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史记正义论例
《史记》史记正义论例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史记正义论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史记正义论例
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 论史例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採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匀天之刚柔十晶,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考证】太史公自序云: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作三十世家。张氏所本。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余二日象闰余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将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 论注例
史记文与古文尚书同者,则取孔安国注。若与伏生尚书同者,则用郑玄、王肃、马融所释。与三传同者,取杜元凯、服虔、何休、贾逵、范寗等注。与三礼、论语、孝经同者,则取郑玄、马融、王肃之注。与韩诗同者,则取毛传、郑笺等释。【考证】钱泰吉曰:韩诗下疑脱薛君注云云。与周易同者,则依王氏之注。与诸子诸史杂书及先儒解释善者,而裴骃竝引为注。又徐中散作音训,佼集诸本异同,或义理可通者,称一本云又一本云。自是别记异文,裴氏亦引之为注也。
◎ 论字例
史、汉文字,相承已久,若悦字作说,闲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考证】以上采经典释文序。早字作蚤,後字作后,既字作溉,勅字作饬,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缘古少字,通共有之。【考证】班马字类:此之般流,作如此之类。
史、汉本有此古字者,乃为好本。程邈变篆为隶,楷则有常。后代作文,随时改易。卫宏官书数体,吕忱或字多奇,钟、王等家,以能为法,致令楷文改变,非复一端。咸著祕书,传之历代。又字体乖日久,其黼黻之字法从黹。丁履反。黹,豬几切,上,旨韵。《尔雅·释言》:“黹,紩也。”疏:“郑(郑玄)注(司服)云:‘黼黻希繡,希,读为黹,谓刺繡也。’”今之史本则有从耑。音端。本纪云,天子赐孝公黼黻。【考证】钱泰吉曰,孝公当作献公。邹诞音甫弗。而邹氏之前,史本已从耑矣。如此之类,竝即依行,不可更改。若鼋鼉从龟,辞乱从舌,觉学从与,泰恭从小,匮匠从走,【考证】张文虎曰,走疑辵。《唐玄宗御书道德经》匠作近。巢薻从果,耕籍从禾,席下为带,美下为火,裒下为衣,极下为点,析旁著片,恶上字西,餐侧出头,离边作禹。此之等类,例直是讹字。【考证】各本火作大,依班马字类改,凌本之等倒。字类无之字。宠勅勇反。字为宠,锡字为锡,音阳以支章移反。代文,间分反,将 混无。若兹之流,便成两失。
◎ 论音例
史文与传诸书同者,刘氏竝依旧本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纪,便章百姓,便程东作,便程南譌,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见字读之。太史变尚书文者,义理物美。或训意改其古涩。何烦如刘氏依尚书旧音。斯例盖多,不可具录。著在正义,随文音之。君子宜详其理。庶明太史公之达学也。然则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祕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竝依孙反音,以传后学。【考证】《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云: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翻语,魏朝以降,蔓衍寔繁。其说皆与张守节合。唐元和十年,《景审序慧琳一切经音义》云:古来音反,多以傍纽,而为双声,始自服虔。《史记·张耳陈馀传》:吾王孱王也。《索隐》,案服虔音鉏闲反。服虔先于孙炎。《梁玉绳瞥记》云:翻切起于孙叔然,而涿郡高诱在孙之前,其注《吕氏春秋》、《淮南子》,有急气、缓气、闭口、笼口之未能,已为反切萌芽矣。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爱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矣。然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钜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浊。【考证】《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擧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陆方言切韵序》云: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今之取捨,冀除兹弊。夫质有精麤,谓之好恶。竝如字。以有爱憎,称为好恶。竝去声。当体则为名誉。音预。论情则曰毁誉。音馀。自坏乎怪反。坏徹。上音怪。【考证】郑康成云以下,采经典释文序。《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夫物体自有精麤,精麤谓之好恶;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葛洪、徐邈,而河北学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愚按此《释文序》所本,又按顾炎开《音论》云,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余考恶字,如《楚辞·离骚》有曰:“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时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终古。”又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时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美恶。”汉赵幽王友歌:“我妃既妬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此皆美恶之恶,而读去声。汉刘歆《遂初赋》:“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赖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魏丁仪《厲志赋》:“嗟世俗之参差兮,将未审乎好恶。咸随情而与议兮,固真伪以纷错。”此皆爱恶之恶,而读入声。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言轻重之閒,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卢文弨曰:顾氏此言极是,但不可施于今耳。自断,徒缓反。自去离也。刀断,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耶,也奢反。未审之辞。也,亦且反。助句之语也。