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冬至的简介100字

冬至的简介100字

  冬至的简介100字,在我国各地关于冬至的习俗都有很多不一样的,民间素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冬至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一个节气,以下分享冬至的简介100字。

  冬至的简介100字1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的来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冬至节日习俗吃什么

  南方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不少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北方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也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的简介100字2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求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关于冬至,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易经·复·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初学记》引《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

  所以,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静不宜动,这就是过节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饥唐、宋时期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节气的由来

  关于冬至的来历,还有一个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的传说。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江南水乡,有冬至恶人变疫鬼的传说。江南水乡民间传说,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至今,江南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冬至的传说故事

  故事讲冬至节时门扉上的糯米圆:很久很久以前,两个穷苦人讨饭来到闽南小镇,女儿要留在这里做奴婢。

  离别之际,父女俩讨来糯米圆,父亲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就每人尸半把它吃下吧。待日后团圆时,再吃圆子。”

  父亲走了,这夭正是冬至。女儿盼望等着父亲,又到冬至,她对家主说:

  “大家都吃圆子,门神也该敬敬。”

  说着,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大门上。她想,父亲不会忘记离别时的相约,若是看到门上的圆子,会来接她的。

  花开花落,女儿每到冬至都要在大门上粘两枚糯米圆。周围的人们说,糯米圆象征着团圆和吉利,也学着装点自家的门。由近及远,传为闽南、潮汕和台湾的冬至风俗。

  冬至的简介100字3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是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22日14时08分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

  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因此,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过了冬至,白天开始一天天增长、夜晚一天天缩短。而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我国南北城市白昼时长的最大差距达到2个多小时。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所以“冬至”又叫“日短至”。

  冬至”与“交九”

  “冬至”节气,民间又称“交九”(“入九”、“数九”)。所谓“数九”,即从“交九”(“冬至”)日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个单元,谓之一“九”。“交九”之日为“一九”或初九头一天。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以此类推……,当数到九个“九”完了,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交九”(“冬至”)之日起,我国北方地区即进入“数九寒天”的严冬时序,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也就开始。直到“出九”日后,天气才逐渐暖和,春暖花开。

  关于“数九”习俗的起源,民俗专家介绍说,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我国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千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天气寒暖变化规律的`“消寒数九歌”,也称“九九歌”。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定规律。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凌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首“九九歌”,所反映的是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规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距离遥远,温差相差较大。真正反映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和规律的,还有另一首“九九歌”,即:“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严寒不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九九加一九河开雁来春花开”。照这样算来,南北方的节气温差,大致相差十天左右。

  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民间还流传着多种“九九消寒图”,也称“九九图”。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泉纹消寒图”等。华北和东北地区最常见的是“梅花消寒图”。就是先画一枝不染色的素梅花,共画出八十一个花瓣(表示自“数九”开始,九个“九”供八十一天)。自“数九”之日起,每天染一个花瓣儿。如,阴天染花瓣的上部;晴天染花瓣的下部;刮风染花瓣的左边;下雨染花瓣的右边,下雪染花瓣的中间。等到八十一个瓣儿染完了,春天也就到了。这份“梅花消寒图”,它既是“入九”到“出九”的日历表,同时又是一份精美的装饰品。

  现代人生活中,由于有了方便的各种“日历”,用不着再唱“九九歌”、画“九九图”了,传统的“数九”观念和习俗,也就单薄了许多。不过,一些偏远的地区或在一些老年人中,当时令进入“数九”日后,他们仍唱“九九歌”,画“九九图”。这除了生活习俗的差异而外,也可能是一种怀旧吧。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 “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冬至的简介100字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