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0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0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0篇,供你选择借鉴。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3)

回忆匆匆而逝的暑假,除了“泡”在作业和课本中,也许其他对我产生影响的只有一样——读了几本好书。《儒林外史》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给我很大的启发。

《儒林外史》出自于清朝小说家吴敬梓之手,它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我的心中,它毫不逊色于四大名著。它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也许有人会说:“《儒林外史》我没读过!”没读不要紧,只要读一下它的典范《范进中举》,你就会深有体会。

《范进中举》中,范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时才中举,等于初三复读了三十三年。可见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性。科举考试使范进自五十四岁后享有荣华富贵,可那是他已五十四岁,他所创造的财富值得他所拥有的荣华富贵么?这也正是它的弊端。在当时,像范进这样的人很多。除了会读书,他根本就没有为社会和国家承担丁点责任,家里都穷的叮当响,他还要家人供他读书,可悲啊!在《范进中举》中,我也看到了那时人们的爱慕虚荣,范进中举前收人欺凌,中举后受人敬仰,同一个人,前后转折怎么这么大呢?一个字,“钱”!

也许有人会说《儒林外史》反映的是历史。不!它反映的就是现实。现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整天就是俩个字:“读书”!家务,起居都不用做,学生只需学习,成绩象征一切,这和范进有什么区别?家长整天说:“考上大学就会有好工作,那么你就会出人头地!”不!考上大学,只意味着你在书本知识方面过关,并不代表你能适应社会的考验!也不代表就有好的工作。

对了,说到爱慕虚荣,现代人都是以前人的“楷模”,现代人眼里基本只有一个字“钱”!

面对当今的金钱社会,只有人人心中都存在一种爱,才能温暖它。对于学习,我们要理智,学习成绩不一定是first!不是么?你认为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4)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精彩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篇小说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是一本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这本书思想内容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但书上真实的揭晓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画了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王冕和范进。

王冕在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用放牛的方式赚钱托人买画画用的工具和颜料,自己在荷花池边学习画荷花。开始他的画技不怎么好,但是他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渐渐地他的画技越来越好。十二岁时,王冕因自己的画出名了,好多人请他去做官,可他不求官也不求名,什么都不愿意,全都一一回绝了。 在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遵循母亲的遗言,不肯出去当官,最终归隐山林。

我最欣赏王冕这不与贪官同流合污的气节,我喜欢正直的人。生活中如果律师,警察,法官不正直,颠倒黑白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很混乱,如果商人不正直,卖假货,虚抬价……那我们就买不到货真价实的物品了。

还有就是范进这个读书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直都没有考上,三十多年里,他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举人,结果却欢喜疯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考试,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但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可是范进却一心想着要当官,并且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所以一朝中举,因为太兴奋以至于疯了。

《范进中举》只是《儒林外史》的一篇,但却把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出来。《儒林外史》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说,等着我们来欣赏,它虽然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却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阅读吧,从阅读中获得知识。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5)

在放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吴敬梓先生所作的《儒林外史》,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古代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看到了当时世间的腐败。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而这本书所描写的“儒林”是另一方面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范进中举”的一篇。

书中的范进,科举多年未从未中过。老母亲在家不能享福,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连媳妇也跟着受苦,也只能靠岳父杀猪时常来接济他,还时常遭到岳父的嫌弃和臭骂。而当范进中举了以后,世人皆改变了对他的态度,连岳父也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所有人都争着为范进做事情,当我看到范进因科举而疯这个景象时,我感受到了科举制度对世间人民的毒害。

在《儒林外史》中科举制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在作者的笔下,这个制度已经极度腐朽,不再能够选拔真正的人才,仅而成为贵族玩乐的工具,扭曲了士人的灵魂。就连范进在中举以后,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简直可笑之极。

这本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这部小说“兼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地刻画,将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

读完这本书,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让我了解到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也让人们变得犹如行尸走肉一般。这本书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6)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7)

《儒林外史》是我国吴敬梓写的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这本书写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也没有一个主要的情节是由多种小故事和多种小人物连结出来的一本书。