复,音伏,又扶富反。重也。过,古卧反。越度也。解核买反。自散也。閒,纪苋反。鄛也。【考证】张文虎曰:依下畜字例,复过解閒四字,当有重文异言,今失。畜许又反。畜,许六反。养也。先苏前反。仙屑然反。尤羽求反。侯,胡溝反。治持,竝音直之反。脂砥祗,竝音旨夷反。惟维遗唯,竝音以佳反。怡贻颐诒,竝音与之反。夷寅彝姨竝音以脂反。私,息脂反。绥虽睢荾,竝音息遗反。偲司伺丝,竝音巨支反。【考证】张文虎曰,上下纽皆非,盖涉下祗歧而误。卮权祇肢,竝音章移反。祇歧,竝音巨支反。其期旗棊踑,竝音渠之反。祈颀旂幾畿,竝音渠希反。僖熙嬉嘻,竝音许其反。希晞睎稀,竝音虚几反。霏妃菲騑,竝音芳非反。飞非扉,竝音匪肥反。尸屍蓍,竝音式脂反。诗,书之反。巾,居人反。斤筋,举欣反。篇偏,竝音芳连反。穿,详连反。【考证】张文虎曰:上纽非,又穿及上篇偏,竝当有声混异呼之字,今失。里李裏,竝音良止反。至贽,竝脂利反。志,之吏反。利涖,竝力至反。吏,力置反。寺嗣饲,竝辞吏反。字牸,竝疾置反。自,疾二反。致踬鸷,竝陟利反。【考证】张文虎曰:置,在志部,致踬在至部,不当同音,盖传写错乱。器,去冀反。气,去既反。亟,去吏反。冀穊几利反。既,居未反。覆,敷救反。又敷福反。副,敷富鍑,竝府副反。若斯清浊实亦难分。博学硕材,乃有甄异。此例仍广。不可具言。庶后学士幸留意焉。
◎ 音字例
文或相似,音或有异。一字单录,乃恐致辞疑。两字连文,检寻稍易。若音上字,言上别之。所音下字,乃复书下。有长句在文中,须音则题其字。
◎ 发音例
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皆依平上去入。【考证】钱大昕曰:自齐梁人分别四声,而读经史者,因有点发之例。观守节所言,知唐初已盛行之矣。若发平声,每从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声异唤,一处共发。恐难辨别。故略举四十二字。【考证】钱大昕曰:今止三十九字。如字初音者皆为正字,不须点发。畜许六反,养也。又许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从讼容反,随也。又纵容反,南北长也。又伹容反。又子勇反,相劝也。又从用反,侍从也。又足用反,恣也。【考证】子勇反下,当有脱字。数色具反,历数术数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频也。传逐恋反,书传也。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张恋反,驿也。卒子律反,卒终也。又苍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字体各别,不辩,故发之也。【考证】张文虎曰:体疑当作义,此二句当在注上观义点发名下。辟君也。徵也。又频亦反,罪也,开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谕也。又音避,隐也。又普觅反,辟历也。【考证】张文虎曰:君也上,脱必亦反一音。施书移反,张也。又式豉反,与也。又羊豉反,延也。閒纪闲反,鄛也。又纪苋反,閒也。又苋閒反,静也。射蛇夜反,射也。又成亦反,音石。夏胡马反,禹号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阳夏县也。复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重直拱反,尊也。直龙反,疊也。又直用反,累也。適圣石反,宽也,之也。又丁历反,大也。又张革反,责也。又音敌,当也。汜音祀,水在成皋。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服剑反,为水,在定陶,高帝即位处也。又音夷,楚人呼土为汜桥。【考证】钱大昕曰音祀者从巳,凡音服剑者从,形声俱别。张文虎曰:汜字从巳,音怡,不音夷。愚按末句当作楚人呼土桥为汜,此误倒。乐,音岳,谓音乐也。又音洛,欢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愿也。覆,敷富反,盖也。又敷福反,再也。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惧也。恶乌各反,麤也。又乌路反,憎也。又音乌,谓于何也。断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缓反,自相分也。又端乱反,断疑事也。解佳买反,除结缚也。又核买反,散也。又佳债反,怠堕也。又核诈反,缝解。幾音机,庶几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记,亦冀望字也。又音纪,录也。过光卧反,度也,罪过也。又音戈,经过也,度前也。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类也。又音刷。徐广云:率即锾也。又音色类反,将帅也。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群勿反,尽也,强也。上时让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时掌反,自下而上。王于方反,人主也。又于放反,霸王也,又盛也。长直良反,久也。又张丈反,长上也。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荐藉也。又租夜反,即借也。培勃囘反,补也。又蒲口反,冢也。胜音升,又式证反。难乃丹反,艰也。乃旦反,危也。使所里反。又所吏反。相息羊反。又息匠反。沈针甚反。又针禁反。又直今反。又沈禁反,厌没也。【考证】张文虎曰:沈字无针甚、针禁二音,上纽皆误。任入今反。又入禁反。棺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敛之也。造曹早反。七到反,至也。妻七低反。切帝反。费查味反,用也。又音祕,邑也。扶味反,姓也。
◎ 谥法解【考证】洪颐煊曰:“《隋书·经籍志》、《大戴礼记》十三篇,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案《大戴礼》本有谥法篇,见《白虎通》、《北堂书钞》卷三,引《大戴礼》谥法,其时尚未亡,《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二引《大戴礼》曰:周公旦太师望相嗣王,作谥法一段,与《周书》谥法篇同。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才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名,谓号谥。【考证】卢文弨曰:“古书两重排列者,皆先将上一列顺次排讫,而后始及于下一生。自后人误以一上一下读之,至改两重为一列。亦依今人所读,而大失乎本来之次第矣。《史记正义》所载谥法解,亦本是两重,改为一列,文多间难,亦当移正。”张文虎曰:“谥法解原本,盖上下两排,传刻错乱,惟游本尚丰旧式,王本两行相间,犹可考寻。”今参卢氏文弨《钟山札记》订本称正,共末三十余谥,善恶杂糅,无可订改,略依游本。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敬事代上曰恭供奉也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爱民长弟曰恭啧长接弟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所简 执礼御宾曰恭迎侍宾也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已善推于人
