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1
回顾品味是一种收获,在反思中进步,讲课也是这样。
当初,在设计这堂课时,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自己感觉其中有几处“别有用心”:
1、《命运》交响曲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给学生营造一种感悟的氛围;《命运》交响曲结尾,再次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命运》交响曲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音乐,通过熟悉的音乐拉近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的距离,给学生们一种亲切感。另外,此交响曲,有一种扣人心门的感染力,随着强劲的音乐,让学生感慨地进入学习的氛围,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目标从繁到简,学生思路清晰。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利用才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最终的面面不到,所以简洁、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从看似点滴中收获颇丰。所以,在本课时的设计上我只设定了一个主要目标:全面认识贝多芬。从而促使需要提炼学习的写作方法尽显其中。
3、还课堂于学生,使他们乐在其中。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课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在本课时的授课中,我注意避免老师的侃侃而谈,增加学生自己感悟的机会。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让他们与课文亲密接触,自感自悟,踊跃交流,在交流中对人物总结升华,全面认识,这样人物的描写方法也就跃然纸上。教师无须多言,学生感悟更深。
4、分层作业,对症下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层次,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这样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上课是一种艺术,而我只是一个初学者,需要雕琢的地方还很多,但我会用心,我会用踏实与自信,虚心与好学唱响心中美丽的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2
学完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感触颇多。
学生的课前准备可谓下足了功夫,这也让我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前进,当今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速度非常快。学生们关于贝多芬的材料积累了很多,展示也同样精彩;教师永远不能低估学生的智慧。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应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同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课堂过后,思考其中细节,心中也涌起阵阵的失落感。是自己的指导不到位,总感觉孩子们还是无法深入进贝多芬的内心看世界,文章中多次出现感人至深的画面,学生却很难品出其中的味道。如有关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分析,学生能找出“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能看出贝多芬不拘小节的性格,但却无法进一步了解贝多芬渴望和外界沟通交流的个性,在进一步的引导分析之下,学生豁然开朗。我想,其实并不是孩子们缺乏思考与感悟,原因有二: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与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在分析大师形象时,如能多给与学生品读的时间,让他们用心细读细品,深入文本,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学生文学积累少,所读的大部头文学作品少之又少,结合此课如《名人传—贝多芬传》、《约翰克里斯多夫》等都是有关于贝多芬生平事迹的重要作品。学生无法深入阅读了解,自然仅凭课堂40分钟是无法体会大师一生的经历与苦痛。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是关键。
上课是一种艺术,需要雕琢的地方还很多,但我会用心,我会用踏实与自信,虚心与好学唱响心中最美丽的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3
一位女生: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下,衬着那张讲课时滔滔不绝的嘴,黝黑发亮的皮肤,显得活泼健康。一头乌黑的头发夹着一个紫色的发夹,脸上呈现着幸福。一身十分有个性的衣服,绿色的皮夹克衫里面配一件黑色毛衣,脖子上系一条绿色的丝巾,显得很有朝气。中等身材,略胖,十分可爱,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一张笑脸。乐观的她,有时也会为不爱读书的同学严肃起来,这就是既快乐又严肃的胡老师。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4
最近因工作需要借班上了节语文课,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在这个真实的过程体验中,引发了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1、教学怎样与学生贴得近些、近些、再近些?
无论是各种教学建议(教案集)还是真实的课堂,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估计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会选择采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新课(条件不具备找不到此音乐的除外)。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吗?
本人生在农村,不敢妄言繁华的城市的生源,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到的是:如果一定要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话,我宁愿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的学习导入《命运交响曲》的欣赏,否则学生只能谈虚假和空洞的欣赏感受。
2、初一学生的阅读起点在哪里?
过太多的该课的创新教学,很多教师舍弃了文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事件这些教学内容,直入人物形象,使得课堂更加流畅生动(可以杂志上的很多教学实录为证)。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到的是:作为初一学生的阅读指导课,首先还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写了什么。记叙的线索、记叙的事件虽然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愿意花时间让学生先去理一理。如果长期不尊重阅读规律踏踏实实地梳理文章内容,也许会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无序而浮躁。
3、尊重文本、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如何落实?
