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黄颡鱼种类大全(黄颡鱼有几种叫法)

导语:常见鱼类——黄颡鱼

黄颡鱼又称疯鲿,是辐鳍鱼纲鲶形目鲿科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在长江上游川渝、贵州俗名 黄辣丁,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䱀䲉鱼,南昌称为黄牙头,长沙称为黄鸭叫,广东俗称黄骨鱼,黑龙江流域俗称嘎牙子。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昼潜伏于水底,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食性较杂,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4-5月产卵,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幼鱼多在江湖沿岸觅食。成体最大约 750 克。通身无鳞;体呈黄色,具褐色斑块;有多根细长的胡须。

黄颡鱼是被大量养殖的食用鱼,其分布广、产量高且适应力强,肉嫩而味美,少刺多脂。广东有著名的黄骨鱼豆腐汤与黄骨鱼蒸豆腐。

栖息条件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深水处。适应性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h尚不致死。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mg/L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现象,1mg/L出现窒息死亡。黄颡鱼适于偏碱性的水域,最适范围7.0-8.5,耐受范围6.0-9.0之间。黄颡鱼对盐度耐受性较差,经过渡可适应2‰-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亡。

黄颡鱼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动,呼吸微弱,3 d时间出现死亡。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鱼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 d左右出现死亡。在8-36℃范围内温度对黄颡鱼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关系,低温时黄颡鱼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5.28℃,摄食率为4.06%-4.36%,试验温度26℃时,获得最大摄食率4.36%。

食性

黄颡鱼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杨彩根等还发现30月份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余宁等观察认为,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根据其对101尾黄颡鱼胃肠内食物分析,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其中虾类出现频率最高。

黄颡鱼仔鱼孵出1-3d,体长5.0-8.0mm,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行内源性营养。4d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8.1-9.0 mm为仔鱼开口摄食阶段,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0mml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行外源性营养。全长13.1-14.00mm的仔鱼,随鱼体生长,口径增大开始摄食大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全长15.1mm以上的仔鱼,则开始摄食更大的动物,如摇蚊幼虫及寡毛类等。所以黄颡鱼仔鱼摄食的变化规律为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幼虫)一大型枝角类(桡足类)一摇蚊幼虫(寡毛类)。 虽然黄颡鱼的食性较广,但饵料组成都比较简单,不同的体长阶段都是以1-3种饵料生物为主,而且由浮动生物向底栖动物转变。

生长概况

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较慢,常见个体体重多在70-200g之间。在自然条件下,1龄鱼可长到25-50g,2龄鱼则可长到50-120g;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1龄鱼即可长到100-150g。余宁等选取涌湖的黄颡鱼,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取第一椎骨用作鉴定年龄的材料。共测定黄颡鱼标本21l尾,体长范围51-181mm,体重范围4.5-85g。结果表明,黄颡鱼0+-2+龄为性成熟前的旺盛生长阶段,平均增长率较高。特别是1+龄阶段生长最快,一般至1+龄大部分性成熟,2+龄全部性成熟,3+龄以后体长相对增长率递减明显,但由于性腺的发育,体重相对增长率递减缓缓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薇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