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楚人故里”在哪里?
导语:揭秘:“楚人故里”在哪里?楚人具体哪里
楚源地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在2009年9月19日举办的湖北省楚国文化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早期楚文化”研讨会上,大多数楚文化研究专家认为,保康是楚国早期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克陵提出“熊绎辟荆山,渊源就在现在的保康聚龙山一带”,他根据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古地图,利用国际先进的测绘方法,得出荆山主峰就是保康县境内的聚龙山,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共同认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蔡靖泉认为保康与早期楚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楚学界关注的焦点。
保康县楚文化研究者虢光新,引用已故中国著名史学家、楚学泰斗张正明在《楚文化史》的观点,根据近几年发掘出来的西周诸侯国都城遗址,得出丹阳必在荆山主峰聚龙山南部,也就是今天的保康县马良镇重阳。
南漳县楚史研究者刘久和早在2002年在《炎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早期楚都从丹淅到纪南城中间迁都在何处?》中,也论证指出楚都就在南漳以西,今保康县重阳。
据《史记·楚世家》、《史记·周本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汉书·艺文志》等史料记载,楚子两次被封,第一次是楚人祖先鬻熊被封于西周王朝境内河南淅水丹水以北楚方国,成为部落酋长。第二次是公元前1043年,鬻熊曾孙熊绎,因“俱事成王”有功,被封于楚蛮之地、荆山以南丹阳(今保康重阳),为第四等爵号,称为楚子。成为楚子,四等是子国,封地是25平方公里,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此而始,辉煌灿烂的荆楚文化自此发端!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荆山山脉横贯保康,其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米,是楚人生活的重要地理标志。
楚都丹阳(今保康重阳)位居荆山南部,自熊绎之后,在荆山丹阳生活和战斗的楚子共有17位,其中:荆山第十三任楚子熊咢,自封为“公”,铸造祭祀青铜编钟一套,被周宣王讨伐,后该编钟被称为“楚公逆编钟”,1993年,“楚公逆编钟”在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六四号墓出土,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周时期楚国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经专家考证,进一步证实保康是楚人故里。
荆山第十七任楚子熊通自立为武王,公元前698灭权国(今湖北当阳市境内),建立权县,建立了县制。公元前691年,楚武王灭聚龙山以东的罗国、卢戎国,建立了伊庐县。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元年,楚国迁都至郢。自此,350多年的楚国历史在保康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卞和献璞”是早期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据《韩非子》、《战国策》等记载:荆山人卞和拾得一块玉璞,先后在丹阳献楚厉王、楚武王,被认为有“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荆山脚下”,并至郢献璞于楚文王,终于得到赏识。
卞和去世后,荆山人民把卞和埋在保康县马良镇重阳村小桃园。卞和被封为重阳一带的“社神”,并在沮水北岸建立卞和庙,把他的神像与火神祝融放在一起,进行祭祀。当地人民有哭卞和庙的习俗。
楚国宫廷礼乐“沮水巫音”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名录。该音乐是楚子(王)在登基、迁都、作战、祭祀等重大活动中使用的礼乐,后“楚人故里”保康人民在婚礼、寿礼、丧礼、建迁礼、重大节日庆典等活动中使用该礼乐。
先楚敬奉天神、地衹、人鬼的礼俗,被保康人民世代沿袭。楚人祖先在祭祀亡灵中唱祭祀歌谣,后形成了孝歌,在明末清初被文人收集整理成《黑暗传》,现在被“楚人故里”保康人民应用于送葬前夜的演唱。
先楚垦荒祭祀土地神的歌舞,在保康已发展成为“薅草锣鼓”,不仅用于劳作时鼓舞士气,而且成为节日庆典的演唱形式。“端公舞”是巫术舞蹈,被楚先人带到荆山,经过3000年的发展,保康端公师创造了变化莫测的端公手诀,并把“端公舞”应用于祈福、祈寿、祈雨等巫术活动。
楚先人敬奉社树的习俗,被保康人民不断发扬光大,如给果树喂饭、贴红,给竹子戴孝,在住宅旁种植镇宅树、风水树。
3000多年的积淀,使楚文化在保康一带经久不息,保康也将作为“楚人故里”声名鹊起。