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我能行》教学设计

《我能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我能行》教学设计 篇1

  下面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 我能行,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一、说教材

  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大班科学《5的分解和组成》。在幼儿学习了2、3、4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基于幼儿对数概念比较不理解,教材通过操作、观察让幼儿反复进行5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本节课属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口难点,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二)关于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4、通过观察直观的表格,进行归纳和推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本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分解。

  (1)抛出问题。

  (2)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

  (3)小结。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4、找一找,合一合(《鸭子走》。学习5的组成)。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出示数字4,(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了3球,------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5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5的4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5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4、找一找,合一合(学习5的组成)。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根据第二环节中《鸭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鸭子走》的游戏:1只鸭子前面走,4只鸭子后面走;2只鸭子前面走,3只鸭子后面走;------这样教学前呼后应,让幼儿兴致浓浓地在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中结束本节课。

《我能行》教学设计 篇2

  ──以《我能行》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

  武汉市何家垅学校 孙民

  《我能行》教学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设计的。教材以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提供了不敢独自睡觉等范例,并从小学生当众表演的生活体验深入展开,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胆怯是他们常常会遇到的体验,特别是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胆怯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这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却没有得到关注与引导。一方面,由于儿童对周围生活环境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成人没有用孩子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轻易的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造成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与苦恼。另一方面,儿童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够做到但由于胆怯而不敢去尝试的情况。这时,他们往往受到的是指责和嘲笑,然而这样对他们的生活不仅无济于事,有时甚至雪上加霜。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一定胆怯的儿童最容易受到忽视或歧视,越是这样,他们越是感到自卑,以致恶性循环。《品德与生活》课以“挑战胆怯,相信我能行”为内容创造性的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把握好二者之间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就能够着眼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关注、引导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走出胆怯,相信“我能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向同学们袒露自己的胆怯的事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老师和同学们平等的交流,共同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老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碰撞,在碰撞中引导,老师是同学们的大朋友。这样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活的课堂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都是生活者、学习者,孩子们能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开动脑筋创造新生活,进而用健康的方式享受生活。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对于胆怯的学生而言,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老师能与孩子平等的沟通,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走出胆怯是十分重要的。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容易被忽视,老师预先留出了四个空位,这样便于老师更充分地与学生交流,让全体学生更可能多的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研究表明,很多胆怯的人属于“情景性胆怯”,即在诸如当众发言的紧张环境中,感到怵场……公开的课堂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历的环境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即时的生活情境为本节课学生体验、感悟所用。整合、优化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真诚平等的交流,由上课前的心情引起话题,并借助教材上儿童的讨论将话题引向深入,凭借教材上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的对话,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教材所呈现的只是生活情境的范例,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本课讨论的重点转化生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

  面对“我们的问题”,针对有的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表现出娇气、怯弱,害怕尝试挑战性的活动的现象,教师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去碰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现场挑战站在高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发言这一行为举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尝试,体验成功。激发学生愿意尝试,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的情感。

  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走出胆怯。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责任意识,教学中通过“帮帮他”、想办法等活动,组织学生用合作、交流、探究、感悟等方式寻求个人的方法战胜胆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宽容的氛围中引导孩子直面胆怯。在期望与鼓励中,让孩子尝试克服自己能够做到但心存胆怯的心理,体验战胜胆怯后“我能行”的快乐。

  课堂教学要创造性的将课程理念呈现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教学行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强化活动教学,但这里所说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活动和活动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儿童生命的本性是活动,活动教学的根本在于新生生命,帮助提高其生命质量。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发展的果实”──已经达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发展的花蕾”──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标准。力求目标明确,“落地有根”,在此基础上不拘形式、创造形式,追求操作性强的朴素的课堂教学活动,凸显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开放性、实效性。形成了本课教学活动的层次序列:走近胆怯→寻找胆怯→愿意挑战→个人方法→尝试挑战。

  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的有意义的体验与建构活动,促使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在活动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教学进程与学生的需要同步递进,教师不是告诉他们知识,而是引起他们活动,引导他们发现。发现的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感,会让他们体会到快乐、焦虑甚至痛苦……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敏锐的发现、生成教学目标,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种体验与感悟是道德内化的必要环节,是使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是把他人的或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这样,活动教育的作用才真正显现出来。

  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如何进行积极的、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力求是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留痕迹的引导儿童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生活方式进行不断的理解,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生活智慧,使儿童能不断地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创造生活。教师更要关注人身上更持久的“朴素的道德”,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德性之知”,逐步养成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具有的素质。

  附:

  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我能行》课堂教学实录

  武汉市何家垅学校 孙民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我们真棒”中“我能行”话题。

  主要目标:

  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胆怯的事情为话题,引导学生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在遇到问题时,能与他人合作,想办法解决问题,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气与信心,探寻自己走出胆怯的方法,体验“我能行”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将自己胆怯的事情写在卡片上;

  在课堂上学生围坐在一起,预留四个空位供教师坐;

  一个小台子;

  活动过程:

  活动一:定向导入 走近胆怯

  师:我是来自武汉的老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广州小北路小学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现在心里有些紧张,有点胆怯。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我们感觉还可以。

  师:你们能帮帮我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紧张的感觉?

