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21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8226;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8226;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8226;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8226;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学目的:通过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 、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节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 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 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本文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解题:讽谏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

  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8226;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8226;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8226;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8226;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2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授课时间3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学习目标2:通过大量的朗读点拨与指导,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目标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学习重难点疏通文意,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一)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熟读课文,对照注释能大概地读懂全文,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2、借助工具:再读课文,借助古汉语词典、学习资料等工具书,对不懂的词句再次进行研究,能准确地翻译全文。3、小组交流:三读课文,形成共识,能流利地翻译全文。(二)词句过关1、自由背诵:自由识记、背诵重要的文言词汇或句子翻译。2、检测过关:对照本课文言学案,自测过关(三)自编练习(仅限a组同学编题,编好后要附上答案;b、c组只负责做题)1、在原文中找出一组同义词。2、在原文中找出两组一词多义3、在原文中找出两组古今异义4、在原文中找出三个你认为容易译错的重要词语。5、在原文中找出三句你认为容易译错的句子。6、在原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的词7、提出两个疑问

  第二、三课时(展示课)

  一、预习展示1、在原文中找出一组同义词。2、在原文中找出两组一词多义3、在原文中找出两组古今异义4、在原文中找出三个你认为容易译错的重要词语。5、在原文中找出三句你认为容易译错的句子。6、在原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特点的词二、质疑点拨1、在邹忌“闺中比美”的过程中,其妻、妾、客人回答有什么异同?请品读相关语句,体会并比较分析一下。2、 邹忌就“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先是三问(问妻、问妾、问客人),再是亲自比对(“孰视之”“窥镜而自视”),然后又“暮寝而思之”,最后恍悟大家都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说了假话。由引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 想一想,假如邹忌直接跑去对齐王说:“王之蔽甚矣”,然后再阐明理由,好吗?为什么?他是怎样做的?4、 邹忌进谏的效果如何?你从哪里看出的?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读文,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便可回答。三、合作交流1、文章标题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却写邹忌比美的事情,这是不是跑题了?如果不是,那有何作用?2、 文章最后一段写齐王肯定了邹忌的进谏。按理说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就可以告以段落了。可为什么文章还详写了齐王下令和下令后的效果?此二问,意在让学生明白文章构思的巧妙。学生思考作答,教师予以点拨。四、 学以致用1、 邹忌劝说齐王的方式方法对于我们劝说别人有什么启示?2、 学习本文,你还得到了哪些启示?

  五、 当堂训练

  课外文言文:《成侯邹忌为齐相》

  我的成功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225;o)于齐 间(ji&183;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183;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183;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183;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4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略]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7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 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  ②秦城恐不可得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②皆以美于徐公( )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  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  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三、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取其积b、其如狙公乎c、惟其昏而未觉也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②或不给  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    ②或许   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 ②或许   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  ②有的   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     ②有的   ③启发

  (3)\'赋什一以自奉\'的意思是()

  a、(猴)把(养猴人)交来的赋税的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

  b、(养猴人)把(猴)交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c、(养猴人)拿(猴)采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d、(猴)把(养猴人)交来的各种果实都留给自己享用。

  (4)\'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用他的名义还替他做事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5)\'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a、他们像养猴人啊! 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 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③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

  2.c

  3.①a②c③b④b⑤e⑥c⑦f⑧d

  4.①的人②的原因③人的④的话、的事情⑤的原因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⑧的禾苗

  5.①a②c③d④d

  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7.d

  8.a

  二、1.c

  2.①介词,向 ②介词,比

  3.d

  4.b

  三、(1)b(2)d(3)b(4)c(5)d(6)含有劝告统治者\'使民\'要\'有道\'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8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萧明光

  教学主导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有余(九上《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昳丽 朝服衣冠(八上《三峡》有“朝发白帝”,《长歌行》有“朝露待日晞”,八下《醉翁亭记》有“山间之朝暮也”等) 期年 间进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昳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归纳整理: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3、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D 5.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孙茜

  [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

  黄燕亚

  本课用一个小三连完成,整体教学思路如下:

  读一读--演一演--比一比--练一练--辩一辩--查一查

  师: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慎很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作为忠臣,面对君王的弊病如果不及时指出,第一愧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其次又愧对自己良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聆听忠言,使其听之顺耳,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之雄辩家的风范。请大家打开书本到61页。

  第一环节:读一读

  师:\\\"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首先,我们齐读全文。相信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

  (学生齐读,读到文中\\\"形貌昳丽\\\"、\\\"朝服衣冠\\\"、\\\"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处时,或停顿,或不统一)

  师:发现问题了吧,同学们?老师暂时不说,因为既然大家自己能发现,那么就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吧。现在,我们就分组把重点字词和难解字词找出来,然后考考其他的小组,看看他们能得多少分,看看哪一组在第一轮角逐中能脱颖而出。

  (各小组小声议论起来,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小组长把成员归纳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张纸上。然后上黑板,各组交互完成任务,学生集体评改。学生有互相挑战的情绪,又有古文参考书,把重难点基本都能找到。第三小组以满分10分胜出。掌声鼓励。)师:现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次肯定能读得准确而响亮了是吗?(学生齐读,这次大有进步,由于文章比较简单,学生自主疏通大意,老师指正。)

