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寒食节和清明节有什么关系

清明是个重要的节气,由于寒食诸风俗事象的融入,清明遂由天文节气,演化为一个习俗众多,且富有情趣的人文节日。今天小编整理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演变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

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三是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地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什么是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寒食节这一天只吃冷食,不吃热食,也就是要禁烟火。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寒食节跟清明节的区别

一、功能不同

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寒食节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二、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清明节习俗的融合

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11-13]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一些地方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融合上巳节习俗

上巳习俗——祓除衅浴、郊外游春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17-18]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清明节活动策划方案

为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引导人们在__、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根据省市文明办统一安排,现将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领会“四个全面”重要内涵,以清明节为契机,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突出立德树人,充分挖掘运用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__、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不断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全面战略支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精神保障。

二、活动时间

__年x月-日至x月x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低碳祭扫、平安清明”文明祭扫活动。

发放《“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号召摒弃传统的燃放鞭炮、焚烧冥币等祭扫方式,开展文明祭扫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行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现代绿色祭扫方式,使“低碳祭扫、平安清明”成为市民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

责任单位:__

2、开展祭奠先贤先烈活动。

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为主题,按照就近就便、形式多样原则,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瞻仰革命先烈、祭扫烈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团队活动,通过为革命先烈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孝道文化,倡导孝老敬老,使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

责任单位:县直机关工委、县教体局、县城建局、县文广局、各级文明单位、各乡镇(管理处、管委会)

3、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充分利用中国文明网等重点新闻网站搭建的“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组织网上祭奠英烈、网上献花等活动,寄语留言,表达心声,增强爱党爱国意识,激发爱党爱国情感,营造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各级文明单位、各乡镇(管理处、管委会)

4、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1)、在全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学习经典、诵读比赛、配乐朗诵、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诵读和感悟中接受中华经典的熏陶,引导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2)、各级文明单位,要结合实际,在清明节前后,广泛开展清明诗文朗诵会、诗词歌会、道德讲堂等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在感悟经典、践行经典中感念先烈、先贤、先人,慎终追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责任单位:各级文明单位

四、活动要求

1、各单位要把“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日程,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把活动抓实抓好。

2、要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的绿色祭祀理念,引导群众开展鲜花祭扫、植树祭奠、网上祭奠、社区公祭等祭奠方式,树立健康文明的祭祀新风。

3、要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报纸、电视和微信、微博、手机报的作用,广泛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家长学校等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活动,在全县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深入人心。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