  生:……

  师:我听说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我来试一试。

  (现场深呼吸)

  师: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活动二:交流互动 寻找胆怯

  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紧张、胆怯、害怕,本来应该能做到的事情却不敢做。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他们胆怯的事情是什么?

  (师生看书)有的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有人来学校参观,我不敢主动打招呼;我还是不敢游泳……

  师:你们也和他们一样有胆怯的事情吗?课前,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己胆怯的事写在卡片上了,你们愿意像这些同学那样把自己胆怯的事情告诉大家吗?

  生:(举手)愿意!

  师:(对一未举手的学生)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愿意告诉大家,但我不敢。

  师:那我和你一起上去,第一个告诉大家,行吗?

  (老师牵着学生一起走上讲台)

  生:我害怕的事是晚上在没有路灯的街道上走路,老担心后面有人追……

  师:哦,怕黑,同学们中还有没有怕黑的,请上来。

  (一些学生走上讲台)

  生:晚上,我怕自己上厕所……;

  生:我晚上看了惊险的书,不敢睡觉,那本书实在太惊险了;

  生:放学后,爸爸没来接我,天黑了,我非常害怕……;

  生:晚上如果一关灯,我就害怕……;

  师:还有吗?

  生:每次测验时怕拿不到“A加”;

  生:我去游泳,水很深,我很怕;

  生:我也是怕游泳;

  师:我也是;

  生:我怕爬单杠,怕摔跤……;

  生:害怕玩过山车;

  生:我不敢玩“林中飞鼠”;

  生:我怕打针,吃药也很苦;

  生:我怕在班上发言。

  师:还有怕举手发言,当众表演的吗?

  生:我,老师要我当主持人,我老怕说错;

  生:我怕开窗,自己掉下去……;

  师:你很注意安全啊!

  (学生介绍自己感到胆怯的事情)

  活动三:面对胆怯 愿意挑战

  师:啊!有这么多让我们胆怯的事情,其中有很多,我小时候也害怕过, 比如游泳,我小时候也很害怕,后来在我爸爸的带领下,从下水、潜水……慢慢的我就不害怕了。像这样很多事情,现在我不害怕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你试过了啊!……

  生:你长大了……

  师:对啊!我战胜了这些胆怯,我长大了。而你们还小,正因为你们还小,所以有这些胆怯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很正常。但你们愿意早一点战胜它们吗?

  生:想!

  师:我这里有一个战胜它们的秘诀,我想作为礼物送给你们。我坐了一夜的火车来到这儿,这礼物来之不易,我需要一位同学能站在小台子上大声将“秘诀”展示给大家,谁能行呢?

  (站在台上大声发言的体验活动,几名学生开始声音很小地说出“我能行”,后来越来越大)

  师:我刚才看见你没有鼓掌,我猜你是想他的声音没有你大,是吗?

  生:有点是。

  师:请你上去,愿意吗?

  生:不!我的声音有点沙。

  师:只要大家都能听见就可以了,试一试,可以吗?

  生:(点点头)行!

  大家鼓掌!

  师:你看,大家都为你鼓掌了,现在你感觉怎么样?

  生:不怕了。

  师:平时我们班谁说话比较秀气?

  (找到一个小女孩)

  师:我挺喜欢说话秀气的孩子,你能试试吗?

  (生尝试)

  师:我们班同学真聪明,刚才的每个同学都已经把我的礼物展示给了大家。

  (出示“我能行”横幅)

  活动四:个人方法 尝试挑战

  师:在胆怯面前要相信我能行,敢于向它们发起挑战,有些同学对于一个人睡觉有些胆怯,怕黑。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我现在来调查一下,请还有些害怕的同学坐到左边,不怕的到右边。

  (学生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座位)

  师:我们请已经不怕的同学帮帮我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生:我让爸爸、妈妈先陪我睡,等我睡着了,他们再走开。

  生:我什么都不想,头脑一片空白,就可以睡着了。

  生:她们说的这两种方法我都试过,但不管用。

  生:看些不恐怖的东西,把恐怖的东西拿掉……

  生:我睡觉的时候,爸爸先在旁边写字,他走了以后,我忍一忍,就可以一个人睡着了。

  生:我妈妈对我说,你坚强些,你能行!

  师:这么多同学出了主意,还有些害怕的同学找到了好办法没有呢?

  生:我觉得林子辉的办法好,

  生:我像万慧那样做。

  生:我还有办法,抱个“公仔”睡。

  师:“公仔”是什么?

