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上门吊丧第一件事是做什么的(上门吊唁是什么意思)

关于丧事,常听人说,十里不同俗,各地各兴法,不要太讲究,能送下地就好。意思是只要大家愿意,怎么做都行,别人不要瞎嚼舌乱评论。生活中也基本上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

我们讨论丧事操作层面的一项小事,看看大家都是什么做法和意见,能不能有共识。就是吊丧人上门吊丧,第一件事干什么?

从丧礼发展的进程和特征来看,吊丧人上门吊丧,主要有三个环节:礼馈、行礼、吊问。即到账房上账登礼,到灵堂祭奠行礼,到家属处吊唁问礼。通俗地讲,就是先到帐桌上账,再然后到灵堂或灵棚磕头,最后与家属叙话慰问,之后离开。

为什么吊丧人上门吊丧第一件事是礼馈上账?分析如下:

1、在传统丧礼文化中,吊丧是“赙赠”(助葬)的主要途径和一般方式,吊丧人给赙赠,主家要赙赠,是丧事操办的基本路数

中国古代,特别是秦汉之前,丧事极为铺张靡费,一个家庭难以支撑,届时兄弟、亲戚、朋友、同僚,包括领主,甚至国君等,都必须进行礼赠,或钱物、或用物、或衣物、或食粮、或车马等。这叫赙赠,就是佐助他人殡葬,也叫助葬。

举个例子。《春秋----隐公三年》有:“秋,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就是说,一个姓武的死了,他儿子到鲁国国君那里要赙赠财物办丧事。家有丧事,直接到国君那里要礼馈,《春秋》是白纸黑字的正统史书,记得清清楚楚的。到唐代,干脆将赙赠制度化和法律化,官员家有丧事,赙赠数额按品级大小确定定额,直接算财政支出。

简单地说,吊丧人上门吊丧,主要是干啥的?就是赙赠送财送物的,磕头行礼是顺便的事,吊问家属也是就便的事。丧事主家最关心的是啥?就是礼馈财物。所以,吊丧人上门吊丧,要先拣最重要的事情做,即上账礼馈。

还有,古典时期,助葬赙赠主要是财物衣物等,吊丧人上门,首先要将这些东西放下来登记,然后才方便干其他事。主家还要将收到的财物进行文字姓名等标注,挂起来或摆放出来给人看。《仪礼----士丧礼》有“陈袭衣”“陈小殓衣”“陈大殓衣衾”等,就是这个意思。现实生活中的“上幛子”,也是从这来的。

2、传统文化形态下,赙赠助葬是一种义举和善行,是积德行善之事,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地率性之事,就是说是自愿的和不求回报的,即无偿的,不完全是对等有来有往的

举个例子。朱元璋父亲死后,无钱无地安葬。同乡财主刘继祖给了朱家一块地,才得以入土为安。朱元璋当皇帝后,封刘家为“义惠侯”,世袭罔替。这个“义”,就是从助葬来的。

古典时期,由于丧事耗费巨大,形成一家有事,多家帮忙,家家有事,都有帮忙的局面。但帮忙不是完全对等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量力而行,善心善意。古人讲究礼义廉耻,一般不会出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缺德无德之事。

为了彰显德行和义举,在古代丧事操作过程中,有公告公知赙赠馈礼的程序要求。就是说,吊丧人赙赠财物钱物,不仅在账簿上登记下来,还要标注礼馈人姓名,喊出来、挂出来或摆出了给人看。

在旧俗中,家有红白事,安排有唱礼人员。就是在帐桌上,安排一个人专门唱礼喊礼,即哪个人出什么礼?有多少?唱礼人大声喊出来,给人听。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

没礼不登门,所以,上账礼馈是第一关节。

3、一般来说,吊丧人到丧事主家的礼仪事项,基本都是根据上账礼馈情况确定的,上账是基础,也是起点

你出什么样的礼,说明你与主家有什么样的关系。之后如何丧服(发孝布),如何安排行礼次序,如何接待伺候,如何安排吃住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所有这一切,上账之后就清楚了。

古典时期,一般家庭都是大家庭,支事执事办事人员大都是家庭家族中人或延请的外人,孝子孝妇等礼仪事项较多,一般是不接待吊丧来宾的。办事人员不熟悉吊丧宾客,要等上账之后才清楚,才好安排之后的接待工作和礼仪事项。

归结一下。按古法丧礼的设定和要求,正常情况下,吊丧人到丧事主家的第一站就是账房帐桌。之后丧服戴孝,之后磕头行礼,之后吊问家属,再之后起身走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