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1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2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

  魏征一心要做良臣,“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为已任。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夙兴夜寐,兢兢业业,诚心诚意,竭尽忠心,以求在政治生涯中表现自已的品格和能力。

  君臣二人,一个虚怀若谷,广纳谏言,一个忠直敢谏,屡逆龙鳞。两人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相得益彰,合演了一曲臣尽忠,君畏臣的政治史剧。李世民和魏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员、最耀眼的明星。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3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4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5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都是虚心接受,甚至像男人欣赏女人一样,觉得魏征妩媚可爱。甚至还为这种君臣关系总结了一套套理论,比如说自己是金属的话,魏征就是那锻造的良匠;比如说魏征是镜子的话,他就是那照镜子的人。

  贞观17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亲临魏征府看他,给他送药,将公主许给魏征做儿媳。魏征死后,唐太宗罢朝五天致哀,昭以一品官的礼节送葬,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碑上。这种荣耀,前所未有。一代君臣之间的知音佳话,如果演绎到此结束,应该是划上一个相当完美的句号了。

  哪曾想,就在魏征死的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你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贱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

  有一次,唐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似乎上了瘾,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明摆着是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

  唐太宗听说这事以后,也相当生气。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唐太宗长叹道:“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到的墓碑立了起来。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6

  魏征原是唐太宗的政敌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魏征的才能和品格,加以重用。魏征为人正直,很有政治见解和治国能力。他向唐太宗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唐太宗也对他有所畏惧。有一次,唐太宗正在逗一只漂亮的鸟,看见魏征走来,忙把鸟藏在怀中。

  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有意跟唐太宗说个没完。等到魏征离开时,唐太宗怀里的鸟已被闷死。魏征前后上谏200多次,许多好意见都被唐太宗采纳。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悲伤。他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7

  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问他:“你为何挑拨我兄弟之情?”

  彼时魏征已经是阶下之囚,然而依旧镇定自若、理直气壮的说:“人各为其主。我之前在太子手下做事,可惜太子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要不然,现在坐上皇位的人还不知道是谁呢。”

  大家都直冒冷汗,觉得魏征要完了。没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听了魏征这大逆不道的话之后,非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

  后来,唐太宗重用魏征,还主动和魏征结为亲家。魏征生活的很简朴,屋子也很简陋,唐太宗想给他大房子,被他拒绝了。

  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8

  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以及李建成等人,最终却因为遇到的都不是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面对太宗的怒斥,魏征坦然说道:“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种直率的态度不但没有让魏征获罪,反而赢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为太宗的近臣。

  贞观初年,濮州刺史庞相寿被告发贪污,受到了削职处分。作为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部下,庞相寿冒死求见太宗,请求免于处罚。唐太宗先是气愤地拒绝了庞相寿,然而晚上回到寝宫后,想起庞相寿忠心耿耿地追随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儿老小,又心生不忍,便传话给庞相寿,让他仍旧留任原职。

  魏征听说此事后,上书给太宗说:“不追究庞相寿的贪污罪,令其留任原职,这等于纵容贪赃枉法。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贪污,陛下该怎么办呢?”唐太宗慎思之后,最终决定撤销了自己赦免的命令。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阳,住在显仁宫,看到茶具都是几年前的旧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是山珍海味,便将总管大骂一顿,贬为庶民。魏征了解情况后,立即面见太宗,直言这是不好的苗头。

  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国家财富力强,一国之君多花点钱无可厚非。”魏征忧虑地说:“正因为是一国之君,才不能开奢靡风气的源头,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认为魏征危言耸听。魏征又以隋炀帝奢侈贪婪终致亡国的教训警戒太宗,太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又一次,高句丽向太宗进献了两位美女,魏征知道后表示不应该接受。唐太宗很赞成他的意见,并说道:“去年进献了两只鹦鹉,我现在都老想着回宫,何况是两位美女呢?”于是派人送了回去。

  魏征入朝为官之后,始终秉性忠直,仗义执言,只要是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不惜犯颜进谏。唐太宗也拥有难得的气量,敢于重用魏征,先后提升他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为魏国公。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两次亲自到魏征家中探望,还派专人到魏征家中看护,随时禀报魏征的身体状况。

  唐太宗最后一次去看望魏征时,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着泪问:“爱卿有什么未了的心愿?”魏征强撑着病体说:“我不担心别的,只忧心国家的兴亡啊!”一心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征不愧为“千古第一谏臣”。

  人物介绍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