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通用5篇)

《原子的构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引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原子的构成》教案 篇2

  及其内部关系。②以H、C、O三种原子为实例,给出“三种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一个C原子质量的1/12”三个数据,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由来。以达到学生:a.能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b.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与归纳,培养学生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c.将所学知识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以及对权威进行大胆质疑不唯心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相联系并以张青莲教授为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

  [教学片断]

  师: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对吗?

  生齐答:不对,应该还有前提“在化学变化中”。

  师:为什么要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呢?意味着什么呢?

  (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有的窃窃私语)

  一生提出了猜想:也许原子还可以再分成几部分吧,只是我们还没学习而已?(用疑惑的眼神望着老师)

  师:原子到底还能不能再分,请同学们阅读P68-69,书中有图、文字还有表格,可以说图文并茂,这么多丰富的信息展现给你们,你们能否告诉我通过看这些图文能获得哪些知识?

  (学生安静下来,认真阅读)

  ……

  师:从图4-1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还有原子非常小,因为它的直径只有10-10m

  生2:我知道了原子核位于原子中间,而且电子是运动的。

  师:你怎么会知道电子是运动的?

  生:因为电子后面有一条“尾巴”,像慧星一样。

  (学生齐笑)

  师(跟着笑):非常对,不过我要纠正一下,这不是尾巴而是运动的“轨迹”。

  生3:我知道原子核也是由两种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师:Why?

  生笑:(部分学生也跟着笑)因为图上面组成原子核的圆球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淡蓝色的,一种是淡黄色的,而且淡黄色球上有“+”号而蓝色的没有。

  师(使劲的点了点头):你真仔细,大家为他鼓掌好不好?(学生鼓掌)。那你知道这两种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吗?

  学生一哄而答(情绪高涨):质子和中子

  生4:我还发现教材上的图文好像互相矛盾。

  师(一愣)(学生也感意外):什么矛盾?难道教材还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吗?

  生继续答:,因为图中画的有3个电子带3个负电荷,而质子只有2个带2个正电荷,很显然这个图表示出来的是整个原子带1个负电荷,显电性,与文中说原子不显电性矛盾。

  (学生们频频点头,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师:太棒了,你说的非常正确,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尽信书”,古人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比如哥白尼就对“地球中心说”提出了疑问,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爱因斯坦对大物理学家引导学生探究--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的教学片断与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好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原子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本课题就是要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 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关系。

  2. 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和原子的质量有关,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1。 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媒体】

  1. 实验媒体:投影仪、挂图、多媒体

  2. 学案(附后)

  【教学设计思路】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投影仪、挂图来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探究讨论法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究讨论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师生不断问答,学生积极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2、 情景教学法

  心理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最好。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重要。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 分析比较法

  让学生分析原子构成的表格,比较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以达到以下目的

  a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b训练学生整理资料的技能

  4、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水分解的动画

  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

  用情景教学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回忆旧知

  提出猜想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学生思考,这里不用给出答案,留个悬念

  利用问题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很快引到本课重点

  通过科学史实引入问题

  老师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和卢瑟福做的а-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后

  提出问题:⑴原子是一个空心,还是一个实心的球体?

  ⑵原子能不能再分?如能,那么由哪些部分构成?

  ⑶原子中有带正负电的粒子,那么原子带电吗?

  学生听介绍后再阅读p68内容,分组讨论

  通过两个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设计三个问题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老师板书:

  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

  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两部分构成

  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二者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由一小组学习组长陈述结果,其他组给予肯定或补充

  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利用挂图使学生较直观的看到原子结构【屏幕展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

  教师展示“原子的构成”挂图

  让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有关原子弹的知识,争取找到原子弹爆炸的原因

  学生观看挂图,印证上述结论学生交流后,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同时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引用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

  教师进一步肯定上面学生的结论

  用具体实例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生活化

  再次证明原子可分

  利用适当的比喻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

  提出问题:原子核已经这样小了,它还能再分吗?

  老师讲解:原子核能再分,它由更小的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但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板书】1。原子的构成

  原子

  学生思考、讨论

  1、引导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观点

  2、初步给学生建立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

  3、很多学生会认为原子核是这样的结构,因此这里必须要提醒学生,更正他们错误的观点

  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老师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电?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原子核带电是由于质子带电引起,并且在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只有弄清楚原子核带电的原因,才能知道核电荷数和质子数的关系

  通过展示表格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原子其构成是不同的

  鼓励学生多找出表中的异同点

  【投影】:p68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学生观察此表,并分组讨论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通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

  巩固练习

  教师归纳并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醒学生注意: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陈述讨论结果1.不同的原子内质子数不同2.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学生完成学案填空1-3题和填空题

  学生对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容易混淆不清,所以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及时反馈信息,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

  转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

  教师提问:原子已经很小了,它有质量吗?

