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023

文言文值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高考中文言文是必考题型,我们要学习哪些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虚词

一、而

(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

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

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中学教材有时说而通尔。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三)动词用作比况动词,译为如同、好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在古汉语中,何曷盍三字音同义通,都表示疑问。

(一)作疑问代词

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⑵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语序要调整。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

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里。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那么。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知识点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高考必考题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