这里面有写那种真心实意善良的人。也有假装是个好人的人。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了社会现实的状况。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对清政府统治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也对当时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进行了嘲讽。他对那些为了有更好的前途抛妻舍子进行了很大的讽刺。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前途就抛弃舍子,这不是正人君子的作派。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逼真美丑可见。例如范进屡试不中,在家中遭到家人的冷眼。丈人更是对他百般贬损。他去参加乡试,因没有盘缠,跟丈人商议, 丈人却把他骂个狗血淋头。等到出榜那天范进中举了丈人立马一改往常的态度。说他是“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人像范进,胡屠户一样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抛妻弃子的匡超人。行侠正义的杜少卿。富有反抗精神的沈琼枝……通过这些人物,我们还是可以一看那个时代的风貌。

《儒林外史》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尤其是它的讽刺艺术,令人赞叹,可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它的光彩照耀后世。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8)

《儒林外史》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就是吴敬梓。这本书是一本主角不断变换的长篇小说。书中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应此,这本书就非常贴合生活,让人们都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作者利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混乱与黑暗。这本书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曾经被大文豪鲁迅先生,给予了“伟大”的美称。书中的主见都备注中了他的:自吹自擂、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弄巧成拙的一面。透视了人的内心的黑暗。在书中讲述了很多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布衣画家王冕》了!里面主要讲了:王冕是一个乡下人,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了荷花,就画了一幅《荷花图》,他认为画的还不错就托人把它送给了知府。知府见这幅画画的栩栩如生,就要召见那个画家,但他却不来,因为王冕的母亲再三地提醒他不要做官、不要做官,所以他才没去。为了不缠上不必要的麻烦,他就隐居山林,再也不出来了!

从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当时官场上的黑暗是多么可怕!王母权王冕不要当官也是有原因,真可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呀!但逃避也不是一种办法,只要人心齐就一定能打倒黑暗!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9)

我们身于浩瀚宇宙中,然而不过被圈于庭院一角的四方天空。当,有一天乘一艘风帆穿过狂风,越过山河,外面的风景最终乱了心神,迷了心智。不知,你是否看到一双清秀,透亮的双眼蒙上了灰雾,在黑暗中欲行欲远。后来细想缘由,这一切不过归结于静心二字。

终南山下,仍是那个一身粗布粗衣的少年, 手持一本翻的破烂的书,那便是对未来命运多舛的最好诠释,远处的牛驰骋着天地无限想象。可那个盘腿坐在石头上的少年王冕他难道也曾想过入朝做官,光宗耀祖一事吗?命运的交响曲奏着纷扰的音乐,淡然处之,不论朝廷怎样的请求,王冕他也只是保持内心最初的温柔,一如那童年时不愿折服于狂风的纸飞机,风越大,它越远,越高,最后落脚在自己心有所属的地方。后来,大人们曾说,静能生慧,他的一生,安静的过分,让自己的心悬于世界的高度之上。终了终了,还是离不了一杯黄土的命运,安静的长睡在世界的角落,这样的一生,默默无闻,羡煞的只是寻找静谧的我们。

茫茫大海上,滔天巨浪从远处袭来,冲上了岸边屹立的石礁,毫不留情,浪退却后,岸仍是岸,礁仍立在那里,岸边的贝壳却抓不住沙滩的挽留,随着浪奔向远方,亦不如说奔向黑暗。一如书中一开始心性纯良的匡超人,如果说我羡慕的是王冕的一生,匡超人未染尘世喧嚣的心性是我追求的。当,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的少年郎秉着初心,踏入官场,走上仕途的一刻,他的心再也不能宁静了,初心?追求?,那是什么,名利钱财,那才是他想要的。我们说书中人物的变化的罪因不过是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黑暗,是啊,可倘若像匡超人一样的人在喧嚣浮沉中,不能学会静心,坠落,沉沦不过尔尔。正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我,我们一起对未来的坚持。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当有一天,世界归于混沌,一切回归自然,不知你可否记起自己一颗宁静的心,不妨想想,那记忆中开满鲜花的羊肠小道,也许,它,就在那里……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0)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0篇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