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5篇

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主要戏种的历史发展、主要特点和代表性剧目,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关注,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三段唱段,请学生猜一猜是哪个剧种?

京剧《红灯记》选段、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越剧《红楼梦》选段。

(2)哪一个戏种是流行于我们地区的?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越剧的知识?

2.新授部分

(1)介绍越剧发展历史及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2)欣赏《桔树尚且性刚强》,边欣赏边完成课后问题。

(3)欣赏《红楼梦》选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4)总结越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清悠婉丽。

3.演员介绍:尹桂芳

4.拓展性作业模拟演唱,积极体验、大胆表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报花名》。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的剧目。

欣赏《报花名》进一步感受评剧演唱特点,通过欣赏、模唱感受评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剧种类、相关知识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并交流评剧的有关内容: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3.欣赏《报花名》:简单了解《花为媒》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介绍演唱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花木兰》。

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河北梆子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欣赏《花木兰》,进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

对比欣赏豫剧《花木兰》,学习了解豫剧的历史、表演特点以及主要剧目。

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戏种以及相关知识等有关资料的准备情况。

2.导入:播放歌曲《看大戏》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发展历史、艺术特点、音乐特点、代表剧目、优秀演员。

4.欣赏《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简单了解《花木兰》的剧情,感受音乐风格。

5.欣赏河北梆子《花木兰》并了解河北梆子这种艺术形式。

6.背诵古诗《木兰辞》

7.拓展性欣赏:民族管弦乐交响诗《花木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看大戏》。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看大戏》,设计歌曲的念白节奏,正确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感受豫剧的唱腔风格。

2.学习歌曲《看大戏》

(1)初听:体会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

(2)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3)学生自主设计念白的节奏。

(4)完整演唱歌曲。

3.欣赏教师提供的音响材料

4.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创造欢快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2、在学习中领悟歌曲的意境,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唱歌;

3、体会“嘀答O滴答O”等类型乐句的节奏,并能通过唱歌和伴奏表现出来;

4、针对孩子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轻声唱歌的好习惯,保护孩子的嗓子;

5、在唱歌和伴奏创作中,培养孩子的协作及学生的表现能力,鼓励孩子主动参与;

6、引导孩子在创作中挖掘身边的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能带着欢快的表情唱歌;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难点:

(1)领悟歌曲中休止符的时值,

__O__O

嘀答O滴答O

(2)能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唱歌。

教学准备:

1、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声音;

2、录音带、打击乐器和自制打击乐器(碗筷<三角铁>、塑料瓶装沙子或豆子<沙锤>)。

教学程序:

一、师生问好:

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旋律

内容:(师)孩子们好呀孩子们好!

(生)陈老师好呀陈老师好!

(师)今天真高兴高兴呀哟!

(生)今天真高兴高兴呀哟!

二、激趣导入:

孩子们今天高兴吗?陈老师今天也很高兴,想知道陈老师今天为什么高兴吗?因为昨晚老师接到大自然的一个电话,邀请我今天去欣赏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板书:音乐会)。

你们想去吗?(想)那我们一起悄悄地去听吧。

三、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音乐

(放录音)要求学生静静的听,初次感受歌曲旋律,听完后提问:

刚才我们听的音乐会是谁举行的?(春天,补充完板书:春天举行)

(二)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1、这场音乐会有谁参加了?让我们再来欣赏春天的音乐会,相信你们一定会听出来的。

(聆听音乐第一部分)

2、春天举行的音乐会有谁参加了?(春雨、春风、春雷、春水、春笋)春雨、春风、春雷分别是怎么表演的?那春水是什么?

(板书):春雨唱歌:嘀答O滴答O

春风弹琴:沙沙O沙沙O

春雷打鼓:轰隆隆隆隆—

春水鼓掌:哗啦啦啦啦—

引导学生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中感悟休止符的时值。

3、老师欣赏到这么美妙的音乐会啊,我也想参加了,你们想吗?那老师唱歌,你们为老师伴奏好吗?(老师演唱,唱到模拟大自然声音的乐句时,学生拍掌伴奏。

4、有的孩子刚才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也忍不住在唱了,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如果唱好了,那就有机会参加音乐会的表演了。

(采用问答式的方式演唱,如:<师>春雨唱歌呀<生>嘀嗒嘀嗒)

(三)学习歌曲第二部分。

1、音乐会的演员们悄悄地告诉我说他们已经单独表演了,下面他们要合奏一曲。

孩子们想听听他们合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吧,听听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聆听歌曲第二部分)

