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
导语:古诗中的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描写方法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动静结合。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文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两句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又把满天的雪景写得非常开阔,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大雪后的效果,启发人们去想象雪之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月”属于点的描绘,因为河水在严冬不结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因为孤独的鱼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满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全诗点面结合,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三)诗画结合。写景状物时,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幅幅美术画面,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
3.《春游湖》
徐俯(北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天空中,成双成对的燕子悠然自乐地飞翔,不知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地面上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面一样朵朵盛开。这几天下了一场春雨,湖水猛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怎么办呢?这时摆渡的小船正从远方的柳树下向游人缓缓撑来。
此诗通过描写春天游湖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等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春游画面,图画中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景与物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首诗全诗无一“游”字,是如何表现游的呢?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走到“春雨断桥”的地方,小桥被淹,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了一条小船,这一次春游就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个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受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富诗情画意。
(四)虚实结合。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相互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南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里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映照下荷花显得分外艳丽和鲜红。
诗中前两句虚写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看似突兀,实则造句大气;后两句实写西湖六月的风光,用充满强烈色彩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非常优美。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实写眼前桃花依旧,虚写去年人面桃花,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五)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表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从而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闺怨》
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里的少妇不知道忧愁,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欣赏风景。忽然看见田野路旁杨柳青青春意正浓,真后悔让夫君为了封侯长年在外征战不休。
这首诗本意写少妇的.忧愁,前三句却着墨于“不知愁”,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三句写不知愁的具体体现,最后方说“悔”,先抑后扬,欲擒故纵,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歌前三句以“求”、“访”、“虚前席”等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非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六)起兴结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描写方法。
6.《艳歌行》
乐府民歌(汉)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大堂前的燕子冬天缓缓飞去,夏天又疾疾地飞来,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而我们兄弟两三人却久出不归,长期流落他乡。天长日久,衣衫破烂,旧衣要补无人补,新衣当缝无人缝。有幸遇上这家的女主人,她很是贤惠,原意为这些流浪汉缝补旧衣。没有想到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请您不要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早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必多心。尽管水清石见,一切清白,流浪汉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啊!
此诗围绕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写流浪汉的凄苦,情节紧张,矛盾集中,以小见大,这对表现主题有十分显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显示了乐府作者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诗拟流浪汉口气,声口肖似,语句活泼,以谐驭庄,既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又颇富谐趣之美。全篇以“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开头,比兴而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文中“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丈夫从外地回来,看到了妻子为流浪汉缝补衣服的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所以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作者通过对这一瞬间表现特写镜头的描写,把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开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在构思上也有统摄全文,引起故事的作用。
(七)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
7.《行宫》
元稹(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
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二是以少总多,二十个字,把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部表现出来,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表现了非常深刻的内容。三是以乐景写哀,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凄凉衰怨的心情,但却着意描写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和凄寂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的哀怨情绪。
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八)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特征等,以表现作者的感受。
8.《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清早起来架着马车铃声响叮当,出门人在外思念家乡越想越悲伤。残月当空路边茅草店里的雄鸣还在鸣唱,踏着晨霜赶早人的脚印留在木板桥上。枯败的槲叶随风飘扬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思故乡我昨夜梦见了杜陵的美好景色,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用平常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羁旅中的无限愁思和人生的失意。诗中有听觉、有视觉、有悲情、有思念,画面不断跳动,主题饱满含蓄。文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纯用名词组合,不用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上路,顶着寒霜,脚印印在木板桥上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可谓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有听觉、有视觉,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了早行的环境,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对比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古诗词常见的描写手法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