走进教室准备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一时间,气氛有些尴尬,看着两位争执的学生,我并没有生气,把他们叫过来,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实际上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我对其中那位在争执中哭了鼻子的女生说到“:呀,我忘记准备彩色粉笔了?你能帮我去找点过来吗,我今天上课要用到的!”学生先是一楞,继而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急忙擦了擦脸走出了教室。飞快地拿来了一盒彩色粉笔。就这样,我顺利上完了课。上课结束后,我再次真诚地感谢了她,她很高兴,也早将课前的不愉快忘记的干干净净。如果,当时我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解决他们之间的谁是谁非,那么势必,会延误到我的上课时间,可是,如果我置之不理,假装没有看见,一来有损教师的威严,其他学生会认为你是个不闻不问的教师,二来,这个孩子一整节课都会沉浸在这件事情的阴影中。因此,我虚拟了“彩色粉笔”事件,迅速转移她的注意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同时也激发了她帮老师解决麻烦,积极向上的动力。
3虚拟前景激励学生自强
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是脆弱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关爱,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和憧憬是迷茫的,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美好的前景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不可替代和估量的动力。因此,虚拟美好的前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制定了学习中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在信念的理性支柱下,激发出强烈的学习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育教学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的融合,是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为学生树立伟大的信念,创设美好的前景,我们责无旁贷。现在的学生很脆弱,一点小问题、小挫折就大喊大叫,不愿吃苦,不肯吃苦,就像草莓一样:外面光鲜夺目,却质地绵软,稍一施压就整个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于是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总会带两样东西给学生,一颗饱满的珍珠,一粒不起眼的沙石。我问他们“:这两件你喜欢哪一样?”学生们各抒己见,大多数都选择珍珠,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沙石。这时我给他们讲了珍珠的故事“:从前,有一只不起眼的珍珠贝,偶然的机会,它的身体内进入了一粒沙石,珍珠贝感到非常疼痛。于是它开始分泌黏液,来驱除异物,减少疼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将沙石紧紧裹牢。很多年之后,这只珍珠贝还是好好地活着,并且体内多了一颗闪亮圆润的珍珠。”我给学生们时间,让他们去惊讶,去讨论,去比较,去发现。然后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是那只珍珠贝,那么,你遇到的每一次困扰与艰难,都是帮你生成珍珠的沙砾。是它们,让你感到剧痛;也是它们,让你有机会生成珍珠,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请你珍惜每一次的困难,他们是你成功路上的铺路石。踩过它你将变得更加优秀,超越它你将变得更加完美”。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今天的奋斗是有价值的,是美好前景对自己的考验,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由此,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动力,在学习上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富有的还要给予,没有的还要剥夺。越有的就越有,越没有的就越没有。这句话应该给我们为人师者以警示: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成才。在教学中要统筹兼顾,重视全员参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重视“期待效应”的作用,通过虚拟正面形象,虚拟事件,虚拟榜样,虚拟前景,激发每个孩子学习的动力,发掘每个孩子学习的潜力,让每个孩子的今天都比昨天更优秀,让他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9
摘要:
新课标当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与过程。探究式教学力图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文章结合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对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制约因素
在新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初中生物课程增加了对重要概念学习的要求[1]。初中生物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定义的汇总,还是一个以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的探究类学科。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9个实验,课外实践和探究各4个,还有调查、模拟制作、设计各1个[2]。这说明教师不能只重视生物学事实和概念,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尝试探究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遍不高[3]。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约瑟夫施瓦布曾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使学生在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4]。
一、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5]。
(二)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
虽然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但仍然有一些初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启发式教学用探究式教学来替代探究式活动。教师的这一错误认识,直接阻碍了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如图1所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图1可知,启发式教学属于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释疑,接着拓展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驱动作用,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展,缺乏主动的探索过程[6]。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进行自我驱动,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不占主导地位。在探索式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有效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进一步领悟到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和方法。探究式教学不仅对传统的教育目标、教学设计、教育理念进行了革新,而且重新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的限制因素
(一)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虽然都被认为是“副科”,但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不同的是,高中生物在高考中还占有一席之地,而初中生物只进行会考,导致该课程往往被学校和学生所忽视,对该课程的改革力度也不大。同时,学生和家长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也不重视,从心理上对生物就有着轻视思想,并且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班教学的现状
致使实施难度较大探究式教学适合小班教学,教师对每位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关注度,使每位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受我国教学实际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80人,探究式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一是无法保证每位学生的“分量”和关注度。二是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难度加大。此外,探究式教学耗时比较长。但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的开设相对较其他科目少,学生学习所占的时间也比较少,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三)部分生物教师教学兴致低
如今,生物教师一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所教科目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失望。许多初中生物教师的情绪也因此而受到影响,兴致较低,甚至灰心失望,不愿意在教学技能上进行钻研。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设计和在教学中的一些手势动作,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7]。
(四)教学资源的限制开展
探究式教学需涉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相应的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材料药品[8]。但由于初中生物的尴尬地位,大部分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很多生物教师只能“纸上谈兵”。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中的具体应用
(一)采用萨其曼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