谁是指挥?孩子们学学指挥。

2、我们再来听听音乐,看竹笋指挥演员们怎么表演的?(再次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刚才我们又听了他们的合奏,老师呀想当当指挥,指挥你们唱唱刚才我们听的这部分歌曲。

不过老师是要用琴声来指挥你们,我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听着老师的琴声来唱歌。

(学生随音乐唱歌曲第二部分)

3、这一次老师要指挥你们分角色模拟他们的声音来唱,看谁学得更象。

(学生分角色演唱)

(四)孩子们,听到老师的掌声心里高兴吗?春雨、春风、春雷表演后听到春水的掌声心里也会怎么样?要表达高兴的心情,唱歌的速度是稍快还是稍慢?好,那就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唱歌吧。

(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作表演

1、孩子们,老师昨晚一接到大自然的电话呀,就把以前的打击乐器找了出来,准备也上台表演表演,谁愿意跟我一起来?不过得先考考你们,能回答我问题的孩子我就请他来。

春雨用什么乐器?春风、春雷、春水分别用什么?(师生共同表演)

2、小组合作表演(用自制打击乐器和身边的素材)

3、请一小组上台表演

4、全体分组合作表演

五、拓展延伸

孩子们,今天我们参加了春天举行的音乐会,高兴吗?那有的孩子一定在想:现在是秋天了,春天能举行音乐会,我们自己也可以啊。

想吗?(想)那孩子们课后分组去创作我们自己的音乐会吧,下一节课我们就来举行我们自己的音乐会,好吗?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清新、欢快的情绪,体会校园歌曲自然朴实的风格。

2、通过聆听、模唱等环节的学习,能够清晰、准确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感受不同演唱风格对同一首歌曲的演绎,尝试创编不同的歌曲表现形式,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清晨》是一首旋律明快流畅的校园歌曲,三段体结构,表现了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早晨锻炼身体的快乐情景。

两个基本乐段的旋律都是在重复的基础上稍作变化,只是在尾音上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会给学生音准把握上带来一些困难。

三个乐段的情绪有对比变化,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优美舒展,描绘美丽的景色,第三乐段重复第一乐段的旋律,歌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重点:感受和表现歌曲的美。

教学难点:两个乐段之间的对比衔接,容易造成音准和情绪把握不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今天早晨几点起床?早晨起床后你都做什么?(问题贴近生活经验,学生自由回答)你知道老师早晨干什么了吗?请仔细听。

(问题引起好奇,聆听教师范唱)

二、新课教学

1、初步感受。

聆听歌曲范唱,了解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情绪,整体感受歌曲。

2、复听歌曲。

设问: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乐段之间旋律、情绪的对比,为表现歌曲做准备。

3、听辨游戏。

通过游戏让学生轻松区别乐句之间的变化,模唱旋律,突破难点。

4、演唱歌曲。

根据学情及时指导。

5、聆听另一种风格的演唱,体会不同风格对歌曲的个性表现,为创编活动做铺垫。

6、多媒体课件展示无伴奏合唱音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歌曲更丰富地表现,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学生对歌曲进行演绎。

三、评价激励

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回顾本课。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一、能学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二、能够认识强弱记号f、p,能够比较声音的强和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现在正是春季,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老师一起去春游好吗?那就让我们唱着歌出发吧!

(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

1、出示大山

大山不仅美丽而且神奇(播放回声)

喊声和回声这两种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

在音乐中大的,重的声音叫强,用英文字母f表示。

在音乐中小的,轻的声音叫弱,用英文字母P表示。

2、师生做回声游戏

二、学习歌曲

1、学生闭眼静听感受歌曲。

好听吗?喜欢不喜欢?

2、再听歌曲熟悉歌词

3、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呢?随着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教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生轻声随曲唱

5、再次轻声随曲唱

6、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唱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重点指导。

7、分角色唱

(1)师生合作唱

(2)男、女生合作唱

(3)指名唱

三、比较声音的强弱

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大山,现在我们将要来到声音谷,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里面有美丽的城堡,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比较一下哪种声音强,哪种声音弱吗?(出示课件)

四、找一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的声音是强的,有的声音是弱的,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强弱声音。

学生自己找强弱声音,集体交流。

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表现出这么多的强弱声音。

五、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春游高兴吗?是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还认识了f、p表现了声音的强和弱,收获可真不小。

时间不早了,带着我们的收获唱着歌儿回家吧!

