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美食中的生僻字怎么写(身在美食中的生僻字有哪些)
如果把美食比作味道,那汉字就是味蕾,汉字与美食相遇,成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当在菜单上碰到一个生僻字,既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又成功引起我们极大兴趣去了解美食背后的秘密。
在四川方言里,人们把吃肉叫做吃朒(gǎ)朒,“朒”在普通话里读“nǜ”,不足、欠缺之意。不知道川人是怎样发挥奇思妙想把它与吃肉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就因为“朒”这个字表示肉多吗?不过,我更喜欢他们把吃肉叫“吃嘎嘎”,吃起肉来嘎嘎响,想想都觉得有趣。
隔壁的重庆有一道菜叫奉节盬(gǔ)子鸡,又名紫阳鸡,来自奉节的竹园镇。盬子是一种圆柱体陶瓦罐,中间凸起,像民间的乐器腰鼓。盬子鸡因炊具名称而得名,以农家土鸡和高山松柴熏制的腊肉为主料,用腌制的陈年“大头菜”做辅料,盬子冷凝蒸馏,汤汁慢慢沁入肉中,肉质鲜嫩,汤浓味醇,真是入味七分,回味三分也。这道菜流传了千年之久,现在更是非遗的美食哦。
每年的2、3月份,在湖北武昌和四川成都正是紫菜薹(tái)上市的时节,紫菜薹又叫红菜薹,一道紫菜薹炒腊肉引得老饕们纷纷上门打牙祭。菜薹要选洪山宝通寺周围种植的,地道有名,既鲜且嫩。大火铁锅翻炒,菜薹鲜嫩脆香,腊肉醇美柔润,别有风味。这个“薹”字,估计认识的多,会写的少。
平时生活中,我们习惯把菜薹写成“菜苔”,其实严格来说是错误的。查阅字典,我们可以发现“薹“,是指大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生出的细茎,比如蒜薹,嫩的俗称蒜苗;而”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很多人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因而常把”蒜薹“写作”蒜苔“。
与武汉洪山区紧挨着的是江夏区,这里自古盛产藠头。藠(jiào)头是一种葱属蔬菜,外形像葱,古时称作“薤”(xiè)。江夏舒安乡等地产的藠头色泽金黄透亮,味道微辣清香,质地柔软脆嫩,久负盛名。杜甫在蜀中漂泊之时,与隐士阮昉交往密切,阮昉还送他三十束薤草。在收到邻居送来的带着露水的藠头时,杜甫欣喜万分,还特地写了一首《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的诗,以表感谢。
杜甫从长安至秦州山区,又碰上多雨的秋天,湿寒阴冷的天气十分不习惯。好友送来藠头,刚好可以祛寒除湿,内心十分高兴,自然是“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了。
浙江温州有一道名菜叫八宝膏蛑饭。膏蛑(móu)估计又难倒一批吃货,它其实是一种青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把腌制的膏蛑和糯米一起蒸,再配以虾仁和青豆,这样膏蛑虾仁的鲜香,青豆的清香伴着油膏沁入糯米中,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甏(bèng)肉干饭是山东济宁的传统名小吃。“甏”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口小腹大,陶制,与瓮相似。将上好的五花肉与面筋、黄豆、豆腐一起炖烂,汤汁油而不腻,咸香适宜,佐以米饭,吃起来爽滑可口,十分舒坦。这道起源于元朝的美食,风味颇类似广东的叉烧饭,但味道更胜一筹。
面食作为我们的主食之一,自然也是美食丛林遍地。北方大部分地区百姓都喜爱吃一种面食叫饸饹(hé le),也叫河漏。在民间,人们用一种叫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做饸饹,它是把和好的面通过圆眼挤压出来,然后形成小圆条。比一般面条粗,质软,但口感更好,更劲道。
饸饹现吃现做,以豌豆面、莜麦面和荞麦面最好。煮好的饸饹,放进肉块、豆腐、西红柿、胡萝卜丁,撒上蒜泥、香菜,再浇入辣椒汁,顿时香气四溢。面条拌匀,放入嘴里,软而不黏,脆中有韧,嚼着有劲,回味悠长。
莜面栲(kǎo)栳(lǎo)栳是山西中北部的一道传统美食。名字虽然奇怪难念,但不妨碍山西人、河北人,甚至内蒙人对它的喜爱。
莜面栲栳栳,也叫莜面窝窝,外形似用柳条编成的斗状容器-“笆斗”,而老百姓习惯称笆斗为栲栳,故有此名称。蒸熟后的莜面窝窝,热量很高,吃起来劲道,要是再来点酸辣汁,更别有一番风味。
饹馇(gē zha)是流行于河北唐山的一种美食。由绿豆粉做成,饼状,切成小块,与白菜、猪肉烩炒,那味道一绝。要是与糖醋勾芡,吃起来更是酸甜可口,香脆不腻。
还有,云南西双版纳的喃咪(nán mī),山东淄博的苤(piě)蓝炒肉丝,西藏的氽(tǔn,注意是字形结构是“上人下水”,“上入下水”是汆cuān)灌肠,老北京的褡裢(dā lián)火烧,陕西的甑(zèng)糕、醪(láo)糟和biang biang面,江南的荸荠(bí qi)、粢(zī)饭糕……我们的天朝美食实在是太多了,让人眼花缭乱。
写到这里,我也饿了,就暂时搁笔吧。美食,我来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