许多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初中生物的课程特点和新课标要求,可以采用萨其曼(RichardSuchman)探究式教学训练模式,即“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反思”这样的程序(详见图2)[9]。该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因果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建立和验证理论,是一种从事实建立理论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模拟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10]。这与新课标要求“在学习基础生物学课程的同时,还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思路与过程”相符合。
(二)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在教学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发本地资源,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探究性活动,如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观察当地常见的苔藓植物等,这些探究性活动都是可以克服教学设施限制性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但还是初步的,特别是在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差[11]。通过对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设计梯度化探究式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首先,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仅需简单操作能力的探究活动到要求较高动手能力的探究活动。其次,从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即从单一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到整个科学探究的思维、行为的训练。最后,从片段探究活动到完整探究活动的梯度化设计探究活动,即从教师给定假设、设计环节让学生实施到学生自己全程进行探究活动。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开展,这种梯度化探究活动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
(四)加强探究式教学的评定方式
探究式教学不应只是教师一头热,应有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将探究活动列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探究结果展示等方式对个人或者实验小组进行评定。无论是实验操作测试还是笔试,探究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应计入阶段性或结业性考试中,通过上述评定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基础的观察、调查到复杂的实验的方法,具体还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施。当然,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并不意味着否认基础知识、理论学习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调整心态,将探究式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成军.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9.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0
摘要:新课标要求初中生活教学要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理念看待生命、理解生命,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感受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不可逆性。这就要求初中教师从生命教育的视角下进行生物教学。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教育论文;意义;对策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初中生物是一门揭示生命奥秘的学科,它解释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比如,植物向光生长,人为什么会长大,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伤口会愈合等。因此,生物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平台,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一、引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的知识,为生命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生物学主要是探讨生命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具体以动植物以及人体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然。在中学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理解,生物学这门学科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从植物的生长中,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全过程;从人类的进化和人的遗传发育中,学生可以体会生命的艰辛,进而促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的对策
1.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认识生命之奇妙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课本知识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开始新课的讲解前,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课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放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奇妙,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如,在讲解“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内容时,我在课上放映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纪录片,在影片中,有些种子被埋在土质肥沃的地方,有的种子被埋在少水的地方,还有的种子被埋下以后,上面盖上了石头。在影片中,无论埋在哪里的种子,最后都能突破层层阻碍,长成植物。通过影片,学生都被生命的顽强毅力深深折服,植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再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其他生物”这一章时,我给学生放映了纪录片三文鱼洄游。三文鱼洄游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但是这个洄游过程本身就非常励志。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并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2.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不妨尝试新的导课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在上课之初,我就先提问学生:“有没有哪些诗句中体现出绿色植物的?比如,桃花依旧笑春风。”经我这么一提示,学生立马反映过来,纷纷将自己知道的诗句说了出来,然后我就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植物。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安排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再比如,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时,我先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天花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朝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经过学生的`搜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染病以及人体免疫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热爱。3.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生物占得分值不高,有些学生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及家长对生物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做课下作业时,将生物作业放到最后,做作业也不够认真,如果没时间甚至不做生物作业。面对这样的现实,生物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生物知识。比如,在讲到“植物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家中进行实验,植物可以选择小草,做四组对比试验,将一组植物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一组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要罩上玻璃罩,一组放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另一组放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但上边要罩上玻璃罩。让学生每天进行拍照并做好文字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生命成长的美好,在感悟生命的同时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神奇,并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与兴趣。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有关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以生命教育的视角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本知识和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贵,从而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素云.浅谈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教育,20xx(2).
