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郑国渠旅游风景区
导语:陕西泾阳郑国渠旅游风景区陕西泾阳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在哪里
图文/王新民
早就听说,泾阳县有个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不知啥原因,一直没去过。近日,趁着雨后初晴的好天气,我和几位战友驱车百余公里,到那里玩了一趟。
泾河,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东流经平凉、泾川进入陕西长武,再经彬县、泾阳等,于高陵注入渭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秦代的郑国渠为泾河段的重要水利工程,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生命之河。
郑国渠,兴建于秦王赢政元年至十年(前246一23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陕西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了六辅渠和白渠,在关中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网,后历代重修,民国时又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泾惠渠。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县王桥镇岳家坡西北部,依托张家山的自然风光、泾河大峡谷和郑国渠首及历代引泾工程遗址,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生态旅游为一体,由五大板块即综合服务区、泾河地质公园区、泾河峡谷观光游览区、黑沟奇峡区、郑国渠休闲度假区组成。
游客购票进入服务区后,乘坐景区大巴或中巴车,沿着盘山公路,穿越数座隧道,经过十几公里的路程,来到景区的最高处泾水湖。
泾河从宁夏流入陕西后,经长武、彬县、泾阳、礼泉到达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因此,兼并战争十分激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吞并。公元前246年,韩恒惠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逐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河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说是有利于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想拖垮秦国的实力,使其无暇东伐,韩国也就可以暂时幸免于难。
本来就想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的秦国国君赢政,同意了郑国诱人的建议,并任命由他来主持这一工程,同时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欲杀郑国。谁料郑国却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的很有道理,因为从主观动机上讲,韩国此举是为了“疲秦”,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其结果确实是对秦国有利。于是就让郑国继续担当重任,完成修渠任务。经过十年的努力,全渠终告竣工,秦王十分高兴,由于水渠是郑国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便将其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在修渠的过程中,根据有利地形,在礼泉东北的谷口开始施工,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延伸,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的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扩大了可灌农田的面积。
作为中国最早的引泾灌溉工程,郑国渠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夯实的经济基石,盛唐时期,郑国渠灌溉出的富饶秦川又是长安城的主要粮仓。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文泾湖休闲区游览之后,游客徒步穿越避险隧道后,就来到了浮云台景区,这里是泾岸观潮的最佳观赏点。
泾河大峡谷,被誉为“关中第一大峡谷”,有幽谷深峡之奇观,峡谷最窄处不过18米,峡谷两侧壁立万丈、陡壁紧锁,崖壁在千万年的河水冲刷下,形成奇特的壶穴景观。
浮云台建于妙儿岭前深谷之中,是高空玻璃观景台,也是泾岸观潮绝佳之地。
黑沟奇峡区长约1.6米,是景区最具神秘色彩的区域,路险景奇,因地形狭长,壶穴溶洞密布而得名。
龙须瀑布,灵动飞扬,几经跌岩激溅起无数小水珠,化作迷茫的水雾多姿多彩,赏心悦目。
龙涎瀑布,气势磅礴,在山谷中呼啸腾跃而出,未见其容,先闻其声,拾级而下,惊鸿一瞥,见龙涎瀑布悬在山间,汹涌澎湃,震撼心灵。
孔雀湾深藏在河谷之间,遗世独立,一侧崖壁历经河水千万年的冲刷。
由于泾河的泥沙淤积,郑国渠渠首也在岁月累积中不断抬高。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曾以郑国渠为蓝本,兴修和完善引泾灌溉的水利设施,比如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民国的“泾惠渠”等。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又曾多次对泾惠渠进行增建和修缮。如今,滔滔的泾河水仍然浇灌着陕西关中的大片土地。
白渠故道遗址,白渠是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继郑国渠之后,由赵中大夫白公主持兴建。此时的郑国渠已废,渠首不能上水,故白渠渠首另开,选于郑国渠渠首上游约14米处。因郑国渠和白渠自交汇点以后,一直为固定两千年的古渠,故当地人习惯称其为“郑白渠”。
三白渠首遗址,位于张家山水文站大断面以下300米处,因有三条渠而得名。三白渠筑有拦河水石堰和进水口(即六石门),修成较为完整的低坝引水枢纽,灌溉效益显著。
郑国渠渠首遗址,位于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北泾水出山处。郑国在这里垒起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使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注入洛河。
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清水、浊水、石川水收入渠中,加大水量,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对郑国渠渠首进行了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的山头,全长2300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它残存部分,则历历可见。
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为1一20米不等,残高6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水利工程是多么的宏伟。
郑国渠渠首遗址。1996年11月20日,郑国渠渠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及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年4月26日拍摄于郑国渠旅游风景区,4月27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