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诗词作者

  陶渊明(东晋)

  原文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

  《神情诗》是晋代艺术家顾恺之(一说陶渊明)创作的一首短诗。此诗描绘四季风光,每个句子都呈现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通过画面上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生机和精神,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全诗虽仅仅二十字,却以诗当画,用形象鲜明的文字勾勒出一组真实传神的四时风光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充分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的手段以及洞达幽微的观察力。

  翻译:

  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彩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严寒的高岭上一棵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

  赏析:

  这首诗实写自然景色,四句写四季,四季有四景,四句诗可以相互独立,每句又都是一幅画,画面朴素、清新、自然,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诗中首先展示的是春天的水泽风光。“春来江水绿如蓝”,当春风吹开了隆冬的冰雪,一泓春水给人带来了大地回春的讯息,所以古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和“一陂春水绕花月”(王安石)的名句,特别是江南水乡,春雨如酥的时候,四野的沟渠都涨满了水,田野和水泽显得滋润辽阔,而诗人画家的彩笔自然注意到了这充满生机和象征智慧的水在南国春景中的地位了。

  诗人接着描绘夏日的景观。夏天是酷热的,夏天景物的色彩浓重单调,然而诗人却将目光投向了天上变幻莫测的云气。夏日的云时而颓然凝聚,时而奔走飘散,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那光与影、色与线、形与态,无时不在变化,令人眼花缭乱、目醉神迷。据说唐代大书法家怀素曾说过:“吾观夏日多奇峰,辄常师之。”并由此而悟通了书法的奥秘,可见夏云的魅力。

  第三句写秋天的物象。秋天自然是个令人难忘的季节,然而最令人销魂的是那秋月朗照的夜晚,凉风自远而至,在月色笼罩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色彩,画家的笔难以描摹,而诗人却以“秋月扬明辉”五字将此情此景和盘托出。

  最后诗人展现冬天的画面。冬天是严冷肃杀的,然而高岭上的一枝青松,给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增添了些许生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给人以无限遐想的余地。

  诗人就像是善于摄取典型物象的摄影家,只要轻轻按动一下快门,便将四时景物容入尺幅之中。这里只用了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了四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诗中有画”艺术境界,使诗歌很大程度上具有了绘画艺术的特点。

  顾恺之论画最重神韵,然也不脱离形态的逼真和形象。他曾提出过“以形写神”的论断(《历代名画记》卷五),以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的基础。《世说新语·巧艺》中曾说他善画人物,然数年不点睛,有人问其缘故,他回答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见他以为绘画的极诣在乎“传神写照”,即要求形神俱备。这首小诗,正是“以形写神”的典型。四句所写,无一不是形象的、真实的景物,然而,正是通过这些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展示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精神。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充满着生机并给人以积极的启示,如夏和冬,就节候来说往往并不能引起人的快感,然“夏云多奇峰”一句给人无限广阔的想象余地,且不说那瞬息万变的夏云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美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人生如苍狗白云的联想,也能令人顿生忘机息心的意绪。又如冬日山岭上的青松,傲霜斗雪,耸然挺立,象征着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至如“秋月扬明辉”的“扬”字,“冬岭秀寒松”的“秀”字,也都能十分传神地化静为动,给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韵味。

  总之,这四幅风景画,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的精神和诗人的精神,所以此诗虽然纯为写景之作,却冠以“神情”二字作为题目,其中便有更多的美学含义。

  注释

  孤松:一作“寒松”。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

  子夜四时歌·秋歌:这首诗出自于《南北朝乐府民歌》,属南朝民歌。

  罗帐:闺房一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翻译】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一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赏析】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本篇所选是《子夜四时歌》之三,是一首秋歌,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之情,风格哀怨而又缠一绵。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两句从表面上看实在写秋风,而是则借助于写秋风以渲染一种气氛。凄凉的秋夜,孤独的留守思妇,飒飒秋将将窗前的“罗帐”吹得高高地飘起来,使寒冷皎洁的皓月将幽幽的银光倾洒满屋,这怎能不换气她忧伤哀怨的情怀呢?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两句是借助于明月直接写思妇的情怀,意境高远,令人遐想。“仰头”,写思妇看到月光之时的动作行为,由月光洒满床榻而引起思妇“仰头看明月”,看着明月,自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亲人,思念之情愈加难以平复,无奈之中不得不寄希望于千里月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十个字,竟然将思妇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描述得鲜活而又明晰。

  全篇虽无一句写女子的泪眼与叹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融汇在一起,借助于“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然后又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深婉的情思,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一融的佳作。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3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朝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译文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注释

  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简析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4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译文

  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

  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

  注释

  霜晴:指霜后的晴天。

  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四时》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