[2]濮涛.在生物教学中体验生命教育[J].生物教学,20xx(11).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1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综合应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的有效图式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初中生物正是一门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自然科学,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产生的效果和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希望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优化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物;优化;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但很有效的思维工具,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各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初中生物是一门需要动手做实验的学科,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是有必要的。本文将针对此展开研究。
一、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导学
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按照知识点的循序渐进原则,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分解,并分发给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在独立预习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本小组的思维导图。
(二)课堂讲解
在生物课堂开始时,首先由各小组代表对本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将知识点化难为易,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小组互评,分别找出各小组的优缺点,最后老师对各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最终点评。
(三)课堂练习
老师要将思维导图对生物教学的优化作用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让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们能够将本节课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宏观认识,再通过对大量的习题练习,巩固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四)课堂答疑
老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课后习题,要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拓宽知识范围。
(五)巩固提升
在本节生物课堂结束时,老师可顺着思维导图的线索,引导学生再梳理一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对相关知识点做相关提升,让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拔高知识点。
二、初中生物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策略的效果
(一)提高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本节生物课进行预习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学生会遇到很多疑问,带着这些疑问进行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讨论中变得大胆;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提高学习成绩
将生物课堂的核心知识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点用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是思维导读中心环节。顺着思维导图的线索,结合初中生物知识点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将知识点串联,准确高效的掌握知识点,并且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拔高知识点,遇到变形题目也毫不畏惧,甚至是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冷门问题,做到问题全收揽,而这也将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三)提高创新思维
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构建思维导图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发散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就是发散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因此,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初中生物课程应用思维导图策略的反思
虽然思维导图策略能够优化生物教学,但仍然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以便更好的发挥作用,优化生物教学。
(一)善于分析,因人制宜
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生物知识点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思维。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策略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逐渐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知识,重在掌握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策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最终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因此,在应用思维导图策略进行生物教学时,重点应放在知识本身,重点在借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帮助学生们准确高效的掌握知识点,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不同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起点是不一样的,老师在应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慢慢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方式,一步一个脚印,重在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急于求成,只追求形式。否则,不仅将限制学生的思维,还将偏离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成绩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热情,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但与此同时,在应用该策略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士民.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xx(01):173.
[2]韩昕蕾.思维导图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xx(14):62.
[3]严德稳.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xx.
[4]曾科清.高中生物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xx(34):21-23.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2
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而实验室(功能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则成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试金石。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合川区从20xx年秋期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严格执行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新教材、新理念和新课标的使用给初中生物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生物教师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课标倡导的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验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普九普实”验收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有所改观,但实验室建设还是远远跟不上教学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少独立的生物实验室和必备的教学仪器设施,化学、生物合用实验室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农村学校之中。在重庆市迎接国家教委义务教育均衡化检查东风的吹佛下,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终于走上了快车道。20xx年春,我区农村学校基本上按照国家教委的规范化要求建起了实验室并配备了基本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也基本上按课标要求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也走进了神秘的实验室,动手做起了实验。
(二)实验室使用与实验员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初中生物之所以不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开展正常的实验、实作课,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分年级使用的实验室与专职的实验人员,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二十余个班级使用同一个生物实验室,造成实验室安排与调课经常协调不过来。实验人员在同一个实验室准备不同年级的实验器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实验教学只能是停留在教室演示给学生看一下,让学进入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无形中减少了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加大投入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功能室)的建设,对规模较大的学校在初中部也应当考虑配置专职的实验人员。