(播放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牵牛花当喇叭》,学生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并能够树立环保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对歌曲进行表演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跟随节奏运用合理的肢体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带有表演性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加入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老师展示牵牛花的,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花?它的形状像哪一种乐器呢?

学生自由发言,牵牛花,喇叭花,像个小喇叭。

教师总结:哦!

同学们都说它像个小喇叭,那它到底能不能吹出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牵牛花当喇叭》,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歌曲。

2.复听歌曲

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中速的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音准;

3.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注意曲谱中的一字多音;

4.将歌词填入旋律中完整地演唱歌曲;

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情况下,加入歌词下方提示的肢体动作;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带领同学做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

(2)学生们分小组自行创编动作;

(3)上台展评,教师给与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牵牛花当喇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魔力,希望同学们在日后能够树立起环保意识,同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任务,回家后把这首歌曲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

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

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 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朗读“导读”。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 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 提出疑难之处。

三、 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

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l)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2)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A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B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C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1)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

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

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说教材

《山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第六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景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抒情,作者用如诗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令人神往。

课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

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先写山雨跟着山风、云雾悄悄地来了,接着描绘了山雨来时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再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余韵。

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山林雨景的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鲜明,非常适合朗读。

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时也乐于朗读。

因此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以及大纲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二类字,结合课文理解轻盈、奇妙、轻捷、余韵等词

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优美语句的感悟清楚地表达出来,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雨声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山雨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像、多感受。

因此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如诗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

然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想像读、男女分读、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

一是充分的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悟情,读中感受,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为学生构建了“初读感知,默读体会,品读回味,入情入境”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课又是一篇阅读课文,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提倡个性化的阅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既能增强合作意识,又可以增进学生的情感沟通。

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我设计了“三读”教学,读中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读”: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深入体会;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一)片段欣赏,激趣导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在教学时,我先采用片段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先欣赏一段课文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我设计这种导入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对课文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入课文后,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这是一篇如诗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中雨景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子。

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入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

我认为采用的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专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新课标(5—6年级阶段)中也对默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因此我让学生们采用默读的方式再读全文,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完成自学提示。

我会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么样将山雨的美表现出来的吧!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己刚刚所提出来的问题,以及老师出示的自学提示,分小组合作,自学课文。

(四)品读课文,回味升华

学生经过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理清课文的顺序体会文章思想之后,对课文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接着,通过品读课文,学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

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沟通,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升华学生热爱山雨的情感。

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品读要求练习朗读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2、美读展示。

鼓励学生读出个人的感受体验。

3、阅读感受交流。

能联系上下文,融入自己的体验,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品味优美抒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读中享受文字。

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通过小组读的形式,感受雨实实在在由远而近的声音)

(2)“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像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是作者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写出了山雨声音的神奇、美妙,给人无限的遐想。

因此我采用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的方式来读,然后说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的透明。

(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

我让学生通过对“融化”“耀眼”“透明”这几个词的理解的基础上来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意境,然后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丁—东—丁—东”

(这是山雨的余韵,首先通过让学生理解“余韵”一词,感受山雨后山林中余音缭绕之美。

然后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这一句。

接着,在学生的情感充分被调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心中的情感。

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表达自己对山雨的喜爱。

可以用文字,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也可以画画,甚至是唱歌、跳舞。

这个环节抓住了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五)拓展文本,走向生活

最后,回顾在《华山的魅力》一课中所学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美,只要你去发现。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体会。

让我们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吧!

接着课件出示课外作业:1、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2、搜集并阅读描写雨景的文章。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因而我设计了“拓展文本,走向生活”这一环节。

拓展课程时空,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的能力。

又能让语文更加贴近生活。

一、说教材

《山雨》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体现出作者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

先写山雨悄然而至,描绘了由远而近的歌谣般动听的雨声,接着突出描写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最后写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的余韵。

在表达上,文章首尾呼应,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主次分明;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本教学的重点;从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感受语言的文字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性情。

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二、说教法

教师无须进行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

三、说学法

正如“阅读提示”所指出那样,“学习这篇课文,要多读,多想,多感受”,因而,我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如诗如画的山林雨景,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来展示学习的体会。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咱们学习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散文,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题目是《山雨》。

一看题目,你就会知道这是写什么的文章了吧?