  【投影】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1.67×10-27 kg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 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 kg

  学生观看投影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

  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

  得出公式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好象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因此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它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2。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学生很难理解相对的意思,可举例说明

  让学生阅读p69的内容,得出计算公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无单位;实际质量是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老师指定查10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让学生分组比赛查阅p153相对原子质量表,看哪一组差得又快又准。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情景教育

  老师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

  学生阅读p69的资料,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拓展思维

  巩固练习

  老师讲解: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一个质子质量的1/1836,因此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让学生通过查表去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把p153的查阅结果p68的表相比较,去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学生完成学案选择4-5和三题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师及时评价,对学生的劳动给予肯定

  【小结】本节课你学了什么?

  所学知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整理、归纳本课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练习】见学案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

  讨论结果:

  ⑴.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体

  ⑵.原子能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两部分构成

  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二者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提出问题:原子核已经这样小了,它还能再分吗?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

  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无单位;实际质量是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

  ②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

  【学案】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原子核由( )构成

  a 电子和质子 b 质子和中子 c 电子和中子

  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 b 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粒子是( )

  a 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已知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26 b56 c82 d86

  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

  a质子数和中子数       b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 d核电荷数

  二、填空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

  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

  ②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

  ③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

  ④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现有质量相同的钠、镁、铝三块金属,哪一种金属所含的原子最多?哪一种最少?为什么?

  【课后作业】p70的习题1、2、3、4

《原子的构成》教案 篇4

  让学生在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又体验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成就。

  教学重点、难点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视频观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 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和电量学生有了原子结构的新知识,能否进一步解析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说明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能力,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立起来!应该对学生讲一个形象比喻,体育场与蚂蚁的关系。教师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设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为什么加”绝大多数”呢?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这三种粒子的带电荷情况、质量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差异?请同学们运用教材表1-7中的数据进行比较阅读表1-7,比较三种粒子的质量大小、带电荷情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质子、中子、电子带电荷情况,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显电中性,说明每种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跟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教师追问:从微粒的质量大小分析,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 学生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快就得出结论,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提问:请某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有关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若这位同学不能完整总结出来,再请另一位同学来补充)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理解C-12原子的构成、相对质量的含义。被提问的同学回答: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跟中子的质量基本相等。同时多数同学会提出下列问题:什么是相对质量?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研究,大家已获得一些共同的认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质量大小由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由于原子显电中性,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跟核外电子数相等。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完成教材第30页“问题解决”。结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有的小组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质量数?“AZX”是含 义是什么?为什么在“AZX”中不直接标出中子数、电子数?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让学生之间经过交流后自己解决,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还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活动情况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再适当补充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就为学生在后续学习“核素”“同位素”、等基本概念打下了基础。讨论结果:1、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且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 的任意两个,便可推算出第三个。2、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表示为AZX课堂练习:1、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2、钠离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3、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16,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4、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5、氢氧根离子的质子数是多少?电子数是多少?……(做成图表)[讨论]回答:1、中子数为122、中子数12;电子数103、质子数16;电子数18 4、因为 S2- 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则16+17=335、质子数是9;电子数是10夸克的发现【解决】根据以上所学,知道C-12指的是什么原子?【设疑】1、分子由原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再分呢?2、夸克的发现对我们有何启发?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栏目小组讨论与交流学习核素、同位素概念指导学生阅读:P31—P32 提出问题:1、什么是核素?2、什么是同位素?课堂练习:下列的粒子中有几种核素 ,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 ;元素有 种① 11H ② 126C ③ 168O ④ 21H ⑤ 178O ⑥ 31H ⑦ 188O ⑧ 146C强调:质子数( Z )相同:表示同一元素,中子数( N )不同,质量数(A)不同,原子也不同。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的,同位素是原子的互称。[讨论]回答: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学生回答:人们把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多种核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核素有8种,其中互为同位素的有:①④⑥;②⑧;③⑤⑦。元素有三种。归纳: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既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原子;同种核素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位素的应用学生阅读P32《拓展栏目》——同位素的应用然后归纳总结;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同位素的应用1、医学中于显影、诊断、治疗、消毒等;2、农业上的辐射育种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3、146C的放射性被应用于考古断代4、21H、31H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作业布置:P33第2、3、4题

  板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案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我今天分析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当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将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刚才说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但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维活跃。

  中学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大多存在于理论课,针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采用适当的教法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课题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积极自主的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争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与学法相对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启发讲授法,并辅以引导探究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争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综合以上所有分析,我将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新组合,安排如下教学板块:导入新课,讨论探究,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我将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四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设计。

  首先是创设情境,在这个环节,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图片,这组图片将带领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在这组图片中学生会从我们熟悉的分米大小开始,以逐步放大的途径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学生会看到:细胞、dna、原子和原子核、质子和中子。采用这一组图片的目的是引领学生逐步走进微观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节课学习创设探究的氛围。

  图片展示后提出以下问题“以前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但是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么?”一些细心的同学通过刚才的观察可能已经看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的。但也有些同学可能没有注意到,此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在此导入新课,为学生展示原子的构成的图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而其中的原子核更小,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然后放大原子核,通过讲解告诉学生:原子核还能再分,它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构成。并引导学生写出原子的构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原子的构成,我将向学生简要介绍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并用多媒体演示卢瑟福做的a-粒子穿过金箔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刚才所学分析卢瑟福得到的结论,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分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原子的构成》教案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