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
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
小故事,却蕴含着大智慧,走进情感地带,感悟世间冷暖,诠释人生道理,演绎生活智慧‖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微小说,带给您那些不一样的触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欢迎阅读!
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 1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呢。
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 2
黄袍加身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因此,黄袍加身的主人公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黄袍加身是赵匡胤发起的取代后周,树立宋朝的兵变事情,此典故又称陈桥兵变。赵匡胤凭着一身功夫所向无敌,功积至伟,终于在后周六年征讨契丹,大军行到陈桥驿,趁世宗柴荣病故,幼子继位之际,发起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控制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意,听说此事,茫然手足无措,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且给了赵匡胤最高军权,调动全国兵马以御敌。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分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筹划。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心腹在将士中分布谈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能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动身北征”。将士的兵变心情很快就被怂恿起来。
正月初三,赵匡义和心腹赵普见机遇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前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伪装醉酒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胜利后便翻开城门接应。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晓得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迫不得已,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事前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
大家看完此文对黄袍加身的历史人物有所了解了吧,总结一下,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用“黄袍加身”指政变后夺得政权。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正式即位,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经过两年的养精蓄锐,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五代时期的后周君臣正在宫中庆贺新年,忽然接到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入寇。之后宰相范质、王溥等立即遣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前去抵御入侵。
陈桥兵变
初三,军队到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驻扎。赵匡酒醉而卧,而有拥立之意的'将士们却环立待旦。第二天黎明,四周狂呼呐喊,声震原野。赵普、赵光义入告,将士们直叩寝帐之门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惊起披衣,未及应酬,便被扶到议事厅。这时有人把黄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后众人都罗拜庭下,口称万岁,又一起扶赵匡胤上马,返回开封,取代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但长期以来,陈桥兵变却一直被看作是“千古疑案”之一,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疑点。
第一、据《涑水记闻》等书记载:“及将北征,京师间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富室或挈家逃匿于外州,独宫中不之知。”由此可知,当时军队未到陈桥已有兵变之说,未见黄袍,已有天子之说,陈桥兵变不会是一次偶发事件,而是有预谋的,正如古诗所言:“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第二、据叶梦得的《石林燕语》记载,赵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庙为自己的功名前程占ト,赵匡胤“自小校而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忽曰:'过是则为天子乎!'一掷而得圣筊。”且不论此事的'真伪如何,这个在宋代广为流传的轶闻,其实正反映了赵匡胤的夙愿。而在陈桥驿,将士们已环立呼喊,赵普与赵光义也已入内报告,而赵匡胤又怎么会“醉卧不省”,丝毫未念及当初的愿望?
第三、《宋史·杜太后传》记载,杜后得知其子黄袍加身后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因而杜后不惊不慌,谈笑自如,还说:“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据此,这加身的黄袍似乎并不是从天而降之物。为此有人以诗刺讥道:“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
第四、当时是因为国境告急才令赵匡胤领兵出战,为什么黄袍加身后,不费一枪一刀战事立定?即所谓“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可以认定镇、定二州的军情是配合赵匡胤兵变自立而谎报的。
不过,认为疑案不疑的也大有人在。如有的学者认为,镇、定二州军情并非谎报,因为《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史书都记有此事。况且,如是谎报军情配合兵变,那么镇、定二州节度使理应是赵匡胤集团中的人。而二州节度使郭崇和孙行友,或是“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被视为“有异心宜谨备”的人,或是在宋初请求解官归山,又欲拥兵自立的人,都不可能属于赵氏集团,又怎么会为军变造假情报?
清代赵翼认为: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以为故事。赵匡胤以前,已有后周太祖郭威、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唐明宗李嗣源由军士拥立,这是唐代藩镇割据后军士擅废立之权而留下的遗风,是王政不纲、祸乱相寻的反映。从这段话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陈桥兵变事件的真相。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黄袍加身的经典故事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