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旧石器时期的石器工具主要有哪三种类型(旧石器时期的石器工具)

导语:旧石器时期的石质工具,有哪几种类型?各自具有哪些功能?

刮削器是旧石器时代数量最多的石质工具,北京猿人刮削器占石器总数的75%,大荔人文化遗址刮削器占石器总量的78%。

1、刮削器

刮削器分布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时期,其长度一般在30-50毫米之间,重量大多小于100g。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云南省元谋县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三件石器,都是刮削器,用石英岩制作。刮削器形态丰富,据刃口的数量,可分为单刃刮削器、双刃刮削器和复刃刮削器等。

以刃口的形状,可分为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圆刃刮削器和半圆形刮削器等。刮削器具有刮、肖J、切、割等多种使用方式,用途非常广泛。刮削器是处理猎物的重要工具,当人类猎获动物后,要对猎物进行处理。人类可用刮削器剥去猎物的皮毛,肢解猎物,割断猎物的筋、腱、膜,并把猎物肉切割成各种大小的块状或条状,以方便后续的烤、烧、熏或生吃。

剥去下来的猎物皮毛需进行加工,需要用到刮削器进行刮的作用,以去除皮毛上的残余脂肪,让兽皮不容易腐烂并能较长时间保存,可用于制作衣物,方便后续缝制衣物,供人们穿戴以御寒,穿起来也更加舒服。而捕获的鱼类也要借助刮削器刮去鱼鳞,切开鱼肚去除内脏,经过熟食后方可食用。

刮削器对于鱼类和动物的处理非常重要,与人类的饮食息息相关。同时,刮削器是制作各种木器的重要工具。天然树枝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更好更舒适的使用。刮削器可以用来制作各种木棒,人类先用刮削器将树枝的表皮刮落,并削去小树杈,使整根木棍变得光滑称手。

再用刮削器的刃边将树枝的一端削尖,这样就得到了一件有尖头的武器,可用来狩猎、播种或来防范野兽侵袭。同样,刮削器也可用于刮削骨质工具,让骨器器身平整、刃部变锋利。此外,刮削器还可切割天然植物的叶子、果实、花朵或野生谷物,有着重要的采集食物的功能。

2、尖状器

尖状器在旧石器时期石制工具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其定义不同的学者所持意见也不统一。裴文中先生提出“两边夹一角”的说法,即从石块的两端向中间加工成尖角,仅一端进行加工或自然形成的尖角都不能称之为尖状器。尖状器的类型较多。

据体形大小可分为大尖状器和小尖状器,而三棱大尖状器最先发现于丁村遗址,以后在匼河、西侯度和陕西蓝田等地均有发现。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最有代表性石器,又被称为“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是用较薄的石片打击而成,并有第二步加工痕迹,加工后的刃缘非常整齐。按尖部的位置可分为正尖尖状器和角尖尖状器。

正尖尖状器的尖位于石器的中间位置,其尖的轴线与石器的轴线接近重合,尖轴线两侧的器型比较匀称,这类尖状器都较尖锐。角尖尖状器的尖部位于器身的一侧,尖部轴线与石器的轴线成一个夹角。依尾部的不同可分为两端尖状器、三棱尖状器、侧尖尖状器、桂叶形尖状器、扁尖尖状器。

根据石器上疤痕的大小、粗细以及分布方向等,可判断石器是通过何种运动方式形成的疤痕,再根据运动方式推测石器有哪些功能。通过尖状器的微痕研究,可知尖状器大致有:挖掘、戳刺、钻孔、刮削、切割、砍斫等使用方式。

大尖状器适合用于挖掘地面上的植物根茎和小洞穴来捕捉老鼠、河狸、黄鳝、五毒蛇等小动物,尤其是挖掘植物根茎是旧石器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而捕捉的小动物则是补充蛋白质的主要途径。

而利用戳刺功能,大尖状器可用作狩猎时的武器,人类手拿大尖状器直接戳刺向猎物,使其受伤或毙命,帮助捕获猎物。在下川文化和虎头梁文化中还发现可装柄的尖状器,尖状器和木柄组合成较早的长矛,该复合工具大大延长了人的力臂,降低了狩猎时受伤的风险,增加了戳刺力度,提高了狩猎的成功率。

因此,尖状器是旧石器时期人类非常重要的获取食物的工具。研究表明,尖状器也是处理猎物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剥皮环节,尖状器可发挥关键作用。刮削器具有处理猎物的功能,其主要用于切割动物脂肪和肌肉,把猎物分割成一块块合适的大小。

