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导语: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与“动不动就拯救地球,分分钟事关人类存亡”般惊心动魄的科幻故事不同,刘慈欣是个很“淡定”的人。成名之初,刘慈欣从不允许记者到他家里去。每次外出接受采访前,也只是告诉家人要“出门办点事”。以至于有一次,身边一位相熟的同事激动地对他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写科幻的人名气很大,他的名字竟然跟你一模一样!

刘慈欣总是远远地躲在作品的后面,他极力将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科幻故事划清界限,坚定地走在“写实”的反方向。对于他的人生履历,为人们所熟知的不过是他曾在娘子关发电厂工作的经历,正是在那段与世隔绝的岁月里,刘慈欣一笔笔敲出了我们所熟悉的《三体》系列。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然而,作家、作品永远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绝,科幻作家也不例外。

从首都北京到山西煤矿,坍塌的命运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

出生于刘慈欣的童年过得本不用如此艰难。刘慈欣的父亲早年曾是八路军中的连长,后来退伍转业到北京煤矿设计院时,已经拥有了“干部”身份。然而,1963年出生的刘慈欣刚刚成长到懂事的年纪,便见证了家庭命运的轰然崩塌。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刘慈欣的父亲受到牵连,从设计院的干部转身成为山西阳泉普通的煤矿工,刘家的生活环境急转直下。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好在,生活的裂缝中总是能透出一些奇异的光芒。父亲年轻时就喜欢看科幻小说,在他从北京带到山西的箱子里,有一本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是在刘慈欣出生100年前出版的一本风靡全球的奇幻小说。当年,鲁迅先生发现了这部小说的科幻元素,并成为《地心游记》的第一位中文版翻译者。

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

很多人都说,鲁迅先生当年翻译《地心游记》,有着对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启蒙意义。事实上,这一点在刘慈欣身上也得到了印证。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地心游记》电影截图

《太空神曲》、《仙女座星云》、《寂静的春天》……父亲床下的小木箱仿佛一个科学幻想小说的苗圃,刘慈欣跟随前人惊人的想象力徜徉其中,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科学幻想”的内核:依据科学理论的逻辑,想象虚构出可能发生的事件,做一个人类的“预言家”。

也许命运早已在刘慈欣的童年埋下了充满想象力的伏笔。就在《寂静的春天》的作者雷切尔·卡逊诞辰100周年之际,刘慈欣出版了科幻小说《三体》。书中主人公叶文洁也读1962年出版的蓝色封皮的《寂静的春天》,毫不夸张地说,《寂静的春天》促成了叶文洁清冷的性格,改变了她生命轨迹的走向。

从20世纪的灾难到120年以后的全息,科幻中酝酿着深重的悲悯

童年时期,刘慈欣虽然在父母的庇护下得以回老家避难多年,却在二年级时回到父母身边,也因此得以接触到中国最普通矿工的真实生活。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地火》

尽管刘慈欣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并不刻意照映现实,我们依然有理由相信,《地火》中描写的场景与刘慈欣的童年记忆息息相关。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老矿工“由网状纤维连在一起的黑色灰块”的肺,尖啸声中带有的杂音,寒风中黑黑的井口,《地火》的开头不像是科幻小说,而更像是围绕一个家庭、一个孩童的纪录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慈欣的父亲在65岁那年去世,提及父亲,他从来只用“积劳成疾”,其他的不愿再谈下去。

在《地火》中,“从小靠做梦过日子”的主人公“刘欣”因为目睹父亲得尘肺病的痛苦离世,而决心用科学技术改变煤矿工人的生存环境。

然而,任何一种科技的实验都同时兼具诱惑和危险的属性。刘欣汽化煤的实验虽然开始时非常成功,却在后来逐渐失控,大火接连烧了18年,让一座美丽的城市草木生烟,日月无光,人民流离失所,最后,刘欣回到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穿戴上父亲当年下矿的装备,只身奔赴火海。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

李民生长叹了一口气,转身走去,好像刘欣身上有什么东西使他想快些离开,但刘欣拉住了他。“帮我一个忙。”李民生苦笑着说:“十多年前在市一中,你饭都吃不饱,还不肯要我们偷偷放在你书包里的饭票,可现在,你是最不需要谁帮忙的时候了。”

成名后人们对刘慈欣的评价从来都是平和与低调,他不与人争,刻意回避世人的目光,即使2015年《三体》获得有着科幻小说界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刘慈欣也依然身处国内,只请《三体》的英文翻译者代为领奖。

也许是身处科幻领域的关系,刘慈欣时常仰望星空,却很少低头教人如何生活,我们只能在他的故事中察觉出一些作者蛛丝马迹的生活态度:

现在我们实现了儿时的愿望,当然说不上什么辉煌,总得尽责任做些什么,要不岂不是自己背叛自己?

多少辈人都过来了,天塌不下来。

如果读过《地火》,你会发现,刘慈欣正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写科幻。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息息相关。也许正是因为他童年时在矿井的巷道里见过真正意义上的“黑”,才对未来有如此热烈的渴望,如此坚定地相信时间所带来的神奇力量。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刘慈欣与自己所崇拜的科幻女作家卡逊一样,是个天生的诗人。在学计算机的“理工男大刘”笔下,时空宇宙都拥有鲜活的生命和生动的情愫。读刘慈欣的小说,你总会为一些不经意间浪漫句子所触动,因为基于真实的想象力,显得格外浪漫动人。

刘慈欣不仅畅想未来,更关心处于生活中的人们,他愿意在千万陌生人心中种下一颗“相信美好即将发生”的种子。合上刘慈欣的小说,你总会想到一个含泪的微笑,那便是他赤子的祝愿:

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光,那个时候生活充满艰难危险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天的时代过分沮丧,因为今天,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光。

刘慈欣忆父亲:从军人干部一夜沦为煤矿工,埋下改变命运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