譛诉不行曰明逆知故不行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兹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赐民爵位曰文舆同升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尝忌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质渊爱谏曰釐深故能受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有罚而还曰釐知难而退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秉德不囘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义善自终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布刚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追补前过曰刚劝善以补过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
不虑克就曰贞能大虑百正而何 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思惠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一德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可以始之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行见中外曰慤表里如一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叡圉克报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釐之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秉德尊业曰烈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冀冀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徹
不显尸国曰隐以閒主国 杀戮无辜曰厲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芝于淫祀言不修德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凶年无穀曰荒不务耕稼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在国逢囏曰愍兵寇之事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名实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贞以大度曰匡以正而用察少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慈和徧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施勤无么曰類无私唯义所在 博闻多能曰憲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思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还逆礼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彰义揜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考证】张文虎曰:刚克为僖,此有脱文。《逸周书》作“刚克为发,柔克为懿,履正为庄,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馀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錫,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彊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以前周书谥法,周代君王,就取作谥,故全写一篇,以传后学。【考证】张文虎曰:以前周书云云二十三字,各本连上大书,今依下文分野题例,别行细书。
◎ 列国分野【考证】张文虎曰:游本王本,并连谥法解后,无题目。
汉书地理志云。本秦京师为内史。颜师古云:京师,天子所居畿内也。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物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也。《百官表》云: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内史名冯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也。
秦地。于天官,东进、舆鬼之分野。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柯、越巂、益州。
魏地。觜、觽、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濦彊、亲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卷,去权反。【考证】张文虎曰:依志,郾陵当作郾许傿陵。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今之河南、洛阳、榖城、平阴、偃师、鞏、缑氏。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考证】虎曰: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莫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间。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东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
菩地。尾、箕之分野,如公封于燕。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成、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齐地。虚、危之分野。东有葘川、东莱、瑯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
鲁地。奎、娄之分野。东至东每。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
宋地。房、心之分野。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之睢阳。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
楚地。翼、轸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后陈、鲁属焉。
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卢江、广陵、六安、临淮郡。【考证】张文虎曰:志作斗分野。
粤地。牵年、婺女之分野。今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
以前是战国时诸国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细,故略记之,用知大略。