但对皮毛较厚的猎物,刮削器不容易切开割破,这时需利用尖状器的戳刺优势,通过尖状器锋利的尖角来切开厚皮,并用尖状器的尖刃割取猎物皮毛。尖状器的尖刃在肢解动物和剥离皮毛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其他刃边工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旧石器早许多遗址中出现穿孔的兽齿、贝壳、蚌壳等物,用以穿绳后戴在颈脖子上作装饰。

在雕刻器和石锥出现之前,兽齿孔或许就是用尖状器剔挖而成。这说明尖状器具有一定的钻孔功能,依靠尖状器的尖角来对木头和其他硬质物体进行打孔。此外,尖状器还可用于剔挖兽骨上残留的肉或筋膜、切割树皮、刻画沟槽等功能。旧石器时期尖状器具有多种功能,其尖部相较其他石器具有着力点集中,刺戳性能优异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演变出雕刻器、石锥、石镞等工具。

3、砍砸器

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较常见的石器工具之一,多发现于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曾在西侯度文化遗址、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等都出土了砍砸器。蓝田猿人以砍砸器为主,砍砸器的体型普遍较大。

由于石器加工技术的进步,旧石器晚期细小石器使用越来越广泛,石器功能越来越多,细小石器使用更加方便,体量较大的砍砸器便慢慢减少。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量遗址中仍有所发现,如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砍砸器。

西南地区发现的砍砸器在石器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北方,从旧石器早期到晚期,砍砸器数量变化不大,此时,华北地区砍砸器却在逐渐消失。砍砸器的类型多样,根据其刃口的数量和器物的形态可分为单刃砍砸器、双刃砍砸器、多刃砍砸器尖刃砍砸器、端刃砍砸器和盘状砍砸器。

砍砸器的大小形态不一,体态大的棱角分明且厚重,单手难以把握,小型的砍砸器棱角则较锋利。其功能用途呈现多样化,具有砍、劈、削、砸、敲等使用方式,通常是一器多用,以发挥砍砸器的效能。

砍砸器又称砍斫器,即其功能之一就是用来砍伐。刃口薄而锋利的适合用来劈砍树木,或从粗大树上砍下树枝和树杈,或用以砍削树皮,或用来砍劈木料的一端,使之似圆锥形。砍砸器的功能之二便是砍砸各种硬物,如砍砸动物的骨头便于吸食骨髓;或用来砍砸捞取的蚌壳、螺蛳等水生硬壳之物,以获取硬壳厘米的软体;或用以敲砸天然的核桃、松子、板栗等坚果,破其坚硬的果壳以获取里面的果实。

同时,砍砸器还可用作石锤,用以加工石器,成为制造工具的母器。盘状砍砸器常用于狩猎和当作武器来对抗自然界的野兽,其形状多为中间厚,四周薄,刃口较钝,适于手持且更容易抛掷。还有类砍砸器有着“尖角”,如嫩江流域出土的砍砸器就带有尖角,且这些砍砸器的尖角都很锐利,此尖角可以用来打孔、刺戳动物、剥离动物皮毛等。

4、石球

石球在旧石器时代分布较为广泛,中国出土的石球根据大小分为两类,大型石球大都属于旧石器早中期,小型石球则较多出现在旧石器后期的文化遗址中。

早期遗址出土石球数量较少,如陕西蓝田猿人文化遗址、山西匼河文化遗址、北京周口店文化遗址等,其中周口店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石球的文化遗址,共发现了8件石球。旧石器中期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球数量非常大,如山西许家窑文化遗址共出土1000过个石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石球最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石球重量在100-1200克之间,直径在50-100毫米以内;数量众多的石球,成了许家窑文化的一个特色。对于石球的形成,有学者认为是人们在敲砸食物的过程中不断打击石片,致使石片表面不断被打平、磨圆,最终得到圆球形的石球工具。

学者根据石球大小和用途,将石球分为石球、石弹、石丸三种。石球出现较早,其功能较多样,研究认为为石球作为投掷石、流星锤、棒头、石锤、砸骨、植物处理等工具。从洛阳、许家窑遗址中出土的石球资料来看,石球的制作一般都是选取易获取和易加工的材料,以降低制作的难度。

石球经不定向打击制成,球体上每发现剥片的痕迹。许家窑遗址出土的石器从开始加工到最后成型各阶段的石器标本都有,可确定石器是人类专门加工,并明确用途的工具。石球最突出的功能便是狩猎功能,石球体态圆润,易手持把握,且在空中飞行时空气阻力小,可获得较快的速度达到较强的杀伤力。