阅读课上,如果师生总是重复教参上的话而不说自己的话,总是想当然而不从文本中找说话的根据,阅读能力也许永远无法培养。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教参上说: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很多教师自然也就这样说。我不知教参上这一形象概括的根据所在,冒昧揣测也许是从贝多芬的人物传记得出,但可以肯定不是从本文中概括出来的。我在本课教学时还是老老实实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对人物作了这样一个也许不够准确的概括:贝多芬是一个惨遭不幸(耳聋,生活窘迫困顿,不为常人理解而孤独),却与命运顽强抗争,将生命的全部热情奉献给了音乐的铮铮铁汉。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5
所谓精讲,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一个过程。《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人物传记,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我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以及老师布置的一些问题,经过稍微补充明确之后,就进入了本文的精讲部分,也就是关于贝多芬的的人物描写部分。该部分运用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其中,肖像描写又是最出彩的,故选此为对象作为精讲段落。这一段,作者的肖像描写按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作者如何描述头发、脸、鼻子嘴、下颏,都要一一认真为学生归纳和总结。因为有的学生没有形成一种全局和整体意识,在这方面就要对他们加以引导。
所谓巧练,就是学生的学以致用。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就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加强和巩固刚学到的知识,我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实践环节:
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效果不错。
范例六教学反思:
一、开头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较好的导入方式。
二、学生理解了本文由外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方法,写作训练应落到实处,课堂上三分钟太仓促,可放在课后有充足的时间训练。
范例七课文导入由:“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在此环节中,音乐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但在“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中学生确实有一定难度,只有个别能说出来,如能换个问题更好或在听音乐之前先介绍下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背景及当时的心态,可能会更好。本节课收获最大的就是“四、体验反思,人物速写 ”这一环节,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6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成就无人能及,作为与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上课伊始,我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句,从而一步步地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
一、树立人文意识,确定教学重点
《音乐巨人贝多芬》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耳聋后生活中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文章以客人的访问为顺序,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文章中贝多芬的喜怒哀乐鲜明可感,给读者心灵以震撼,使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以人文意识为中心:
1、品读课文语句,着重从肖像、语言描写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
2、学习贝多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感悟正确的社会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过程中的几件事;整体感知贝多芬的个性特点,要有自己的看法、评价和体验。
2、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讨论”。“讨论”体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和合作、探究性。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采取分组讨论法,学生的创造性概括应加以提倡,如:贝多芬才华横溢却遭遇命运的致命打击,他与世隔绝、生活暗淡,内心极度痛苦、寂寞、绝望,绝望中苦苦而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继续坚持音乐创作而成为音乐巨人。我看学生这个说法更吻合课文内容而富有独创性。
3、“质疑”也是这节课必不可少的一环。《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生经过独立的自主阅读后,会有“自己的疑问”,这时应允许他们寻找合作伙伴进行研讨,仍然得不到解答的问题,则可以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如文章最后,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但本节课我就没有设置学生质疑这一环节,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加以对学生该方面的训练,让其学会质疑解疑,让语文课真正地鲜活起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7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也和诗一样,颇有相同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该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甚至觉得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只讲五分,滔滔不绝,把教材上和教参上的知识和盘托出,这本来就是越俎代庖的错误之举,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我们要花的功夫应该是在设计和点拨上面,时而煽情,时而理智地引导总结,因此,我觉得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下来学习主篇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游戏、讨论、赏析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验老师,我也试着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希望通过尝试,可以走出一条可行的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道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8