  第二环节:演一演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由于身份不同,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的模拟,大家哄笑。)

  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鼓掌,六位同学上台。老师恭敬地搬上一把椅子,请\\\"齐王\\\"上座。学生笑言:跑龙套的。)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同学们齐喊:好!)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表演最好的绝对是\\\"齐王\\\"嘛,多有君王气度!说起话来有霸气。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

  生3:(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第三环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看小黑板,组内讨论或者组间交流,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出示小黑板,板书如下:)

  1、邹忌的家事和国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讽喻齐威王纳谏的?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学生开始比较阅读,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学生有疑问之处及时点拨。)

  师:好,各小组长那里是不是都整理好你们组的意见了?(回答:差不多了。)看来不是特别有把握。没关系,我们先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当之处全班集体解决。俗话说: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我们有35个(算我一个)臭皮匠呢?(学生笑)

  第二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三题可以吗?我们画了个小图表……

  师:当然可以。上黑板来吧。

  (学生图示如下:)

  人物——态度——措施——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胜于防川——流于彘

  师:非常好,这样一比较,可谓一目了然。集体智慧,果然表现出色。那么你们对两者的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吗?

  生: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师:有道理,大家不妨以此引申,联系实际生活,课后在小作文本上写个几百字的感悟。好,其他小组来挑战一下,你们是否同样能比较完美地来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呢?哪个小组?

  (几个小组长同时高高举手,老师指明第四小组回答。)

  第四小组代表: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邹忌把国事和家事作比较,从“我”和徐公比美这件事,得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因此“皆以美于徐公”,然后推及齐王,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因此得出结论:王之弊甚矣。这样很有说服力。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属于哪种比较?(学生:类比)对,正因为两件事同出一理,比美的私事是为国家大事作铺垫的,设喻类比,由小及大,委婉动听,入情入理,所以齐王很容易接纳这个道理。如果邹忌单刀直入,直言进谏,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生:来人!拉出去砍了!“咔嚓!”(学生模拟砍头状)

  (师生笑。)

  第四环节:练一练

  师: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想拥有伶牙俐齿,雄辩口才了吧?真希望能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无敌手。而且现今社会,还真需要你能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就请大家动动嘴,注意运用说话艺术,说服老师让大家看漫画。

  (学生一下来劲了,七嘴八舌争论开来,具体过程略。)

  第五环节:辩一辩

  师: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邹忌的善于进谏的方法,也体会到了齐王勇于纳谏的精神,那么想要让君王纳谏,到底是君王本身的胸襟气度更重要,还是进谏的说话艺术更重要?

  (学生开始争论起来。)

  师:好,大家都有话要说了。但辩论讲究有理有据,在下一课学习《纳谏与止谤》这一篇课文时,大家要充分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了解历史实例,组成你的有力论据。到时,我们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相信大家又会有精彩表现的。下课。

  第六环节:查一查(在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带学生上电子阅览室完成)

  1、查询邹忌和齐威王的相关史料

  2、查询《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3、查询唐太宗与魏征、比干被挖心的历史典故

  关于古文教学的

  几点思考

  ◆黄燕亚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1

  [教材与学情]

  1、本篇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文意,但文言句式多变,学生通顺翻译有一定难度。

  2、本文记事写人说理章法典范,技巧高妙,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步骤;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工于对话、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策略]建构问题,以练促读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常用方法

  二、指导辨体析题

  1、出示课题,投影填空

  《战国策》又称《 》。“策”通“册”,意思是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和秦汉间人所纂集,后经西汉末年 编订成书。全书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其体例为 。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 》,记载的是策士谋臣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见本文是一篇 作品。

  2、分析题目①“讽”——邹忌讽齐王;②“纳”——齐王纳谏。

  三、指导问题推想:

  根据①——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自然过渡到对②的推想,并且点明题目中两个意义的关系)

  根据②——D齐王怎么样纳谏?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四、指导检验问题推想并阅读分析

  A对应语段第一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一、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修八尺( )形貌( )朝服衣冠( )

  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 )

  孰视之( )暮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⑶训练二、试将下列短句的特点找出来,并加以翻译

  忌不自信( )

  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客从外来,与坐谈( )

  ⑷归纳:邹忌比美 妻 私

  妾 畏

  客 求

  讨论“妻、妾、客”三人的答话中所体现的感情异同:爱,感叹句,炽热;怕,反问句,敷衍;有求,陈述句,平淡。落脚点是:工于对话,精于对比。

  B对应语段第二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三、试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地方( )宫妇左右( )

  ⑶训练四、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王之蔽甚矣( )

  ⑷归纳:相似比喻,类推成理(见A⑷框图)

  C对应语段第三节

  ⑴自读注释和课文,复述大意

  ⑵训练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面刺( )谤讥( )闻寡人之耳( )

  门庭( )时时而间进( )期年( )

  虽欲言( )

  ⑶训练六、找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⑷归纳:齐王纳谏

  方式 结果

  面刺 上赏 门庭若市

  书谏 中赏 无可进者

  谤讥 下赏 战胜于朝廷

  落脚点在:善于侧面描写

  五、指导归纳总结

  1、齐读课文

  2、同桌互译,听者记下翻译错误的地方,交流

  3、延伸阅读[附](课内外机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