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

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别称

端午节不仅活动多,名字也多,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舟节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赶邪佞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一、赛龙舟

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

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三、悬挂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七、饮雄黄酒,杀毒避邪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抛入粽子。有一位老医生,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过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条蛟龙。人们于是就把蛟龙拖到岸边,抽筋剥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虫、蛇的伤害。

八、采百药,防御疾病

采百药,也叫“采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于是,为了抵御疾病,康健身体,人们在端午到来之时,就开始遍寻百草,采集药材,然后将这些药材用于饮食、沐浴、熏烟,或者当作门饰,以防御各种疾病。

端午节有哪些禁忌

1、不可以吃娘家的粽子

娘家的粽子不可以吃,其实对于这个的禁忌也是因为在中国的民间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因为闺女都出嫁了,而且对于在端午节的时候不可以回娘家过的哦。

2、不可以游泳

在中国的有些地区里,都是不会给孩子们在端午当天游泳的。

3、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丢失

在中国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都是在端午节的时候有着佩戴香包的一个习俗,而且孩子们如果佩戴了香包的话,那么在当天千万不能弄丢的,因为有一个说法,如果一个小孩子的香包不见了,那么在一整年里可能都会不顺利的。

4、忌恶日恶月

因为在古代,人们都会认为五月份就是一个恶月,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就有了一些躲午的习俗了,如果是在周岁以内的小婴儿,都是会直接送到了外婆家去直接躲灾难的,这样也是有着可以避免到灾祸的说法的哦。

5、忌讳最多的一日

其实端午节也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了,而且端午当天很多地方都是会包上粽子丢到河里。而一些喜庆的活动或者是搬家、上任或者是动工等等这些都是不适合在这天里进行。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吃粽子的传统由来已久。粽子花样品种也多种多样。从粽子的制作与食用看,粽子是我国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以“集”祭神的习俗,在杯南稻作区源远流长,粽即集类食品。荆楚地区很早就有了裹饭祭水神的风习,据南北朝的《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溺死于汉水后,人们在水边立祠祭祀,暮春上祀之日,“楔集祠间,或以时鲜甘味,采兰杜包裹,以沉水中,或结五色纱囊盛食”。

东汉末年,人们就已经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为水中含有碱的成分,用煎叶黍米包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I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唉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就是人们在包粽子的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多种辅料,品种增加了很多。当时,粽子还被人们用作交往的礼品互相赠送。

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代时,粽子品种丰富,《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丸子粽等,还有“蜜饯粽”,即把果品加进粽子里。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改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粽子不仅自吃,还要贝曾送给亲戚朋友。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泡糯米、浸粽叶、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以北京枣粽为代表;南方则有豆沙、火腿、鲜肉、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九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描写过吃粽子的节俗:

据说粽子本来是为屈原先生吃的。皆因这位三间大夫当初在楚国做官,颇想做一些真正福国利民的事业,竟因不善投机,得罪了人,不能得志,急得形容枯搞,又黑又瘦。有一天到江边散步,一时想不开,抱起一块大石头来就跳下水了。如其只有屈原先生才配吃棕子,恐怕这些年来粽子的销路不会甚畅罢。今天虽然是粽子节,但是我们也不能厚着脸吃两个粽子就算完事。《钟馗捉鬼图》还是不妨悬挂悬挂,尤其是在上海这个多鬼的地方。我们自已没有实力驱鬼,把一纸图画高高悬起,虽然鬼卒未必因此引退,我们总算尽了心,慰情聊胜于无了。

吃粽子的含义

一是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别适合小孩与当官的人吃;

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新年的时候吃上粽子!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