一、注重价值引导,体现民族化的语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和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涉及到相当广泛的民族文化,而《史记》本身就是一本具有文学性和史学性的文章。因此讲一下《史记》,让学生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很有必要。文章中,主人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关于汉代及课文的背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最近外国,尤其是美国在反思其民族的狭隘性,崇尚暴力,贪图享乐,而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层的民族,其自有民族精神的优越性在里面,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司马迁,不顾个人荣辱,献身于事业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中,能够“忍辱负重”,个人讲究内修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帮助学生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朗读感悟,体现感性化的语文。
语文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读出来就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语文是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心动起来,而不仅是让课生动起来。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少年受染:文章开头就是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开头,这样的开头让我们联想到的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文章一下子有了厚度,司马迁这个人物也变得具有英雄与伟人的神韵。喝着黄河水,感受着黄河的咆哮,聆听着古老的英雄故事,受着父亲的影响,可以说司马迁从小就有了与《史记》莫名的关联,一幅小孩生活的场面也跃然纸上了。此时来一个娓娓道来的范读,我想效果一定很好。
临终嘱托:临终之时的嘱托场面也写得很活,学生在读完之后会有深刻的记忆。也应该是深深地刻入司马迁脑海的,也是此时,才让司马迁真正走上了写史之路。“泪流满面”“拉着”“哇”这些词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嘱托。
受辱发愤:文章的插图为我们形象化了人物,我觉得,这样一个画面还不够真实,太美化了,在学生心目中,油灯应是昏暗的,柴草应是杂乱的,衣服应是破旧的,头发、胡子应是杂乱的,唯一精神的是他的眼神,坚定,有力。这是文章的重点,“辩护”一词,说明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这就更加增加了“酷刑”给人带来的痛苦与冤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让人感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的心情,此时我也想到了“屈原”这位古人,此时与司马迁比起来是否就有点不够成熟呢?不,屈原的死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司马迁的悲,此时司马迁即使“血溅墙头”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因为实在太冤屈了,超出了我们常人的忍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不史书!”这一段话要反复朗读体会,因为这是悲愤交加的司马迁的心声,第一遍:让学生说说“泰山”和“鸿毛”的意思,作简单理解。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说说哪些人是“重于泰山的”,哪些人是“轻于鸿毛的”,第二遍:想象司马迁写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第三遍:可以想象一下,司马迁如果自寻短见之后会怎样?为《史记》的“辉煌巨著”也埋下伏笔。从而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坚持写成:从写作时间、字数等方面写出《史记》是辉煌巨著,侧面衬托出司马迁的伟大。
总之,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必须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中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三、注重语文实践,体现生活化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课外阅读是语文变得“丰盈”,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课后让学生读读史记,通过搜集司马迁与《史记》的资料,组织开展“说司马迁故事”、“谈汉朝佳话”、“聊中国史官”、“讲史记中的故事”等相应栏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会把语文书教“薄”,把语文给教“厚”了。
四、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的语文
,课堂上生命的相遇,智慧的碰撞,自然是因为学生个性解读而闪现出的灵动的光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无论是学生体会到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也好,司马迁的坚持不懈也好,或是联想到《暴风雨》从而觉得以后应该从新看待困难也好,都是一种阅读的收获。学生在上完课后是对司马迁感性趣、对《史记》感性趣、对“史官”感性趣、对汉朝感性趣,都是上课的成功。牵一发而动全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是他们主动积累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其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再到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的差异走不同的“路”,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只要是能像“赶集一样聚拢来”,只要学生的解读能够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单元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匹配,即所谓
其二尊重文本的个性特点。“文章”应该抓人物,“发愤”两个字就体现在人物的“忍辱负重”和“不辱父命”上,他的坚毅是教学中应该注意围绕的。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史记》史记正义论例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