根据石球大小其用途有一定的区别,小石球可用作“飞石索”的弹丸,大石球可用作投掷武器。飞石索作为旧石器时代中期重要的狩猎工具,其使用方法是用猎物的皮制成网兜,在兜的两端系两根用动物肠子、筋膜或皮条做成的绳子,后将小石球放入兜里。

使用时将绳子甩起,使石球转动起来,在瞄准猎物后松开其中一根绳索,石球就会向目标猎物射出,从而击中猎物。飞石索的射程一般能够达到50到60米,用飞石索来猎取动物,其效率相较其他工具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石器可用于砸击,既可敲骨吸髓,又可砸坚果,还可砸击硬壳蚌壳、螺蛳等水生动物,甚至砸击石料以制作相关石器。

5、雕刻器

雕刻器主要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王益仁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雕刻器是随着旧石器时代后期细石器文化的繁盛才出现的。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山西峙峪文化遗址、下川文化遗址、许家窑文化遗址等地发现了数量较为丰富的雕刻器。雕刻器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通常按其形态可分为三类,分别为鸟喙状雕刻器、斜边雕刻器以及屋脊形雕刻器。

对于雕刻器的功能争论颇多,有学者认为雕刻器只有雕刻功能,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雕刻器并非只能单一地用来雕刻,并有复杂多样的功能,如还具有“刮”的功能。因雕刻器的刃口平直,经雕刻器刮削加工出的平面都较光滑且平整。再者刮削器在旧石器早期已很普遍,因此早期雕刻器被认为用来刮削树皮和骨头。雕刻器有类似于现代雕刻器的形状才得此名,所以,雕刻器最主要的功能当属雕刻。

雕刻器有着平齐的刃口,可以刻出均匀深浅的槽口。由于雕刻器的器型较窄且刃部较薄,因此雕刻对象质地不能太坚硬,只能用来雕刻接近于木质硬度的骨或角。此外,有学者经微痕分析法判断出雕刻器还具有“钻”的功能。更有学者认为雕刻器大量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这和雕刻艺术品及复合工具的出现密不可分。

雕刻艺术的出现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狩猎环境恶劣,所以采取一种记录狩猎对象的方式来还原狩猎场景,以保留并传承狩猎的方法。这种在岩石上雕刻留下来的画作被称为岩画,在右江田东县发现的一处岩画遗址附近出土了旧石器时期的剑齿象、大熊猫等动物化石,从而证实了此岩画是属于旧石器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有初步的审美意识。

装饰艺术品的出现则是和社会的发展有关,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便有了超越物质的精神审美需求。旧石器时期,加工的艺术品大多数是石料、骨或角类,雕刻的内容一般是弯曲的浅凹槽,虽然尖状器也被认为具有雕刻功能,但对于这种曲线的雕刻,雕刻器则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6、石锥

石锥在旧石器时代并不多见,只在少量遗址中有所发现。仅在大荔人文化遗址、北京猿人遗址、观音洞遗址等地出土了石锥,并且数量都很少。

观音洞遗址出土的石锥仅有10件,甘棠篝遗址出土38件,其体积都较小,长度在14-70毫米之间、宽度在9-65毫米之间、厚度在6-21毫米之间。在北京猿人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锥被认为是北京猿人文化晚期的遗物,根据其形态石锥可分为长尖石锥和短尖石锥两种类型。

两种石锥在加工程度上有所区别,短尖石锥相较于长尖石锥其加工略显粗糙,长尖石锥有三种肩部形态,即溜肩形、双肩形和单肩形三种,这说明北京猿人在当时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石器加工技术。两者除加工程度不同外,其尖刃角也有所不同,长尖石锥的尖刃角比短尖石锥的更尖锐,一般角度小于70°,短尖石锥则在80°以上。

依靠其尖角可以来挖掘植物根茎、作为刺穿猎物的武器、挖掘小洞穴来抓捕小动物以及给木器或兽皮打孔等。值得一说的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骨锥也有大量的发现,例如在飞虎山洞穴遗址中出土了骨锥57件,其骨锥的功能主要是用来协助皮革的制作,即用骨锥在剥落的兽皮边缘进行打孔,再用绳子将兽皮系住向四周撑开,方便于用刮削器去除依附在兽皮上的油脂。

由于石锥早于骨锥的出现,因此,石锥和骨锥有类似的功能,即用于制作兽皮的打孔和固定皮张,但随着骨锥的出现,骨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优势,石锥也就逐渐被淘汰,这或许是石锥在旧石器时代不多见的原因。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