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元宵节古诗句或名句

元宵节古诗句或名句

  引导语: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有很多习俗,那么有关于元宵节古诗句或名句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元宵节古诗句或名句,欢迎阅读!

  1.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 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5.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崔液《上元夜六首》

  6.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8.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 失名《折桂令·元宵》

  9.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李商隐《观灯乐行》

  10.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1.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2.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3.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 李商隐《观灯乐行》

  14.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5.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 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6.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7. 看灯记得年时节。 —— 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18.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 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9.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0.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李梦阳

  21.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元夕影永冰灯》唐顺之

  22.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唐寅

  23.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元好问

  24.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

  25.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刘克庄

  26.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丘逢甲

  27.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台城路〃上元》纳兰性德

  28.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十五夜观灯》卢照邻

  29.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踏莎行〃元夕》毛滂

  30.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符曾

  31.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元夕》王守仁

  32. 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清平乐〃上元月蚀》纳兰性德

  33. 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元宵夜》秦渝

  附加阅读:元宵节习俗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然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的意义,并有谜格24种,其中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这慢慢的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而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然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而且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而在宋代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也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而在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元宵节古诗句或名句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