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精选4篇)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

  2.课本习题6。

  3.自学课本“斜面”。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

  2.课本习题6。

  3.自学课本“斜面”。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篇3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 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 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 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 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 (理想情形) 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 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 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3

  2、 预习机械效率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篇4

  一、 知识教学点

  1、 知识功的原理

  二、 能力教学点

  1、 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动手实验能力

  3、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 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 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 教具准备

  投影片 铁制大滑轮一个 塑料小滑轮28个 杠杆一根 钩码28套 定滑轮一只 细线若干 弹簧秤28个

  七、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 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 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 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 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 片三

  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 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 (但费力 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 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 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 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 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 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 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 (理想情形) 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 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 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 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 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 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 )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 )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 )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 )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 )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 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1、2 、3

  2、 预习机械效率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功的原理》教学设计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