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哈姆雷特》教学反思?范例
篇一:高二语文《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一直对莎翁诗剧式的语言不欣赏,所以对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太多的感悟,如今又换作了《哈姆雷特》,我只好耐着十二分的兴致将选文看完,看完后只觉得压抑,然后是一如既往的烦感这繁复的语言形式,我想,自己这样的阅读情绪先验是不能带到课堂上传递给我的学生的,我该从本剧中传递给学生一种怎样的生命旨趣与情感体验呢?如果我没有更好的情绪体验,不如就回归到戏剧的根本上去吧!
从戏剧的冲突入手,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选文中紧张而扣人心弦情节设置吧!哈姆雷特明知从海上逃回是死路一条还是毅然回国完成使命,哈姆雷特明知与雷欧提斯决斗充满凶险还是果决应战,哈姆雷特明知。。。却还。。。是本文情节的一大特色。
从人物性格入手,如果哈姆雷特不应战,能否避免悲剧的命运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哈姆雷特决心为父亲报仇之时,就已然将自己个人的力量用来对抗强大的黑暗的封建势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的死当然也是必然的了。
从戏剧语言入手,选取哈姆雷特与奥里克斯的两个情节片断与《雷雨》中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手戏,让学生表情朗读或表演,借此评点莎翁语言散文化诗化的特点。
篇二:高二语文《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作者及剧情简介,自读,画下常识和人物名字。
让预习了,但真正看了吗?有的学生甚至看了全剧,但多数人的书是痕迹没有。此时讲解也只是我一人讲解的独角戏,或我和几个学生间的互动,于是我采取基于阅读实况的方法,让在课堂上默读、朗读或分角色读,只要读了,就有自己的心得。这也和预习的好习惯(不同文体应明确不同的预习方法。应教给预习方法)没有养成有相当的关系,这次就借机会培养吧。
我同时板书字词和人物定评。课前有学生说,这课人物性格简单,好把握,于是我就直接板书定评。实际,哈姆莱特的性格并不好深入体会,人文主义等思想学生真是难有感受,只是浅浅阅读后感觉人物简单,就是复仇而已。这浅层次理解只能在深入分析性格后再扩展。教参也说,节选部分哈姆莱特的基本性格特征并不明显,这是实情,且人文思想更难体会出。如何突破浅理解,是难点。
作业:结合评论,画下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利于分析人物心理的句子,在一些词句后做点评批注,明确——必须有自己的批注,没多有少也行,没有的话,你的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不如自己撕了。一生叹气,那就先撕吧。
第二课时。点评交流,深入分析,后半成了我自己讲了。
先巡视各自课本里的点评多少,多数是每页一两处,太少了。后部分比剑精彩处,有的学生竟然没点评,是不是和本周六要月考因而语文的时间又被挤有关。(能否在课上进行此项任务,分出章节,先独自点评,再小组交流。应该指导点评,可平时的讲解分析不就是点评吗?只是那是老师讲的、或同学们共同说的。还是应该单独训练。)(考试应设计此种题型)
按情节先后进行点评交流,深入分析。情节梳理,三大块,和霍拉旭谈话,答应奥斯里克,比剑同归于尽。
