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词作者:
苏轼(北宋)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惠崇《春江晚景》),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惠崇<春江晓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晓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改写作文:
在一个轻雾袅绕的清晨,宋朝诗人苏轼漫步在一片竹林中。一缕温暖的阳光,射了进来。微风将竹叶吹得沙沙地响。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偷偷地探出了脑袋,粉粉的花骨朵含苞欲放。
一群小鸭子们在水中嬉戏玩耍。它们你追我赶,拍打着翅膀,欢快地“嘎、嘎”地唱着歌,好像在说:“江水好温暖呀!春姑娘来了!春姑娘来了!”
江边,不知何时,已经长满了茂盛的、数不尽的芦蒿。似天然的绿毯,铺满了地面,散发出淡淡地清香。芦苇也抽出了嫩芽,好像一个个小娃娃们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感受着春的气息。
河豚鱼从大海回归,成群结队,似蛟龙出海,逆江而上,孕育着它们新的生命。
苏轼看到了如此美妙的画卷,不禁吟诵道: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