(三)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可供利用、选择、开发,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库来让教师获取“营养”,并通过互联网来借鉴观摩别人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学生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世界与扩大知识面及查阅相关资料。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校园网络及教学多媒体,缺少相应的图书和标准实验室,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硬件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没有资料可查,学生没有大量的图书可供阅读。教师与学生不能共享与利用互联网上现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等均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生物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及实验质量的提高。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构成上来看,呈现专业(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多且经常换人;教材多变,让教师无法适应;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有些农村单设初中甚至于没有专职生物教师。面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整体“量”与“质”的不足,如不尽快改善这一现状,创新实验教学和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只能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二、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思考
(一)建议重庆市教委在初升高的升学考试中恢复初中生物科目的考试
现在全国很多教育与经济发达地区生物已进入中考,顺应这一趋势不仅是广大初中生物教师的要求,也是我市高考提前适应全国卷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按照国家均衡教育与公平教育的相关要求,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的经费投入,建设功能完善、独立的多功能生物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器材、实验设备的统一采购和标准化配置,加强实验室药品的领用及管理,特别是危险生化药品的管理。
(三)按教育部的要求配齐专业对口或具有专业职称的初中生物教师优化初中生物教师的年龄结构,从每年招录入校的大学生物专业的新教师中安排一定的比例担任初中生物教师;稳定初中生物教师队伍,不轻易抽调初中生物教师到高中部,如果有初中生物教师人员调动需及时补齐专业生物教师。
(四)按教育部的要求配齐配足生物实验室设备及专职的生物实验室人员,建议分年级配置生物实验室,并配置专职生物实验人员在目前编制暂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由本学科老师兼任,但应适当减少其上课工作量。
(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实验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师的培训(特别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观念更新,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与登记,强调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保证必要的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减少教师的演示实验比例,增加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的比重。克服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讲实验、背实验等与现代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要求背道而驰的方法。
(六)充分利用校园绿化建设及农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优势,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与校本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去认识生物、探索生命的美丽与生物科学的奥迷,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生物科学素养。随着初中生物纳入中考与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实验课程一定能够按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顺利地开展起来,学生也能够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3
一、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教师应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注重动手实践能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获取信息并重组信息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案例的新颖与典型。此外对应的问题要难易适中,且具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将“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到案例教学中。除“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课堂教学”外,教师与应把“发展问题教学法”“多角度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讲到“农作物的增产”时,教师可以将遗传、呼吸作用、生态、矿质营养等有效地串联起来,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充分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维性与创新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是成为单纯的背书机器。
二、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施的完善
作为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而生物教学设备,通常为以下两种:首先,是实验室设备。许多学校虽然有实验室,却一直被闲置,成了所谓的摆设。究其原因,主要为设备陈旧,规模较小等,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就得更新实验室设备并有效地扩大规模,满足学生对实验室的需求,能够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俗话讲,实践出真知。启蒙时期的伟人,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得出真理。其次,就是多媒体设施。某些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完美性。例如,某些珍贵动植物及某些生物的内部结构是我们很难想象到的,通过多媒体,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有些生物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多媒体将其制作成动画效果,既生动有形象,便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所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人才
旧的课程体制将不同特长不同个性的学生打磨成没有棱角没有个性的复制品,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等都是被统一设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好比是一个教学模版,无论学生起初是怎样的,在这种模版下,所有的学生都会是同一种状态,毫无个性与创新可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生产机器,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充分发展其个性,培养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课堂形式与内容的新颖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网络是一个广泛的学习平台,不能因为网络自身的局限性而一味反对学生接触网络。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进行有效并且全面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自身个性与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经常鼓励学生,促进评价方法的转变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以做题的速度与背诵的快慢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教学改革,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转变教育理念,不再以分数评价学生,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西方教学理念中,学会鼓励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而我们中国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已渐渐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适当转变评价方法,才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五、转变教学理念,促进角色转变
转变教学理念,促进角色转变,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将课改付诸实践。认真贯彻课改理念,并认真分析其成效。然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二是由主动灌输向启发诱导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充分尊重其思想自主权,诱导其主动思考,成为真正的课堂主宰者。三是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同事间进行关于新课标改革问题的探讨,并且加强对外校的访问。网络媒体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网络学习增长经验。所以,要坚持推进教学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与超越。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教学改革,初中生物教学应当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人才,注意教学设施的完善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学理念,促进角色转变,经常鼓励学生,促进评价方法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的新颖性。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4
一、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并且能够独立地思考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在教学中,生物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如抓住社会热点问题等来设置教学情境,这样不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另外,生物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实际上,我们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激发学生内动力,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不断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虽然我们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拒绝合作。在教学中,生物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讨论与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将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合编成一个小组,采取优带差的措施,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
