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导语: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写给好友的信

1940年是林徽因的“本命年”。这一年,抗日战争最为激烈胶着,而36岁的她也因积劳成疾加之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肺疾复发。即使躺在简陋的病榻上,日子清苦得无法想象,“悲病交加”之中,林徽因也从未退缩,她早已暗下决心,与祖国共存亡。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如果你知道1937年到1944年间,林徽因一家经历过怎样的困窘,结交过怎样的朋友,也许就能理解,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女为何赌上自己娇弱的性命,也不愿去美国治疗;宁愿承受日复一日的病痛煎熬,也绝不离开祖国的“执拗”与决心。

不愿见日军的旗子插上北平城,逃难途中偶遇小提琴声

1937年6月,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一道,骑毛驴、乘马车在山西五台山走过崎岖的山路,穿过幽深的森林,终于找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大殿”,从此打破了日本人“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嚣张论断。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梁思成激动地将佛光寺大殿称为“中国第一国宝”,话音刚落,“卢沟桥事变”枪声打响,抗日战争爆发,梁思成与林徽因不得不立即赶回北平安顿一家老小。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1937年,林徽因在佛光寺考察工作

那时,他们的大女儿梁再冰刚满8岁,小儿子梁从诫只有5岁,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一位传统的“小脚女人”。即便如此,7月底,林徽因还是与丈夫梁思成达成共识:不愿见到日本侵略军的旗子插上北平城。

临行前,林徽因自己悄悄去医院检查了身体,得到的却是医生的严重警告。“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林徽因带着一家老小和自己的肺病旧疾,踏上了从北平到西南“大后方”数千公里的逃难之路。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一路上头顶炮火,沿途一片混乱,破旧拥挤的公交汽车是他们所能搭乘的最奢侈的交通工具。4个月后,林徽因与丈夫、母亲和子女终于走到湘黔交界处的小县城“晃县”。为了找一个床位,两位昔日的大学教授冒着冬雨,抱着年幼的孩子,搀扶着年迈的老人,一家一家挨个旅店询问。正当他们一家觉得走投无路之时,一阵优美的小提琴古典名曲声传来!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梁思成与林徽因都有多年留学经历,这样悠扬的乐曲他们再熟悉不过。梁思成马上想到,拉琴的人一定受过高等教育,也许能怜悯危难之中的一家老小。梁思成敲开传出乐曲的房门,房间里10多位年轻人竟然穿着清一色的空军制服:他们是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第7期的学员,去往昆明的途中被战火阻碍在晃县。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当时都是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的斯文”的梁思成第一次难为情地做了自我介绍。没想到青年军官们立刻热情地将一家人请进屋里,还为他们专门腾出一个房间,化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经历在年幼的梁从诫心里烙下了毕生难忘的记忆,他后来回忆道:

这一夜,母亲因急性肺炎高烧40度,一进门就昏迷不醒了。

“名誉家长”目睹飞行员弟弟殉国牺牲,每年7月7日举家默哀

1939年,林徽因一家在昆明安顿下来,这时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恒正在航校第10期就读,曾经帮助过他们的青年飞行员们由于这层特殊的联系,成了家里的常客。假日里,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来到林徽因家里聚会,偶尔也会直言不讳地抱怨当时空军装备的落后。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年轻的飞行员军官们家乡大多在江浙地区,当时都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在胶着的战事中,他们中很多人与父母失去了联系。因此,在从航校毕业,正式编入对日作战部队之时,他们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出面作为他们年轻的“名誉家长”,参加在巫家坝机场举行毕业典礼。

梁氏夫妇接受了邀请,梁思成还坐在主席台上代表毕业生的亲人致辞,梁家与青年空军军官们的情谊更近了一层。

然而,战事是残酷的,林徽因很快就收到了部队送来的包裹:里面装着一份阵亡通知书、一本日记、信件和照片——那是青年飞行员陈桂民的遗物。

曾经因跳伞“摔了飞机”,痛哭时得到过林徽因安慰,发誓坚决不跳第三次伞的叶鹏飞是第二位阵亡的军官。不久之后,当年救梁家于危难的“小提琴家”黄栋权殉国的消息也随之传来。

黄栋权牺牲得特别壮烈,他击落了一架敌机,在追击另一架时自己的座机被敌人击中,遗体被摔得粉碎,以致都无法收殓。

几年间,空军飞行军官接连殉国,让一向敏感细腻的林徽因悲痛不已,她常常坐在病床上,一遍遍翻看年轻军人的照片和日记。丈夫梁思成考虑到林徽因的身体状况,尽量对她隐瞒空军飞行员们接连殉国的噩耗。然而,悲伤的情绪依然让林徽因的因肺病再度复发,此后7年间一病不起。

后来,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在战争中壮烈牺牲,与梁家相熟的青年飞行员中只剩广东籍年龄最长、性格最为沉稳的林耀一人。也许是因为同姓的关系,林徽因格外关照这位军人“弟弟”。在林徽因病情最为凶险的时候,林耀曾经短暂在林徽因家中看望,深秋时节,面对国破山河,两人秉烛长谈,也曾相顾无言。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虽然林耀曾因战事负伤、左臂中弹,原本绝无可能再次走上前线,但他报效国家的心意已决,硬是在伤口愈合后重新手术,将已经断了的神经接上,再用体育器械强拉至左臂伸直,虽然代价是他常常疼得头上冒汗,却终于得偿所愿,奇迹般地回到了战场。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位坚强的硬汉。1944年秋冬,就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林耀在一次空战中失踪,连飞机和遗骸都没有找到。从那以后,梁思成、林徽因的家里就多了一个习惯:每年7月7日举家默哀三分钟,为了林恒、为林耀、也为千千万万不知名的殉国将士们。

“最美建筑师”林徽因的尊严与坚持:中国读书人总有一条后路

@文史哲研读间知道,在很多人眼中,林徽因是一位弱不禁风的才女,围绕在她身边的故事总是带有一种不问世事的“小资情调”。事实上,爱情和诗歌也许会给林徽因的人生增添几抹曼妙的色彩,却绝不是她性格底色。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这位21岁就领教过命运残酷与丧父之痛,与丈夫并肩走过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中国古建筑;“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爬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在病榻上咳着血读完《二十四史》;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样品为墓碑的建筑师林徽因,完全当得起“大师”的称谓。

在林徽因的身上,有着中国历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尊严和坚持,有着为人们所称道的“赤子之心”,正如当年战争时年幼的儿子问他,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怎么办?林徽因那冷静而凛然的回答:

怕什么,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长江)吗?

抗日时期的林徽因:中国读书人总有后路,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林徽因在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