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有关《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诗词作者:
苏轼(北宋)
原文: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
其一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
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其五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赏析:
这组词的小序简明交代了创作缘由,但词中的人物、故事、创作的状态想象可见,宛在目前。
第一首写出门迎徐守所见情景,描绘由雨转雪之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上片由远及近地写黄州田园风光,三句连缀成一幅绚丽的图景,暗示了苏轼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先叙述田园景色,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再描绘黄州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暗随车”点出太守来访。然后描写议论结合,特写“临皋烟景”、冬云密布而后发出赏心的赞叹。“世间无”,突出了黄州景色的奇丽。下片以特写手法,描绘了雨后微雪的风景。过片先特写雨景变化;紧接着特写雪景变化,逼真传神,字字珠玑。虽然点化运用了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句,但未露痕迹。末句将雨雪人性化,转涉自己,颇富情趣。一个“乱”字,苏轼与徐君猷的诙谐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苏轼将自然美与人性美高度融会的写作技巧。
第二首写与徐守畅饮,描述酣醉入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昨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上片写客人来访,表达一醉方休的愿望;下片写准备菜肴,表现一饮千钟的兴致。“废圃寒蔬”是自谦所备寒俭,“小槽春酒”写来客所携酒之珍贵。末句转写饮酒赏梅,似用特写镜头使全篇定格,颇有余味不尽之感。
第三首写自己与太守徐君猷的交情及对徐守推荐自己的感激之情作者因遭谗贬黄州,作为知州的徐君猷对他倍加关心,至为友善,亲自上疏相荐,此次又于大雪中过访,令作者十分感动。词作通过汉代苏武啮雪餐毡、“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真诚的谢忱。典故的使用符合双方的身份和处境,而且颇富幽默感和诙谐感,冲淡了话题本来的沉重和严肃。
第四首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并用米珠薪桂写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上片以大笔勾勒气象宽阔之景,下片借典故抒发苦中作乐之慨,尤其是末句说独自吟诗,言外无红粉相伴,游戏谑浪,体现作者善自排遣、不忧不惧的心性气质,十分迷人。
第五首写翌日酒醒所见所感,由瑞雪联想丰年,以至眼前幻化出麦千车的景象,由己及人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上片写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苏醒后却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作者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倒叙,转忆前一天徐君猷过访见访,席间对酌的情形。翠袖绛唇的明媚与诃手镊霜的龙钟形成对比,上下片间诃手镊霜的龙钟与“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宽广胸怀形成对比。这首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作者自己的形象鲜明,尤其是“但令人饱我愁无”的伟大爱民情怀让人动容。语言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
苏轼用《浣溪沙》词牌填词共有四十六首,主要涉及怀旧、宴游、赠友、咏物、农村等内容,描写的题材范围广泛。在所有这些词作中,又以吟咏农村题材的联章组词最为著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别在徐州、黄州两地创作的两组联章词《浣溪沙五首》。这两组词,基本属于“农村”题材,有具体的经历与事件作基础,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当时词体创作传统的一种突破。而对比徐、黄两地的各五首词作,虽然它们有着相同的题材,但在创作背景、情感、思想、风格及联章整体所展示的格调等方面则迥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州联章的核心主旨是“使君元是此中人”的与民同乐,黄州联章的核心主旨是“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忧民疾苦,二者比较起来,后者所达到的情感与思想的高度更是前者所无法比拟的。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
宋代:张炎
半面妆凝镜里春。同心带舞掌中身。因沾弱水褪精神。
冷艳喜寻梅共笑,枯香羞与佩同纫。湘皋犹有未归人。
南歌子
宋代:程垓
荷盖倾新绿,榴巾蹙旧红。水亭烟榭晚凉中。又是一钩新月、静方栊。
丝藕清如雪,橱纱薄似空。好维今夜与谁同。唤取玉人来共、一帘风。
隔浦莲
宋代:杨无咎
墙头低荫翠幄。格磔鸣乌鹊。好梦惊回处,余酲推枕犹觉。新晴人意乐。云容薄。丽日明池阁。卷帘D440。
披衣散策,闲庭吟绕红药。残英几许,尚可一供春酌。天气今宵怕又恶。凭托。东风且慢吹落。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3
【诗词原文】
浣溪纱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
译文一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译文二
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
【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4
宋代:苏轼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采桑子
宋代:晏几道
春风不负年年信,长趁花期。小锦堂西。红杏初开第一枝。
碧箫度曲留人醉,昨夜归迟。短恨凭谁。莺语殷勤月落时。
水调歌头(管待李参政壁劝酒)
宋代:魏了翁
落日下平楚,秋色到方塘。人间袢暑难耐,独有此清凉。龙卷八荒霖雨,鹤十州风露,回薄水云乡。欲识千里润,记取玉流芳。石兰衣,江蓠佩,芰荷裳。个中自有服媚,何必锦名堂。吸取玻璃清涨,唤起逍遥旧梦,人物俨相望。矫首望归路,三十六虚皇。
江城子(重阳)
宋代:李处全
一番风雨一番凉。炯秋光。又重阳。潇洒东篱,浑学汉宫妆。今日且须开口笑,花露,鬓云香。
泼醅新取淡鹅黄。趁幽芳。趣飞觞。落帽当时,□发少年狂。万事破除惟有此,尘外客,醉中乡。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代]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叶枯萎,经霜变黄的橘子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破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吴地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
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噀(xùn):喷。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清泉:喻橘汁。
吴姬:吴地美女。
赏析: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叶生长的繁盛景况。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蝉噪秋枝槐叶黄”,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叶,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
“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橘有皮包裹,故称新苞。又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叶来南宋诗人曾几更把它压缩为“流泉喷雾真宜酒”(《曾宏甫分饷洞庭柑》)一语了。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着,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