(二)整体感知,初读全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闭目倾听、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初读课文。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课文。

①画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②轻声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③边读边想边画,标出不懂和疑惑之处。

④把课文的顺序理一理,看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其中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内交流初读体会。

[三]自主练读,读中自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选一位或几位合作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部分?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阅读体验。

对学生发言时暴露出的阅读困惑,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或通过谈自己的体验给予必要的帮助、点拨。

[四]朗诵比赛,深化体验

1、以小组为单位,做参赛准备。

2、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山雨》朗诵比赛,也可以小组集体参赛。

(1)全体师生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

(2)评价的依据是:他(她、他们)的朗读能否让你听到山雨悦耳的声音?看到雨中水淋淋的绿色?能否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山雨的爱?

3、宣布比赛结果。

(尽量体现激励功能)

[五]课后拓展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板书设计

雨前: 突然 悄悄地 四面八方

雨中: 幽雅的小曲 喜爱山雨

水淋淋的嫰绿中 热爱自然

雨后: 悄悄地 幽静 啼啭 音响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 :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学习准备活动

 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

要求对 12 : 00 和 14 :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

得出午后 14 : 00 的气温比正午 12 :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讲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o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o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

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o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o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o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o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为什么秋冬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讲授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 、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 、 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冷热不均的情况下, A 地大气膨胀上升, BC 两地大气收缩下沉)

 3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A 地上空空气聚集形成高压, BC 两地空气密底减少形成低压;近地面, A 空气上升,空气稀疏开成低压, BC 两地空气下沉聚集形成高压)

 4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六.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

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 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小结: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热力环流有关的例子?

 转折: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中,先看大气水平运动。

而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经常感受到的风。

 讲授大气的水平运动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

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师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总板书: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o 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 风向:

 二力合力: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三力合力: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及成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理解形成过程。

 2、通过对原理的理解能准确的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准确地进行解释。

 3、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进行日常生活指导。

 教学重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景

 播放微视频《诸葛亮火烧葫芦峪》

 话说三国后期,农历六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正当大火冲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会算,这回怎么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这场雨真得是天降?

 学完本节课后,答案自然见分晓。

 设计意图

 通过历史名著的典故引入知识点,激发学习热情。

 活动阅读课本p29内容回答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辐射能的分布不均匀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讲授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1、气压概念,

 2、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3、等压面。

 小结: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气压知识复习,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

 活动热力环流实验

 播放《热力环流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液体流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运动的前提是受热不均匀

 讲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文字和图,并给出思考题:

 1、假设地表冷热均一时的情况,气压随高度的增加是如何变化的?(递减)看图2.3中的a,等压线之间的关系?(平行)

 2、假设地表冷热不均一时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探究,A、B、C的大气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热胀冷缩?原理)

 3、引导学生分析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是否还相同?这种空气密度差异会导致各点气压如何变化?这种空气气压差异会导致空气是如何流动的?

 教师讲解:

 (1)当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我们看到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在降低,并且等压线之间是平行的关系。

 (2) 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高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温度较低, 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高空形成低气压区。

 (4)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

 (5)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设计意图: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热力环流形成》视频的观看,观看、然后分析、思考、回答、动手。

教师进行最后的讲解、归纳。

,

 讲授小结

 活动这场雨真得是天降?

 提问导入视频的问题:这场雨真得是天降?

 设计意图:通过典故加深理解。

 活动8活动通过热力环流来解释实际生活当中的现象评论(0)

 热力环流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有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下面我们来利用热力环流来解释一下常见的的这几种自然现象。

 1、空调与取暖机的工作原理

 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利用原理解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对于北方的同学再熟悉不过了,冬天比较冻,夏天比较热,取暖与避暑经常进行,取暖机相当于暖源,空调相当于冷源。

 2、城市风的成因及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风是如何形成的?在城市地区如何注意环境保护。

(学生思考并回答)

 A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量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导?。

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城市热导环流。

 B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城市热导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3、海陆风的成因及对滨海地区的影响

 白天照相时要取一组海风拂面,长发飘飘的镜头,应该是面朝大海还是背朝大海?(学生思考并回答)

 阅读课本当中的活动,分析海陆风的成因,寻找白天与夜晚时的冷源于热源相同吗?如果不同的话,最终形成什么样的结果(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解:(1)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一样,陆地升温与降温的速度比海洋块,所以,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

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因此,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找出歌词中欠妥的地方。

思考歌词当中有问题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解: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4、读李商隐的诗,思考南充为什么多夜雨?(学生思考并回答)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充为什么多夜雨?(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解:白天:山坡比同高度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实际意图: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小结

 1.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不同的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小

 2、同一水平面,高压大于低压。

 3、近地面热的地方气压低,冷的地方气压高

 4、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压是刚好相反的。

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的要大

 5.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课后习题

 1、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

 3、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