1、“进入音乐世界,聆听人物命运。”
在导入环节,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中,那强烈、震撼人心、不甘心于命运的摆布,与命运抗争的音符为文章创设了情境,烘托了气氛。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感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为本文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2、重主体意识,展学生风采。
自读课,就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就始终让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问题,品读细节,思索创新。我在指导学生自读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例如:请用句式“——“这句话很精彩,写出了贝多芬是一个“———”的人?”说一句话。这样,在小组之间交流感悟,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建立激励性评价。我规定的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是:“我们小组认为……”,这样的合作学习充分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走进人物内心,体验人物心境。
要想真正的深入的解读文学作品,必须透过语言走进人物的心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人物的心灵,从而感受人物的心灵。所以,这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对佣人、客人眼中的贝多芬的阅读、感受,对人物外貌刻画的描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切的体验到耳聋给贝多芬带来的身心重创。但是,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是贝多芬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9
这一课的教学达到以下目的:训练朗读;梳理内容;分析人物;当堂训练。
早读的时候让学生分组齐读课文,以达到既训练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双重目的。
上课时先让同学们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34班梳理得比较顺利,有两种分法,一种是:
1~5段,女佣接待客人。
6~9段,描写贝多芬的外貌。
10~27段,记叙客人和贝多芬的交谈。
一种是将10~27分为3个部分。
35班的分歧较大,讨论的时间比较长。
第二环节让同学们用句式“我从()读出了一个()的贝多芬”说话。
第三环节让同学们完成同步训练。
整体看来,同学们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比较到位。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10
《音乐巨人贝多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所以,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学习文中的外貌描写,体会通过人物形象体现得的个性气质与精神风貌。
2、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的进程有些慢,对于学生的突发问题解决的不太好,教师干预较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长,小组讨论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注意改正。对于教师的过渡语,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使语言自然流畅。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的引导。
针对于其他优秀教师的建议,认真思考,修改教学设计,真正的让自己有收获,获得成长。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11
回顾品味是一种收获,在反思中进步,讲课也是这样。
1、《命运》交响曲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给学生营造一种感悟的氛围;《命运》交响曲结尾,再次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命运》交响曲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音乐,通过熟悉的音乐给学生们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目标从繁到简,学生思路清晰。在本课时的设计上我只设定了一个主要目标:全面认识贝多芬。从而促使需要提炼学习的写作方法尽显其中。
3、还课堂于学生,使他们乐在其中。在本课时的授课中,我注意避免老师的侃侃而谈,增加学生自己感悟的机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12
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拖沓?为什么我总完不成本节的教学任务?为什么我把握不住学生的思路和课堂时间?
这是教学效率问题。用挖得深,落实得细来找理由,绝对不可以。数量毕竟决定质量。
反思本节教学,深感几点可以完善:
1、想一想本文先后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哪几个情节?哪个是重点写的?
紧接着要提示学生:我们理课文思路学过哪些方法?那在本文也是否管用呢?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学会抓总起句找思路,会更容易更准确了。
2、感情朗读肖像描写的句子,说说贝多芬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
此问不妨改为:用文中的一两个词概括。或者提前引一句:贝多芬,一个名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鲜花、荣誉、掌声;一个音乐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么浪漫,而是
这样学生就可以短时到位。
3、学生抓词语理解肖像描写的句子含义时,老师挑重点(按学生思路)一两个词引导理解到位即可,其它的可以改为:你从纳鞋底反也看出他的痛苦了?也看出他的不屈服了?(暗示学生归类进行)
这样避免啰嗦、繁琐。
4、分析完肖像描写句子后,要归纳总结:肖像描写可以从身高、两肩、衣服、手、脸、头发、眼睛、鼻子、夏颏等描写。并归纳写作顺序。
5、总结学法时,别太刻意。首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谈感受,谈读出了什么。然后老师说:“看,这位同学会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看,这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一旦刻意套学法,学生就亦步亦趋了。
6、感情朗读指导很重要,要穿插在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之中。
7、练习理解句子含义时,一定要给够时间,让学生落实到笔上。在书上画出关键词,写上“理解”。这才是真的到位了。
总之,不要认为学生说得不好,就老师抢说。越抢越乱越糟。老师要稳住气,一个学生说的不行,就再找一个。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差距;一经发现学生上点路了,就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上路。相信学生才行。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