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精选7篇)
《惯性》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4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5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6
课题: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惯性》教案 篇7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 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 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启发法 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 惯性
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质疑,引出新课。
当你乘车时,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汽车紧急刹车时,你会突然向前倾倒,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演示书本p28实验探究:
1、笔帽实验-------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2、课本橡皮实验--------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教师增加实验:
3、移动水杯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4、口吹纸筒实验-----气体具有惯性 。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以及惯性与力的区别。
二、 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2、通过幻灯片适当练习各种惯性现象的描述
⑴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这是为什么?
⑵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⑶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
(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惯性》教案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