  生:就是布娃娃。

  生:这个办法好!

  生:不好!那样更恐怖……

  师:我明白了,有的办法对他有用、对你就不一定有用。看来啊!我们要学会找到自己的办法。

  活动五:“我能行”

  师: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方法,有些胆怯的事情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愿意学做勇敢的小雄鹰,有兴趣挑战的话,那么请到我这里领取“困难”,接受挑战吧!

  生:愿意(大声)

  (学生领取卡片)

  师:同学们领到的卡片也许并不是你自己的那张,没关系,卡片上写的都是我们胆怯的事情,背后还有同学的名字,如果卡片上的事情你感到并不胆怯或者你已经战胜了,请把你的方法告诉给暂时还胆怯的同学,帮帮他们,如果,卡片上的事情正好也是你胆怯的事情,你可以和同学们共同想办法,战胜它。最后,请把卡片交还给它的主人。

  (师生自由交流、探究战胜胆怯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想办法,积极战胜胆怯,此时,同学们肯定想知道大家都有哪些办法,在大家的帮助下,有没有谁找到了自己的征服胆怯的方法。

  (交流展示活动)

  生:我害怕下楼梯,我的办法是慢慢下。

  生:我回家经过那段黑路时,我就说:“我能行!我能行!”相信自己能行就过去了。

  生:我害怕当主持人,李芬告诉我,在台上的时候就想下面没有人。

  师:哦!很好!刚才好像有人怕上台表演,找到办法了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还可以继续找,谁愿意来表演呢?

  生:我愿意表演武术。

  师:好!就请你们现场来主持,现场来表演。

  (学生主持,表演节目)

  师:感觉如何?

  生:没什么大不了的。

  ……

  师:胆怯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人人都会遇到。当我们胆怯时,你一定要想着我能行!相信我能行,我们就能够挑战害怕,克服胆怯,我们还要善于得到大家的帮助,一起想办法,找到自己的方法,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勇敢。(下课)

  (原创作品)

《我能行》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

  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了解自信与自卑、自负的区别,以及它们与成功的关系

  【能力目标】

  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

  【情感目标】

  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自信的含义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学习难点】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

  (1)孙某表现出的是什么心理?

  (2)这种心理的表现是什么?

  (三) 探究创新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第17届亚洲运动会于XX年09月19日在韩国仁川举行。在21日晚间的200米决赛中,孙杨到边时出现失误,用左手大拇指触壁的他不仅以0.05秒的差距丢金,还弄伤了自己的手指,。虽然左手掌上依然有大面积淤青,但孙杨对400米自由泳决赛充满信心,400米自由泳当最后一个转身过后,随着萩野公介开始发力冲刺,孙杨也开足马力,他首先甩开了此前一直与他差距不大的朴泰桓,随后又逐渐拉大了与萩野公介的距离。最终,孙杨以1秒以上的绝对优势拿下了400米自由泳冠军。

  (2)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

  (四)自主检测

  1.学校举行运动会,张东对同学说“我虽然平时很少锻炼,这次运动会百米冲刺,我肯定拿全校第一,张东体现出的是一种( )

  a.自傲心理 b.自卑心理 c.自负心理 d.自信心理

  2.“我们的骄傲多半来是基于我们无知!”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一个自信的人所追求的目标是真实的

  b.人不可有傲气,也不可有傲骨

  c.自我评价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d.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3.期末考试在即,考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面对考前的重度焦虑情绪,考生应如何调整自我、缓解压力,你认为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①告诉自己:“我能行!”

  ②考前熬夜复习,临阵磨枪

  ③我会这样想,这次考试也只是检测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一次机会

  ④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小凡今年七年级,最近他的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因为孩子的成绩越来越糟糕,已经名列班级倒数。“以前一直认为男孩子开窍晚,所以成绩不冒尖也不太担心,但是没想过儿子的成绩能差到这样的地步。”小凡妈妈伤心地不停流泪。如果你是小凡,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①克服自卑心理,努力学习

  ②学习成绩可以自然而然地提高,无需着急

  ③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潜力可以挖掘,放弃努力学习

  ④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不自信的人,要么自己看不起自己,要么很自大,下列行为属于不自信的是( )

  a.遇到困难,努力客服

  b.数学成绩差,但是一定能迎头赶上

  c.平时不需复习,考试一定能考好

  d.运动会比赛中坚信我能行

  6.XX年9月12日晚,“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决赛株洲专场亮相湖南大剧院。微诗剧《有爱的小屋》,由残疾人演出发生在残疾人身上的真实故事,其展现的阳光和自信感染了现场的观众。残疾人能够感染现场观众,是因为他们( )

  ①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

  ②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

  ③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④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五)我的收获和质疑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我能行》教学设计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