我们进行教学,其实最终还是要利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在生活中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并巩固课堂所学。所以,生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物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嫁接”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大胆地尝试,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生物这一学科特别注重实验教学,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和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是能够培养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敏感度,并引导其不断地总结归纳,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更高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实验课。大多数学生都特别喜欢上实验课,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这种探究性的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更加有效了。
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也越来越多,此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加浓厚了。例如,在学习“家蚕的发育过程”一节时,生物教师就可以引用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诗句,让学生来大胆地猜测这一说法是否科学。然后再引出家蚕的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春蚕在吐完丝以后,实际上并没有死亡,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蛹,然后形成蚕蛾再进行产卵,也就是说蚕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精卵、幼虫、蛹、成虫,这一个发育过程就叫做变态发育。”这一节课,我又引导学生去寻找与生物知识有关联的诗句,并且分析其中的道理,这样就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笔者还把物理学中的能量引用到了生物教学中,在教学“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一课时,这种引用就让学生对能量之间的转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像数学、化学等知识都可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5
摘要:
初中生物作为基础教育平台重要学科,与环境的关系最为紧密,最容易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本文提出几种教学手段从生物学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正确环保观。
关键词:
生物教学;环保观;教育手段
20xx年,美国对外宣布了其国内出现了首例“超级细菌”病例,发生于一名女子的尿路感染疾病中,这是一种稀有大肠杆菌变种,美国国防部评价其等级为无任何已知抗生素可治愈,甚至药性最强悍的柯利霉素也对其没有效果,这样一种超级病毒引发了世界性的恐慌,已引起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巨大关注,人类发展至今,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愈来愈多的矛盾凸显出来,让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这最根本的是要养成正确的环保观,环保观念的树立必须要从小做起,而在这其中教育起了这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学科中,生物学又是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生物学这门学科作为小学自然学科的延续,继承了自然学科中对环境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对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基础性的介绍,在其基础上,还介绍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并添加一些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生物这门基础学科平台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人员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教材给了我们生物学教师这些引导,作为我们教学工作者,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问题。
一、重视生物实验对学生观念的直观冲击,增强学生的认知度
生物作为一门体验式学科,它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生物实验的研究,然而纵观整个初中教学系统,大多数的教员都忽视实验这一环节。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对基础学科实验室进行建设,学校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这给我们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加以正确利用。例如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的讲解,介绍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一过程,通过这个体系,使得地球上的耗氧生物得以生存,只有绿色植物的量级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绿色植物释放的氧气达到转化的平衡,人类才能世代生存下去,然而只通过这样简单的讲解无法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对于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的重大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通过一个密闭玻璃罩、一只小白鼠(或其他生物)、一盆绿色植物这样的组合,形成一个简单的密闭系统,通过有无绿色植物小白鼠生命特征的变化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在没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内,小白鼠痛苦的挣扎,在加入一盆绿色植物后,小白鼠的痛苦渐渐缓解并开始移动形成一组对照。这样的实验虽然简单,但实验结果却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让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由小白鼠推及人类本身,使学生深刻反思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巨大作用,最后顺理成章的提出保护环境,爱护植物,因为他们同样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环。这样的实践探索,更加有力于拓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反思精神,对学生的观念养成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师加强对学生环保理念的输入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很多模块可以加以利用,教育工作者要强化渗透意识,比如我们在学习生物链这一模块时,讲解了食物链的等级,说明了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即食物链的各种物质是通过生物体进行流动的,继而在课本中用了一小段篇幅介绍了日本的水俣病,在此处,教学工作者就可以进行引申扩展,讲解一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爆发的水俣病典型案例,说明当地居民因为被污染的水产品导致口齿不清,步伐歪斜,全身麻痹抽搐,同时精神和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溯源却发现其根源是来自于工厂排污水中含有的大量的汞等重金属废液。通过演示视频及图片等素材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水俣病中汞等物质在水草、鱼虾等水产品、人的食物链流通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越在食物链的顶端,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最后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以深化,引导学生从居民个体,企业,以及政府的各个角度加以思辨,更加深刻的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是人类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没有任何借口可以逃避,不管眼前利益如何巨大,我们都该站在大局的角度,不让悲惨的历史重演,不让短期效益遮住双眼,任何其他选择在环境保护面前,必须退到第二位,不能也不该有任何犹豫,这是全人类必需要认同的共同的正确的环保理念!
三、生物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生物这门学科来源于环境,我们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这门学科,首先就要让学生去接触周围的环境,去直观感受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观感,远远超过实验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官冲击,如果说实验是我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设置,不具有普适性,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现象则会更加让学生信服。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教师讲到关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时,可以带领学生在雨后看一下街道的路面,看是否有彩色油面,而这种污染就会导致土壤恶化,蒸发后还会通过自然界的循环产生危害;对于工厂排放尾气含有硫氮等酸性有害气体,蒸发到空气中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酸雨降到地面,对一切事物产生巨大破坏,比如当前人类的皮肤癌发病率大大增高,植物枯死,土地沙化,我们带领学生去户外直观感受下酸雨对建筑物的破坏和腐蚀,还有很多与课程相关的现象其实就在生活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去观察自然,并引导他们去反思,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的观察自然的其他现象,这种探索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要去指导学生们学会的,这才是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意识远远的胜于其他形式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养成了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这正是我们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也是所有生物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四、结语
面对当前自然化境日益恶化的现状,生物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承担起树立学生正确环保观的使命,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力求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有效,这才是我们素质化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葆华.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J].生物学杂志,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初中生物教学论文15篇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