和霍拉旭谈话层次。展示教本,看看我画下的句子及点评。共同进行,画了哪些句子,写了什么。“我心里有一种战争”?心理矛盾,痛苦,彷徨。什么矛盾?为什么说他的处境比叛徒还难受?什么处境?要报仇,但会殃及无辜;已经伤害了几个无辜的生命,造成了情人的心碎死亡,朋友的反目与成仇;后悔自己鲁莽,但鲁莽可能真正成事,深谋远虑有时不一定能办成事;到底要不要鲁莽,看来,无论怎样,冥冥中的力量早已安排好了。心理复杂,既想复仇,又怕伤人,可看出他在复仇问题上还是犹豫的,善良,不愿伤及无辜,重感情、友情,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父被毒害,母被霸占,王位被篡,于私于国都需挺身复仇,一个坚持正义、反对血腥专制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这两部分交织在年轻的他身上,一系列的灾难和突变让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他痛苦,不复仇,痛苦,复仇,也痛苦,人无能无力的情况下总是归结为天命、命运。他只好将难解的矛盾推给命运,相信天命了。为什么说处境难要和叛徒相比?正直,年轻贵族的尊严。(这里分析之后,后面的反复问良心及上天注定就好理解了,既分析了心理、性格,又分析了形象的社会意义)(不过,学生也呆了。怎么能看出这么多?相比寥寥几字的点评,太单薄了。这和学生对全剧及人文主义等背景不了解有关)
国王公文。借刀杀人,阴险狡诈。杀兄篡位,残暴,要灭掉王位可能的继承人,但却以护其避难的温情面孔呈现出来,实则是暗地借刀杀人,极其狡诈阴险,名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相逢开口笑,伸腿使绊脚。
伪造国书,除掉信使。机智。良心不安。自我宽慰,打气。
“你想,我是不是应该——”,两个疑问,一个假设,其中还有一个反问,一方面表明决心复仇,又表明犹豫不决,自问,又企求霍拉旭能坚定他的决心。最后还是感到除去信使使生命刹那间了结,又后悔自己的`误杀,同情雷欧提斯的遭遇。他的犹豫,忧郁。
(以上分析把关键的需明确、补充的地方已经基本处理了。后文比剑部分完全可以学生相互再点评。可惜为了赶进度,我讲述为主了)
奥斯里克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答应比剑?
是个反映迟钝,任由哈姆莱特嘲讽的人吗?我先把定评介绍,以及插科打诨的作用,让学生记录,然后提出此问。学生似乎有兴奋。挑战。看似任由嘲讽,实则逢迎拍马;看似套话连篇,啰里啰嗦,实则不忘任务,拐弯抹角,或赞雷欧提斯的高尚品质,或赞他的高超剑术,都在激起哈姆莱特的自尊,都在唯恐最后哈姆莱特不接受比剑。这是个有权谋的老政客。
议论水苍蝇。装疯卖傻,借机骂人。
比剑前“随时准备”“随它去”,表明了什么?
出于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出于贵族青年的尊严,出于对误伤大臣的悔恨,出于对天命的认识,尽管可能会想到里面有阴谋,他还是接受了比剑。对生命的尊重、对友情的尊重、对尊严的爱护,促使年轻的人文主义者接受了挑战,也表明他的复仇没有周密的计划,任由发展。鲁莽,稚嫩。
由衷的同情和歉意。真诚赞美对方。善良美好的天性。雷欧提斯有所感动。
国王催促,着急呀。再聊下去,怕比不成了。
换剑。阴谋诡计的一环。
一样长吗?关注公平,但没想到有涂毒这样的有辱贵族尊严、有辱决斗声誉的诡计。正直、年轻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国王阴险卑劣到这程度。实际也应该想到,能往国王耳朵眼灌毒药,就不能往剑尖上抹毒药吗。年轻啊,轻敌啊,或者过于自信了。
一剑没中,国王着急,喝酒,迫不及待。二剑中了,王后爱子还是感觉酒有问题,替喝。国王怎么制止的,能换词吗,加词吗?话不能暴露阴谋。真关心王后吗?是怕暴露吧。因为他只是旁白。如果真心救王后会怎么安排?找借口,停止比赛,救王后。他不是,还在阴险地激将。
雷欧提斯,二剑后,哈姆莱特有句挑逗的话,激起雷的斗志,但还是犹豫,心理上寻求国王的支持,即便国王激将,他良心仍受谴责。哈光明正大,没有猜忌,再次提醒,激起了雷的狠心。刺中,夺剑反刺。
国王温情地喝令分开。
发现王后留些,国王怎么掩饰的?
雷的忏悔。
哈的吃惊、愤怒。抓住最后机会,刺中。
国王临死的话。不是忏悔,还是在骗人,想让人救他,“不过受了点伤”。
两人的原谅。
关注哈最后的话,为什么不让霍拉旭死?人间是冷酷的,生命和这个世界不值得珍惜了。这也是他接受比剑的心理因素之一吧。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高二语文《哈姆雷特》教学反思?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