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只知其什么不知其什么(只知其中不知其二)

导语:只知其“二”,不知其“一”。《道德经》的智慧33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意译:委曲却能保全,弯曲却能正直,低洼却能充满;陈旧却能更新,少取却能获得,贪多反而困惑。因此,得道者把持守“大道”作为观察世界与处理人事的原则。不局限于自己所见,才能看明白天地万物;不自以为是,才能让背后的真相得以彰显;不夸耀自己有功,功劳才不会丧失;不自贵自大,才能受人推崇爱戴,作为百姓之长。正因为得道者处处不争,天下人都不能与他相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难道是空话吗?它们实实在在,全部正确,我们应该努力遵循这些话。

阴阳之道,莫执一端

道,即宇宙人生法则,亦即阴阳之道。世人易犯偏执之病,无辩证思维,片面孤立看待问题,不能“抱一”,不能从统一、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即不能“道”眼观世界。

懂得世间阴阳变化之理,就不会顽固执著,也不会自以是,更不会凡事必争。圣人唯道是从,即遵循阴阳之道,无为不争,顺其自然,莫凭主观意愿行事,“不知常,妄作,凶。”

曲全枉直洼盈敝新少多等等,皆为阴阳之道,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转化。“反者道之动”,故曲可全,枉可直,洼可盈,敝可新,少可多,反之亦然。

圣人抱一,不执一端,非众人之所为,力求全、直、盈、新或多等,只知其利,不晓其害,不甘守弱居下,亦不解曲、枉、洼、敝、少等之妙用,不知“满招损,谦受益”、“弱之胜强,柔之克刚”之理,故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病。

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四自”皆因有我有欲,无我无欲,自然无“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因,亦无“不明、不彰、无功、不长”之果(章24)。有我有欲,有为有争,利害之争,得失之间,身不由己。

有我有欲,皆因不明“阴阳之道”,只知其“二”,不知其“一”,一即道,不能抱一合道,执其一端,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不争之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之为,天下而无不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观物,物皆阴阳。世人多迷于“二”而不归于“一”,阴阳分隔,矛盾对立,在价值追求上,多执一端,求全贪多、喜新厌旧、好生恶死等,并表现自我,自以为是,不谙阴阳变化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物极必反,势强必弱。

世人固执其一,必有纷争,争之利害,唯人自知,夫唯不争,天下谁与之争。不争与争,不争而得,争而不得,亦属阴阳之道,阴阳相含相转,自然而然,非主观意愿所为。志于道者,道也乐之,道法自然,人也自然,何不自乐。

此“委曲”非“委屈”

曲则全,此曲非屈,今注者多释为委屈反能保全。其实,“委曲求全”,而不是“委屈求全”,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

曲就是弯曲,就像大风来了,小草柔弱,易于弯曲,则活了下来,而大树坚强,不易弯曲,则折断了。“木强则折”讲得就是此例。

而“委屈”才能“保全”,属于“人道”范畴,可谓处世之道,这种解释也不为错。但从老子81章看来,一般多言“天道”在前,而“人道”在后。天道为人道的范式,人道应效法天道,以人合天,天人合一。

少则得,多则感。

少则得,多则惑。少了,我们可以完全把握,享受获得的乐趣;如果多了,我们会变得无所适从,身不由己,困惑迷茫。

人生之烦忧,不在于需要的多,而是想要的多。因此,多余的物质对人而言是一种累赘,只有你不再愿意为它们所累的时候,你的灵魂才真正找到了归宿。

灵魂的觉醒需要超越种种障碍,外物是障碍,认知、欲望、情绪都是障碍,这些障碍对于我们而言都是多余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回归简约,致虚守静,返朴归真。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化繁就简的过程,当我们勇于砍掉生活中多余的东西,我们才能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正大行其道,极简主义也悄悄到来,不闲聊,不妄议,不做无效社交,多陪家人,多花时间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远防奢侈品、大品牌,追求简洁干净舒适,多吃蔬菜,倡导素食主义、绿色出行,少一些宅男宅女,多一些户外运动,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少刷屏碎片化信息,多阅读些经典名著。

抱一,道眼观世界。

抱一,即“以道观之”,一就是道,即从整体角度看待世界,而不是执著于相对的一面。圣人能抱一,而世人是不抱一的。

不抱一,就是存在主客对立,就是存在牢固的二元观念,就是执著于自我,而自我的集中表现就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都是好争的结果。

去掉“自我”,才能“抱一”;只有“抱一”,才能真正地去掉“自我”。“抱一”就是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站在更高的维度俯视世界,做一个冷静的世界旁观者,而不是陷入世间的是非漩涡之中,在画地为牢的“自我”高墙内冲撞不已而不得出路。

不自见则明

庄子言,“道隐于小成”,正是人们囿于一管之见,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这种主观选择性的视角难以让人看到世界的整体与事物的真相。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你看到事物“是”的一面,会否定它“非”的一面,其实,“物”本身是没有是非的,“是非”只是你的看法而已,它不等于物的客观真实。

“不自见则明”,只有突破自我中心,去掉私心成见,才能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知常曰明”,突破自我,才能真正地“知常”,才是真正地“自知者明”。

有我,则无真相;无我,才能接近真相。以二元对立的思维观念看待世界,就会永远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丢掉自我成见,这就是庄子所言的“莫若以明”,明道或“知常”以后,才能真正地看清是非对错等等,这些只不过是人们的主观认知而已,如虚幻的梦境一样,逼真而不真实。

本文内容由小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