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篇一: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语文版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下预想,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能感受到什么,能感悟到本课的艺术特色吗,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我把能出现的问题都尽可能地考虑之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表演课本剧(二)出示学习目标(三)鉴赏曲词《滚绣球》(四)鉴赏“三桩誓愿”。在每个过程中总结归纳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和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学生思考了片刻之后开始发言。有的谈对窦娥这一形象的认识,有的谈曲词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方法,有的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滚绣球》表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证明学生鉴赏这支曲词的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在鉴赏“三桩誓愿”中,学生的发言各抒己见,从这一点入手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艺术手法,作品的主题等。照常理,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适可而止,但是,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学生在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内容基础上,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所以,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一探一思索,一拨一启迪,一通一发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窦娥一会儿指天斥地,一会儿感天动地,这不是矛盾吗?有的问,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百姓不受苦吗,怎么能说她是善良的呢?有的学生竟然提出,假如窦娥嫁给张驴儿不就没有这出悲剧了吗?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我在这期间采用鼓励的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的思想火花绽放出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示学生最精彩的一面。

  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从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从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方面,整体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让学生在切身体验时,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更加坚定自信心,并且结合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引申到课下继续研讨,调动了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发展能力。如果我在课堂上,我调动学生的时候再放开一些,完全相信学生,课堂效果会更好。

  篇二: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外戏剧,对于第一课的《窦娥冤》,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本,所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让他们扮演也比较积极。

  这一课的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他们对其中的人物也充满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提到里面的人物赛卢医时,学生们总是咬牙切齿,因为我们都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可是里面的人物却“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前不久的“疫苗事件”,现在的一小部分昧着良心赚钱的医生,他们触犯了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所以在这里时,我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要让他们未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害虫。

  在讲到张驴儿父子时,学生恨之入骨,我也是,我们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无赖,这样的流氓,这样的生物。他在害死自己老爹的时候竟然没有半滴眼泪,而是想着让窦娥做他的妻子,这样的人不知道留在这个社会有何作用。

  唉!蔡婆婆也太软弱了,一提到她,学生们就不断的叹气,并且口里不断的说着“这个世界竟然会有这样的人,若是我,一定会宁死不屈的”。

  在这一篇文中,学生多了一些对窦娥的同情,感叹她的不幸遭遇,他们也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们也知道了要想国家强大,必须要惩恶扬善,宣扬正义,绝不做国家的害虫。

  这一课的效果不错,学生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知道了道德的重要性!

  篇三: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对这样一篇篇幅长,教学点比较多的文章,我总觉得不怎么好把握,我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当然在抛出问题前,我引导学生了解了“悲剧”的内涵。)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上完这堂课,我很有成就感,真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